華文網

我們為何如此孤獨?

作者 : 許映淩

——作者 陳舜堯

人都是孤獨的。

但孤獨的感受有不同,

和應對孤獨的方式有不同。

生而為人,就是孤獨的。

童年的經驗,讓孤獨的程度有不同,同時,養成應對孤獨的不同方式。

成長的過程,通過對孤獨的更深的體驗與理解,發展出更多的應對方式。

有些人的孤獨,是與生俱來的,是精神胚胎的一部分。

這種人,在人群中,總是散發出來孤獨的氣息,不管他是沉靜的一個人,還是熱情的演說家。

只有體驗過同等孤獨的人,才能理解另一個人的孤獨,才能讀懂熱鬧或平靜之後骨子裡的孤獨,感受,就只能透過共振,共鳴。

被讀懂的那一刻,仿佛萬箭穿心。

人家能看到你的高冷或者安靜,而老師卻說:我在你眼裡讀到了深深的絕望。

不早不晚,沒有預演,一語道破。

這就是精神胚胎。

你不能說它好,或者不好。

它既然屬於你,接受就好。

有些是連自己都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為何如此與眾不同,還要遭受許多評判,不合群、孤僻、高冷……人們想讓你“正常”起來,或者說,想讓你更合群些。

其實,他們是想讓自己舒服些,因為你的孤獨,已經喚醒了他們自己內在的孤獨,他們不想去碰它,於是,想阻止你,別再誘惑我了!

有些人的孤獨是兒童期的縮影。

小的時候,常常沒有人陪伴,

獨自一個人玩。小小的孩子就會自己與自己對話,幻想,這讓他們感覺自己不是一個人的。對話的物件可以是一面牆、一根小樹枝、一顆小石頭、一個布娃娃……只是取決於當下有什麼東西,如果沒有東西,就幻想出來另一個“我”或者“他人”。總歸,小小孩子有的是辦法。

適當的兒童期的孤獨是成長的必須,只是往往都孤獨過頭,進了骨髓。

不是誰都有能力與孤獨良好相處,那是一個人心智成熟的基本標誌。

那就是和內在的感受穩定地相處。哪怕有波瀾,也能歸於平靜。

而不是形體上的一個人,但你透過手機和外界進行聯繫;你一個人打遊戲打發時間;或者你一次次地進入關係中來緩解孤獨。

我不是說這些行為不好,孤獨是一種殘忍的體驗,

如果你可以有其他的消解方式,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感覺到舒服,那是沒問題的。

只有當你已經厭倦,手機裡的碎片資訊,喧鬧人際後的疲憊,縱性後的空虛……當你體驗夠了,你會自然地想要尋找屬於你的其他的方式。

有些孤獨的應對方式,會讓你更孤獨,遠離人際,成熟的應對方式會讓你生活得更遊刃有餘:

你可以享受獨自的時光,也可以和他人融洽地相處;

你有高度的專注力與高效的工作方式,同時你溫暖而深情地活著。

如果你無法成熟地與自己的感受相處,你就只能依賴外在來緩解孤獨。

你深度地依賴關係,依賴對方的陪伴,甚至你用各種方式去操控對方,那個物件可能是伴侶也可能是你的孩子;你投入大量的低品質的人際應酬中,喧囂後你仍然感覺到落寞;你去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但你感覺到疏離和無聊,你沒有參與度,像個局外人;你一次次的約會或者約性,但你感覺到更多的孤寂;你拼命地刷手機,卻在需要的時候翻遍通訊錄卻一個號碼都撥不出去……

如果你擁有了孤獨的能力,你會看到關係可以獨立而自由,雖然也有矛盾但整體是輕鬆而不費力;你選擇了某個社交活動,哪怕發現不是那麼合你意,你也可以在其中找到樂趣而不是辛苦的熬時間;你或者可以單純地享受性的快樂而不寄託其他期待或賦予哀愁。

你有高度的專注力與高效的工作方式,同時你溫暖而深情地活著。

如果你無法成熟地與自己的感受相處,你就只能依賴外在來緩解孤獨。

你深度地依賴關係,依賴對方的陪伴,甚至你用各種方式去操控對方,那個物件可能是伴侶也可能是你的孩子;你投入大量的低品質的人際應酬中,喧囂後你仍然感覺到落寞;你去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但你感覺到疏離和無聊,你沒有參與度,像個局外人;你一次次的約會或者約性,但你感覺到更多的孤寂;你拼命地刷手機,卻在需要的時候翻遍通訊錄卻一個號碼都撥不出去……

如果你擁有了孤獨的能力,你會看到關係可以獨立而自由,雖然也有矛盾但整體是輕鬆而不費力;你選擇了某個社交活動,哪怕發現不是那麼合你意,你也可以在其中找到樂趣而不是辛苦的熬時間;你或者可以單純地享受性的快樂而不寄託其他期待或賦予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