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古今說史:二戰經典戰役之諾曼地登陸,戰略決策在於誰

早在1941年9月,史達林就向邱吉爾提出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對德國實施戰略夾擊的要求,

但當時美國尚未參戰,英國根本無力組織這樣大規模的戰略登陸作戰。對於蘇聯的建議,英國的回應只是派出小部分兵力對歐洲大陸實施偷襲騷擾。1942年6月,蘇美和蘇英發表聯合公報,達成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的充分諒解和共識,但英國在備忘錄中對承擔的義務作了一些保留。1942年7月,英美倫敦會議,決定1942年秋在北非登陸,而把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推遲到1943年上半年。
但此時蘇德戰場形勢非常嚴峻,德軍已進至斯大林格勒,蘇聯強烈要求英美在歐洲發動登陸作戰,以牽制德軍減輕蘇軍壓力。但是英國只派出由6000人組成的突擊部隊在法國第厄普登陸,結果遭到慘敗,傷亡5800餘人,傷亡率高達96%。

1943年1月,英美卡薩布蘭卡會議,通過上半年在西西里島登陸的決定。把在歐洲大陸的登陸推遲到1943年8月。然而英國卻借第厄普的失敗,以大規模兩栖登陸的複雜與危險必須謹慎從事為理由,堅持要求推遲對歐洲大陸的登陸。

1943年5月,英美華盛頓會議,

決定於1944年5月在歐洲大陸實施登陸,開闢第二戰場。起初定的是加萊和諾曼第,加萊的優點是距英國最近,僅33千米,而且靠近德國本土;缺點是德軍在此防禦力量最強,守軍是精銳部隊,工事完備堅固,並且附近無大港口,也缺乏內陸交通線,不利於登陸後向縱深發展。諾曼第雖然距離英國較遠,但優點一是德軍防禦較弱,二是地形開闊,可同時展開30個師,三是距法國北部最大港口瑟堡僅80千米。
幾經權衡比較,最後”選擇了諾曼第。起初登陸時間是年初,最後改為6月初,於在1944年6月5日至7日登陸。

此次戰役的目的是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法國北部奪取一個戰略性登陸場,為開闢歐洲第二戰場最終擊敗德國創造條件。戰役企圖是在諾曼地登陸,

奪取登陸場,在登陸的第12天,把登陸場擴展到寬100千米,縱深100千米。計畫首先在登陸場右翼空降2個美國傘兵師,切斷德軍從瑟堡出發的增援,並協同登陸部隊奪取“猶他”灘頭;在左翼空降1個英國傘兵師,奪取康恩運河的渡河點。然後首批登陸部隊8個加強營在5個灘頭登陸,建立登陸場,在鞏固和擴大登陸場後,後續部隊上岸;第二階段攻佔岡城、貝葉、伊濟尼、卡朗坦,第三階段攻佔布勒塔尼,向塞納河推進,直取巴黎。

這次戰役的計畫充分的發揮了各國的聯合作戰的優勢以及協調一致的能力,並規劃出了作戰指揮方向及目標,為下一步全面進攻打下了基礎。

喜歡小編文章的可以關注下,後續我會為大家帶來更多的二戰經典戰役解析,希望大家可以多多關注我!

第三階段攻佔布勒塔尼,向塞納河推進,直取巴黎。

這次戰役的計畫充分的發揮了各國的聯合作戰的優勢以及協調一致的能力,並規劃出了作戰指揮方向及目標,為下一步全面進攻打下了基礎。

喜歡小編文章的可以關注下,後續我會為大家帶來更多的二戰經典戰役解析,希望大家可以多多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