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給別人留餘地,就是給自己留餘地

《宋稗類鈔》中載有這樣一件事:宋朝有個名叫蘇掖的常州人,

官至州縣監察官。他家中十分有錢,但卻非常吝嗇,常常在置辦田產或房產時,不肯付足對方應得的錢。有時候,為了少付一分錢,他會與人爭得面紅耳赤。他還最會趁別人困窘危急之時,壓低對方急於出售的房產、地產及其他物品的價格,從而牟取暴利。有一次,他準備買下一戶破產人家的別墅。竭力壓低房價,為此與對方爭執不休。他兒子在旁看不下去了,忍不住發話道:“爸爸,
您還是多給人家一點錢吧!說不定將來哪一天,我們兒孫輩會出於無奈而賣掉這座別墅,希望那時也有人給個好價錢。”蘇掖聽兒子這麼一說,又吃驚,又羞愧,從此開始有所醒悟了。

啟智開悟:一個優秀的領導人總是會為自己的集體每分必爭,

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有時候後退一步給對手一個機會對自己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遼寧省某集團和黑龍江省某集團是國內飲料市場一對有名的競爭對手,在遼寧省集團遭遇困境的時候,黑龍江省這個廠家並沒有像大家通常的做法那樣給予狠狠一擊,而是給予對手喘息之機,最後兩家企業發揮各自的優勢把共同的市場做大,都得到了好處。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競爭對手之所以成為你的競爭對手,肯定有你無可替代的優勢,如果把這種優勢轉化為對自己有利的一股力量,何樂而不為?利弊的權衡是一門高深的學問,也是一門藝術。考慮得失不僅僅只是眼前,要考慮到以後的生存和發展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給別人留餘地,就是給自己留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