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喜迎十九大·講好蘭州故事」為啥七裡河區城鄉百姓生活變了樣?

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各族人民昂揚奮進,砥礪前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隴原兒女也拼搏創新,隴原大地一派日新月異的繁榮景象。

黨的十九大即將召開,本網從今日起,

特別推出“喜迎十九大·講好蘭州故事”系列報導。本網記者將深入甘肅省會蘭州,講述沾滿泥土、帶著溫度的鮮活故事,反映蘭州市各個領域改革發展的喜人變化和老百姓的真實感受。我們將用這小小的故事,編織成美麗的花環,獻給偉大的党和祖國,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近日,記者走進蘭州的“南大門”——七裡河區。這裡擁有蘭州西客站等交通樞紐,擁有黃河母親、水車園、石佛溝國家森林公園等風景名勝,

擁有國家級高新區七裡河園區、“三灘”開發建設區等商業區,卻因93.6%的區域面積為農村,一直是蘭州市重點發展建設的地區。

近五年來,党的政策惠澤隴原大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蘭州市緊抓七裡河區農村精准脫貧事業、貫徹落實各項政策,狠抓老城區背街小巷綜合整治,加大“三灘”區域招商引資,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百姓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水準有了大的改觀。

僅2016年,七裡河區實現生產總值414.61億元,同比增長7.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60元,同比增長9.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06元,同比增長7.9%。2017年上半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3.52億元,同比增長6.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240元,同比增長9.9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797元,同比增長8.7%。

蘭州七裡河區是怎樣實現經濟持續增長、城鄉面貌“改頭換面”的呢?

脫貧致富奔小康 農民生活變了樣

“近幾年,我們村上很多人家都新蓋了房屋,修了院裡的大門。地裡種的的百合就是個寶,給我們增加收入,我不用去城裡打工,在家門口就能掙錢。現在日子好多啦!”七裡河區西果園鎮村民許培香站在家門口高興地說。

七裡河區西果園鎮村民許培香

自2012年全省實施精准脫貧工作以來,西果園鎮成了七裡河區脫貧致富的典型,全鎮數堡子村、九池泉村的變化最大。

據西果園鎮副鎮長吳子瞻介紹,2015年,鎮上對堡子村投入資金60萬元實施改造,建成了人飲工程、文化牆、防洪堤壩、電商平臺等服務設施。 2017年,堡子村被列為市級小康示範村。2016年,投入資金308萬元對九池泉村重點打造,力爭打造成旅遊示範村。給該村新建村級道路、新建老人幸福院、新建伍角嶺連棟溫室、實施九池泉水源補充工程等專案,

受到了當地村民的認可。村民都說,這些興農富民的好事兒、實事兒讓生活更加有了奔頭。

七裡河區西果園鎮副鎮長吳子瞻向記者介紹情況

2012年,七裡河區有區級涉貧村31個,建檔立卡貧困戶3943戶15150人,貧困發生率為16.8%。經過四年多的集中攻堅,全區累計實現穩定脫貧3673戶14282人,並於2015年通過省級貧困縣退出考核,後經全省協力廠商評估組考核評估,2016年被認定為脫貧退出縣區。計畫2017年,全區再實現穩定脫貧300人,繼續把脫貧攻堅作為常態化工作來抓。

建檔立卡貧困戶3943戶15150人,貧困發生率為16.8%。經過四年多的集中攻堅,全區累計實現穩定脫貧3673戶14282人,並於2015年通過省級貧困縣退出考核,後經全省協力廠商評估組考核評估,2016年被認定為脫貧退出縣區。計畫2017年,全區再實現穩定脫貧300人,繼續把脫貧攻堅作為常態化工作來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