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孩子到底吃多少才飽?這個問題終於有答案了!

朋友小麥最近被孩子的胃口愁到不行。

孩子之前添加了輔食,一開始輔食添加得特別順利,各種食物都很適應,孩子也很愛吃。可是最近孩子卻不怎麼吃了,很多時候吃兩口就不吃了,

怎麼哄都不張口,有時候甚至看見端來飯碗就哭鬧。

小麥說:“我們家奶奶為這事可上心了,每天準時給寶寶餵飯,為了他能多吃兩口,有時候可以耐心哄喂一個小時呢!覺得他每頓吃太少,又中間加了小餐點,可是孩子怎麼都不愛吃,全家人都愁瘋了。”

全家人都愁瘋了,但我想其中最愁的可能是小麥的寶寶吧。

寶寶本來每天2次輔食3次奶就挺合適了,奶奶在中間還加了小餐點,寶寶不吃就哄喂一小時。這樣算算,寶寶除了睡覺,大部分時間都一直在吃吃吃啊。寶寶不餓還得被逼著“再來一口”,能不愁嗎?

孩子太小,不懂饑飽?

孩子的胃口幾乎是每個家庭,尤其是長輩們特別關注的事。

平時總覺得孩子吃得少,追在屁股後面想盡各種辦法讓再吃一口,

若是孩子連著兩三天都沒吃完既定的食量,那肯定愁得跟啥一樣,急著給喂健胃消食片。

但若某天孩子胃口大開吃嘛嘛香,卻又開始擔心:孩子會不會吃太多了積食啊?這樣下去會不會變成小胖墩呀?!

少了不好,多了也不行,那問題來了,到底孩子要吃多少才合適啊?!

我覺得,世界上並沒有孩子“該吃多少”這回事,只有孩子“想吃多少”這件事。

最近,我的一個朋友也問到我這個問題,聽完我的回答她特別驚訝地說:“那就是說,孩子想吃多少吃多少,不想吃就不吃嗎?那怎麼可以呢,孩子這麼小,他怎麼知道吃沒吃飽啊?”

想必有很多媽媽跟我這位朋友想法一樣吧:孩子太小,哪裡懂什麼饑飽?

真的是這樣嗎?

孩子從出生開始,不會說話表達,也做不出其他複雜的動作,但是餓了就會哭鬧,靠近媽媽胸口就會吮吸,吃飽了會露出滿足的微笑,睡得也很安穩。這是人類幾百萬年進化的本能,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反應啊。所以,對於孩子是饑是飽,當然只有孩子自己最清楚。

試想一下,我們在吃東西的時候,另一個人總在旁邊嘮叨,你吃太少了或者你吃太多了。你是不是也會感覺無語:“你是我的胃嗎?吃多少我自己還不知道?”

像前面說的小麥家的情況,奶奶用滿滿的愛把寶寶的胃撐到極限,天然饑飽感都被破壞了。饑飽感被破壞的孩子,對於想吃多少要吃多少全然沒有概念。可能面對平常的食物食之無味,遇到特別喜歡的又吃到積食也無法停下來。長此以往,好的用餐習慣大概是越來越遠,好的腸胃也跟著被破壞了。

按需餵養,把吃的決定權交給孩子

孩子是天生就懂得分辨饑飽的,所以我們需要做的往往不是判斷孩子吃沒吃飽,而是保護他們天然的饑飽感。其實,保護孩子的饑飽感並不是一件特別難的事。遵守一條就夠了,那就是“按需餵養”。

按需餵養這個詞,媽媽肯定不會陌生。但是,我們可要先搞清楚這個“需”到底是根據什麼。

說實話,雖然在生暖暖之前我已經看了不少科學育兒的書,但是當我懷抱著那個才見面不久的小傢伙,新手媽媽的焦慮和不自信一下子就冒出來了。一開始暖暖也是每隔一個多小時就會找奶喝,我特地又翻看了各種育兒書籍,越翻越著急,怎麼暖暖這個需求不對呢。

我當時還特地將母乳吸出來,對比暖暖是吃太多還是太少。但無論我做得多細緻,總感覺暖暖的實際情況怎麼跟書上老是不一樣啊,後來乾脆“破罐子破摔”,只要暖暖哭鬧著要吃,就喂;不管吃了多少哪怕只吸了2、3分鐘,一旦她表現出不想吃,就不喂。

想不到暖暖的吃奶時間和吃奶量慢慢就規律了,每2-3小時吃一次,吃一次的時長也每次都差不多。現在回想起來,其實當時我的那個“按需餵養”是按照書本上推薦的吃奶量在餵養,而不是按暖暖真正的需求在餵養。

書上的推薦對嗎?對的。那是經過嚴謹的科學研究和細緻的調查得出的結果,讓媽媽瞭解普遍的情況是怎樣的,能夠更容易地判斷出寶寶是不是有大的偏差。

但是真的按需餵養絕對不是按照推薦量餵養,就像新手媽媽時的我一樣,總覺得暖暖的需求跟書上不一樣。其實不一樣就對了呀,世界上基本沒有一模一樣的孩子,哪怕雙胞胎也會有些許差異的。不同的寶寶食量自然不一樣,我表姐的女兒,3個月時每次要吃180ml的奶;而我表弟的女兒,5個月了,每次奶量只有120ml。另外,就算是同一個人,不同時候食量也是不定的。

所以,孩子的推薦食量是媽媽的一個參考,最終孩子吃多少,還是按孩子的需求餵養。這一點不僅適用於哺乳期的孩子,對添加輔食以後的孩子也是一樣。“吃多不限制,吃少不強制”,我覺得這句總結寫得特別好。把吃多少的決定權交給孩子,保護孩子的饑飽感,估計會解決一大堆孩子的用餐習慣問題吧。

除此之外,我們能做什麼?

那對於孩子“吃”的問題我們就可以撒手不管啦?當然不是啦。

孩子吃多少由他們說了算,不過有幾件事還是需要我們做的: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1、對餐桌食物把好關,多為孩子挑選健康又營養的食品。

2、在相對固定的時間用餐。添加輔食以後的寶寶,可以坐在餐椅裡與大人一起用餐。這樣更容易養成良好的就餐習慣。

3、要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態,並定期去做健康檢查。根據孩子的精神狀態和生長發育情況,及時調整飲食結構。

4、為孩子準備適合他的吃飯裝備。比如不易被掀翻的碗,一把大小適合、可以隨意放進嘴裡舔咬的勺子,一把舒適的餐椅,一個漂亮的圍嘴等。

(Ps.我就知道,肯定有暖粉要呼籲開團這些東西了,笑哭表情.jpg)

5、苦練廚藝!這個,還用說嗎?!小時候,有一段時間媽媽出差,我的食量就蹭蹭下降,因為我爸爸做的菜真的......嗯,很特別。

在吃這個問題上,做好我們該做的輔助工作,其他的,就把主動權交給孩子吧。相信遵循人類本能吃下去的食物,會比強制塞進胃裡的食物更美味;也相信被尊重的孩子,更能享受吃的樂趣。

孩子是天生就懂得分辨饑飽的,所以我們需要做的往往不是判斷孩子吃沒吃飽,而是保護他們天然的饑飽感。其實,保護孩子的饑飽感並不是一件特別難的事。遵守一條就夠了,那就是“按需餵養”。

按需餵養這個詞,媽媽肯定不會陌生。但是,我們可要先搞清楚這個“需”到底是根據什麼。

說實話,雖然在生暖暖之前我已經看了不少科學育兒的書,但是當我懷抱著那個才見面不久的小傢伙,新手媽媽的焦慮和不自信一下子就冒出來了。一開始暖暖也是每隔一個多小時就會找奶喝,我特地又翻看了各種育兒書籍,越翻越著急,怎麼暖暖這個需求不對呢。

我當時還特地將母乳吸出來,對比暖暖是吃太多還是太少。但無論我做得多細緻,總感覺暖暖的實際情況怎麼跟書上老是不一樣啊,後來乾脆“破罐子破摔”,只要暖暖哭鬧著要吃,就喂;不管吃了多少哪怕只吸了2、3分鐘,一旦她表現出不想吃,就不喂。

想不到暖暖的吃奶時間和吃奶量慢慢就規律了,每2-3小時吃一次,吃一次的時長也每次都差不多。現在回想起來,其實當時我的那個“按需餵養”是按照書本上推薦的吃奶量在餵養,而不是按暖暖真正的需求在餵養。

書上的推薦對嗎?對的。那是經過嚴謹的科學研究和細緻的調查得出的結果,讓媽媽瞭解普遍的情況是怎樣的,能夠更容易地判斷出寶寶是不是有大的偏差。

但是真的按需餵養絕對不是按照推薦量餵養,就像新手媽媽時的我一樣,總覺得暖暖的需求跟書上不一樣。其實不一樣就對了呀,世界上基本沒有一模一樣的孩子,哪怕雙胞胎也會有些許差異的。不同的寶寶食量自然不一樣,我表姐的女兒,3個月時每次要吃180ml的奶;而我表弟的女兒,5個月了,每次奶量只有120ml。另外,就算是同一個人,不同時候食量也是不定的。

所以,孩子的推薦食量是媽媽的一個參考,最終孩子吃多少,還是按孩子的需求餵養。這一點不僅適用於哺乳期的孩子,對添加輔食以後的孩子也是一樣。“吃多不限制,吃少不強制”,我覺得這句總結寫得特別好。把吃多少的決定權交給孩子,保護孩子的饑飽感,估計會解決一大堆孩子的用餐習慣問題吧。

除此之外,我們能做什麼?

那對於孩子“吃”的問題我們就可以撒手不管啦?當然不是啦。

孩子吃多少由他們說了算,不過有幾件事還是需要我們做的: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1、對餐桌食物把好關,多為孩子挑選健康又營養的食品。

2、在相對固定的時間用餐。添加輔食以後的寶寶,可以坐在餐椅裡與大人一起用餐。這樣更容易養成良好的就餐習慣。

3、要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態,並定期去做健康檢查。根據孩子的精神狀態和生長發育情況,及時調整飲食結構。

4、為孩子準備適合他的吃飯裝備。比如不易被掀翻的碗,一把大小適合、可以隨意放進嘴裡舔咬的勺子,一把舒適的餐椅,一個漂亮的圍嘴等。

(Ps.我就知道,肯定有暖粉要呼籲開團這些東西了,笑哭表情.jpg)

5、苦練廚藝!這個,還用說嗎?!小時候,有一段時間媽媽出差,我的食量就蹭蹭下降,因為我爸爸做的菜真的......嗯,很特別。

在吃這個問題上,做好我們該做的輔助工作,其他的,就把主動權交給孩子吧。相信遵循人類本能吃下去的食物,會比強制塞進胃裡的食物更美味;也相信被尊重的孩子,更能享受吃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