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先鋒與旗幟 開拓與創建:紀念張仃先生百年誕辰

10月15日下午3點,“張仃誕辰百年紀念展”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開幕,

展覽分七個單元,展出張仃先生70餘年藝術人生中的歷史照片以及漫畫、年畫、宣傳畫、工藝美術、電影動畫、藝術設計、裝飾畫、壁畫、彩墨畫、焦墨山水畫、書法等作品近300件,全面呈現張仃一生為中國革命和文藝事業做出的傑出成就和貢獻,回望張仃獻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遠境界,展示他的創新精神和人格魅力。以此向張仃百年誕辰致以崇高敬意。

Mr.陳

10月14日上午,

得王加之助,和張仃先生的夫人理召先生加了微信。

寒暄之後,90高齡的她一氣給我發來6條語音,9張張仃先生各時期的照片,9條介紹張仃先生的連結,一時茫然,感慨時光,感慨人世——

理召先生發給Mr.陳的語音微信

你好,聯繫上了,謝謝,謝謝你。我給你發幾條,你瞭解一下,謝謝。

這些圖片這些文字都是這一年以來搜集的。有以前的沒有看到的一部分資料。你大概看一下。將來展覽完了會出紀念文集,

好幾本呢,我都給你留著。另外。這個這個展覽今後啊再也不會有了,我覺得是。永遠都是唯一的一次,因為這是百年誕辰紀念,以後不會有了,因為搞這個展覽太難了,因此,我很感謝清華大學張仃研究中心主任杜大愷老師和其他的同志,他們太辛苦了,經過老學生捐款,多年的老學生大家捐錢。捐了二百多不到三百萬,這才開始能做。第二個困難是沒有資料,
戰爭年代不可能有。解放以後,和平了不打仗了,可是歷次政治運動,人家革命群眾都把那些資料毀了。人家革命啦。所以,這個生平展不是畫展。是很難的。但是,杜大愷老師他們都是堅持要搞這個展覽。你想有多辛苦呀。我也是為了這個資料,忙活了一年,而且研究中心的這些老師都是兼職,做這個工作一分報酬都沒有,全憑他們的熱情。哎呀,我特別感謝他們,所以我希望你能有時間去參加開幕式,
去看一看。到時候我也會去的,希望能看見你。

我要加一句,我多年了想說的話,也是張先生想說,想對你說的,謝謝你多年來為美術事業做的貢獻,做的辛苦的工作。謝謝你,支持張先生的美術事業。

理召先生通過微信給Mr.陳發的圖片

| 張仃先生與李可染先生(右)

| 張仃先生與艾青先生(左)

| 張仃先生與畢卡索

Mr.陳

每一項出色的工作,背後必定有一群辛勤工作,默默付出的人,向這個團隊致敬。今天下午,相聚清華,追憶大師。

開幕現場,清華大學校長邱勇,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央文史館副館長、中國美協副主席、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館長馮遠,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副主席徐裡,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原院長常沙娜,張仃先生的夫人理召先生先後致辭。開幕式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主持。

以下為展廳場景:

1996年11月,在參觀完張仃先生在中國美術館的展覽之後,曾致信張先生表達了我的感觀,不覺過去了21年。21年過去了,我依然敬重張仃先生,依然視他為20世紀中國美術峰巔中一座獨特的它山。謹此紀念張仃先生誕辰100周年。

21年前致張仃先生的信

文 | 陳履生

張先生:

您好。在美術館參觀您的展覽以及參加了您的山水學術研討會後,回到家裡總感到有許多要說的話沒有說出來,因此我把它寫出來向您和理召先生請教。

八十年代中期以來,我參加了您的兩次交心會,兩次討論會。交心會上,中青年理論家就您的焦墨山水藝術發表了許多意見,您的真誠,您的謙虛,深深感動了大家,從而為您有可皆碑的品格又添加了濃重的一筆。而研討會所談所論比較宏觀,並沒能就一些具體的問題展開深入的討論(而其它一些研討會也大致如此)。實際上,就您的藝術而論,已經不需要宏觀的評論,因為歷史已經為您代言。儘管您的山水畫藝術還有不盡的發展前景。

今天葛路教授談到黃賓虹的畫時說他的畫是陽春白雪,至今很多人難以理解和接受。我看您的畫何嘗不是。現在許多人(包括理論界的人)肯定您的山水畫成就,是因為人們比較多的受您的人格力量的感染,所以人們也更多的是從您的人格中品評藝術的成就,當然這其中也包括您的歷史地位和社會影響。正像許多人看不懂黃賓虹先生的畫一樣,許多人也難以理解您的山水畫和您的藝術。這是我這一次參加研討會後所產生的一個最強烈的感受。如此之說,並不是一個人們講慣的“曲高和寡”所能解釋的,而是您藝術中的豐富與潛藏的特質,不易一眼洞察,人們往往所看到的只是一眼掃過的表像。因此我建議對您藝術中的一些問題作一些深入的個案研究。

您是世紀末的黃賓虹。

您是一以貫之的藝術理想主義者。

現實中有許多類型的藝術理想——金錢、官階、聲名……,而您一直在為創造一個時代的藝術而努力。為了這個藝術理想,您去了延安,您畫漫畫,組織年畫創作,設計新中國國徽,擔任工藝美院的領導,主持機場壁畫設計,赴太行下河西寫生。顯然這之中的內在聯繫就是以您的藝術理想而串聯的。

許多人都肯定了您山水畫寫生的意義,無疑這一意義不僅是歷史的,又是現實的,而其中以對現實的意義尤顯其重要。如何看待您八十高齡還堅持寫生,我以為這是認識您藝術的一個關鍵。提到寫生,大家都會提起1954年您和李可染先生、羅銘先生的寫生活動及其展覽。應該說在新中國美術史上你們不是山水寫生的開拓者,但是到了二十世紀的末期,你們的影響卻涵蓋了其它,這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美術史現象。

前些時我寫了一篇二萬多字的論文:《江山如此多嬌——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新山水畫》,對這一時期的歷史作了一些清理。1950年,李可染和李樺先生分別在新創刊的《人民美術》上發表文章談中國畫的改造問題,但是由於當時正在開展新年畫創作運動,無暇顧及到中國畫的改造問題,他們的意見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1953年,《文藝報》發表了艾青先生在上海美術工作者政治講習班上的講話,從正面回答了國畫要不要改造的問題,並提出了“畫山水必須畫真山水”,“畫風景必須到野外去寫生”。顯然艾青不是作為一個留法畫家和著名詩人的身份來發表上述意見的,而是作為黨的代表向國畫家發出了具有指導意義的號召。正是從這一年開始,北京中國畫研究會率先組織畫家到京郊的風景名勝點寫生,而國畫寫生作為一個運動也在全國普遍開展。毫無疑問,國畫寫生有其政治性的因素,但是就晚清、民國以來的山水畫而論,國畫所呈現的頹勢也到了非改造不可的地步。

表現新生活的山水一度以描繪建設工地的風光和成就為主流,使新山水畫的發展走了一段彎路,而您和李可染、羅銘先生在西湖、太湖、黃山、富春山的寫生創作,相對來說,更多地表現了在藝術上的探索,因此在歷史的篩選中,你們得到了應有的地位。

經歷了這段寫生活動以後,由於工作的關係,您暫別了國畫,而李可染先生卻以革命聖地的表現而獲得了藝術的新生,這是一個時代的契機。無疑李可染先生的成功,體現了包括您在內的一個群體的意識。

八十年代,當李可染先生正處於藝術的鼎盛時期,您重返了水墨世界。

面對一個新的畫壇格局,您棄水而持焦墨但依然如故地堅持寫生的創作道路,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選擇,是對現實的認識和基於這種認識的昇華。

這一次寫生,沒有時代的號召,卻反映了時代的啟示。

這一次寫生轉眼就是十餘年的時間,但依然是具有整體意義的一次。

我之所以把這十餘年作為一次來看待來認識,其立論就是建立在您藝術人生的整個歷程上。這一認識也可以說是美術史的一個分期。

毋庸諱言,人的生命都有終結。或許人們是基於這樣的認識而提出作為八十高夀的老人,似乎可以安享其成,沒有必要面對真山真水。還有這樣的認識,以為都這麼大的年紀了,完全可以放開來畫自己心中的山水。我以為之所以有這樣的認識就是因為沒有能夠理解您的結果。

我看您的畫,雖然張張寫的是實景,但每一張都是您心中的山水。我曾先後兩次考察過甘肅張掖的馬蹄寺,但您筆下那種與我所見到和體會到的感覺是那樣的吻合,以致我站在這張畫前駐足良久。如果攝影能記錄和傳達那種因人而異的生生的感受,我想可以不要寫生。但攝影的局限性已經使這種幻想破滅。這也是繪畫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能夠生存和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寫生不是物理折射似的實景的描畫,更重要的是表現實景的感受,其中不可缺少取捨,我想這是基本的常識。所以從理論上講,寫生不僅僅是表述一種對景作畫的方法,也不僅僅是區別於臨摹的一個概念。中國古代畫論中的寫生,還有著另外一層意義,就是區別那種由範本而來的創作,所以寫生往往也表達具有生命力的意境。由此我又想到清初王石穀的“臨摹”,據我研究,他的臨摹也分不同的類型,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作為一種創作方法而存在的類型,因此他所臨摹的宋元諸家儘管有著臨某某的題款,但如果與所臨某家相比,可以看出並非複印似的摹寫,相反卻透露了本家面目。王石谷在畫史上落個保守派代表的悲劇是後來人的因襲和誤解所造成的。認識的辯證法,需要我們的理性正確對待一些表像,從而獲得符合實際的認識。

能夠代表時代的藝術都是能夠反映時代生活的藝術。就山水而言,範寬的《溪山行旅》、黃公望的《富春山居》、沈周的《廬山高》、石濤的《搜盡奇峰打草稿》,都深深打上了時代生活的烙印。那麼回轉過來看現實中寫生的意義,就不是停留在一個創作方法層面上的問題。要創造一個時代的藝術,必須面對現實生活,這是您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所身體力行的。因此我認為您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走更多的地方,面對更多的現實景象,發展您的藝術,繼續為美術界作出時代的表率。

正因為您有了寫生,有了感受,所以您畫中所內涵的生命力的湧動,是時下許多畫家難以比擬的。丙子年的作品,“華”而更“滋”,那種類似印象派繪畫筆法的皴擦,如同詩的語言,朦朧而蘊籍。我以為丙子年的作品,可以作為您焦墨山水的一個分期。其中的依據是:這一時期,您畫中那種表現事物輪廓的長線條明顯減弱,而對於形和輪廓的把握也退隱於整體的氛圍中。筆法鬆動而遒勁,墨法乾枯而變化。這種新的氣象,應該說和您新出版的畫冊中的舊作是有明顯區別的。

對於您的構圖和畫面結構方式,我以為還需要做一些具體的研究,做一些定量定性的分析。因為從展出的作品來看,有幾張畫的場景並不適合於您的構圖和表現方式。這雖然是具體的問題,但關係到您藝術的整體。

以上是我一時的感想,寫出來請您和理先生指正。

因為我正在寫《中華人民共和國美術史》,有許多問題日後還要向您請教,到時我們還可以交換意見。問候理先生好。順致

康安

學生 履生恭上

1996年11月23日

張仃(1917年05月19日—2010年02月21日),男,號它山,遼寧黑山人;中國當代著名國畫家、漫畫家、壁畫家、書法家、工藝美術家、美術教育家、美術理論家;曾擔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全國壁畫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副理事長、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黃賓虹研究會會長、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院長、《1949—1989中國美術年鑒》顧問等職務。

| 張仃先生的成就及作品欣賞

《東北軍腳下的鐐銬》 漫畫

7.6 cm×35.9CM 1946年

《實行民主改革》 年畫

36X26CM 1947年

政協會徽設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者之一

1951年捷克布拉格國際博覽會中國館全景

1953年萊比錫國際博覽會中國館大門

《哪吒鬧海》 壁畫 1979年

張仃先生在《哪吒鬧海》創作現場

《辛酉雞年郵票》(T58)1981年

《女民兵》 中國畫

41×57CM 20世紀60年代

《巴黎組畫-街區》 中國畫

70X47CM 1964年

《泰山朝陽圖》 彩墨畫

700X300CM 1983年

《西嶽夕照圖》 彩墨畫

700X300CM 1983年

| 張仃先生與畢卡索

Mr.陳

每一項出色的工作,背後必定有一群辛勤工作,默默付出的人,向這個團隊致敬。今天下午,相聚清華,追憶大師。

開幕現場,清華大學校長邱勇,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央文史館副館長、中國美協副主席、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館長馮遠,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副主席徐裡,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原院長常沙娜,張仃先生的夫人理召先生先後致辭。開幕式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主持。

以下為展廳場景:

1996年11月,在參觀完張仃先生在中國美術館的展覽之後,曾致信張先生表達了我的感觀,不覺過去了21年。21年過去了,我依然敬重張仃先生,依然視他為20世紀中國美術峰巔中一座獨特的它山。謹此紀念張仃先生誕辰100周年。

21年前致張仃先生的信

文 | 陳履生

張先生:

您好。在美術館參觀您的展覽以及參加了您的山水學術研討會後,回到家裡總感到有許多要說的話沒有說出來,因此我把它寫出來向您和理召先生請教。

八十年代中期以來,我參加了您的兩次交心會,兩次討論會。交心會上,中青年理論家就您的焦墨山水藝術發表了許多意見,您的真誠,您的謙虛,深深感動了大家,從而為您有可皆碑的品格又添加了濃重的一筆。而研討會所談所論比較宏觀,並沒能就一些具體的問題展開深入的討論(而其它一些研討會也大致如此)。實際上,就您的藝術而論,已經不需要宏觀的評論,因為歷史已經為您代言。儘管您的山水畫藝術還有不盡的發展前景。

今天葛路教授談到黃賓虹的畫時說他的畫是陽春白雪,至今很多人難以理解和接受。我看您的畫何嘗不是。現在許多人(包括理論界的人)肯定您的山水畫成就,是因為人們比較多的受您的人格力量的感染,所以人們也更多的是從您的人格中品評藝術的成就,當然這其中也包括您的歷史地位和社會影響。正像許多人看不懂黃賓虹先生的畫一樣,許多人也難以理解您的山水畫和您的藝術。這是我這一次參加研討會後所產生的一個最強烈的感受。如此之說,並不是一個人們講慣的“曲高和寡”所能解釋的,而是您藝術中的豐富與潛藏的特質,不易一眼洞察,人們往往所看到的只是一眼掃過的表像。因此我建議對您藝術中的一些問題作一些深入的個案研究。

您是世紀末的黃賓虹。

您是一以貫之的藝術理想主義者。

現實中有許多類型的藝術理想——金錢、官階、聲名……,而您一直在為創造一個時代的藝術而努力。為了這個藝術理想,您去了延安,您畫漫畫,組織年畫創作,設計新中國國徽,擔任工藝美院的領導,主持機場壁畫設計,赴太行下河西寫生。顯然這之中的內在聯繫就是以您的藝術理想而串聯的。

許多人都肯定了您山水畫寫生的意義,無疑這一意義不僅是歷史的,又是現實的,而其中以對現實的意義尤顯其重要。如何看待您八十高齡還堅持寫生,我以為這是認識您藝術的一個關鍵。提到寫生,大家都會提起1954年您和李可染先生、羅銘先生的寫生活動及其展覽。應該說在新中國美術史上你們不是山水寫生的開拓者,但是到了二十世紀的末期,你們的影響卻涵蓋了其它,這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美術史現象。

前些時我寫了一篇二萬多字的論文:《江山如此多嬌——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新山水畫》,對這一時期的歷史作了一些清理。1950年,李可染和李樺先生分別在新創刊的《人民美術》上發表文章談中國畫的改造問題,但是由於當時正在開展新年畫創作運動,無暇顧及到中國畫的改造問題,他們的意見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1953年,《文藝報》發表了艾青先生在上海美術工作者政治講習班上的講話,從正面回答了國畫要不要改造的問題,並提出了“畫山水必須畫真山水”,“畫風景必須到野外去寫生”。顯然艾青不是作為一個留法畫家和著名詩人的身份來發表上述意見的,而是作為黨的代表向國畫家發出了具有指導意義的號召。正是從這一年開始,北京中國畫研究會率先組織畫家到京郊的風景名勝點寫生,而國畫寫生作為一個運動也在全國普遍開展。毫無疑問,國畫寫生有其政治性的因素,但是就晚清、民國以來的山水畫而論,國畫所呈現的頹勢也到了非改造不可的地步。

表現新生活的山水一度以描繪建設工地的風光和成就為主流,使新山水畫的發展走了一段彎路,而您和李可染、羅銘先生在西湖、太湖、黃山、富春山的寫生創作,相對來說,更多地表現了在藝術上的探索,因此在歷史的篩選中,你們得到了應有的地位。

經歷了這段寫生活動以後,由於工作的關係,您暫別了國畫,而李可染先生卻以革命聖地的表現而獲得了藝術的新生,這是一個時代的契機。無疑李可染先生的成功,體現了包括您在內的一個群體的意識。

八十年代,當李可染先生正處於藝術的鼎盛時期,您重返了水墨世界。

面對一個新的畫壇格局,您棄水而持焦墨但依然如故地堅持寫生的創作道路,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選擇,是對現實的認識和基於這種認識的昇華。

這一次寫生,沒有時代的號召,卻反映了時代的啟示。

這一次寫生轉眼就是十餘年的時間,但依然是具有整體意義的一次。

我之所以把這十餘年作為一次來看待來認識,其立論就是建立在您藝術人生的整個歷程上。這一認識也可以說是美術史的一個分期。

毋庸諱言,人的生命都有終結。或許人們是基於這樣的認識而提出作為八十高夀的老人,似乎可以安享其成,沒有必要面對真山真水。還有這樣的認識,以為都這麼大的年紀了,完全可以放開來畫自己心中的山水。我以為之所以有這樣的認識就是因為沒有能夠理解您的結果。

我看您的畫,雖然張張寫的是實景,但每一張都是您心中的山水。我曾先後兩次考察過甘肅張掖的馬蹄寺,但您筆下那種與我所見到和體會到的感覺是那樣的吻合,以致我站在這張畫前駐足良久。如果攝影能記錄和傳達那種因人而異的生生的感受,我想可以不要寫生。但攝影的局限性已經使這種幻想破滅。這也是繪畫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能夠生存和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寫生不是物理折射似的實景的描畫,更重要的是表現實景的感受,其中不可缺少取捨,我想這是基本的常識。所以從理論上講,寫生不僅僅是表述一種對景作畫的方法,也不僅僅是區別於臨摹的一個概念。中國古代畫論中的寫生,還有著另外一層意義,就是區別那種由範本而來的創作,所以寫生往往也表達具有生命力的意境。由此我又想到清初王石穀的“臨摹”,據我研究,他的臨摹也分不同的類型,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作為一種創作方法而存在的類型,因此他所臨摹的宋元諸家儘管有著臨某某的題款,但如果與所臨某家相比,可以看出並非複印似的摹寫,相反卻透露了本家面目。王石谷在畫史上落個保守派代表的悲劇是後來人的因襲和誤解所造成的。認識的辯證法,需要我們的理性正確對待一些表像,從而獲得符合實際的認識。

能夠代表時代的藝術都是能夠反映時代生活的藝術。就山水而言,範寬的《溪山行旅》、黃公望的《富春山居》、沈周的《廬山高》、石濤的《搜盡奇峰打草稿》,都深深打上了時代生活的烙印。那麼回轉過來看現實中寫生的意義,就不是停留在一個創作方法層面上的問題。要創造一個時代的藝術,必須面對現實生活,這是您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所身體力行的。因此我認為您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走更多的地方,面對更多的現實景象,發展您的藝術,繼續為美術界作出時代的表率。

正因為您有了寫生,有了感受,所以您畫中所內涵的生命力的湧動,是時下許多畫家難以比擬的。丙子年的作品,“華”而更“滋”,那種類似印象派繪畫筆法的皴擦,如同詩的語言,朦朧而蘊籍。我以為丙子年的作品,可以作為您焦墨山水的一個分期。其中的依據是:這一時期,您畫中那種表現事物輪廓的長線條明顯減弱,而對於形和輪廓的把握也退隱於整體的氛圍中。筆法鬆動而遒勁,墨法乾枯而變化。這種新的氣象,應該說和您新出版的畫冊中的舊作是有明顯區別的。

對於您的構圖和畫面結構方式,我以為還需要做一些具體的研究,做一些定量定性的分析。因為從展出的作品來看,有幾張畫的場景並不適合於您的構圖和表現方式。這雖然是具體的問題,但關係到您藝術的整體。

以上是我一時的感想,寫出來請您和理先生指正。

因為我正在寫《中華人民共和國美術史》,有許多問題日後還要向您請教,到時我們還可以交換意見。問候理先生好。順致

康安

學生 履生恭上

1996年11月23日

張仃(1917年05月19日—2010年02月21日),男,號它山,遼寧黑山人;中國當代著名國畫家、漫畫家、壁畫家、書法家、工藝美術家、美術教育家、美術理論家;曾擔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全國壁畫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副理事長、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黃賓虹研究會會長、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院長、《1949—1989中國美術年鑒》顧問等職務。

| 張仃先生的成就及作品欣賞

《東北軍腳下的鐐銬》 漫畫

7.6 cm×35.9CM 1946年

《實行民主改革》 年畫

36X26CM 1947年

政協會徽設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者之一

1951年捷克布拉格國際博覽會中國館全景

1953年萊比錫國際博覽會中國館大門

《哪吒鬧海》 壁畫 1979年

張仃先生在《哪吒鬧海》創作現場

《辛酉雞年郵票》(T58)1981年

《女民兵》 中國畫

41×57CM 20世紀60年代

《巴黎組畫-街區》 中國畫

70X47CM 1964年

《泰山朝陽圖》 彩墨畫

700X300CM 1983年

《西嶽夕照圖》 彩墨畫

700X300CM 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