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藍色國土”是他奮鬥的疆場——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水下航行器專家徐德民

一腔熱血寫春秋

記中國工程院院士、 著名水下航行器專家徐德民

徐德民 中國工程院院士 學術委員會顧問

徐德民,西北工業大學一個響亮的名字,中國航海工程學界一顆璀璨的明星。

1937年11月出生于陝西省三原縣的徐德民,在母校西北工業大學順利攻下碩士學位之後,留校任教至今。他曾擔任西北工業大學副校長、研究生員院長,曾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四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航空教育學會副理事長、香港學術評審局成員。

2005年12月,徐德民又光榮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徐德民教授從事教學科研工作 4 0餘年, 將畢生精力投入到水下航行器控制、導航、總體等技術研究。帶領水下航行器科技創新團隊完成了重要科研任務 20 余項,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各1項,省部級一、二等獎共 7 項,國家發明專利 5 項。先後研製成功兩種新型水下航行器及國內第一台水下航行器電深控裝置和三通道電腦控制系統,

其主要性能為國內領先,並達到國際先進水準。撰寫國防科技報告23 冊,出版著作 6 部,發表論文 210 篇,其中 SCI、EI 等檢索 60 篇次。主編了我國第一部《魚雷自動控制系統》教材。

徐德民教授的一生都在為我國的航海事業而拼搏奮鬥,他用自己的滿腔熱血譜寫著中國航海史上一個又一個壯麗的篇章,為我國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徐德民老師中年時

矢志不移 頑強拼搏

光陰荏苒,回首漫漫來路,徐德民教授在他深愛的這片科研沃土上已經默默耕耘了一生,從西北工業大學一名年輕的高材生變為今天年近古稀、德高望重的教授、院士。

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幾十年如一日的頑強拼搏。他將自己全部的心血都投入到科研事業當中,

夜以繼日,孜孜不倦,竟有點“不食人間煙火” 的味道。

在徐德民教授的眼中,生活中似乎根本不存在星期天、節假日的概念。白天他忙於教學、科研,指導研究生或處理行政事務;晚上還不忘給自己“充電”,看文獻、查資料,並在此基礎上寫材料、著書立說。

從事水下自航器的研究,不僅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也是對體力、耐力的嚴峻考驗。因為搞科研、作專案,

不是關在研究室裡閉門造車,而是要付諸實踐、身體力行。上高山、出遠海、登險峰、踏惡浪,居無定所、食無規律,這都是隨時可能遇到的情況。然而,身患高血壓、哮喘病的徐德民教授從來沒有退縮過一步,總是頑強拼搏在科學研究的第一線。

討論問題

1998年是徐德民教授科研事業中具有開創性意義的一年。這一年,他帶領他的團隊,開始致力於一種新型水下航行器的研究。

沒有立項,沒有經費,對於科學研究而言,這是怎樣的困難和考驗啊!而徐德民教授用自己堅強的肩膀毅然決然地扛住了這樣的壓力,不說苦、 不言累,甚至不曾皺一下眉。

然而,儘管徐德民教授有著鋼鐵般堅強的意志和信心,但他畢竟還是“血肉之軀”, 不是累不垮的鐵人。1999年的冬天,徐德民教授的團隊要在遠離西安三百多公里的一個小山村進行一場關鍵性的試驗。 那時正值隆冬季節, 冰天雪地、寒風刺骨,就是年輕力壯的小夥子都禁不住抱著胳膊發抖。年逾花甲、積勞成疾的徐德民教授發起了高燒, 體溫驟升到39度多。醫生和弟子們都勸他臥床休息,他卻堅持要到試驗現場,為的就是親自監督試驗的過程,親自檢驗試驗的結果。當徐德民教授打著吊針出現在試驗現場的時候,在場的每一位工作人員都被深深地打動了……

正是在徐德民教授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的感召下,他們的團隊鼓足幹勁,同舟共濟,渡過重重難關。這一研究項目終於得到了上級部門的認可和肯定,被正式列為國家重點預研項目,並由西北工業大學負責抓總研究。

然而,這只是成功的第一步,一場堅苦卓絕的戰鬥才剛剛開始。

八年的時間,他們最終創造了奇跡!而在此期間,多少困難、多少辛酸苦澀,徐德民教授總是默默地承受著,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給集體增添信心和勇氣。

回想起那段經歷,團隊成員之一、徐德民教授的博士生宋保維教授不無感慨地說:“我實在無法準確地描述那一串串艱難的足跡。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在將近八年的時間裡,如果徐德民教授稍一退縮鬆懈,就不會創造奇跡!”

2005年12月,徐德民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面對這一殊榮,徐德民教授顯得十分平靜而謙遜。 他說:“榮譽只是對過去工作的肯定,不能被榮譽所累, 要勇於走出榮譽的光環。”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徐德民教授就是這樣,面對一個又一個的勝利,他從來都不曾認為自己已經登上了事業的顛峰,而是不停地奮鬥,不斷地投入新目標的戰鬥當中!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用這個傳統的標準來衡量作為教師的徐德民教授,他當之無愧!

徐德民教授自1961年在西北工業大學任教,至今已有46個年頭。他支撐起了西北工業大學一流的學院——航海學院,在那裡奉獻了他的青春、他畢生的精力和熱情。

在將近半個世紀的歲月中,他恪盡“傳道、授業、解惑” 之職守,不但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而且以其嚴謹的治學態度、高尚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的學生,為他們作出表率和榜樣。

在學術上,徐德民教授對學生嚴格要求,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他那睿智的頭腦、鋒利的目光似乎生來就是發現問題、檢查錯誤的。他的學生們都很“怕”他,一次偷懶、一點懈怠都逃不過徐教授的眼睛。

對待論文,徐德民教授更是高水準嚴把關。 首先從選題抓起。選題是做論文的第一步,只有找到合適的、可駕馭的而又有理論深度和實際意義的選題,才能做出優秀的論文。因此,徐德民教授對論文的選題嚴格把關,不屬於最前沿的不具備一定難度的論題,就絕對不能作為論文選題。

接下來,在論文的完成過程中, 從理論依據到公式推導,他細緻入微地給學生以指導,學生的每一個實驗結果他都要親自去還原一遍。確保準確無誤之後,他才會露出滿意的笑容。當一本本已經成稿的博士論文、碩士論文,乃至本科生論文在他的案頭堆積如小山的時候,徐德民教授頗有耐心地一句句、甚至一字字地推敲、斟酌,就連一個不當的標點符號也不放過。每當說起這些事,他的學生都充滿感激。徐教授不但教給他們知識,還用這種一絲不苟、嚴謹求實的精神深刻地影響和鞭策著他們,這無疑會成為他們人生中一筆寶貴的財富。

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謙和的為人作風並不衝突。徐德民教授在學術上一絲不苟,在與學生的相處和交流中又很和藹。

無論是身為教授、副校長還是院士,他在學生面前從來都沒有 一點架子。他始終認為師生之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互相尊重和信任才是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的基石。在教學方法上,主張少批評、多鼓勵,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最大程度地發掘學生的個人潛能。這一做法大大推動了創新平臺的建設和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徐德民老師青年時照片

“強將手下無弱兵。” 徐德民教授的長期薰陶,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質的國防精英人才。他指導博士後、博士生43名,碩士生50余名,其中宋保維和賀昱曜的博士論文先後被評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他培養的研究生,大多已成為全國知名專家、學者,在諸如“國防可靠性” 專家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組等重要學術組織任職。 在他帶領的團隊裡,有在國家某型號研究中鍛煉成長起來的5位年輕教師:宋保維、嚴衛生、李俊、胡欲立、潘光,這5個人可謂各有千秋、卓有建樹,他們脫穎而出虎虎生威,以被同行譽為“五虎將” 而聞名遐邇。

徐德民教授因教書育人成績卓著,先後被評為省、部級優秀研究生導師,被國防科工委授予優秀教師稱號。

徐德民老師在頒獎

2006年5月14日胡主席視察某型號研製現場

圖為徐德民院士向胡主席彙報工作

徐德民等老師參加924頒獎大會

“祖國的航海事業就是我的人生。”徐德民教授如是說。他不但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這一偉大的事業,而且為祖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國防人才。

我們忠心地祝願徐德民教授的人生美好圓滿!

討論問題

1998年是徐德民教授科研事業中具有開創性意義的一年。這一年,他帶領他的團隊,開始致力於一種新型水下航行器的研究。

沒有立項,沒有經費,對於科學研究而言,這是怎樣的困難和考驗啊!而徐德民教授用自己堅強的肩膀毅然決然地扛住了這樣的壓力,不說苦、 不言累,甚至不曾皺一下眉。

然而,儘管徐德民教授有著鋼鐵般堅強的意志和信心,但他畢竟還是“血肉之軀”, 不是累不垮的鐵人。1999年的冬天,徐德民教授的團隊要在遠離西安三百多公里的一個小山村進行一場關鍵性的試驗。 那時正值隆冬季節, 冰天雪地、寒風刺骨,就是年輕力壯的小夥子都禁不住抱著胳膊發抖。年逾花甲、積勞成疾的徐德民教授發起了高燒, 體溫驟升到39度多。醫生和弟子們都勸他臥床休息,他卻堅持要到試驗現場,為的就是親自監督試驗的過程,親自檢驗試驗的結果。當徐德民教授打著吊針出現在試驗現場的時候,在場的每一位工作人員都被深深地打動了……

正是在徐德民教授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的感召下,他們的團隊鼓足幹勁,同舟共濟,渡過重重難關。這一研究項目終於得到了上級部門的認可和肯定,被正式列為國家重點預研項目,並由西北工業大學負責抓總研究。

然而,這只是成功的第一步,一場堅苦卓絕的戰鬥才剛剛開始。

八年的時間,他們最終創造了奇跡!而在此期間,多少困難、多少辛酸苦澀,徐德民教授總是默默地承受著,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給集體增添信心和勇氣。

回想起那段經歷,團隊成員之一、徐德民教授的博士生宋保維教授不無感慨地說:“我實在無法準確地描述那一串串艱難的足跡。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在將近八年的時間裡,如果徐德民教授稍一退縮鬆懈,就不會創造奇跡!”

2005年12月,徐德民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面對這一殊榮,徐德民教授顯得十分平靜而謙遜。 他說:“榮譽只是對過去工作的肯定,不能被榮譽所累, 要勇於走出榮譽的光環。”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徐德民教授就是這樣,面對一個又一個的勝利,他從來都不曾認為自己已經登上了事業的顛峰,而是不停地奮鬥,不斷地投入新目標的戰鬥當中!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用這個傳統的標準來衡量作為教師的徐德民教授,他當之無愧!

徐德民教授自1961年在西北工業大學任教,至今已有46個年頭。他支撐起了西北工業大學一流的學院——航海學院,在那裡奉獻了他的青春、他畢生的精力和熱情。

在將近半個世紀的歲月中,他恪盡“傳道、授業、解惑” 之職守,不但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而且以其嚴謹的治學態度、高尚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的學生,為他們作出表率和榜樣。

在學術上,徐德民教授對學生嚴格要求,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他那睿智的頭腦、鋒利的目光似乎生來就是發現問題、檢查錯誤的。他的學生們都很“怕”他,一次偷懶、一點懈怠都逃不過徐教授的眼睛。

對待論文,徐德民教授更是高水準嚴把關。 首先從選題抓起。選題是做論文的第一步,只有找到合適的、可駕馭的而又有理論深度和實際意義的選題,才能做出優秀的論文。因此,徐德民教授對論文的選題嚴格把關,不屬於最前沿的不具備一定難度的論題,就絕對不能作為論文選題。

接下來,在論文的完成過程中, 從理論依據到公式推導,他細緻入微地給學生以指導,學生的每一個實驗結果他都要親自去還原一遍。確保準確無誤之後,他才會露出滿意的笑容。當一本本已經成稿的博士論文、碩士論文,乃至本科生論文在他的案頭堆積如小山的時候,徐德民教授頗有耐心地一句句、甚至一字字地推敲、斟酌,就連一個不當的標點符號也不放過。每當說起這些事,他的學生都充滿感激。徐教授不但教給他們知識,還用這種一絲不苟、嚴謹求實的精神深刻地影響和鞭策著他們,這無疑會成為他們人生中一筆寶貴的財富。

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謙和的為人作風並不衝突。徐德民教授在學術上一絲不苟,在與學生的相處和交流中又很和藹。

無論是身為教授、副校長還是院士,他在學生面前從來都沒有 一點架子。他始終認為師生之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互相尊重和信任才是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的基石。在教學方法上,主張少批評、多鼓勵,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最大程度地發掘學生的個人潛能。這一做法大大推動了創新平臺的建設和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徐德民老師青年時照片

“強將手下無弱兵。” 徐德民教授的長期薰陶,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質的國防精英人才。他指導博士後、博士生43名,碩士生50余名,其中宋保維和賀昱曜的博士論文先後被評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他培養的研究生,大多已成為全國知名專家、學者,在諸如“國防可靠性” 專家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組等重要學術組織任職。 在他帶領的團隊裡,有在國家某型號研究中鍛煉成長起來的5位年輕教師:宋保維、嚴衛生、李俊、胡欲立、潘光,這5個人可謂各有千秋、卓有建樹,他們脫穎而出虎虎生威,以被同行譽為“五虎將” 而聞名遐邇。

徐德民教授因教書育人成績卓著,先後被評為省、部級優秀研究生導師,被國防科工委授予優秀教師稱號。

徐德民老師在頒獎

2006年5月14日胡主席視察某型號研製現場

圖為徐德民院士向胡主席彙報工作

徐德民等老師參加924頒獎大會

“祖國的航海事業就是我的人生。”徐德民教授如是說。他不但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這一偉大的事業,而且為祖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國防人才。

我們忠心地祝願徐德民教授的人生美好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