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他和他為啥上了《新聞聯播》頭條?

撰文&攝影(除署名外) | 周宇 編輯 | 遲名

驅車一個半小時左右,就能從福建省寧德市市區抵達赤溪村。33年前,走這條路花了王紹據10來個小時。

△ “中國扶貧第一村”

到村裡下車後,村民們看到他熱情地打招呼:“王總編您來啦,家裡坐坐啊”,“不啦,還有事,您忙著。”王紹據熱情地回應。

其實,這些村民王紹據並不都認識,可是村民沒有一個不認識他,連小孩子都知道他是“王總編”。

一篇文章和全國戰役

政知見(微信ID:bqzhengzhiju)在赤溪村見到了這位個頭兒不足一米七,

總是笑眯眯的王總編。他現在的身份是福建省寧德市誠信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再之前是閩東日報總編輯,更早一些是福鼎縣委報導組組長。

△ 當王紹據還是王總編時 供圖 | 幸福福鼎

他和赤溪村的淵源,正始於福鼎縣委報導組工作期間。

下山溪村,當時是一個屬於赤溪村行政範圍內的佘族自然村,只有22戶人家,88人。

△ 下山溪 資料圖

第一次聽說這個自然村窮到“婆媳共穿一條褲子”時,當時王紹據內心難以相信,他決定親自去看一看。

1984年5月下旬的一天,他六點半從福鼎縣出發,輾轉7個多小時,到了下山溪村。這個村子像“掛”在半山腰一樣,房子都是木頭結構茅草頂,四處漏風,後面就是上百米的懸崖。村民們吃的半是野菜半是粗糧,

所有孩子都光著屁股光著腳,學齡兒童也因沒錢沒路無法讀書。

△ 赤溪村 資料圖

當天晚上到家已經12點多,他徹夜難眠,當即寫了一份以“窮山村希望實行特殊政策治窮致富”為題的情況反映稿,兩天后送到一家權威媒體。本想借助媒體刊登內參,

沒想卻挨了批評。

再三思考後,他毅然決定將這份稿子直接寄到北京,寄給《人民日報》。

讓他沒想到的是,不僅《人民日報》內參刊發了他的來信,他還得到中央領導的批示。更讓他想不到的是,沒過半個月,《人民日報》在頭版公開刊發了他的來信,並配發《關懷貧困地區》的評論員文章。

△ 人民日報頭版 資料圖

據王紹據告訴政知見(微信ID:bqzhengzhiju),人民日報文章刊發後,先後有23個省市區的群眾給赤溪村、王紹據所在單位和他本人寫信。很多幹部、老師、學生、戰士把自己省下的糧票、油票、布票寄到這裡。

彼時全國範圍內的扶貧工作也在醞釀。當年9月29日,黨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於説明貧困地區儘快改變面貌的通知》,由此拉開全中國持續至今的扶貧大幕。

山村的“換血”

現在,已經70歲的原下山溪村村民李先如還偶爾回到老木屋,想想過去。

40多年前,就在這所老木屋裡,他眼看著妻子因難產來不及送醫而去世。當時往山下走只有一條羊腸小徑,別說抬個人下去,連自己走都很費勁。即便現在政府多有修繕,路依然難走。

△ 正在修繕的民居

赤溪村內如今建起了一棟3層的衛生院,正在進行內部裝修。今後有什麼急病、小病就能得到更高層次、更及時的醫治,類似的悲劇可能性大大降低。

李先如現在的房子,則是政府贊助、翻蓋了兩次的磚混結構三層小樓,外牆被統一刷成白色,一層大門外牆還裝飾了銀粉,共120多平米,寬敞明亮,十分氣派。不光他家,所有赤溪村民現在都居住在這條“長安新街”上,家家戶戶房子結構、大小都一樣。

這些村民並非一開始就搬到了山下。下山溪村貧困聞名全國後,還有相當長一段時間仍在貧困中掙扎。

幾年過去,王紹據重返下山溪村時,發現早先送來的生活物資被用掉了;羊崽因為山上缺少嫩草、防疫跟不上,賣了幾胎羊羔後也都陸續死了;林業部門送來的2000株柳杉苗,也長不成材。

他得出結論,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必須將這22戶88人全搬到山下來。

△ 王紹據在補拍鏡頭

赤溪村黨支部書記杜家住介紹,當時政府籌錢,為這22戶村民在赤溪村蓋房子。房子的木料需要村民自己從山上砍,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然而寬敞的新房蓋好後,仍然有人不願意下山。

杜家住說,下山溪村村民都是佘族人,他們一是擔心與漢族群眾合不來,二是擔心下山後沒有土地了,“種一頭蒜一棵蔥都是別人的地方”。村裡先解決了他們的生產生活用地,搬下來後,佘漢群眾也相處得很好。這時他們的思想開始動搖,慶倖自己當初下山的同時,對政府、對新政策新規劃也開始願意去思考、接受。

在隨後的20年中,赤溪村陸續將地處深山的12個自然村共350多戶村民遷至“長安新街”。

△ 長安新街

赤溪村是全國最早實行“異地搬遷安置”扶貧方式的。這段時間,赤溪村自己總結為“換血式扶貧”。

嘗出來的味道

“嘗嘗這個味道怎麼樣?”黃忠和又泡了一壺白茶,讓杜家住和王紹據提提意見。

他2000年便外出謀生,在上海做了16年石材買賣,去年回到村裡創業。在赤溪村,幾乎家家都有茶園,黃忠和也一樣。他開了間茶樓,十幾平米屋子,落地玻璃門,空調、電視、茶台一應俱全。與此同時,他還嘗試種植食用菌。

“村裡現在可比以前好多了,以前就是種地,自給自足,基本掙不到錢。”黃忠和告訴政知見(微信ID:bqzhengzhiju),“在外面總歸不如家裡舒服,只要努力奮鬥,多少總能賺一點”。

近幾年白茶行情大好,只要家裡有兩畝茶園,保守估計一年年收入就會超過一萬元,何況很多人家不只有茶園收入,還有很多別的收入。

沿著2015年新開通的楊赤公路抵達赤溪村村口,最先展示給人們的是一個“旅遊接待處”和一塊“全國扶貧第一村”的石碑。

△ 赤溪村遠景 資料圖

石子鋪的路面上大約能停20多輛車,一旁有修造的水池、噴泉、竹質連廊和一個能唱歌跳舞的活動中心。赤溪村自2003年引入生態旅遊後,至今已打造出漂流、蝴蝶園、真人CS、白茶體驗館、採摘等多個項目。僅2016年一年,小小的赤溪村就接待遊客20萬人左右。

現在的赤溪村村民,除茶園、生態種植、養殖外,還有一些人在村裡的旅遊公司上班,拿一份工資收入。另外,因為看好遊客帶來的效益,不少村民將自己的房屋改造,把一樓改成超市、餐廳、小賣部等等,還有的人租其他村民不住的房子開“高級”民宿。

每天要走10公里

9月6日王紹據再次回到赤溪村,其中一個原因是當地電視臺拍一部紀錄片,需要他配合補拍。

這些年來赤溪村二度“火”起來後,王紹據的工作與生活再次同赤溪村密切聯繫在一起。

早在2009年,一直默默往前走的赤溪村就得到一個榮譽。當時國務院扶貧辦通知赤溪村,以“中國扶貧第一村”的名義進京參加新中國成立60周年成就展。這也是繼1984年《人民日報》刊登王紹據文章後,赤溪村被第二次如此大範圍的曝光給公眾。此後,這個“名頭”便有了。2013年,村民還在村頭立了一塊“中國扶貧第一村”的石碑。

更讓赤溪村沒想到的是,2015年1月,習近平在國家民委的簡報上看到赤溪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1000元後,專門做了批示。要知道,到1993年底時下山溪村的人均年收入還不足200元。

杜家住說,總書記批示5天后,就有福建省辦公廳的一位副秘書長親自來到赤溪村,為他們傳達批示。

現在,杜家住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給各級領導、媒體、來參觀學習的代表團介紹赤溪村的情況。他算了算,平均一天至少3撥。

△ 杜家住接受媒體採訪 供圖 | 福建日報

“別看我們村就這麼大,我每天至少要走10公里。我們這麼個小地方,電話費這麼便宜,我一個月還要打兩三百塊錢。”杜家住告訴政知見(微信ID:bqzhengzhiju)。

2016年2月19日,赤溪村迎來了歷史性的一刻。習近平通過人民網的視頻連線,與赤溪村隔空相見。這一場景也上了當晚《新聞聯播》的頭條。

△ 視頻連線 供圖 | 人民網

連線時,在杜家住流利地介紹完赤溪村的情況後,輪到王紹據跟習近平講話。當初他擔任《閩東日報》總編輯,正是由時任甯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挑選的,即便習近平後來當了福建省委副書記,只要到寧德、福鼎調研,就會指定王紹據陪同。習近平在視頻中不僅一眼認出了王紹據,還親切地打招呼,“紹據,見到你我也很高興”。

校對 | 項戰

山村的“換血”

現在,已經70歲的原下山溪村村民李先如還偶爾回到老木屋,想想過去。

40多年前,就在這所老木屋裡,他眼看著妻子因難產來不及送醫而去世。當時往山下走只有一條羊腸小徑,別說抬個人下去,連自己走都很費勁。即便現在政府多有修繕,路依然難走。

△ 正在修繕的民居

赤溪村內如今建起了一棟3層的衛生院,正在進行內部裝修。今後有什麼急病、小病就能得到更高層次、更及時的醫治,類似的悲劇可能性大大降低。

李先如現在的房子,則是政府贊助、翻蓋了兩次的磚混結構三層小樓,外牆被統一刷成白色,一層大門外牆還裝飾了銀粉,共120多平米,寬敞明亮,十分氣派。不光他家,所有赤溪村民現在都居住在這條“長安新街”上,家家戶戶房子結構、大小都一樣。

這些村民並非一開始就搬到了山下。下山溪村貧困聞名全國後,還有相當長一段時間仍在貧困中掙扎。

幾年過去,王紹據重返下山溪村時,發現早先送來的生活物資被用掉了;羊崽因為山上缺少嫩草、防疫跟不上,賣了幾胎羊羔後也都陸續死了;林業部門送來的2000株柳杉苗,也長不成材。

他得出結論,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必須將這22戶88人全搬到山下來。

△ 王紹據在補拍鏡頭

赤溪村黨支部書記杜家住介紹,當時政府籌錢,為這22戶村民在赤溪村蓋房子。房子的木料需要村民自己從山上砍,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然而寬敞的新房蓋好後,仍然有人不願意下山。

杜家住說,下山溪村村民都是佘族人,他們一是擔心與漢族群眾合不來,二是擔心下山後沒有土地了,“種一頭蒜一棵蔥都是別人的地方”。村裡先解決了他們的生產生活用地,搬下來後,佘漢群眾也相處得很好。這時他們的思想開始動搖,慶倖自己當初下山的同時,對政府、對新政策新規劃也開始願意去思考、接受。

在隨後的20年中,赤溪村陸續將地處深山的12個自然村共350多戶村民遷至“長安新街”。

△ 長安新街

赤溪村是全國最早實行“異地搬遷安置”扶貧方式的。這段時間,赤溪村自己總結為“換血式扶貧”。

嘗出來的味道

“嘗嘗這個味道怎麼樣?”黃忠和又泡了一壺白茶,讓杜家住和王紹據提提意見。

他2000年便外出謀生,在上海做了16年石材買賣,去年回到村裡創業。在赤溪村,幾乎家家都有茶園,黃忠和也一樣。他開了間茶樓,十幾平米屋子,落地玻璃門,空調、電視、茶台一應俱全。與此同時,他還嘗試種植食用菌。

“村裡現在可比以前好多了,以前就是種地,自給自足,基本掙不到錢。”黃忠和告訴政知見(微信ID:bqzhengzhiju),“在外面總歸不如家裡舒服,只要努力奮鬥,多少總能賺一點”。

近幾年白茶行情大好,只要家裡有兩畝茶園,保守估計一年年收入就會超過一萬元,何況很多人家不只有茶園收入,還有很多別的收入。

沿著2015年新開通的楊赤公路抵達赤溪村村口,最先展示給人們的是一個“旅遊接待處”和一塊“全國扶貧第一村”的石碑。

△ 赤溪村遠景 資料圖

石子鋪的路面上大約能停20多輛車,一旁有修造的水池、噴泉、竹質連廊和一個能唱歌跳舞的活動中心。赤溪村自2003年引入生態旅遊後,至今已打造出漂流、蝴蝶園、真人CS、白茶體驗館、採摘等多個項目。僅2016年一年,小小的赤溪村就接待遊客20萬人左右。

現在的赤溪村村民,除茶園、生態種植、養殖外,還有一些人在村裡的旅遊公司上班,拿一份工資收入。另外,因為看好遊客帶來的效益,不少村民將自己的房屋改造,把一樓改成超市、餐廳、小賣部等等,還有的人租其他村民不住的房子開“高級”民宿。

每天要走10公里

9月6日王紹據再次回到赤溪村,其中一個原因是當地電視臺拍一部紀錄片,需要他配合補拍。

這些年來赤溪村二度“火”起來後,王紹據的工作與生活再次同赤溪村密切聯繫在一起。

早在2009年,一直默默往前走的赤溪村就得到一個榮譽。當時國務院扶貧辦通知赤溪村,以“中國扶貧第一村”的名義進京參加新中國成立60周年成就展。這也是繼1984年《人民日報》刊登王紹據文章後,赤溪村被第二次如此大範圍的曝光給公眾。此後,這個“名頭”便有了。2013年,村民還在村頭立了一塊“中國扶貧第一村”的石碑。

更讓赤溪村沒想到的是,2015年1月,習近平在國家民委的簡報上看到赤溪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1000元後,專門做了批示。要知道,到1993年底時下山溪村的人均年收入還不足200元。

杜家住說,總書記批示5天后,就有福建省辦公廳的一位副秘書長親自來到赤溪村,為他們傳達批示。

現在,杜家住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給各級領導、媒體、來參觀學習的代表團介紹赤溪村的情況。他算了算,平均一天至少3撥。

△ 杜家住接受媒體採訪 供圖 | 福建日報

“別看我們村就這麼大,我每天至少要走10公里。我們這麼個小地方,電話費這麼便宜,我一個月還要打兩三百塊錢。”杜家住告訴政知見(微信ID:bqzhengzhiju)。

2016年2月19日,赤溪村迎來了歷史性的一刻。習近平通過人民網的視頻連線,與赤溪村隔空相見。這一場景也上了當晚《新聞聯播》的頭條。

△ 視頻連線 供圖 | 人民網

連線時,在杜家住流利地介紹完赤溪村的情況後,輪到王紹據跟習近平講話。當初他擔任《閩東日報》總編輯,正是由時任甯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挑選的,即便習近平後來當了福建省委副書記,只要到寧德、福鼎調研,就會指定王紹據陪同。習近平在視頻中不僅一眼認出了王紹據,還親切地打招呼,“紹據,見到你我也很高興”。

校對 | 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