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當別人不懂你意思的時候,你所「急」的到底是什麼?

溝通,是一件平常的事,大到商業會議,法院判決;小到討價還價,

幫忙請求。

可大多數人面對溝通的時候,都把這件事太隨意地去對待,導致很多問題,很多細小的事情本應解決,卻沒能解決反而引發很多大禍。

為什麼他不懂我說的話,我明明講的是中文啊?

為什麼她get不到我的意思,我明明說的很清楚啊?

過去我們有很多關於“說話溝通”的書籍,它們都告訴我們出現這類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我們不會說話,或是不會傾聽。

然而,通過大量實踐研究,我認為此類看似“莫名其妙”地出現的溝通問題,其實根源並不在於人們說的意思不正確,或者理解能力低下,不是你說得不好,也不是你智商低。

它真正的分歧在於人們的“溝通期望”不同。

先來看一個簡短的例子:

大紅是公司的老闆,小明是大紅的員工。

有一天,大紅看到別家公司的LOGO設計的很不錯,她覺得這LOGO真不錯啊,不僅顏色分明,而且形狀很好地詮釋了其公司的業務含義,

具有一般設計公司所缺乏的品牌設計專業性。她想說,讓下面的員工把這個事情把這個去搞定,給公司設計一個跟這個差不多的LOGO。

“幫我看看,如何設計一個跟這家公司一樣的LOGO,去找設計部幫忙。”

整個過程不到3秒鐘,迅速平常。

而小明拿到這個LOGO的時候,左看右看,分析了下老闆的意思用了10多分鐘,他覺得納悶。

咦?這家公司的LOGO顏色、形狀都挺好看,可跟我們公司的業務似乎有些不搭啊,

它家用的紅色,而我家應該用什麼顏色呢?老闆說的是做個一樣的LOGO,可...這怎麼能一樣呢?

這就是問題所在。

老闆看中的是別人家LOGO利用顏色和形狀對公司的表達,而他的內心裡也是期待員工能夠懂得這份巧思,並把它實際運用出來。

可老闆沒能在表達自己想法之前確定自己的意思,過於隨意,以為別人都能看懂,於是傳到員工手裡時,這些資訊因為一些表述上的隨意,

而將領導心裡的“本意”給錯失掉,出現溝通問題。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當你在腦海裡想了一個東西,它是完整的,是多面的,甚至是多層次的。

然而當我們需要在一個限定的時間內將它用語言表述出來,將它說出來讓別人聽得懂的時候,這個東西就會因為過於“隨意”的表達,而變得缺斤少兩。

比如當你對你男朋友說“我覺得你穿藍色襯衣很好看”的時候,你的腦洞很有可能想的是對方穿著藍色襯衣,有點胸肌,刷了一口白牙齒,還有一張古銅色皮膚,然後迎風向你走來,你想的是一整套完美的風景。

可你的男朋友卻會覺得納悶,他說:“我昨天才穿過了啊,可你說很老氣。”而他用手指了指那件像工人襯衫一樣,純藍色襯衫。他所看的,想的和你想的完全不同。

關於溝通問題,我們事實上有很多研究,也有不少進步。

市面上有大量針對溝通問題所著的書本,什麼《教你好好說話》《說話之道》啊等等,但其中很多篇幅都是圍繞著“你得好好理解對方意思”來描寫的。比如提醒你要注意別人的用詞,注意觀察別人的語氣,思考別人的意圖等等。

這些書籍的的好處是讓人們意識到說一句好話的是一件有技術含量的事情,這極大地推動了人們對表達的重視。

可它們的內容重點卻大多放在了如何將“說話”“傾聽”這件事持續地優化,它停留在了一個“術”的層面,卻忽視了對“道”的研究。

我認為研究如何說話、溝通並無法解決人與人溝通的根本問題,因為語氣、用詞的多樣性太多,是我們根本無法控制的。中國地方大,民族多,如今人們的個性化也加大了“統一說話方式”的難度。簡而言之,去掌握一個無法控制的事情,對溝通的幫助效果有限。

我們或許真正需要花點時間瞭解的,事實上是我們對溝通的期望管理,我們應該學會分析自己想表達的是什麼,然後提前設立一個“別人可能會聽不懂”的概率值,它同樣不太能夠解決我們的溝通問題,但它可以幫助我們變得不那麼急躁。

多分析分析自己想要什麼,分析分析自己想表達什麼,再去做一次更好的溝通,精准地表達。這能夠很大程度上降低溝通分歧的風險,降低你自己過高地“別人應該懂我”的期望,不讓自己心理受傷或是急躁。

當然,這個過程可能會花點時間,不會讓你說話那麼利索了。但是好處也是非常明顯,會讓溝通更準確,更有效,特別適合一些重要的,嚴肅的場合。這就是為什麼領導都講話慢,因為他們要表達的東西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你“檢查”過自己要表達的意思了,這會讓你自己心裡有點底,別人理解錯了之後,可以有方法修正,從而不那麼急躁。

所以回到那些我們說的話,別人聽不懂的場合。事實上,別人聽不懂,不理解是非常正常的,與溝通表達,與智商無關。

但你之所以急,之所以生氣的原因,無非是你自己對你想表達的意思沒有梳理清楚,沒能控制住自己對自己想要表達意思的強烈期望,你沒能管好自己對表達效果的過高預期。

大多數人是他們一有想法,就變成“我x,我好想告訴你!你必須聽,你一定懂我!”這個充滿激情的狀態。當然這其實相當好,如果你又在興頭上又能說得清楚,而且別人也聽懂了的話,這是非常讓人開心的,很多“找到了知己”“你懂我”的樂趣,都是由此而來。

不過,現實是這樣的機會不多,很考驗反應,也很講究時機。世間畢竟少有“高山流水遇知音”這樣的佳話,更多的時候,是來自世間各種煩雜的噪音,在擾亂我們的判斷和心志。

但外界我們是管不了的,所以不如管理自己的期望和情緒,多理理順表達的層次感,和邏輯感,節奏感。

說慢一點先,再學著一點點加速。思緒是可以飛的,可你是人類,不是霍金,你還得靠說話生存,交往。

少吃點零食,多咬下文嚼下字。然後給自己留一個“別人可能沒聽懂,我需要再詳細解釋”的預期。

純藍色襯衫。他所看的,想的和你想的完全不同。

關於溝通問題,我們事實上有很多研究,也有不少進步。

市面上有大量針對溝通問題所著的書本,什麼《教你好好說話》《說話之道》啊等等,但其中很多篇幅都是圍繞著“你得好好理解對方意思”來描寫的。比如提醒你要注意別人的用詞,注意觀察別人的語氣,思考別人的意圖等等。

這些書籍的的好處是讓人們意識到說一句好話的是一件有技術含量的事情,這極大地推動了人們對表達的重視。

可它們的內容重點卻大多放在了如何將“說話”“傾聽”這件事持續地優化,它停留在了一個“術”的層面,卻忽視了對“道”的研究。

我認為研究如何說話、溝通並無法解決人與人溝通的根本問題,因為語氣、用詞的多樣性太多,是我們根本無法控制的。中國地方大,民族多,如今人們的個性化也加大了“統一說話方式”的難度。簡而言之,去掌握一個無法控制的事情,對溝通的幫助效果有限。

我們或許真正需要花點時間瞭解的,事實上是我們對溝通的期望管理,我們應該學會分析自己想表達的是什麼,然後提前設立一個“別人可能會聽不懂”的概率值,它同樣不太能夠解決我們的溝通問題,但它可以幫助我們變得不那麼急躁。

多分析分析自己想要什麼,分析分析自己想表達什麼,再去做一次更好的溝通,精准地表達。這能夠很大程度上降低溝通分歧的風險,降低你自己過高地“別人應該懂我”的期望,不讓自己心理受傷或是急躁。

當然,這個過程可能會花點時間,不會讓你說話那麼利索了。但是好處也是非常明顯,會讓溝通更準確,更有效,特別適合一些重要的,嚴肅的場合。這就是為什麼領導都講話慢,因為他們要表達的東西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你“檢查”過自己要表達的意思了,這會讓你自己心裡有點底,別人理解錯了之後,可以有方法修正,從而不那麼急躁。

所以回到那些我們說的話,別人聽不懂的場合。事實上,別人聽不懂,不理解是非常正常的,與溝通表達,與智商無關。

但你之所以急,之所以生氣的原因,無非是你自己對你想表達的意思沒有梳理清楚,沒能控制住自己對自己想要表達意思的強烈期望,你沒能管好自己對表達效果的過高預期。

大多數人是他們一有想法,就變成“我x,我好想告訴你!你必須聽,你一定懂我!”這個充滿激情的狀態。當然這其實相當好,如果你又在興頭上又能說得清楚,而且別人也聽懂了的話,這是非常讓人開心的,很多“找到了知己”“你懂我”的樂趣,都是由此而來。

不過,現實是這樣的機會不多,很考驗反應,也很講究時機。世間畢竟少有“高山流水遇知音”這樣的佳話,更多的時候,是來自世間各種煩雜的噪音,在擾亂我們的判斷和心志。

但外界我們是管不了的,所以不如管理自己的期望和情緒,多理理順表達的層次感,和邏輯感,節奏感。

說慢一點先,再學著一點點加速。思緒是可以飛的,可你是人類,不是霍金,你還得靠說話生存,交往。

少吃點零食,多咬下文嚼下字。然後給自己留一個“別人可能沒聽懂,我需要再詳細解釋”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