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河西走廊上的“西遊記”

【近日,嘉峪關市設立獎金兩百多萬,面向全國徵集嘉峪關城市Logo、嘉峪關城市吉祥物(一對吉祥物命名為“嘉嘉”與“關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院標等創意設計作品以及旅遊文創類創業創新項目。

大賽由嘉峪關市人民政府主辦,甘肅首嘉文化旅遊產業園、北京源創智庫文化創意中心承辦,北京左右逢源創投平臺提供技術支持。大賽唯一官方作品提交郵箱shoujiack的163郵箱。大賽詳情請關注大賽官方公眾號:首嘉文化旅遊產業園】

黑水國與車遲國

站在黑水國遺址上,不由你不浮想聯翩。

西元609年,隋煬帝西巡經青海到張掖,召集西域27國的使團在此舉辦了轟動全世界的“中西貿易洽談會”,說來這可是中國最早的貿易洽談會。絲綢之路上的張掖,就這樣帶著盛名走進了我的視線。

張掖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武帝時代。困擾於不斷進犯的匈奴軍隊,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派大將霍去病出隴西建張掖郡。戰時抵禦匈奴入侵,

和平時發展東西方貿易。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張掖很快發展成歷代王朝在西北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活動的中心。

張掖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也稱甘州。地處祁連山東北麓,位於河西走廊中部。張掖市曾被古人贊為“一城山美,

半城塔影”。當地最大的景點是黑水國遺址。

黑水國遺址距張掖市12公里,但歷史要比張掖久遠得多。相傳匈奴曾在西漢以前定國都於此。因當地人稱匈奴為“黑匈”,故此地被稱為“黑水國”。民間傳說,很久以前,黑水國曾是一望無際的沼澤湖泊。後來湖泊逐漸乾涸為水草豐盛的平川,“月氏”民族遷徙到這裡,建都立國。因傍依于黑水,故名黑水國。

甘肅張掖黑水國遺址

考古發現證明,漢代以前,河西走廊確曾為匈奴和月氏駐守。在黑水國遺址周圍,分佈著從漢代到魏晉時期的墓葬300餘座,出土了製作精巧的銅鏡、銅弩機以及造型優美的銅馬、木器和陶器,這些實物都證明了黑水國的存在。1908年,俄國人柯智洛夫率領探險隊到這裡發掘考察,

獲得極其珍貴的宋代《劉知遠諸宮調》殘本42頁和其他文物,轟動世界。1938年,國民黨韓起功師7000余官兵在這裡修路,曾發掘了古城及墓葬,發掘出的陶器裝滿了幾輛大卡車,從古墓上拆下的青磚用於鋪砌公路時,整整綿延了30餘公里。近年來,又有人提出新的觀點――黑水國即當年唐僧赴西天取經所經過的車遲國。據史料記載,當時的黑水國一帶處於相對獨立狀態,雖然在政治上附庸於唐朝,但實際上屬於現在的“內部自治”的模式,這也說明了為什麼《西遊記》中所述的車遲國除了妖精作祟之外,其他一切皆與唐朝民情面貌無異,等等。

吳承恩在江西做官多年,沒有到過河西走廊,他對《西遊記》中許多地名地理方位的判斷經常有張冠李戴的地方。

敦煌壁畫透露悟空真相

一直以來,學術界一直認為《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原型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淮渦水怪無支祁。據記載,無支祁的形象是“形若猿猴,縮鼻高額,青軀白首,金目雪牙,頸伸百尺,力逾九象,搏擊騰淖,疾奔輕利”。這是北宋《太平廣記》卷四六七中的關於無支祁的記載。

無支祁的故事在民間流傳了500多年以後,才有了唐僧取經的故事。最早寫唐僧取經故事的,是明初戲曲家楊訥(字景賢,號汝齋)。楊訥的雜劇《西遊記》寫了民間傳說的唐僧取經故事。元代戲曲家吳昌齡在他的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中,不僅設計了孫悟空的形象,而且說“無支祁是他姊妹”。由此可見,孫悟空的人物塑造是借鑒了無支祁的形象的。又是300年以後,吳承恩才寫出《西遊記》。而喜采民間傳說的吳承恩,又極不可能不讀《太平廣記》,於是魯迅先生說:“明吳承恩演《西遊記》,又移其神變奮迅之狀於孫悟空。”宋元以來就在民間家喻戶曉的無支祁便逐漸化身為孫悟空。

史學大家陳寅恪則在胡適先生提出孫悟空原型是印度長詩《羅摩衍那》中的哈奴曼的基礎上,不僅通過佛經驗證了孫悟空的原型即《羅摩衍那》中的哈奴曼,他還發現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故事,本是源自兩個毫不相干的印度民間故事。

上世紀初創立的敦煌學,為研究《西遊記》人物故事又提供了一些新的資料來源。在敦煌壁畫上,既有單人徒步、身背背架的圖像,又有類似“猴行者”的胡人牽馬隨行的圖像,史學家們便推論《西遊記》人物故事是經過歷代增添的。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段文傑先生曾發表文章《新發現玄奘取經圖探討》,對敦煌現存的6組西夏時期的《玄奘取經圖》進行探討。他認為,唐僧取經的故事不僅遠在《西遊記》出現前甚至在唐朝就已經在河西走廊廣為流傳,而且唐僧師徒也確曾途經敦煌。

“馬踏飛燕”與白龍馬

我確定自己的旅遊行程時,一定要加上河西走廊上的武威,只因為中國旅遊的標誌物――銅奔馬“馬踏飛燕”是在那裡出土的。這就足已成為我去拜訪的理由。

武威銅奔馬呈飛奔狀,三足騰空,昂首揚尾,張口嘶鳴,右後足踏著一隻飛鳥,飛鳥展翅奮飛,驚愕回首,整體造型奇特,頗有浪漫色彩。因所踏飛鳥是“風神鳥”龍雀,故又名“馬超龍雀”。它改變了傳統天馬的造型手法,用飛鳥的迅疾襯托奔馬的神速,將奔馬的動態與平實穩定的力學結構凝為一體,造型生動,構思巧妙,鑄技精湛,是中國青銅藝術中的極品。西漢時“飛馬”是皇權的標誌,而“龍雀”是秦人祖先的化身,象徵“風神”。“馬踏飛燕”象徵皇權至高無上,超越一切。

1969年的一個秋日,武威農民在雷台公園的一株老槐樹下無意間發掘出東漢晚期的大型磚石墓葬。而考古學家則考證出雷台漢墓系“守張掖長張君”之墓,大約建造於西元186~219年間。導遊說,當年挖掘墓室時,只發現了張君的一根腿骨。

導遊介紹說,此墓曾經被盜過。在盜墓者的慌張中,銅車馬儀仗俑被弄亂了陣腳,所以考古學家對這匹綠古銅色的銅奔馬到底是張君的人騎象徵,還是引軍制勝的領頭馬象徵,已無法給出定論。

在武威還有一種民間傳說,是講唐僧去西天取經前很多年,白龍馬就生活在武威,它來無影、去無蹤,扶危濟困,除暴安良,還經常馱百姓渡河過江,銅奔馬“馬踏飛燕”就是白龍馬的化身。

高老莊的故事

在張掖大佛寺,一組壁畫引起我的注意,畫中的豬八戒又挑擔又牽馬,完全沒有貪色偷懶的味道。

當地人說,這些壁畫比《西遊記》問世要早300年。

張掖大佛寺取經壁畫

張掖附近確實有一個地方名叫高老莊,就在張掖所轄肅南縣的明海鄉。當筆者親臨高老莊時,卻感覺這裡不像《西遊記》裡的高老莊,倒像是一座森嚴的城堡,這座城堡已成為當地著名的歷史遺跡。

無獨有偶,在甘肅天水清水縣豐望鄉境內也有一個高老莊,有意思的是,村裡還有一座供奉豬八戒的豬八戒廟。

在天水的高老莊,另有一個豬八戒招親的版本――豬八戒和高秀英相親相愛,白頭偕老。相傳,高老莊裡的高太公有三個女兒,大女兒和二女兒都出嫁了。三女兒秀麗可愛,待字閏中。豬八戒幻化成打工仔來到村中求職,不要工錢,只求有一口飯吃。高太公看上了小夥子的敦實憨厚,就把他帶回家讓他做些零工。豬八戒做事勤快,很快得到了高太公夫婦的信任。而三女兒高秀英也被豬八戒的殷勤討好所吸引,很快就花前月下,結成良緣,過上了恩恩愛愛的幸福生活。唐僧取經路經高老莊,希望豬八戒以事業為重,能護送他往西天取經。豬八戒自知佛旨難違,便要求再見妻子一面。當他以真面目面對高太公時,高太公被嚇得魂飛魄散。孫悟空便把豬八戒變成人的模樣欺騙招親的事跟高太公一一道來。而高秀英感念豬八戒憨厚勤奮,並不在意他的相貌如何。後來,西天取經歸來,豬八戒又回到高老莊,和妻子繼續過著和睦美滿的生活。夫妻雙雙仙逝後,人們把他們合葬在高老莊附近的小山包上,並特意建起豬八戒廟以紀念這段感人的愛情故事。

胍廬河――唐僧取經偷渡第一河

當年唐玄奘西天取經偷渡的第一條古河,時隔一千多年後,被敦煌史地專家在河西走廊的安西縣境內發現時,整個古河道原貌仍然清晰可見。

這條具有歷史意義的古河流,是敦煌研究院文獻研究所所長李正宇研究員在尋找新玉門關遺址過程中發現的。 據《玄奘傳》載,貞觀三年(西元629年),玄奘西天取經未得到唐王朝的批准,朝廷下令捉拿他以阻止其西遊。由於不敢走正道出玉門關,玄奘便趁著夜色冒險從離玉門關5公里多的胍廬河偷渡而去。玄奘在此經歷了他西天取經最為驚心動魄的一幕。

李正宇研究員考證分析後說,這條全長110公里的古河,發源于安西鎖陽城東北7.5公里東壩灘亂泉處。元代後,由於引水幹渠廢棄,水源減少,上游自源頭抵平湖一段斷流,河道荒廢。但現在仍有許多露頭泉,使古河道水草豐盛,充滿生機,與遠處光禿的大漠流沙形成鮮明的對照。

李正宇介紹說,這條古河道從源頭地點、河流走勢、途徑地理特點到全河里程、分段水流里程,無不與敦煌遺書《沙州都督府匡經卷第三》所描繪的武周時代的“苦水”一一吻合。這位學者考證認為,苦水就是唐玄奘赴西天取經時,在新玉門關附近偷渡的界河――胍廬河。這條古河的發現,糾正了以往史家把近日疏勒河看作胍廬河的觀點,同時為新玉門關遺址的發現提供了佐證。

安西是河西走廊上的重鎮,也是敦煌的門戶,筆者曾途徑安西,多方尋找過這條河,但由於河道位於大漠深處,沒有專家指點,難以尋覓,也算是一點遺憾吧。

本文轉載自「鳴鶴書苑」

【聲明】轉載自其它平臺或媒體文章,本平臺將注明來源及作者,但本平臺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若侵犯著作權,請主動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面證據,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章,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

關於我們:

發起人孫春光 學歷:天津大學電子資訊工程本科、保送通信與資訊系統碩士 。

現擔任全國工商聯民辦教育出資者商會EMBA聯盟專委會秘書長;北京左右逢源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合夥人;中關村眾籌聯盟發起單位之一、監事長單位;愛投(ITOU)高管會創始發起人;IT高管會創始發起人;陳香梅公益基金會天使榮耀基金理事。

但實際上屬於現在的“內部自治”的模式,這也說明了為什麼《西遊記》中所述的車遲國除了妖精作祟之外,其他一切皆與唐朝民情面貌無異,等等。

吳承恩在江西做官多年,沒有到過河西走廊,他對《西遊記》中許多地名地理方位的判斷經常有張冠李戴的地方。

敦煌壁畫透露悟空真相

一直以來,學術界一直認為《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原型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淮渦水怪無支祁。據記載,無支祁的形象是“形若猿猴,縮鼻高額,青軀白首,金目雪牙,頸伸百尺,力逾九象,搏擊騰淖,疾奔輕利”。這是北宋《太平廣記》卷四六七中的關於無支祁的記載。

無支祁的故事在民間流傳了500多年以後,才有了唐僧取經的故事。最早寫唐僧取經故事的,是明初戲曲家楊訥(字景賢,號汝齋)。楊訥的雜劇《西遊記》寫了民間傳說的唐僧取經故事。元代戲曲家吳昌齡在他的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中,不僅設計了孫悟空的形象,而且說“無支祁是他姊妹”。由此可見,孫悟空的人物塑造是借鑒了無支祁的形象的。又是300年以後,吳承恩才寫出《西遊記》。而喜采民間傳說的吳承恩,又極不可能不讀《太平廣記》,於是魯迅先生說:“明吳承恩演《西遊記》,又移其神變奮迅之狀於孫悟空。”宋元以來就在民間家喻戶曉的無支祁便逐漸化身為孫悟空。

史學大家陳寅恪則在胡適先生提出孫悟空原型是印度長詩《羅摩衍那》中的哈奴曼的基礎上,不僅通過佛經驗證了孫悟空的原型即《羅摩衍那》中的哈奴曼,他還發現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故事,本是源自兩個毫不相干的印度民間故事。

上世紀初創立的敦煌學,為研究《西遊記》人物故事又提供了一些新的資料來源。在敦煌壁畫上,既有單人徒步、身背背架的圖像,又有類似“猴行者”的胡人牽馬隨行的圖像,史學家們便推論《西遊記》人物故事是經過歷代增添的。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段文傑先生曾發表文章《新發現玄奘取經圖探討》,對敦煌現存的6組西夏時期的《玄奘取經圖》進行探討。他認為,唐僧取經的故事不僅遠在《西遊記》出現前甚至在唐朝就已經在河西走廊廣為流傳,而且唐僧師徒也確曾途經敦煌。

“馬踏飛燕”與白龍馬

我確定自己的旅遊行程時,一定要加上河西走廊上的武威,只因為中國旅遊的標誌物――銅奔馬“馬踏飛燕”是在那裡出土的。這就足已成為我去拜訪的理由。

武威銅奔馬呈飛奔狀,三足騰空,昂首揚尾,張口嘶鳴,右後足踏著一隻飛鳥,飛鳥展翅奮飛,驚愕回首,整體造型奇特,頗有浪漫色彩。因所踏飛鳥是“風神鳥”龍雀,故又名“馬超龍雀”。它改變了傳統天馬的造型手法,用飛鳥的迅疾襯托奔馬的神速,將奔馬的動態與平實穩定的力學結構凝為一體,造型生動,構思巧妙,鑄技精湛,是中國青銅藝術中的極品。西漢時“飛馬”是皇權的標誌,而“龍雀”是秦人祖先的化身,象徵“風神”。“馬踏飛燕”象徵皇權至高無上,超越一切。

1969年的一個秋日,武威農民在雷台公園的一株老槐樹下無意間發掘出東漢晚期的大型磚石墓葬。而考古學家則考證出雷台漢墓系“守張掖長張君”之墓,大約建造於西元186~219年間。導遊說,當年挖掘墓室時,只發現了張君的一根腿骨。

導遊介紹說,此墓曾經被盜過。在盜墓者的慌張中,銅車馬儀仗俑被弄亂了陣腳,所以考古學家對這匹綠古銅色的銅奔馬到底是張君的人騎象徵,還是引軍制勝的領頭馬象徵,已無法給出定論。

在武威還有一種民間傳說,是講唐僧去西天取經前很多年,白龍馬就生活在武威,它來無影、去無蹤,扶危濟困,除暴安良,還經常馱百姓渡河過江,銅奔馬“馬踏飛燕”就是白龍馬的化身。

高老莊的故事

在張掖大佛寺,一組壁畫引起我的注意,畫中的豬八戒又挑擔又牽馬,完全沒有貪色偷懶的味道。

當地人說,這些壁畫比《西遊記》問世要早300年。

張掖大佛寺取經壁畫

張掖附近確實有一個地方名叫高老莊,就在張掖所轄肅南縣的明海鄉。當筆者親臨高老莊時,卻感覺這裡不像《西遊記》裡的高老莊,倒像是一座森嚴的城堡,這座城堡已成為當地著名的歷史遺跡。

無獨有偶,在甘肅天水清水縣豐望鄉境內也有一個高老莊,有意思的是,村裡還有一座供奉豬八戒的豬八戒廟。

在天水的高老莊,另有一個豬八戒招親的版本――豬八戒和高秀英相親相愛,白頭偕老。相傳,高老莊裡的高太公有三個女兒,大女兒和二女兒都出嫁了。三女兒秀麗可愛,待字閏中。豬八戒幻化成打工仔來到村中求職,不要工錢,只求有一口飯吃。高太公看上了小夥子的敦實憨厚,就把他帶回家讓他做些零工。豬八戒做事勤快,很快得到了高太公夫婦的信任。而三女兒高秀英也被豬八戒的殷勤討好所吸引,很快就花前月下,結成良緣,過上了恩恩愛愛的幸福生活。唐僧取經路經高老莊,希望豬八戒以事業為重,能護送他往西天取經。豬八戒自知佛旨難違,便要求再見妻子一面。當他以真面目面對高太公時,高太公被嚇得魂飛魄散。孫悟空便把豬八戒變成人的模樣欺騙招親的事跟高太公一一道來。而高秀英感念豬八戒憨厚勤奮,並不在意他的相貌如何。後來,西天取經歸來,豬八戒又回到高老莊,和妻子繼續過著和睦美滿的生活。夫妻雙雙仙逝後,人們把他們合葬在高老莊附近的小山包上,並特意建起豬八戒廟以紀念這段感人的愛情故事。

胍廬河――唐僧取經偷渡第一河

當年唐玄奘西天取經偷渡的第一條古河,時隔一千多年後,被敦煌史地專家在河西走廊的安西縣境內發現時,整個古河道原貌仍然清晰可見。

這條具有歷史意義的古河流,是敦煌研究院文獻研究所所長李正宇研究員在尋找新玉門關遺址過程中發現的。 據《玄奘傳》載,貞觀三年(西元629年),玄奘西天取經未得到唐王朝的批准,朝廷下令捉拿他以阻止其西遊。由於不敢走正道出玉門關,玄奘便趁著夜色冒險從離玉門關5公里多的胍廬河偷渡而去。玄奘在此經歷了他西天取經最為驚心動魄的一幕。

李正宇研究員考證分析後說,這條全長110公里的古河,發源于安西鎖陽城東北7.5公里東壩灘亂泉處。元代後,由於引水幹渠廢棄,水源減少,上游自源頭抵平湖一段斷流,河道荒廢。但現在仍有許多露頭泉,使古河道水草豐盛,充滿生機,與遠處光禿的大漠流沙形成鮮明的對照。

李正宇介紹說,這條古河道從源頭地點、河流走勢、途徑地理特點到全河里程、分段水流里程,無不與敦煌遺書《沙州都督府匡經卷第三》所描繪的武周時代的“苦水”一一吻合。這位學者考證認為,苦水就是唐玄奘赴西天取經時,在新玉門關附近偷渡的界河――胍廬河。這條古河的發現,糾正了以往史家把近日疏勒河看作胍廬河的觀點,同時為新玉門關遺址的發現提供了佐證。

安西是河西走廊上的重鎮,也是敦煌的門戶,筆者曾途徑安西,多方尋找過這條河,但由於河道位於大漠深處,沒有專家指點,難以尋覓,也算是一點遺憾吧。

本文轉載自「鳴鶴書苑」

【聲明】轉載自其它平臺或媒體文章,本平臺將注明來源及作者,但本平臺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若侵犯著作權,請主動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面證據,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章,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

關於我們:

發起人孫春光 學歷:天津大學電子資訊工程本科、保送通信與資訊系統碩士 。

現擔任全國工商聯民辦教育出資者商會EMBA聯盟專委會秘書長;北京左右逢源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合夥人;中關村眾籌聯盟發起單位之一、監事長單位;愛投(ITOU)高管會創始發起人;IT高管會創始發起人;陳香梅公益基金會天使榮耀基金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