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紀念幣越來越多,為什麼不能用來買東西呢?

最近兩年流通紀念幣的發行量越來越大,抗戰幣5億,航太幣1億,二輪猴幣5億,孫中山3億枚,總量達到了14億枚,總面值在85億元,這麼龐大的數字已經和普通的流通硬幣接近了,為什麼沒見紀念幣在市場上流通呢?

如今在市場上拿著猴幣買菜的人是沒有的,不過去年有人曾用航太鈔去加油站加油,結果被服務生報了警,說是使用假幣。航太鈔明明是國家法定貨幣,但就是沒人認,員警來了也是無能為力。為什麼紀念鈔、紀念幣流通起來這麼難?

歸根結底都是使用成本熱的貨,流通硬幣一般是年內都不會更換設計圖案,只是年份標識改變而已,所以經過一定時間的宣傳和培訓後,銀行和各種收款單位都能識別,普通民眾也能辨別真假。但紀念幣就不同了,設計圖案各不相同,

發行量也不一樣,如果每次發行都像流通硬幣一樣普及,恐怕使用成本比其本身面值要大得多。還記得去年的新版百元大鈔嗎?發行後ATM和各種買票的自助機器是過了兩個多月才能使用的,可見更新各種設備需要不少預算和時間。另外即使花了大成本讓紀念幣流通起來,但又能有多少紀念幣真的能走入流通市場呢?大部分人還是以收藏為主,不願意流通使用。

不過紀念幣走入流通領域是緩解目前低迷市場的一個良方,既然央行想讓更多的普通民眾能面值兌換到紀念幣,又不希望紀念幣市場太多低迷,流通是一個好的方法,只是需要解決成本的問題。

紀念幣市場急需一場變革,讓市場走出低迷,讓人們增加信心,

宏觀經濟不好調控,紀念幣的市場還是可以調控的,期待央行又更合理的措施出現,讓紀念幣市場更加繁榮,也讓普通民眾更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