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Lyft|務實專注親切會最終取勝」Uber和Lyft戰略比較

編者按:近些年來,共乘車輛機制火速發展,Uber、Lyft等打車軟體逐漸取代傳統打車方式。而在很多人看好行業老大Uber時,《赫芬頓郵報》專欄作者Alice Bonasio卻對Uber產生一絲絲擔憂,更加青睞正在迅速崛起的Lyft。

以下是她的觀點:

某個晴朗的早晨,我在三藩市輪渡大廈外等著Uber司機,一位推銷人員給了我一張50美元的Lyft抵用券,當時的我從沒使用過Lyft。後來我下載了Lyft,之後,我再也沒有打開過Uber。

之前,我使用Uber非常頻繁。在巴西,Uber發展很是風生水起,價錢只有普通計程車的三分之一。一般我叫車一分鐘後司機就會到來,Uber車通常非常乾淨,司機相當友好,大部分司機都會在車中放礦泉水或糖果。

即使花費不到2美元的10分鐘車程,我仍感覺自己享受著星級服務。

在我到三藩市之後,Uber給我的體驗別無二致:友好的司機、精緻的服務、便宜的收費。一切體驗非常良好。但是,漸漸地,我發現了Uber存在的問題。

司機待遇

首先便是司機待遇問題。雖然乘客可以以較低的價格打車,但是司機需要支付一些錢給Uber公司。在乘坐Uber的過程中,我與很多司機交談過,發現一個問題:雖然所有司機都表示喜歡Uber的靈活性,

並表示不介意向公司支付一定的收入。但是他們都表示,自從加入Uber之後,一天比一天糟。

我初嘗Lyft,是因為我意外得到了50美元抵用券,而我繼續使用Lyft,是因為我喜歡Lyft有趣的設計。在乘坐結束之後,我不僅能為司機打分,還能給司機小費。給小費之後,Lyft介面會顯示出粉紅氣球,給我非常溫暖的感覺。在巴西,我曾嘗試給Uber司機小費,但是他們拒絕了。司機必須將收入的四分之一上交公司,

並自己承擔燃油、保險、修理等一切費用。這讓我思考,司機到底如何盈利。講道理,乘坐Uber時,我會有一種負罪感,仿佛自己在佔便宜。

一位司機告訴我:公司一直在改變政策。最開始,公司規定要某種特定的車才能加入Uber,所以我花了很多錢買了新車。但是後來,公司降低了標準,整個城市Uber車氾濫,打車費用自然降低了不少,但是要上交給公司的費用卻只升不降。

另外,Uber對於司機有著相當苛刻的打分機制,一方面,他讓司機嚴于律已;另一方面,也讓司機累覺不愛。

而Lyft司機卻對他們的待遇感到非常滿意,他們之中的很多人都是前度Uber司機。一位司機告訴我:“在我還是Uber司機時,Uber公司會不斷改變政策,你永遠不知道下一次公司會以怎樣的形式來向你收取費用。”

另一位Lyft司機表示他從沒加入過Uber,之所以一直呆在Lyft,是因為他認為公司對待司機非常公平。

“公司對司機沒有任何壓榨,還會時不時給予獎勵。比如,當我完成1000單時,公司會獎勵給我一件1K Club的夾克,現在我已經完成4000單了。”

Uber和Facebook、LinkedIn等公司不一樣,後兩者要運行起來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而Uber只需要司機下載一個app即可使用。然而,現在Uber的司機正在流失,原因是Uber對待司機態度的下滑。

貪婪從不是什麼好品質,而Uber的貪婪從長遠看只會傷害其商業模式。讓我們來看看Uber這些年來與政府、監管部門、計程車協會和其他司機的戰爭,我們可以看到它在公共關係部門、廣告和法律費用上的投入比重是非常大的,因此自然而然給予司機的待遇就要大打折扣了。我一直認為一點小善心可以帶來大回報,而Uber只注重眼前暫時的盈利,卻不肯對自己的司機Nice一點。

Uber要銷售自己的用戶體驗,價格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與司機建立良好的關係也顯得非常重要。像Airbnb一樣,社會接觸在用戶體驗中佔據很大一部分,而這也是Uber贏得勝利的關鍵。

專注度

UberEats , UberRush, UberEssentials, UberBoat, UberChopper……Uber推出的服務數不勝數,但是這些你真的全用過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Uber推出服務太多了,而能夠盈利的服務卻不多。誠然,Uber確實有一些盈利很大的服務,但是縱觀Uber服務,我們可以發現Uber對這些衍生物給予了太多資源,而這些衍生物卻對其核心服務(共乘車輛機制)沒有關聯。Uber現在推出花樣繁多的服務和亞馬遜以及Alphabet的行銷戰略有些相似,但是不同於後兩者的是,Uber並沒有成為其核心業務的引領者。

LyftCarpool是Lyft唯一的衍生服務,你聽說過這個嗎?好吧,也許沒有。但是現在它只在三藩市地區推出服務,讓車主在上班途中有償並更為便捷地搭載順路乘客。

因為更加注重共乘車輛服務這一點,Lyft將會超越Uber。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種專注度將會讓Lyft運行更加高效,同時讓其創新機制與核心業務相符合。

運行範圍

Uber現在運行的範圍已經遍佈世界各地,看看下面的圖就知道了。

資料顯示:大部分的Uber業務在美國之外的地方,雖然這不是壞事,但是它也表明:如果Uber的對手將戰略集中到美國,那麼它就危險了。

Lyft現在在美國的33個城市運行,並在擴展國際市場上採取了更加高效的方式。Lyft現在已經和中國的嘀嘀打車、印度的Ola和東南亞的GrabTaxi合作,這樣一來,Lyft可以在不驚動美國本土競爭對手的前提下,擴展國際市場。

資金支持

2015年12月,Uber接到了90億美元資金支持和625億美元估值。Uber接收到了更多資金,這是它的一大優勢,這樣它有更多資本用於運行。然而,這些投資給予Uber的壓力也是可想而知的,這就是為什麼Uber一直在擴展業務,推出諸如Chopper和Boat等業務,以求增加收入額。這也是為什麼Uber一直在樂此不疲地擴展國際市場,將市場做得大一點,再大一點,也許……UberMoon就要來了。但這樣的效果,也許會適得其反。

而相比之下,Lyft收到的資金支持就顯得遜色許多,但是它讓Lyft採取了一種更為腳踏實地的方式。2016年1月,Lyft收到2億美元資金支持和55億美元估值。這個更加實際的估值讓Lyft走出了一條更加實際的道路,也給予我們對於Lyft更加實際的期待。

公司文化

Uber 的車一般都是黑色轎車和 SUV。當然花了高價錢在城裡轉上一圈,你應該有理由相信司機是專業的;服裝是得體的;第一次見面會主動上前拎包並主動打開車門的。這種專業精神同時也不打折扣地貫徹到了 UberX 產品上。在曾經 Uber 給司機一封郵件中,Uber這樣說道:“司機應該穿帶領子的襯衣,表現的也要更加專業一些,並且在合適的時候要主動幫乘客拎包,開門,將行李放到後備箱。”

而 Lyft 則恰恰相反。它鼓勵個性化。司機有的是音樂人、藝術家、甚至企業家。他們的性格完全從穿著打扮上,以及他們所開的車上表露無遺。因為司機的職業不同,導致了 Lyft 內部會出現各種各樣不同的“派別” ,比如“迪斯可 Lyft”,“卡拉OK Lyft”等等。車內當然都是清潔乾淨的,但在“安全、乾淨的搭乘”之上,你的乘坐經歷會是一次特別有趣的體驗。”

而一位同時在Uber和Lyft工作過的司機表示:Lyft 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個家庭。在其中我們這些素不相識的司機走到了一起,有可能因為這相同的謀生方式而開始相互聯繫,甚至互相給對方介紹能夠接的活兒,也有可能同在 Lyft 下工作的司機下一秒就成了我的乘客。我們的角色相互轉換,完全取決於當時的需要。在 Uber 工作的時候,我從來沒有搭載過一名司機。他們來到 Uber 僅僅是為了賺錢而已,沒其他的了。(當然這很好,真的,沒有任何貶低的意味。)整體感覺就不太像是一個大家庭,或者是一個氣氛融洽的社群,司機和公司只是兩個彼岸,兩個彼此需要的市場而已。

最近,Uber 還給某些地區司機發了一個工作專用的 iPhone,上面運行著 Uber 的 app。對司機來說,這就更加清楚表明了 Uber 的立場:你的工作和生活應該分開。你的私人手機是你的私人手機,你的工作手機是你的工作手機。你要麼開啟工作模式,你要麼就是開啟生活模式,別把這兩樣給搞混了。

在 Lyft 工作的時候,司機可以一直用自己的手機,因為沒準兒我能搭載上一個生命中成為司機朋友的人呢?

“在我的Lyft工作經歷裡,曾經給乘客展示手機裡我女兒的可愛照片,還曾經認識了好些朋友並記下來了他們的聯繫方式。我從來沒有覺得在我裝著四個輪子的小小空間裡,工作和生活是能夠清楚地劃分開來的。它們就融合在一起,融合在這小小的車子中。”這位司機說道。

總而言之,Uber不會死去,Lyft也不會。對於行業來說,這兩家公司代表著共乘車輛服務的未來。對於司機來說,Lyft 鼓勵你成為一個很好的朋友,給遠方的陌生人提供乾淨整潔的車輛,一次難忘的有趣搭乘經歷。公司文化中充滿著歡樂,無厘頭,以及個性。你是要做你自己,並且享受其中。公司所提供的服務旨在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讓人們能夠通過一次偶遇,發展出一段不一樣的人生經歷。而Uber 希望你成為一名專業的司機。它以軍事化管理來從細微之處要求所有人,專業是每一個司機必不可少的素質,而另一方面又給予司機最為苛刻的要求。

而我相信Lyft將會超越Uber。Lyft現在已經佔據了40%的三藩市市場,以及45%的奧斯丁市場,(關於市議會投票結果出來後,Lyft會不會推出奧斯丁市場,我們還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將會繼續保持增長勢頭。也許,Uber應該重新調整戰略,對待司機更Nice一些,對待業務更專注一些,並搭建更為輕鬆有趣的企業文化。這樣,它才能真正成為共乘車輛服務的引領者。

一個全球領先的智慧駕駛飛行器新晉獨角獸,

一個全球領先的無人駕駛LiDAR新晉獨角獸。

寶傑專注投資佈局全球最佳創新公司,預期收益是十倍起步的!

跟隨世界級投資機構和投資人

佈局人工智慧、無人駕駛、虛擬實境板塊全球頂級標的,通過投資頂尖科技改變世界和中國中產階級的命運

不要錯過這個最好的時代,玩PE的黃金5年!

500萬本金,轉型玩PE,5-8年後超過1-1.5億身價,絕對是大概率事件!

我們可以看到它在公共關係部門、廣告和法律費用上的投入比重是非常大的,因此自然而然給予司機的待遇就要大打折扣了。我一直認為一點小善心可以帶來大回報,而Uber只注重眼前暫時的盈利,卻不肯對自己的司機Nice一點。

Uber要銷售自己的用戶體驗,價格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與司機建立良好的關係也顯得非常重要。像Airbnb一樣,社會接觸在用戶體驗中佔據很大一部分,而這也是Uber贏得勝利的關鍵。

專注度

UberEats , UberRush, UberEssentials, UberBoat, UberChopper……Uber推出的服務數不勝數,但是這些你真的全用過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Uber推出服務太多了,而能夠盈利的服務卻不多。誠然,Uber確實有一些盈利很大的服務,但是縱觀Uber服務,我們可以發現Uber對這些衍生物給予了太多資源,而這些衍生物卻對其核心服務(共乘車輛機制)沒有關聯。Uber現在推出花樣繁多的服務和亞馬遜以及Alphabet的行銷戰略有些相似,但是不同於後兩者的是,Uber並沒有成為其核心業務的引領者。

LyftCarpool是Lyft唯一的衍生服務,你聽說過這個嗎?好吧,也許沒有。但是現在它只在三藩市地區推出服務,讓車主在上班途中有償並更為便捷地搭載順路乘客。

因為更加注重共乘車輛服務這一點,Lyft將會超越Uber。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種專注度將會讓Lyft運行更加高效,同時讓其創新機制與核心業務相符合。

運行範圍

Uber現在運行的範圍已經遍佈世界各地,看看下面的圖就知道了。

資料顯示:大部分的Uber業務在美國之外的地方,雖然這不是壞事,但是它也表明:如果Uber的對手將戰略集中到美國,那麼它就危險了。

Lyft現在在美國的33個城市運行,並在擴展國際市場上採取了更加高效的方式。Lyft現在已經和中國的嘀嘀打車、印度的Ola和東南亞的GrabTaxi合作,這樣一來,Lyft可以在不驚動美國本土競爭對手的前提下,擴展國際市場。

資金支持

2015年12月,Uber接到了90億美元資金支持和625億美元估值。Uber接收到了更多資金,這是它的一大優勢,這樣它有更多資本用於運行。然而,這些投資給予Uber的壓力也是可想而知的,這就是為什麼Uber一直在擴展業務,推出諸如Chopper和Boat等業務,以求增加收入額。這也是為什麼Uber一直在樂此不疲地擴展國際市場,將市場做得大一點,再大一點,也許……UberMoon就要來了。但這樣的效果,也許會適得其反。

而相比之下,Lyft收到的資金支持就顯得遜色許多,但是它讓Lyft採取了一種更為腳踏實地的方式。2016年1月,Lyft收到2億美元資金支持和55億美元估值。這個更加實際的估值讓Lyft走出了一條更加實際的道路,也給予我們對於Lyft更加實際的期待。

公司文化

Uber 的車一般都是黑色轎車和 SUV。當然花了高價錢在城裡轉上一圈,你應該有理由相信司機是專業的;服裝是得體的;第一次見面會主動上前拎包並主動打開車門的。這種專業精神同時也不打折扣地貫徹到了 UberX 產品上。在曾經 Uber 給司機一封郵件中,Uber這樣說道:“司機應該穿帶領子的襯衣,表現的也要更加專業一些,並且在合適的時候要主動幫乘客拎包,開門,將行李放到後備箱。”

而 Lyft 則恰恰相反。它鼓勵個性化。司機有的是音樂人、藝術家、甚至企業家。他們的性格完全從穿著打扮上,以及他們所開的車上表露無遺。因為司機的職業不同,導致了 Lyft 內部會出現各種各樣不同的“派別” ,比如“迪斯可 Lyft”,“卡拉OK Lyft”等等。車內當然都是清潔乾淨的,但在“安全、乾淨的搭乘”之上,你的乘坐經歷會是一次特別有趣的體驗。”

而一位同時在Uber和Lyft工作過的司機表示:Lyft 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個家庭。在其中我們這些素不相識的司機走到了一起,有可能因為這相同的謀生方式而開始相互聯繫,甚至互相給對方介紹能夠接的活兒,也有可能同在 Lyft 下工作的司機下一秒就成了我的乘客。我們的角色相互轉換,完全取決於當時的需要。在 Uber 工作的時候,我從來沒有搭載過一名司機。他們來到 Uber 僅僅是為了賺錢而已,沒其他的了。(當然這很好,真的,沒有任何貶低的意味。)整體感覺就不太像是一個大家庭,或者是一個氣氛融洽的社群,司機和公司只是兩個彼岸,兩個彼此需要的市場而已。

最近,Uber 還給某些地區司機發了一個工作專用的 iPhone,上面運行著 Uber 的 app。對司機來說,這就更加清楚表明了 Uber 的立場:你的工作和生活應該分開。你的私人手機是你的私人手機,你的工作手機是你的工作手機。你要麼開啟工作模式,你要麼就是開啟生活模式,別把這兩樣給搞混了。

在 Lyft 工作的時候,司機可以一直用自己的手機,因為沒準兒我能搭載上一個生命中成為司機朋友的人呢?

“在我的Lyft工作經歷裡,曾經給乘客展示手機裡我女兒的可愛照片,還曾經認識了好些朋友並記下來了他們的聯繫方式。我從來沒有覺得在我裝著四個輪子的小小空間裡,工作和生活是能夠清楚地劃分開來的。它們就融合在一起,融合在這小小的車子中。”這位司機說道。

總而言之,Uber不會死去,Lyft也不會。對於行業來說,這兩家公司代表著共乘車輛服務的未來。對於司機來說,Lyft 鼓勵你成為一個很好的朋友,給遠方的陌生人提供乾淨整潔的車輛,一次難忘的有趣搭乘經歷。公司文化中充滿著歡樂,無厘頭,以及個性。你是要做你自己,並且享受其中。公司所提供的服務旨在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讓人們能夠通過一次偶遇,發展出一段不一樣的人生經歷。而Uber 希望你成為一名專業的司機。它以軍事化管理來從細微之處要求所有人,專業是每一個司機必不可少的素質,而另一方面又給予司機最為苛刻的要求。

而我相信Lyft將會超越Uber。Lyft現在已經佔據了40%的三藩市市場,以及45%的奧斯丁市場,(關於市議會投票結果出來後,Lyft會不會推出奧斯丁市場,我們還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將會繼續保持增長勢頭。也許,Uber應該重新調整戰略,對待司機更Nice一些,對待業務更專注一些,並搭建更為輕鬆有趣的企業文化。這樣,它才能真正成為共乘車輛服務的引領者。

一個全球領先的智慧駕駛飛行器新晉獨角獸,

一個全球領先的無人駕駛LiDAR新晉獨角獸。

寶傑專注投資佈局全球最佳創新公司,預期收益是十倍起步的!

跟隨世界級投資機構和投資人

佈局人工智慧、無人駕駛、虛擬實境板塊全球頂級標的,通過投資頂尖科技改變世界和中國中產階級的命運

不要錯過這個最好的時代,玩PE的黃金5年!

500萬本金,轉型玩PE,5-8年後超過1-1.5億身價,絕對是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