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形意拳術震腳之技,震腳傳統武術攻防之道中的一項重要技術

 震腳,是中華傳統武術攻防之道中的一項重要技術、功夫內容。各種拳術的要求和追求不同,震腳在各種拳術中的作用、表現形式、練法也不盡相同。形意拳術震腳技藝的運用十分常見,

實踐性很強,僅靠筆墨實難以盡述。在此,僅對形意拳術震腳之技談點個人感悟。旨在借此形式,同習拳摯友進行交流,對進一步瞭解形意拳術震腳之技有所裨益。

一、震腳概念

震腳是指腳離地面一定距離時迅速下落的行為。通常有踩、踏之意。由於落腳迅猛,常引起聲響及觸地點震動,俗稱震腳。

二、震腳形式

在功法練習和套路中常有震腳,分類形式多樣。如按參與腳數量可分為:單腳震、雙腳震;按步伐方向可分為:上步震、退步震、原地震;按震腳部位可分為:全腳震、腳跟部震;按腳始落位高低可分為:高位落震、低位元落震、微落震;按落腳與地面夾角可分為:直角震、斜角震。

上述分類還可能組合出現。如按參與腳、上步伐及腳落位形式,又可分為上步單腳低位落震腳等。

三、震腳作用

震腳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用腳來打擊。如欲踩踏,常用的是邁上步或跳上步單腳高位全腳震。

二是用腳助手打擊。通過震腳促進手發力,特別是促發全身抖絕力(不是局部抖絕發力),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如常見的是趟上步單腳低位(腳距離地不足一寸)腳跟部震。

下面,以單腳上步低位震腳為例,分析說明用腳助手發力的震腳作用。

1.確保抖絕實現

形意拳發力要求瞬間抖絕如霹雷。抖絕發力來自於發力肢體肌肉快速反應,打擊力決定于實施打擊時身體的動能。

身體動能是發力肢體速度和發力肢體品質的乘積,也就是說出拳速度越快,參與發力身體部分越多,發出的力越大。重心的運動會大大加大打擊力度。重力抖絕力主要來自全身重心的抖動,而不是局部身體重心的抖動。震腳使腳踏為實,如身弓張展有一個支撐點,全身重心一抖,其它肢體力密切配合,合力外延,加大了打擊力量。以上步崩拳打為例:發力時,
後腳趾蹬力經命門穴與脊椎拱力匯合上湧至玉堂穴,引起重心從後腳向前腳移動;通過前腳下踩產生刹車效應,使本運動前行的重力在以前腳觸地點為圓心:以前腳觸地點到重心(應在胸與腹之間)的距離為半徑,加了一個切線方向(向前)的離心力;再加上腰、肩、臂力彙集到拳,應為整力加上抖動力(離心力)。如把上述出拳加力過程中的前腳下踩變前腳下落震腳,
造成重心速擺動,既能加大打擊力量,又能產生抖出拳。經過反復練習,熟練掌握震腳技術後,會形成肢體記憶,一旦必要,重心一動,持重腳一震,渾身一顫,前手一抖,抖絕力瞬間發出,如霹雷擊地。

2.周身統一號令

關於發抖絕力,拳經解述:“渾身一抖,如火炮爆炸;發一個脆勁,如鯉魚打挺;發抖擻之力如錦雞抖翎。”發抖絕力最佳時機主要有兩種情景,應是吃住對方勁、啟動對方重心時(“吃住對方”是指通過我肢體的擰裹鑽搓,及與對方貼靠粘隨,通過雙方肢體接觸點傳遞力直指對方重心,始終控制住對方重心變化的過程。)或對方出現明顯的防守空位時,我蓄力快速釋放,實施抖打。在日常功夫練習過程中,建立下踩變震腳的意念,能促力整合,有利於建立周身鬆緊瞬間轉換反應機制,實現抖絕力功夫的強化固身。此時震腳有統一思想、果敢抉擇、發出抖打命令之作用。

3.可以振奮精神

震腳行為來自大腦的反應決策。震腳促發抖絕力要求周身瞬間鬆緊變換。震腳練習不僅使發力順暢,體內臟器間筋腱及膈膜等組織得到動盪耐力鍛煉,而大腦反應敏感度也會相應提高。未發力走架時,心靜神凝,架勢沉穩,而發力時眼睛一亮,精神為之一振,目射凶光,毛髮直豎,氣貫四梢,抖絕力崩發。

4.增強足肢力量

震腳力點在足跟部,要求觸點明確,發力急促。震腳的練習必然增強腳跟骨強度及相關肌肉群的力量,使腳發力更急促、更猛烈、更具有打擊力。

四、用腳助手震腳的練習方法

1.由虛到實

一是先選擇較軟地面,如蹦床、土地、草坪地、地毯地等作為練習場地,待功力增加後逐步過渡到較堅實的地面上,以免震腳反作用力大而受損傷。二是由簡到繁,從虛震到實震,從非全力到全力震。首先,在發力時能將腳蹬力順暢、自然引到手上的基礎上,通過持重腿弓的張展,體驗身體重心在兩腳之間轉換以及身體處在糖飴中運動的阻尼感。其次,逐步加大重心在兩腳之間轉換的強度,逐步提高重心轉換速度,體驗在震腳時身體運動阻尼突然消失,重心瞬間抖動的感覺。再次,量力而行,循序漸進。震腳造成身體重心速動,會引起身體震盪,肢體、骨關節及內臟器適應有一個過程,不能急於求成。練習最好空腹進行。有不適或明顯墜痛感、振盪痛感,應立即停止或減輕震的力度。

2.由點到面

為便於掌握,應從定步、半步開始練習。如定步崩拳、半步劈拳的震腳練習。反復堅持進行,找到感覺後,不斷鞏固,直到把這一動作變成習慣動作而固定下來。在此基礎上,逐步擴展到五行、十二形及器械練習當中。“兵器是手臂的延長”,練習器械時要將形意抖絕力用在所持器械的打擊處,體現出形意拳術器械用法的獨特風格。最後達到無處不震,隨處可震,發力則震。

3.追求從有形到無形無意

震腳助力、震腳促進實現抖絕,震腳是否順暢是功力的體現,不可速求,應從雙腳重心的變換人手,不斷嘗試,提高震腳技藝。從力量和形體上由重震、明體向輕震、小震、微震、無形上變換。達到有震感、有抖力,卻無震形,或震形微小快捷而不易被發現,體會到震腳妙處。此時。抖絕力自然顯現出來。

五、用腳助手震腳練習中常出現的錯誤

1.目的不明

目的不明突出體現在意念在腳上。抖絕是形意拳功夫的造極。拳經及拳經解曾多次提及抖絕概念,但關於機理及如何習練敘述卻寥少。形意拳愛好者常有的困惑,是不知怎樣獲得抖絕之技,就是偶有抖感,但不知是絕好功夫而一閃而過,沒能鞏固下來,並得到發揚光大。有的得到了這層功夫的,也秘而不傳,使之更加神秘莫測。一旦掌握了抖絕力之技,就會建立起“透”和無堅不摧的意念。練出抖絕力是形意拳愛好者的不懈追求。形意拳術提及的抖絕,應是一種耗能最小、形體變化最小、隱蔽性最好、發力最突然、得手率最高、打擊力最大的技藝,是形意拳術發力科學性的體現。充分體現了形意拳術後發先至、後發而重的技擊特點。要學會抖絕發力必須遵循科學方法進行練習。震腳不是目的,是助力、是號角,是做到品質重新快速配置,形態變化最小,快捷迅速,合力為一,瞬間發出脆、冷、炸之抖絕力的一種練習方法。無論縱向抖絕、還是橫向抖絕,無論去打、還是回打,震腳不失為助力的好途徑。震腳目的不是用腳擊。況且用腳踩、踏的機遇相對較少。腳的意念過重,身體重心全放在震腳上,重心向切線方向的前擺力消失,前手發力失助,而造成顧此失彼,本末倒置。

2.抬腳過高

練習者往往急於求成,或欲展示功夫,抬腳過高下震,這樣弊病很多。一是顯形讓對方有機可乘。如在高位上步震腳過程中,對方如瞭解到我方意圖,在我腳一動時粘住,沒落地時一撥,我則失去著力點。二是抬腳高,重心下落力量大,力通過脊柱上傳到腦部及內臟受強烈震盪可能引起不適,或因局部受力大而造成腳骨和肌肉損傷。三是不僅有勉強造作之嫌,而且空中變勢要求更高、耗能更多。高位震腳是形意拳術的技法之一,但不是基本技法。低位震腳促抖絕才是形意拳術的最基本、主要技法。從震腳與抖絕關係講,震腳不是一定要抖絕,但抖絕一定要震腳來助力,也就是說要做到抖絕發力必須經過震腳之技的掌握。

3.著力點不清

人腳的基本功能是行走和支撐。腳功形成不能違背人體腳的構成。抖力刹車點應放在腳最堅硬部位,只能是腳跟部。如抖力刹車點放在腳掌部位,由於腳掌部位骨隙較多因素,力被吸收,效果大為削弱。著力點不在腳跟部,抖力發出肯定會大打折扣。

4.勁力不合

要達到震腳助力之目的,就必須講究震腳方式和震腳時機。震腳方式必須同發力方式相匹配,以半步劈拳為例,後腳蹬地重心由後腳向前腳移動式發力,應前腳震;前腳向後蹬地,重心由前腳向後腳移動式發力,應為後腳震。這樣才能在諸多發力源中使最主要的兩個力源發揮作用,即腳蹬力與震腳產生的重心抖動力相互疊加,發出最大與冷脆的抖絕力。震腳時機要掌握恰當,以上步單腳震腳為例,重力配置由後腳為七前腳為三向前腳為七後腳為三的轉換過程中,當重心轉換要到位還沒到位時,是震前腳最佳時刻,此時前腳跟有重力下砸之感。如震腳早了,因前腳重力不足則產生腳拍地現象;震腳遲了,因重心轉換已結束,產生不了重心前擺之力。

及與對方貼靠粘隨,通過雙方肢體接觸點傳遞力直指對方重心,始終控制住對方重心變化的過程。)或對方出現明顯的防守空位時,我蓄力快速釋放,實施抖打。在日常功夫練習過程中,建立下踩變震腳的意念,能促力整合,有利於建立周身鬆緊瞬間轉換反應機制,實現抖絕力功夫的強化固身。此時震腳有統一思想、果敢抉擇、發出抖打命令之作用。

3.可以振奮精神

震腳行為來自大腦的反應決策。震腳促發抖絕力要求周身瞬間鬆緊變換。震腳練習不僅使發力順暢,體內臟器間筋腱及膈膜等組織得到動盪耐力鍛煉,而大腦反應敏感度也會相應提高。未發力走架時,心靜神凝,架勢沉穩,而發力時眼睛一亮,精神為之一振,目射凶光,毛髮直豎,氣貫四梢,抖絕力崩發。

4.增強足肢力量

震腳力點在足跟部,要求觸點明確,發力急促。震腳的練習必然增強腳跟骨強度及相關肌肉群的力量,使腳發力更急促、更猛烈、更具有打擊力。

四、用腳助手震腳的練習方法

1.由虛到實

一是先選擇較軟地面,如蹦床、土地、草坪地、地毯地等作為練習場地,待功力增加後逐步過渡到較堅實的地面上,以免震腳反作用力大而受損傷。二是由簡到繁,從虛震到實震,從非全力到全力震。首先,在發力時能將腳蹬力順暢、自然引到手上的基礎上,通過持重腿弓的張展,體驗身體重心在兩腳之間轉換以及身體處在糖飴中運動的阻尼感。其次,逐步加大重心在兩腳之間轉換的強度,逐步提高重心轉換速度,體驗在震腳時身體運動阻尼突然消失,重心瞬間抖動的感覺。再次,量力而行,循序漸進。震腳造成身體重心速動,會引起身體震盪,肢體、骨關節及內臟器適應有一個過程,不能急於求成。練習最好空腹進行。有不適或明顯墜痛感、振盪痛感,應立即停止或減輕震的力度。

2.由點到面

為便於掌握,應從定步、半步開始練習。如定步崩拳、半步劈拳的震腳練習。反復堅持進行,找到感覺後,不斷鞏固,直到把這一動作變成習慣動作而固定下來。在此基礎上,逐步擴展到五行、十二形及器械練習當中。“兵器是手臂的延長”,練習器械時要將形意抖絕力用在所持器械的打擊處,體現出形意拳術器械用法的獨特風格。最後達到無處不震,隨處可震,發力則震。

3.追求從有形到無形無意

震腳助力、震腳促進實現抖絕,震腳是否順暢是功力的體現,不可速求,應從雙腳重心的變換人手,不斷嘗試,提高震腳技藝。從力量和形體上由重震、明體向輕震、小震、微震、無形上變換。達到有震感、有抖力,卻無震形,或震形微小快捷而不易被發現,體會到震腳妙處。此時。抖絕力自然顯現出來。

五、用腳助手震腳練習中常出現的錯誤

1.目的不明

目的不明突出體現在意念在腳上。抖絕是形意拳功夫的造極。拳經及拳經解曾多次提及抖絕概念,但關於機理及如何習練敘述卻寥少。形意拳愛好者常有的困惑,是不知怎樣獲得抖絕之技,就是偶有抖感,但不知是絕好功夫而一閃而過,沒能鞏固下來,並得到發揚光大。有的得到了這層功夫的,也秘而不傳,使之更加神秘莫測。一旦掌握了抖絕力之技,就會建立起“透”和無堅不摧的意念。練出抖絕力是形意拳愛好者的不懈追求。形意拳術提及的抖絕,應是一種耗能最小、形體變化最小、隱蔽性最好、發力最突然、得手率最高、打擊力最大的技藝,是形意拳術發力科學性的體現。充分體現了形意拳術後發先至、後發而重的技擊特點。要學會抖絕發力必須遵循科學方法進行練習。震腳不是目的,是助力、是號角,是做到品質重新快速配置,形態變化最小,快捷迅速,合力為一,瞬間發出脆、冷、炸之抖絕力的一種練習方法。無論縱向抖絕、還是橫向抖絕,無論去打、還是回打,震腳不失為助力的好途徑。震腳目的不是用腳擊。況且用腳踩、踏的機遇相對較少。腳的意念過重,身體重心全放在震腳上,重心向切線方向的前擺力消失,前手發力失助,而造成顧此失彼,本末倒置。

2.抬腳過高

練習者往往急於求成,或欲展示功夫,抬腳過高下震,這樣弊病很多。一是顯形讓對方有機可乘。如在高位上步震腳過程中,對方如瞭解到我方意圖,在我腳一動時粘住,沒落地時一撥,我則失去著力點。二是抬腳高,重心下落力量大,力通過脊柱上傳到腦部及內臟受強烈震盪可能引起不適,或因局部受力大而造成腳骨和肌肉損傷。三是不僅有勉強造作之嫌,而且空中變勢要求更高、耗能更多。高位震腳是形意拳術的技法之一,但不是基本技法。低位震腳促抖絕才是形意拳術的最基本、主要技法。從震腳與抖絕關係講,震腳不是一定要抖絕,但抖絕一定要震腳來助力,也就是說要做到抖絕發力必須經過震腳之技的掌握。

3.著力點不清

人腳的基本功能是行走和支撐。腳功形成不能違背人體腳的構成。抖力刹車點應放在腳最堅硬部位,只能是腳跟部。如抖力刹車點放在腳掌部位,由於腳掌部位骨隙較多因素,力被吸收,效果大為削弱。著力點不在腳跟部,抖力發出肯定會大打折扣。

4.勁力不合

要達到震腳助力之目的,就必須講究震腳方式和震腳時機。震腳方式必須同發力方式相匹配,以半步劈拳為例,後腳蹬地重心由後腳向前腳移動式發力,應前腳震;前腳向後蹬地,重心由前腳向後腳移動式發力,應為後腳震。這樣才能在諸多發力源中使最主要的兩個力源發揮作用,即腳蹬力與震腳產生的重心抖動力相互疊加,發出最大與冷脆的抖絕力。震腳時機要掌握恰當,以上步單腳震腳為例,重力配置由後腳為七前腳為三向前腳為七後腳為三的轉換過程中,當重心轉換要到位還沒到位時,是震前腳最佳時刻,此時前腳跟有重力下砸之感。如震腳早了,因前腳重力不足則產生腳拍地現象;震腳遲了,因重心轉換已結束,產生不了重心前擺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