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全球訊|風向突變:美國運營商出售重資產

Verizon近期宣佈出售具備壟斷優勢的基礎設施資來源資料中心,除了緩解資金壓力外,更是體現了對業務模型理解的變化。

近日,美國第一大無線電信運營商Verizon宣佈以36億美元的價格向Equinix公司出售29個資料中心,即將出售的資料中心位於美國和拉丁美洲的15個城市區域,包括紐約、亞特蘭大、芝加哥、波哥大和聖保羅等。與此同時,CenturyLink公司也計畫將59個資料中心出售給一家風險投資集團,其中包括資本額為23億美元的MedinaCapital公司。CenturyLink公司的交易預計將於2017年第一季度完成。

在互聯網、雲計算架構和大資料應用日益成為未來發展機會的時候,一些運營商開始對承載這些業務的“重資產”做出了切割動作。

無論是運營商還是互聯網企業都期望在新的IT基礎設施架構中搶得業務,因此雲平臺的建設成為過去一段時間內運營商關注的熱點。雲平臺需要大批伺服器、網路和存放裝置,這些設備都需要龐大的資料中心來加以承載。

亞馬遜網路服務(AWS)、Microsoft和Google這三大公共雲提供商都建有自己的資料中心。運營商選擇出售資料中心,是出於怎樣的考量?離開資料中心的運營商,還能夠在雲的市場保持足夠的競爭力嗎?這些問題值得觀察和思考。

出售是為了提供更好服務

運營商出售看起來似乎具備基礎性壟斷優勢的資料中心,將業務重點轉向軟體服務,除了緩解資金壓力外,更多體現的是對業務模型理解的變化。

傳統的運營商提供的是規模型服務,而軟體服務則是“專業化”的複雜服務。

上述兩種服務存在結構性的差異,即兩種商業形態大相徑庭:傳統的規模運營架構用於批量市場的標準化產品,在處理數量過小、個性化需求過高的情況時效率會比較低;而針對軟體服務如果沒有足夠的複雜度,成本結構又會變得難以承擔,因此規模化難以形成。這樣一來,

兩種模式在研究、設計、採購、製造、行銷和服務等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運營商希望通過改造目前的組織和生產方式,達到在兩個業務領域都很高效,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因此運營商通過裁剪枝節性業務、構建新的組織模式,以適配自身的業務方向非常重要。

Verizon在雲系統集成和IT服務方面的努力佈局由來已久。2009年,Verizon推出了雲計算業務,允許大型企業向其外包基礎技術設施。

Verizon利用自己的網路和資料中心,為使用者提供並管理IT服務。2011年,Verizon收購了雲計算服務商Terremark和雲計算軟體創業公司CloudSwitch,這兩起收購迅速將Verizon提升到價值鏈中的雲系統集成商地位。2006年為支持雲計算業務發展而成立的機構Verizon Business,也於2012年更名為Verizon Enterprise Solutions。通過這一系列舉動,Verizon Enterprise Solutions成為美國最為重要的雲服務提供和雲系統集成公司之一。

Verizon對資料中心資產的出售並不意味著它離開了這個市場,相反仍然具備為客戶提供雲服務的能力,而且這些服務還將成為Verizon業務發展的重點。CenturyLink公司首席執行官葛籣•波斯特說:“託管資料中心業務將繼續成為我們公司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不再提供管理服務業務。我們具有大資料和管理主機的能力,可以為客戶託管資料中心。因此,我們將繼續堅持發展這一業務”。

也就是說,Verizon完成資料中心資產的出售後,可能會以一個“雲服務虛擬運營商”的形式出現,向相應的基礎設施廠商租用IT基礎設施,然後加上自身的雲服務和軟體服務,再出售給最終客戶。這樣一來,Verizon可以在不用關注基礎網路架構建設運營的情況下,依然將關注點集中在“雲化”、“開放式架構”、“運營商快速提供服務”、“引入協力廠商應用能力”等方面,通過這樣的一個出售行為實現了業務的裁減。

互聯網企業成基礎設施建設重要參與者

從互聯網企業的角度觀察,它們對基礎網路設施的開放性建設思路和極具侵略性的實踐也讓資料中心市場產生了很大變化——傳統運營商的壟斷地位受到了挑戰。例如,Facebook近兩年推出的OCP和TIP項目,就給出了一種基礎網路設施建設的新思路,互聯網企業的身份也發生了變化。傳統網路中,運營商是作為網路設施提供者、互聯網企業是作為使用者的角色出現的。在OCP和TIP專案推出後,互聯網企業從純粹的消費者變為生產者,而且可能有機會從不同等級的產品生產中獲利。

OCP是Open Compute Project的縮寫,旨在把“開源”概念引入資料中心硬體,為大資料中心建立更快、更便宜、用料更少的硬體。這個項目的開放性體現在免費提供設計和標準上,任何企業都可以使用專案的標準,並根據自身實際需要對其進行調整。這就意味著,設備供應商通過產品設計實現的利潤壟斷被打破,客戶能夠通過介入這個高利潤環節大大降低資料中心硬體的投資。

OCP專案出現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規模”。資料中心即使不考慮伺服器的購置成本,僅伺服器的耗電量也是非常可觀的:假設每台伺服器平均功耗為300W,10萬台伺服器一年的耗電量就超過2.5億度;如果能把平均功耗降低100W,則每年可省電近9000萬度。所以規模的爆炸性增長也導致了對資料中心效率的關注。從對資料中心的理解上看,OCP能夠將整個資料中心作為一台電腦來考慮,即Datacenter as a Computer。這使得超大規模資料中心的建設者對伺服器的理解有了新的視角。

這樣的行業發展變化使得互聯網企業一躍成為基礎網路設施運營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傳統運營商如果不能做到和平共處(其中加入OCP的就有像德國電信、EE這樣的主流運營商),就必須找到新的出路。

美國運營商“擇良枝而棲”

Verizon出售資料中心的舉動在美國並不顯得非常激進,但從國內運營商的角度而言還是不容易被理解。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國內電信運營商比較缺乏向價值鏈上游的應用、服務、諮詢等拓展的能力,因此將視角更多地放在基礎設施網路及部分重點行業應用方面。

美國運營商,或者可以理解為一種特殊性質的IT企業,他們的解讀則有所不同。這些企業的著眼點以及實際操盤的戰場集中在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物聯網、大資料等新一代資訊架構及技術應用領域。它們對基礎網路架構的關注甚少,除非影響到應用效率或是客戶感知,這樣的理解有時會感覺有深度但缺乏對基礎能力的有效利用。因此當面對互聯網企業呈現出競爭劣勢時,運營商做出這樣的選擇就沒有太多的顧慮——這不是一種“斷腕求生”的決絕,而是“擇良枝而棲”的理性。

回過頭來看美國互聯網企業,他們已經通過與自身業務特點結合,把資料中心市場做了重新定義和詮釋。作為最早發展資料中心業務之一的Amazon,其為客戶提供可靠而靈活的雲服務,目前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公有雲供應商,年營收達130億美元。Microsoft則是與合作夥伴攜手,開展對雲生態的打造,通過應用帶動基礎網路設施。Google則通過其強大而領先一步的技術,例如搜索、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等,將越來越多的人工智慧應用於資料中心。

跳出行業局限

Verizon的選擇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我們對運營商發展方向的判斷:在數位化產業高速發展的階段,將特別關注“數位業務使能者(Digital Business Enabler)”的定位,以及通過具體的舉措對該定位進行合理詮釋。也就是說,運營商跳出行業的局限,用更開放的思想,摒棄作為資訊化主導力量的執著,把如何提升各方資訊化能力作為重要任務,通過行業整體資訊化水準、服務管理水準的提升獲得自身利益。

作為“數位業務使能者”,運營商會把自己擺在CIO的角色,通過資訊系統的外部性發揮作用。也就是說,業務的設計、產品的形態、服務舉措的設計都通過開放的平臺由專業人員完成,運營商通過發揮大資料(可靠靈活的資料運算、存儲)能力、網路能力(快速可靠的資訊處理、傳遞)、業務支撐能力(適應業務快速調整、支撐促銷)等,讓各類業務能夠高效、高質地實現。

上述定位會要求運營商勇於退出主體或是資源引導的地位,在行業發展中思考如何充分發揮助推器、催化劑的作用。例如,開展資訊基礎設施的建設或完善、雲架構的演進推動、大資料等新型資訊能力的整合與協調等。

TM Forum(電信管理論壇)Digital CEO Nik Willetts也對運營商的角色更替持有類似觀點,他認為,當前電信運營商正在向數位業務使能者的角色轉型。運營商需要特別關注如下關鍵字:開放(在開放合作中共同發現和創造新的價值),動態調整(對市場的洞察、能力的發展要隨需而動),敏捷變化(運營要敏捷)。放棄了看起來非常有價值的重資產、經驗豐富的業務,換來的是快速、靈活和與客戶更為緊密的業務聯繫,這是一種有趣的可能性。

(雲晴:《通信世界》特約撰稿人)

關注通信世界請長按

CWW-weixin

最新丨行業丨資訊

關於通信世界

一個全媒體綜合服務平臺

由工業和資訊化部主管,人民郵電出版社主辦,

是中國通信產業的前瞻媒體

《通信世界》

發表精彩留言即贈閱最少半年的《通信世界》雜誌(十天一期)。數量有限,先評先得!

補充:留言上榜的讀者請後臺發我訂閱資訊:姓名 工作單位 聯繫電話 郵寄位址 郵編。

而且這些服務還將成為Verizon業務發展的重點。CenturyLink公司首席執行官葛籣•波斯特說:“託管資料中心業務將繼續成為我們公司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不再提供管理服務業務。我們具有大資料和管理主機的能力,可以為客戶託管資料中心。因此,我們將繼續堅持發展這一業務”。

也就是說,Verizon完成資料中心資產的出售後,可能會以一個“雲服務虛擬運營商”的形式出現,向相應的基礎設施廠商租用IT基礎設施,然後加上自身的雲服務和軟體服務,再出售給最終客戶。這樣一來,Verizon可以在不用關注基礎網路架構建設運營的情況下,依然將關注點集中在“雲化”、“開放式架構”、“運營商快速提供服務”、“引入協力廠商應用能力”等方面,通過這樣的一個出售行為實現了業務的裁減。

互聯網企業成基礎設施建設重要參與者

從互聯網企業的角度觀察,它們對基礎網路設施的開放性建設思路和極具侵略性的實踐也讓資料中心市場產生了很大變化——傳統運營商的壟斷地位受到了挑戰。例如,Facebook近兩年推出的OCP和TIP項目,就給出了一種基礎網路設施建設的新思路,互聯網企業的身份也發生了變化。傳統網路中,運營商是作為網路設施提供者、互聯網企業是作為使用者的角色出現的。在OCP和TIP專案推出後,互聯網企業從純粹的消費者變為生產者,而且可能有機會從不同等級的產品生產中獲利。

OCP是Open Compute Project的縮寫,旨在把“開源”概念引入資料中心硬體,為大資料中心建立更快、更便宜、用料更少的硬體。這個項目的開放性體現在免費提供設計和標準上,任何企業都可以使用專案的標準,並根據自身實際需要對其進行調整。這就意味著,設備供應商通過產品設計實現的利潤壟斷被打破,客戶能夠通過介入這個高利潤環節大大降低資料中心硬體的投資。

OCP專案出現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規模”。資料中心即使不考慮伺服器的購置成本,僅伺服器的耗電量也是非常可觀的:假設每台伺服器平均功耗為300W,10萬台伺服器一年的耗電量就超過2.5億度;如果能把平均功耗降低100W,則每年可省電近9000萬度。所以規模的爆炸性增長也導致了對資料中心效率的關注。從對資料中心的理解上看,OCP能夠將整個資料中心作為一台電腦來考慮,即Datacenter as a Computer。這使得超大規模資料中心的建設者對伺服器的理解有了新的視角。

這樣的行業發展變化使得互聯網企業一躍成為基礎網路設施運營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傳統運營商如果不能做到和平共處(其中加入OCP的就有像德國電信、EE這樣的主流運營商),就必須找到新的出路。

美國運營商“擇良枝而棲”

Verizon出售資料中心的舉動在美國並不顯得非常激進,但從國內運營商的角度而言還是不容易被理解。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國內電信運營商比較缺乏向價值鏈上游的應用、服務、諮詢等拓展的能力,因此將視角更多地放在基礎設施網路及部分重點行業應用方面。

美國運營商,或者可以理解為一種特殊性質的IT企業,他們的解讀則有所不同。這些企業的著眼點以及實際操盤的戰場集中在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物聯網、大資料等新一代資訊架構及技術應用領域。它們對基礎網路架構的關注甚少,除非影響到應用效率或是客戶感知,這樣的理解有時會感覺有深度但缺乏對基礎能力的有效利用。因此當面對互聯網企業呈現出競爭劣勢時,運營商做出這樣的選擇就沒有太多的顧慮——這不是一種“斷腕求生”的決絕,而是“擇良枝而棲”的理性。

回過頭來看美國互聯網企業,他們已經通過與自身業務特點結合,把資料中心市場做了重新定義和詮釋。作為最早發展資料中心業務之一的Amazon,其為客戶提供可靠而靈活的雲服務,目前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公有雲供應商,年營收達130億美元。Microsoft則是與合作夥伴攜手,開展對雲生態的打造,通過應用帶動基礎網路設施。Google則通過其強大而領先一步的技術,例如搜索、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等,將越來越多的人工智慧應用於資料中心。

跳出行業局限

Verizon的選擇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我們對運營商發展方向的判斷:在數位化產業高速發展的階段,將特別關注“數位業務使能者(Digital Business Enabler)”的定位,以及通過具體的舉措對該定位進行合理詮釋。也就是說,運營商跳出行業的局限,用更開放的思想,摒棄作為資訊化主導力量的執著,把如何提升各方資訊化能力作為重要任務,通過行業整體資訊化水準、服務管理水準的提升獲得自身利益。

作為“數位業務使能者”,運營商會把自己擺在CIO的角色,通過資訊系統的外部性發揮作用。也就是說,業務的設計、產品的形態、服務舉措的設計都通過開放的平臺由專業人員完成,運營商通過發揮大資料(可靠靈活的資料運算、存儲)能力、網路能力(快速可靠的資訊處理、傳遞)、業務支撐能力(適應業務快速調整、支撐促銷)等,讓各類業務能夠高效、高質地實現。

上述定位會要求運營商勇於退出主體或是資源引導的地位,在行業發展中思考如何充分發揮助推器、催化劑的作用。例如,開展資訊基礎設施的建設或完善、雲架構的演進推動、大資料等新型資訊能力的整合與協調等。

TM Forum(電信管理論壇)Digital CEO Nik Willetts也對運營商的角色更替持有類似觀點,他認為,當前電信運營商正在向數位業務使能者的角色轉型。運營商需要特別關注如下關鍵字:開放(在開放合作中共同發現和創造新的價值),動態調整(對市場的洞察、能力的發展要隨需而動),敏捷變化(運營要敏捷)。放棄了看起來非常有價值的重資產、經驗豐富的業務,換來的是快速、靈活和與客戶更為緊密的業務聯繫,這是一種有趣的可能性。

(雲晴:《通信世界》特約撰稿人)

關注通信世界請長按

CWW-weixin

最新丨行業丨資訊

關於通信世界

一個全媒體綜合服務平臺

由工業和資訊化部主管,人民郵電出版社主辦,

是中國通信產業的前瞻媒體

《通信世界》

發表精彩留言即贈閱最少半年的《通信世界》雜誌(十天一期)。數量有限,先評先得!

補充:留言上榜的讀者請後臺發我訂閱資訊:姓名 工作單位 聯繫電話 郵寄位址 郵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