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白山松水|大醬味道

大醬,于人心中不過是生活五味中的一個“鹹”。如今它的替代多了,

加之舌尖兒上又有了新宣導,於是便被淡化。而於我,它那特有的“鹹味”依舊縈繞在心,時時感念……

1.說感念,由來已久,意念裡它像是載我渡河的一葉扁舟,真的情深於心。

小時候,農家生活都不富裕。一年四季,一日三餐,年節除外,誰家能整日家地吃熟菜?那時流行的嗑兒:“大餅子,鹹菜梗子,不吃就等子(著)。”於是我家餐桌便有了上頓大醬鹹菜,下頓鹹菜大醬的體例。鹹菜氣大,

筷頭稍重點兒,咸得發苦,齁得嗓眼兒發緊。大醬雖也是個鹹味兒,可它卻像媽媽的性格溫和而醇厚,咀嚼起來總有些綿綿的豆香,因而一家人的筷頭便齊刷刷地沖它而去——成了送飯“冤家”。

那時,農家晚飯多是以粥當家。無論什麼粥,只要盛得上碗,我們姐弟幾個便都先來一筷頭大醬,於攪動中調和著心裡的個中滋味。平時這樣,而過年過節的香滋辣味兒也多由大醬來擔當。

熬菜要它,燉魚離不開它。吃餃子,餡兒要用它調,與餃子相伴的蒜醬,也得由稀釋後的大醬來調和,沒了它餃子的香味也索然。正月裡三個“人日”,日子再緊,這“纏腿”的麵條總是要吃的,而媽媽的麵條“鹵”照例大醬為先。少許肉皮丁,一勺土豆粉勾芡,說是“肉醬鹵”,其實仍是大醬在支撐。

一個冬春下來,家裡的儲備菜吃得差不多了,幾天吃不上一頓熟菜。這時,媽媽多以開水焯蘿蔔乾兒、凍白菜、幹白菜等充塞餐桌。

而嚼它咽它,大醬又是伴侶。不過,媽媽偶爾也有變數,一碗生醬,幾滴豆油,熱鍋裡一走便成“炸醬”,那也香得不得了啊!常常是媽媽還未上桌,一盤炸醬便抿得溜乾淨。

平日裡媽媽做菜,都以大醬來調味兒。做出來的菜,也多以“醬”來定名——醬燉小魚、醬燉豆腐、醬拌黃瓜、角瓜醬、韭菜醬、茄子醬、土豆醬,除此還有炸雞蛋醬、蒸雞蛋醬、炸辣椒醬。呵呵,是不是可成“醬菜系列”了!

今天想來,若沒大醬載道,很難想像一家人該怎樣跋涉那段歲月的河流,而歲月又該是怎樣的味道呢?

2.大醬,緣何成為一家人的口味兒?與那年月有關,也與大醬味道有關——不是很咸,適中可口,咀嚼起來越發地香味綿延。是秘制?不,是媽媽的用心,是她心香的釋放……

過了“二月二”,走在村子裡,不時地從敞開的房門看到一股股翻滾著的白色氣浪,隨之便飄出爆米花的香味兒,

農家已開始炒醬了。我家也不例外,媽媽對炒醬這事兒,十分地在意和計較。

炒醬的日子,在她心裡就是二月的初八和十八。剛過門兒的嫂子問媽為啥單選這兩天兒?媽媽告訴她:“這是你奶奶的規矩,‘初八,十八,做(zòu)醬好發。’”

“發”,發酵之意——媽的期盼。一缸大醬,關乎全家人一年的生活味道。為這她從不馬虎,而那程式似乎神秘,也神聖。她要嫂子這樣,也要姐姐們這樣,在她心裡,做好大醬仿佛是持家女人所必修的禪道。

“炒醬”,先炒苞米。熱鍋裡上百次的翻騰歷練,出來時,人們便稱它是“醬爆米”了。而這“醬爆米”所需的苞米,都是秋收扒苞米時媽媽親手所選,必須是穗大色正,籽粒飽滿。選出來的要每兩穗以葉子相系,之後掛在房檐下風乾,炒醬前一天摘下搓粒,出風去雜質,挑出那些蟲眼和癟瞎粒子,剩下來的才符合媽媽的要求。

炒醬,又髒又累。嫂子過門兒後,她依舊現場指導,充當著“火頭軍”——把握著灶膛火候和鍋裡溫度。炒醬開始前,嫂子和大姐各自穿上勞動服,再用頭巾把頭包起來,只留下兩個眼睛。媽媽先點燃灶膛,大姐和嫂子倆把細沙土篩到鍋裡,一陣急火炒上一會兒,待沙土燙手,再將精選的苞米粒倒進熱鍋裡。不一會兒,鍋裡先是升騰起乳白色的潮氣,沒多大工夫鍋裡便沸騰了,仿佛化作一鍋滾開的“粥”,滿鍋裡咕嘟著汽泡。大姐執掌秫秸把子,不時攪動起一鍋黃色漩渦,不多時廚房便彌漫黃色的煙塵,爆花聲時而如大雨驟至,時而爆竹連綿。隨著氣浪漸緩,爆米聲響啞然,一鍋“醬爆米”才算炒好,從灼熱沙土裡篩出來,繼續著下一鍋。

事後我問媽媽,炒醬為啥用細細的沙土?一句話:“用沙土炒,醬爆米不糊巴,做出的大醬色正、味好。”今天想來,媽媽所做不無智慧。

3.說“炒”是浴火,而“醬爆米”再歷經一番碾軋後粉身成末,外化於形,屋子一隅再獨處兩個月。發酵乎?我覺得更像是修煉。

醬爆米炒完,還要碾壓成細面兒。待哥哥把碾房轉身出來的“醬面”扛回來,媽媽便從倉房裡取出了正方形模具,大小是坯模子的一半兒,方方正正的。媽媽總是親自動手和醬面子,不很稀,也不是很幹,合成泥一攥成團兒即可。這時,媽媽把這模子放在光滑的木板上,上面鋪一塊細細的白紗布,哥哥把醬麵團兒放在模子裡,兩個拳頭使勁兒地向模子的四角擠壓,最後再用一塊木板壓平脫出。這便是大醬的初級品——“醬引子”,搞釀造的人稱它為“麴菌”。

這樣的醬引子,我家每年都要做二十多塊,最後媽媽還要把這醬引子用窗紙包嚴糊好,整整齊齊地擺放在廚房的一角,一放就是兩個月。剛發酵時,滿屋子酸酸的,再過幾天,又散發些黴味。在一家人為這難聞的氣味噤鼻子時,媽媽卻樂了。特別是五顏六色的“醬花”綻放出來時,她神秘而微笑地自語:“發了,發了……”那時不明白她的意思,今天想來一定是這“醬引子”由“浴火”到碾軋,再默默地修煉,成了她心中企盼之“正果”。

4.一進四月,天氣涼暖適中,農戶家開始下大醬了。媽媽仍遵循奶奶的規矩,把下醬的日子選在四月裡的初八或十八。於此,她每年做起來虔誠,更傾其心神。

下醬,要先烀“醬豆”。照例是前一天準備,仍將黃豆進行一番挑選,再下鍋炒,只是不再用沙土了,火候亦由媽媽把握。

每年烀醬豆,大都是午飯後,媽媽親自把炒好的黃豆下到鍋裡,添足水蓋上鍋蓋,便蹲在灶膛前不停地添著柴火。待豆鍋翻開落滾兒,媽媽便停下火來,掀起鍋蓋用笊籬不停地在鍋裡翻動著,隨手將分離開的豆皮兒撇出去,之後再用小火慢煮著。期間,她仍不時地掀開鍋蓋兒,嘴裡不停地告訴身邊的嫂子和大姐:“火,不要太急,要勤翻動,上下通透,免得嘎巴鍋或串煙……”

兩個滾開過後,豆香便散發出來。而這時媽媽依舊在灶台前守候著,灶膛裡時而烈焰翻騰,時而餘燼之火明滅閃爍,一直持續到第二天的早晨。在她心裡,什麼時候醬豆鍋上面看似滿滿的一鍋胖豆子,鍋底卻還含著一定的豆汁兒,那褐色的醬豆瓣兒上手撚成細面兒才好。

早飯後,醬豆仍在鍋裡歇息著!嫂子和大姐便忙活收拾“醬引子”和淘洗食鹽。大姐先是用刷子把醬塊上那五顏六色的“醬花”刷掉,再用菜刀將醬引子砍成小丁。什麼時候媽媽將那醬豆出鍋,嫂子便把熱氣騰騰的醬豆和砍碎的“醬引子”放在大笸籮裡攪拌,攢堆兒熱燜。什麼時候媽媽說好了,姑嫂二人便把醬豆盛到兩隻大圓水筲裡,大姐肩挑著水筲,嫂子端著一大盆洗得白花花的大粒鹹鹽,說笑著向生產隊碾房走去……

待大姐把碾好的醬泥挑回來時,媽媽早已把下醬用的缸洗淨擦乾。大姐把扁擔一撂,媽媽便按著她心中的“小九九”,一層醬泥、一層食鹽面兒地往醬缸裡下,最後把一盆烀醬剩的豆汁也倒進缸裡,嘴裡還喋喋不休地叨咕著:“初八十八,做醬好發……”

當媽媽把最後一捧食鹽面兒散在醬缸上面時,她便拿出那把被大醬醃得紫紅色的醬耙子,不停地攪動,直到她感到上下均勻為止。這一切都做好了,媽媽便把洗得乾乾淨淨,四角拴著大螺母的“醬蒙子”(即,一塊正方形蓋醬缸的厚布)把醬缸蓋好,再用麻繩將醬缸紮住,末了把大舅用秫秸篾子編的醬帽子扣在醬缸上。也就從那天起,每天早飯後,媽媽都半蹲半跪地為醬打耙,整整一個月的光景。新下的大醬發酵好了,那醬香便彌漫整個院子……

如今生活好了,大醬已不再是餐桌的主打、下飯的“冤家”。可它那讓人舍不下的特別味道,於體察中我越發覺得這“味道”二字的深遠來。格物它——倍感這“味”,不僅僅是媽媽心裡的滋味兒,更應是她的人生體味、生活意味。而“道”呢?於此而言,感覺定是她從中悟出的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還有生活的哲理……

本文刊於2017年6月29日《吉林日報·東北風》週刊。

一缸大醬,關乎全家人一年的生活味道。為這她從不馬虎,而那程式似乎神秘,也神聖。她要嫂子這樣,也要姐姐們這樣,在她心裡,做好大醬仿佛是持家女人所必修的禪道。

“炒醬”,先炒苞米。熱鍋裡上百次的翻騰歷練,出來時,人們便稱它是“醬爆米”了。而這“醬爆米”所需的苞米,都是秋收扒苞米時媽媽親手所選,必須是穗大色正,籽粒飽滿。選出來的要每兩穗以葉子相系,之後掛在房檐下風乾,炒醬前一天摘下搓粒,出風去雜質,挑出那些蟲眼和癟瞎粒子,剩下來的才符合媽媽的要求。

炒醬,又髒又累。嫂子過門兒後,她依舊現場指導,充當著“火頭軍”——把握著灶膛火候和鍋裡溫度。炒醬開始前,嫂子和大姐各自穿上勞動服,再用頭巾把頭包起來,只留下兩個眼睛。媽媽先點燃灶膛,大姐和嫂子倆把細沙土篩到鍋裡,一陣急火炒上一會兒,待沙土燙手,再將精選的苞米粒倒進熱鍋裡。不一會兒,鍋裡先是升騰起乳白色的潮氣,沒多大工夫鍋裡便沸騰了,仿佛化作一鍋滾開的“粥”,滿鍋裡咕嘟著汽泡。大姐執掌秫秸把子,不時攪動起一鍋黃色漩渦,不多時廚房便彌漫黃色的煙塵,爆花聲時而如大雨驟至,時而爆竹連綿。隨著氣浪漸緩,爆米聲響啞然,一鍋“醬爆米”才算炒好,從灼熱沙土裡篩出來,繼續著下一鍋。

事後我問媽媽,炒醬為啥用細細的沙土?一句話:“用沙土炒,醬爆米不糊巴,做出的大醬色正、味好。”今天想來,媽媽所做不無智慧。

3.說“炒”是浴火,而“醬爆米”再歷經一番碾軋後粉身成末,外化於形,屋子一隅再獨處兩個月。發酵乎?我覺得更像是修煉。

醬爆米炒完,還要碾壓成細面兒。待哥哥把碾房轉身出來的“醬面”扛回來,媽媽便從倉房裡取出了正方形模具,大小是坯模子的一半兒,方方正正的。媽媽總是親自動手和醬面子,不很稀,也不是很幹,合成泥一攥成團兒即可。這時,媽媽把這模子放在光滑的木板上,上面鋪一塊細細的白紗布,哥哥把醬麵團兒放在模子裡,兩個拳頭使勁兒地向模子的四角擠壓,最後再用一塊木板壓平脫出。這便是大醬的初級品——“醬引子”,搞釀造的人稱它為“麴菌”。

這樣的醬引子,我家每年都要做二十多塊,最後媽媽還要把這醬引子用窗紙包嚴糊好,整整齊齊地擺放在廚房的一角,一放就是兩個月。剛發酵時,滿屋子酸酸的,再過幾天,又散發些黴味。在一家人為這難聞的氣味噤鼻子時,媽媽卻樂了。特別是五顏六色的“醬花”綻放出來時,她神秘而微笑地自語:“發了,發了……”那時不明白她的意思,今天想來一定是這“醬引子”由“浴火”到碾軋,再默默地修煉,成了她心中企盼之“正果”。

4.一進四月,天氣涼暖適中,農戶家開始下大醬了。媽媽仍遵循奶奶的規矩,把下醬的日子選在四月裡的初八或十八。於此,她每年做起來虔誠,更傾其心神。

下醬,要先烀“醬豆”。照例是前一天準備,仍將黃豆進行一番挑選,再下鍋炒,只是不再用沙土了,火候亦由媽媽把握。

每年烀醬豆,大都是午飯後,媽媽親自把炒好的黃豆下到鍋裡,添足水蓋上鍋蓋,便蹲在灶膛前不停地添著柴火。待豆鍋翻開落滾兒,媽媽便停下火來,掀起鍋蓋用笊籬不停地在鍋裡翻動著,隨手將分離開的豆皮兒撇出去,之後再用小火慢煮著。期間,她仍不時地掀開鍋蓋兒,嘴裡不停地告訴身邊的嫂子和大姐:“火,不要太急,要勤翻動,上下通透,免得嘎巴鍋或串煙……”

兩個滾開過後,豆香便散發出來。而這時媽媽依舊在灶台前守候著,灶膛裡時而烈焰翻騰,時而餘燼之火明滅閃爍,一直持續到第二天的早晨。在她心裡,什麼時候醬豆鍋上面看似滿滿的一鍋胖豆子,鍋底卻還含著一定的豆汁兒,那褐色的醬豆瓣兒上手撚成細面兒才好。

早飯後,醬豆仍在鍋裡歇息著!嫂子和大姐便忙活收拾“醬引子”和淘洗食鹽。大姐先是用刷子把醬塊上那五顏六色的“醬花”刷掉,再用菜刀將醬引子砍成小丁。什麼時候媽媽將那醬豆出鍋,嫂子便把熱氣騰騰的醬豆和砍碎的“醬引子”放在大笸籮裡攪拌,攢堆兒熱燜。什麼時候媽媽說好了,姑嫂二人便把醬豆盛到兩隻大圓水筲裡,大姐肩挑著水筲,嫂子端著一大盆洗得白花花的大粒鹹鹽,說笑著向生產隊碾房走去……

待大姐把碾好的醬泥挑回來時,媽媽早已把下醬用的缸洗淨擦乾。大姐把扁擔一撂,媽媽便按著她心中的“小九九”,一層醬泥、一層食鹽面兒地往醬缸裡下,最後把一盆烀醬剩的豆汁也倒進缸裡,嘴裡還喋喋不休地叨咕著:“初八十八,做醬好發……”

當媽媽把最後一捧食鹽面兒散在醬缸上面時,她便拿出那把被大醬醃得紫紅色的醬耙子,不停地攪動,直到她感到上下均勻為止。這一切都做好了,媽媽便把洗得乾乾淨淨,四角拴著大螺母的“醬蒙子”(即,一塊正方形蓋醬缸的厚布)把醬缸蓋好,再用麻繩將醬缸紮住,末了把大舅用秫秸篾子編的醬帽子扣在醬缸上。也就從那天起,每天早飯後,媽媽都半蹲半跪地為醬打耙,整整一個月的光景。新下的大醬發酵好了,那醬香便彌漫整個院子……

如今生活好了,大醬已不再是餐桌的主打、下飯的“冤家”。可它那讓人舍不下的特別味道,於體察中我越發覺得這“味道”二字的深遠來。格物它——倍感這“味”,不僅僅是媽媽心裡的滋味兒,更應是她的人生體味、生活意味。而“道”呢?於此而言,感覺定是她從中悟出的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還有生活的哲理……

本文刊於2017年6月29日《吉林日報·東北風》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