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AI等於深度學習?關於AI你不知道的六個謊言

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1994年中國就開通了互聯網,但互聯網真正進入尋常百姓家,

並開始飛躍式的發展,是在1997年,那一年,稱得上是中國互聯網元年。

2011年中國手機用戶超9.5億,3G用戶超過3億, 7月,中國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二大應用市場,份額達5.4%,2011年是中國手機移動互聯網元年。

2013年移動遊戲元年,2014年O2O元年,2015年的孵化器元年,2016年的VR元年,2017年的AI元年。

每一個元年好像都是創業者的耶誕節,當創業者迷茫的時候,他們有了方向,有了激情,有了動力。期待裝有滿滿鈔票的耶誕節老人潛入創業者的房間,

給他的襪子塞滿鈔票。

每一個元年好像都是投資人的春節,當投資人苦惱的時候,他們有了錢,有了行業資源,有了人才,但是他們還是不知道今年春節聯歡晚會誰會紅,誰會火。然後索性就拋出了我要包場,每個節目我都有人。

但是每一個“元年”好像創業者都在掉隊,我不知道我能做什麼,我不知道我該做什麼,我不瞭解行業變了,

我只知道元年來了,投資人也來了。我的方向是媒體說的方向,我的管理是投資人教的管理,我的技術是國外扒的開源技術。

但是每一個“元年”好像投資人都在掉坑,你懂移動遊戲,不懂,你瞭解VR,不瞭解。但是我有錢,我想投誰就投誰。創業者那麼多,我就不信砸不出一個金蛋。我投不是因為你的團隊好,主要是因為還有KPI。

2017年中國的AI元年,創業者像瘋了一樣,開始紮堆人工智慧。

每一個創業者都必須用人工智慧才能彰顯自己的能力與實力。但是在眾多的人工智慧團隊中,真正擁有人工智慧能力的團隊少之又少。

下面劍鋒將根據個人主觀給大家分享一下,關於AI的六大謊言:

第一個謊言:投資人來了

(來源於億歐網AI報告)

2012-2017年間,中國AI投資市場共有570家投資機構參與投資,其中僅投資過一家AI企業的機構共有391家,占到總數的68.6%;剩餘的179家企業中,投資頻數2-4次的機構共137家,其餘僅有42家機構投資過大於4家AI企業。由此可見,中國AI投資市場中,真正專注於AI投資的機構僅占少數。

以AI企業的投資頻數作為評價標準,中國AI投資市場中排名前十位的投資機構。其中,真格基金、創新工廠和紅杉資本中國位列前三。

眾多的投資人也給出自己的觀點,雖然都是看好長期發展,但是對於短期內,人工智慧的發展,投資人出現了分歧。

同時根據盛世方舟(注:中國最大的股權母基金管理機構)觸及到的一手資料,自2016年下半年至今,前來募資的基金當中,投資領域包含“人工智慧”的基金數量占比約為10%;包含“智慧/AI/大資料/雲計算”的基金數量占比約為24%。相比之下,覆蓋文化娛樂領域的基金占比約為19%,覆蓋醫療領域的基金占比約為27%,覆蓋消費領域的基金占比約為22%。

劍鋒認為人工智慧雖然在資本的行業中呼聲很高,但是真正投資人工智慧的機構還是相對比較少數,主要是很多投資人對於人工智慧的行業理解還處在迷茫與認識階段,對投資標的的要求比其他行業都要高。

以團隊背景為例,投資人要求有海外知名院校畢業並在人工智慧領域從業多年,團隊以著名技術公司核心技術骨幹為重點。對於這樣的要求很多團隊都只能望塵莫及。

第二個謊言:AI+行業或行業+AI

(來源於億歐網)

從“互聯網+”走向“AI+”,隨著科技行業技術的不斷進步,每一個新的技術或者新的應用都被宏偉的媒體及有錢的投資人冠名“XXX+”。沒有如果“+”感覺這個市場就不夠大,不夠規模。不夠吸引廣大的投資人及創業者。

根據億歐網統計的投資機構行業分佈處在前三基本是企業服務、汽車交通、金融領域,如果說AI+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以互聯網公司為例,他們的公司都應該是某某人工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我是人工智慧,我為人工智慧代言。現在的人工智慧基本還處在一個起步的階段,目前所謂的AI+行業或者行業+AI處在一個概念階段。有人會反駁劍鋒說,你看人臉識別不就是AI+行業,如果你身在成都可以去東站體驗體驗所謂的人臉識別安檢系統。

劍鋒認為一個技術的興起並不能改變世界或者重造行業,就如同互聯網沒有打垮傳統行業,AI還沒有統領人類。技術與行業中間還是隔著一道深深的鴻溝,如果要拉近他們的距離,不是技術可以解決,也不是行業可以解決。只有在行業與技術融合才能解決。那些鼓吹AI+或行業+AI就如同當年的O2O一樣,O2O號令天下行業,最終屍痕遍野。

第三個謊言:AI等於深度學習

有行業人士指出,許多初創公司以及產品都打上了人工智慧領域的標籤,就像流行用語一樣,但是真正使用了深度學習的卻很少。大多數人忽視了一個事實,深度學習只占了機器學習領域的1%,而機器學習又只是人工智慧領域的1%。剩下的99%都是大多數任務已經在實際使用的,一個“深度學習領域專家”並不是一個“人工智慧專家”。

2016年穀歌圍棋人工智慧AlphaGo戰勝李世石成為全球新聞熱點,不管是生在科技圈還是非互聯網圈,人工智慧一躍成為了全球各個國家的焦點。當阿爾法狗火了,人工智慧的股票漲了。但是有行業人士提出阿爾法狗為什麼能贏的時候,行業內的各類磚家及科學家給出的答案是資料與演算法。

2016年很多做大資料分析的初創公司開始冠名自己是人工智慧公司,我有資料,我有演算法,我有未來極大的商業價值。但是如今的人工智慧公司就如同2015年大資料公司一樣,只要你有你家的兩三年帳本,你就可以成為大資料公司。2017年只要你家的帳本能夠算清楚賬,而且有一套算帳的公式。你就可以是人工智慧公司。對於這樣的評判標準,往往有顯的可笑與無奈。

AI是什麼?作為一名科技追風者。從2015年開始就一直在找尋答案。AI是大資料分析嗎?好像資料只是它的一部分,AI是深度學習嗎?人工智慧相比深度學習是更寬泛的概念,而深度學習,是AI中的一種技術或思想。

劍鋒認為AI更多是科學的一個分支,它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如果非要找一個學科來形容它,我覺得最合適的就是腦科學。就如何人類不斷在仿生動物,人工智慧不斷在仿生人腦。

腦科學的主要研究方向認知神經科學的最終目的是在於闡明人類大腦的結構與功能,以及人類行為與心理活動的物質基礎,在各個水準(層次)上闡明其機制,增進人類神經活動的效率,提高對神經系統疾患的預防、診斷、治療服務水準。人工智慧主要研究方向讓計算機具有與人類結構與功能,以及説明人類更加智慧的處理事宜。

在人類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研究,他們一個圍繞的是細胞神經,一個圍繞的是網路神經。一個是讓人類的大腦更加的聰明,一個是讓機器的運算更加的智慧。如果說人工智慧要得到極大的進步,我更傾向於如何與腦科學更好的結合。

第四個謊言:AI威脅論

2014年特斯拉CEO馬斯克在麻省理工學院的一次公開訪談中,發表對人工智慧的看法時表示,“我認為我們應當格外警惕人工智慧。如果讓我說人類當下面臨最大的威脅是什麼,我覺得是人工智慧無疑”。

同一年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就曾語出驚人,表示人工智慧發展到目前的初步階段已證明非常有用,但他擔心的是,“人工智慧可能自行啟動,以不斷加快的速度重新設計自己。而人類局限於緩慢的生物進化過程,根本無法競爭,最終將被超越”,因此他認為,“徹底開發人工智慧可能導致人類滅亡”。

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曾在公開演講中提到,人類的恐懼來自未知和不可控。雖然人類智慧發展至今,已經掌控了自然界的很多東西,包括如何對抗自然災害,掌控生物界的命運等,但人類最不可控的東西始終讓人類恐懼,比如死亡。

未知與不可控成為行業內大佬激辯的觀點,有樂觀派表示人類一直在探索未知,所以人類才能如此的進步,有悲傷派表示一切的不可控將是世界末日。

對於以上大佬的觀點,劍鋒認為技術是純粹的,只是人類是私欲的和無知的。例如在封建王朝時期天狗食月是譽為神仙對百姓的一種懲罰,故而形容成為天下末日。但是今天的科學表明月食是一種特殊的天文現象。

現在的人工智慧技術遠遠還沒有達到損害世界,操縱宇宙的階段,如果真的有哪一天,地球是機器人的地球,因為地球的環境只適合機器人,人類已經移居到別的星球。

第五個謊言:遠離互聯網,擁抱AI

有行業人士指出,“以PC來說,全球PC出貨量連續5年下滑。大家知道國內最後出現的一個PC互聯網獨角獸是誰嗎?是知乎,大概是2011年初推出,這麼多年過去,再也沒有PC互聯網的獨角獸出現。做個類比,我們知道2015年移動互聯網的滲透率和競爭程度和2011年的PC互聯網類似,以此類推,2015年以後再做移動APP,也很難出獨角獸了。所以互聯網的流量紅利已經消失。”

對於這位行業人士的觀點,劍鋒在這裡不做過多的評述,只是以資料和市場來告訴大家,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的紅利真的已經消失了嗎?在中國還沒有高舉互聯網+的時候,互聯網只是解決的是資訊不對稱的問題,電商被譽為最成功的案例。

根據阿裡研究院發佈的《創新飛躍的五年:10大關鍵字解讀中國互聯網》報告指出,截止2016年底,中國互聯網用戶高達7.1億人,全球排名第一,幾乎是第二、三名印度和美國之和。中國互聯網相關GDP占比高達6.9%,居世界第二位;如果去除資訊通信設備出口等製造業相關行業,中國互聯網相關GDP占比為6.4%,居世界第一。

互聯網經濟有沒有可能進一步提升呢?古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那今天的互聯網是否已經把三百六十行包圍了,以電商為例中國的電商主要還是在一二三線城市,對於廣袤的四五六線還有待挖掘;以遊戲為例,王者榮耀拉動了新的消費群體(女人與小學生),對於還有消費能力的其他的群體還有待挖掘;以B2B為例,找鋼網豎起了垂直行業的市場,那水產,礦產等等垂直行業的市場還有待挖掘;以短視頻為例,快手圈起來三低人群,那三高人群市場還有待挖掘。

對於一直生在一線市場,長在一線市場的互聯網小兵而言,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的機會還遠遠沒有被挖掘出來,只是那些投資人站得太高,創業者望的太遠。

還有就是擁抱AI,我一直挺鬱悶的是AI還處於技術發展期,就開始談論行業應用期。多少感覺有點像前幾年的VR,硬體不過關,軟體體驗差。然後就開始鼓吹VR+將改變世界,統領行業。

第六個謊言:不能說的AI秘密

人工智慧火了,創業者有了方向,投資人錢來了。但是這個市場好像遠沒有那麼簡單。

創新工廠的李開複老師說過,人工智慧將為人類社會的未來帶來顛覆性的改變,而人工智慧時代前進的最重要推動者就是AI科學家,AI創業時代需要AI科學家。

如果你的團隊裡面只有程式猿、產品經理,可能還需要再努力找找行業科學家。因為這個行業對於人才的要求及技術的基礎都比較高。

如果你的團隊太普通想通過人工智慧拿到相應的投資,建議不要找專業的投資機構,找有錢人,有錢人給錢就行。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覆蓋醫療領域的基金占比約為27%,覆蓋消費領域的基金占比約為22%。

劍鋒認為人工智慧雖然在資本的行業中呼聲很高,但是真正投資人工智慧的機構還是相對比較少數,主要是很多投資人對於人工智慧的行業理解還處在迷茫與認識階段,對投資標的的要求比其他行業都要高。

以團隊背景為例,投資人要求有海外知名院校畢業並在人工智慧領域從業多年,團隊以著名技術公司核心技術骨幹為重點。對於這樣的要求很多團隊都只能望塵莫及。

第二個謊言:AI+行業或行業+AI

(來源於億歐網)

從“互聯網+”走向“AI+”,隨著科技行業技術的不斷進步,每一個新的技術或者新的應用都被宏偉的媒體及有錢的投資人冠名“XXX+”。沒有如果“+”感覺這個市場就不夠大,不夠規模。不夠吸引廣大的投資人及創業者。

根據億歐網統計的投資機構行業分佈處在前三基本是企業服務、汽車交通、金融領域,如果說AI+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以互聯網公司為例,他們的公司都應該是某某人工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我是人工智慧,我為人工智慧代言。現在的人工智慧基本還處在一個起步的階段,目前所謂的AI+行業或者行業+AI處在一個概念階段。有人會反駁劍鋒說,你看人臉識別不就是AI+行業,如果你身在成都可以去東站體驗體驗所謂的人臉識別安檢系統。

劍鋒認為一個技術的興起並不能改變世界或者重造行業,就如同互聯網沒有打垮傳統行業,AI還沒有統領人類。技術與行業中間還是隔著一道深深的鴻溝,如果要拉近他們的距離,不是技術可以解決,也不是行業可以解決。只有在行業與技術融合才能解決。那些鼓吹AI+或行業+AI就如同當年的O2O一樣,O2O號令天下行業,最終屍痕遍野。

第三個謊言:AI等於深度學習

有行業人士指出,許多初創公司以及產品都打上了人工智慧領域的標籤,就像流行用語一樣,但是真正使用了深度學習的卻很少。大多數人忽視了一個事實,深度學習只占了機器學習領域的1%,而機器學習又只是人工智慧領域的1%。剩下的99%都是大多數任務已經在實際使用的,一個“深度學習領域專家”並不是一個“人工智慧專家”。

2016年穀歌圍棋人工智慧AlphaGo戰勝李世石成為全球新聞熱點,不管是生在科技圈還是非互聯網圈,人工智慧一躍成為了全球各個國家的焦點。當阿爾法狗火了,人工智慧的股票漲了。但是有行業人士提出阿爾法狗為什麼能贏的時候,行業內的各類磚家及科學家給出的答案是資料與演算法。

2016年很多做大資料分析的初創公司開始冠名自己是人工智慧公司,我有資料,我有演算法,我有未來極大的商業價值。但是如今的人工智慧公司就如同2015年大資料公司一樣,只要你有你家的兩三年帳本,你就可以成為大資料公司。2017年只要你家的帳本能夠算清楚賬,而且有一套算帳的公式。你就可以是人工智慧公司。對於這樣的評判標準,往往有顯的可笑與無奈。

AI是什麼?作為一名科技追風者。從2015年開始就一直在找尋答案。AI是大資料分析嗎?好像資料只是它的一部分,AI是深度學習嗎?人工智慧相比深度學習是更寬泛的概念,而深度學習,是AI中的一種技術或思想。

劍鋒認為AI更多是科學的一個分支,它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如果非要找一個學科來形容它,我覺得最合適的就是腦科學。就如何人類不斷在仿生動物,人工智慧不斷在仿生人腦。

腦科學的主要研究方向認知神經科學的最終目的是在於闡明人類大腦的結構與功能,以及人類行為與心理活動的物質基礎,在各個水準(層次)上闡明其機制,增進人類神經活動的效率,提高對神經系統疾患的預防、診斷、治療服務水準。人工智慧主要研究方向讓計算機具有與人類結構與功能,以及説明人類更加智慧的處理事宜。

在人類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研究,他們一個圍繞的是細胞神經,一個圍繞的是網路神經。一個是讓人類的大腦更加的聰明,一個是讓機器的運算更加的智慧。如果說人工智慧要得到極大的進步,我更傾向於如何與腦科學更好的結合。

第四個謊言:AI威脅論

2014年特斯拉CEO馬斯克在麻省理工學院的一次公開訪談中,發表對人工智慧的看法時表示,“我認為我們應當格外警惕人工智慧。如果讓我說人類當下面臨最大的威脅是什麼,我覺得是人工智慧無疑”。

同一年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就曾語出驚人,表示人工智慧發展到目前的初步階段已證明非常有用,但他擔心的是,“人工智慧可能自行啟動,以不斷加快的速度重新設計自己。而人類局限於緩慢的生物進化過程,根本無法競爭,最終將被超越”,因此他認為,“徹底開發人工智慧可能導致人類滅亡”。

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曾在公開演講中提到,人類的恐懼來自未知和不可控。雖然人類智慧發展至今,已經掌控了自然界的很多東西,包括如何對抗自然災害,掌控生物界的命運等,但人類最不可控的東西始終讓人類恐懼,比如死亡。

未知與不可控成為行業內大佬激辯的觀點,有樂觀派表示人類一直在探索未知,所以人類才能如此的進步,有悲傷派表示一切的不可控將是世界末日。

對於以上大佬的觀點,劍鋒認為技術是純粹的,只是人類是私欲的和無知的。例如在封建王朝時期天狗食月是譽為神仙對百姓的一種懲罰,故而形容成為天下末日。但是今天的科學表明月食是一種特殊的天文現象。

現在的人工智慧技術遠遠還沒有達到損害世界,操縱宇宙的階段,如果真的有哪一天,地球是機器人的地球,因為地球的環境只適合機器人,人類已經移居到別的星球。

第五個謊言:遠離互聯網,擁抱AI

有行業人士指出,“以PC來說,全球PC出貨量連續5年下滑。大家知道國內最後出現的一個PC互聯網獨角獸是誰嗎?是知乎,大概是2011年初推出,這麼多年過去,再也沒有PC互聯網的獨角獸出現。做個類比,我們知道2015年移動互聯網的滲透率和競爭程度和2011年的PC互聯網類似,以此類推,2015年以後再做移動APP,也很難出獨角獸了。所以互聯網的流量紅利已經消失。”

對於這位行業人士的觀點,劍鋒在這裡不做過多的評述,只是以資料和市場來告訴大家,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的紅利真的已經消失了嗎?在中國還沒有高舉互聯網+的時候,互聯網只是解決的是資訊不對稱的問題,電商被譽為最成功的案例。

根據阿裡研究院發佈的《創新飛躍的五年:10大關鍵字解讀中國互聯網》報告指出,截止2016年底,中國互聯網用戶高達7.1億人,全球排名第一,幾乎是第二、三名印度和美國之和。中國互聯網相關GDP占比高達6.9%,居世界第二位;如果去除資訊通信設備出口等製造業相關行業,中國互聯網相關GDP占比為6.4%,居世界第一。

互聯網經濟有沒有可能進一步提升呢?古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那今天的互聯網是否已經把三百六十行包圍了,以電商為例中國的電商主要還是在一二三線城市,對於廣袤的四五六線還有待挖掘;以遊戲為例,王者榮耀拉動了新的消費群體(女人與小學生),對於還有消費能力的其他的群體還有待挖掘;以B2B為例,找鋼網豎起了垂直行業的市場,那水產,礦產等等垂直行業的市場還有待挖掘;以短視頻為例,快手圈起來三低人群,那三高人群市場還有待挖掘。

對於一直生在一線市場,長在一線市場的互聯網小兵而言,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的機會還遠遠沒有被挖掘出來,只是那些投資人站得太高,創業者望的太遠。

還有就是擁抱AI,我一直挺鬱悶的是AI還處於技術發展期,就開始談論行業應用期。多少感覺有點像前幾年的VR,硬體不過關,軟體體驗差。然後就開始鼓吹VR+將改變世界,統領行業。

第六個謊言:不能說的AI秘密

人工智慧火了,創業者有了方向,投資人錢來了。但是這個市場好像遠沒有那麼簡單。

創新工廠的李開複老師說過,人工智慧將為人類社會的未來帶來顛覆性的改變,而人工智慧時代前進的最重要推動者就是AI科學家,AI創業時代需要AI科學家。

如果你的團隊裡面只有程式猿、產品經理,可能還需要再努力找找行業科學家。因為這個行業對於人才的要求及技術的基礎都比較高。

如果你的團隊太普通想通過人工智慧拿到相應的投資,建議不要找專業的投資機構,找有錢人,有錢人給錢就行。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