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90後社交潛規則:你不得不學的人際攻心學

文:劍聖喵大師

今天,網上關於90後社交潛規則上了熱搜,

90後們提出了他們對於新時代社交的觀點。不得不承認,如今18到28歲的90後已經是年輕人的主力軍,超級演說家裡劉媛媛也說過:90後不僅在適應這個時代,也在改變著這個時代。

那麼為了能在這個新穎而又殘酷的時代下倖存,我們有必要學習下他們獨特的話語系統,這不僅能提高我們的情商,也能從中領悟一些獨特的智慧。

下面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

1、敢不打招呼就發語音的,

都是大爺

確實,年輕人越來越不喜歡發語音了,因為語音有著很多的缺點,一眼掃過去就能看清楚的文字,語音卻要花上更多的時間,還要把拿起手機。

如果是大段內容,語音不方便調到中間某段進行回憶。而且如果是在嘈雜的地方,語音聽不清楚。如果是在圖書館之類安靜的地方呢,語音又回打擾到別人。

最要命的還是,有些內容很敏感的東西,是不適合用語言發出來的,

特別在公眾場合。

有次我正在開會,胖子翔發來條語言。

“你最近已經不接客了嗎?我這邊有個阿姨剛離婚有點想不開,要不就介紹給你了,大概三百塊一小時,你看行不行?”

看到旁邊老師異樣的眼神時,我恨不得把胖子翔掐死。其實他所說的“接客”,指的是心理諮詢。不過這種奉獻精神太高的詞彙,容易給其他人造成誤解。

所以在90後眼中,發語音的多半是不尊重別人,

尤其是剛認識沒多久就發語言的,他們多半不回。

但我還是喜歡用語音的,特別是我自己的熟人,因為我覺得我的語音是有獨特風格的,可以很好的展現我的情緒和人溝通。雖然我的普通話也不標準,但本就不是普通人,為什麼要說普通話呢?

其次,我的父母也經常和朋友們語音,可能他們那一輩人電話用多了,聽起聲音來感覺比較親切吧!

2、發表情包不一定是要跟你鬥圖,

可能是話題可以結束了我還有事兒

用表情包結束對話,確實是很多人的社交習慣。在幫一些宅男們分析情感問題時,我經常有發現男生讀不懂這種暗示,在對方發來表情包後,以為鬥圖的時候到了。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使用“先這樣我還有事,改天聊”結束對話,當兩個人離開後,或者掛掉電話,聊天即可中止。

但微信聊天,確實缺少一種明確的形式來表明話題可以結束了,

微信本身就是默認可以延遲回復的。這個對話似乎可以隨時開啟,這既是它的優點,但也有了一個問題:如何表示我不想接這個話題,或者不想聊下去了。

生活中我們可以沉默,大家看氣氛就知道了。但微信裡不行,沒回復的話,對方可能會以為尚未回復。

當“呵呵”“你是一個好人”“我去洗澡”“有事改天聊”之類的中止方式已經被人們解讀為惡意時,新一代的中止信號就由表情包代替了。

這樣的表情包多半表達著無奈的意思,比如。

在與90後的聊天中,學會識別這樣的信號,也是你的必修課。

3、哈哈=滾,哈哈哈=好無聊

不得不說,在微信裡要證明自己真的在笑真的很難,曾經的“呵呵”就是“滾”的意思,如今“哈哈”正在一部分替代著它的功能的,就算不是滾,也表示著聊天真在走向尬聊,而“呵呵”則完全成了蔑視別人的冷笑。

在一部分人的話語系統裡,“哈哈”的真實意思的確是:其實我GET不到笑點,但我得敷衍你笑一下不是。“哈哈哈”的真實意思是:是有點好笑,但這個笑話太冷了。

而“哈哈哈哈哈哈哈”呢?則表示自己真的在笑,聽說“哈”字越多,表示自己笑的程度越高。

其實“哈哈”換成表情包,效果就好得多。

也許,這樣的規則真的很荒謬,也許我們用“哈哈”時並不是這個意思,但不得不承認,語言作為承載人類思想的符號,它確實會被人賦予更多的定義,而我們不能只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讀。

在這個愈發不能坦誠的時代裡,懂得語言潛規則,是確認別人感受的一種方式,也是一種人際上的修養。

4、向別人提問要有品質,不要肆意消耗別人時間

首先、不要問一些百度就可以知道的問題。比如我這個人很怕問:“老師,一般考研是什麼時候報名?”“老師,如何註冊一個公眾號?”“老師,知乎和簡書上發文要怎麼發?”

我不想回答這些問題是有原因的,無論是考研也好,做新媒體也好,寫作也好,都是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的,這種基礎的問題都不想自己去搜集資料,恐怕我回答的再詳盡,他都只能是“扶不起的阿斗”。(其實劉禪不笨,這裡用俗語)

其次,提問要能讓對方接得住話。

比如,經常有人開篇一大段自己婚姻、家庭、事業、學業的不幸,最後來一句,老師我該怎麼辦?

要知道,我不能幫你做決定,哪怕我清楚知道哪個選擇更好,這樣會剝奪你自我成長的空間。

然後“怎麼辦”這個問題太泛了,考慮各方面因素,也許說幾天都說不完,我沒這個時間,也不知從何說起。

建議在提問別人時,可以自己給出選項,然後每個選項上都加入自己分析的一些利弊。這就表明了一個很好的態度:我不想過多浪費您的時間,而且決定是我自己做的,您的建議是對的參考和補充。

5、約人要提前一天約,解約也要提前半天,約人時別說:“你去麼?”

如今一部分的年輕人,在“準時赴約”這件事上,確實存在困難。他們不僅經常放人鴿子,而且事後還沒有任何內疚感。

某女生想報考我導師研究生,想請我介紹點專業情況,約你時熱情萬分,你都不好意思拒絕,於是相約第二個下午四點見面。

到了當天兩點時,我發短信詢問她,結果她不回,打電話也不接。結果三點時,我真是不知道自己該不該出門,我也不知道這到底是我的事還是她的事?

到了晚上六點,我吃飯時接到她電話,她說她今天家裡有事,向我表示歉意,我告訴她提前說就行,她說改在下周的某一天。

又到了那天時,我清早起來看見一條資訊,內容是她又出事來不了了。

後來,我拒絕了她的邀請,畢竟我也是有自己事的人。

至於“你去麼?”這樣的邀請,顯得有點模棱兩可。在放鴿子盛行的今天,誠意不足真的讓人害怕。

用90後的話說,就好像你來我家,快吃飯時,我問你:“要不要在這兒吃?你是吃還是不吃?”

“你來不來?”在外國年輕人邀約時是一種禁語,會顯得對方是被排擠的一方,他們通常使用:“我們晚上有個聚會,聚會實在太棒了,我誠摯邀請你做為我的夥伴加入!”

如果你邀請一個人走進你的世界,那你確保你的內心毫無顧慮。

90後的社交潛規則還有很多,比如“不要肆意評論別人,那怕你很有理”,“再好的異性朋友,對方有了戀人後也要保持距離,不要開玩笑”,“不回微信之前,不要發朋友圈”,“對任何服務行業的人說謝謝”等等。

可以說,90後在打破我們原有的社交習慣,但他們也在建立起新的規矩,但核心與60、70、80是一致的,那就是“人際交往中,心裡要裝著別人”。

但凡成功的牛人,都讀懂了社會的本質和人際交往的潛規則,知道對方需要什麼,知道對方腦子裡在想什麼。

但曾經的他們,因為不懂人情世故,事業和人生難免有敗筆。

與其抱怨規則,不如利用規則。

自然界變化無常,人世間瞬息萬端,也許過不了幾年,00後會有他們新的規則出來。那時我們不妨再次學習,因為只有不拘泥於過去,才能活的更好。

作者:劍聖喵大師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這樣的表情包多半表達著無奈的意思,比如。

在與90後的聊天中,學會識別這樣的信號,也是你的必修課。

3、哈哈=滾,哈哈哈=好無聊

不得不說,在微信裡要證明自己真的在笑真的很難,曾經的“呵呵”就是“滾”的意思,如今“哈哈”正在一部分替代著它的功能的,就算不是滾,也表示著聊天真在走向尬聊,而“呵呵”則完全成了蔑視別人的冷笑。

在一部分人的話語系統裡,“哈哈”的真實意思的確是:其實我GET不到笑點,但我得敷衍你笑一下不是。“哈哈哈”的真實意思是:是有點好笑,但這個笑話太冷了。

而“哈哈哈哈哈哈哈”呢?則表示自己真的在笑,聽說“哈”字越多,表示自己笑的程度越高。

其實“哈哈”換成表情包,效果就好得多。

也許,這樣的規則真的很荒謬,也許我們用“哈哈”時並不是這個意思,但不得不承認,語言作為承載人類思想的符號,它確實會被人賦予更多的定義,而我們不能只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讀。

在這個愈發不能坦誠的時代裡,懂得語言潛規則,是確認別人感受的一種方式,也是一種人際上的修養。

4、向別人提問要有品質,不要肆意消耗別人時間

首先、不要問一些百度就可以知道的問題。比如我這個人很怕問:“老師,一般考研是什麼時候報名?”“老師,如何註冊一個公眾號?”“老師,知乎和簡書上發文要怎麼發?”

我不想回答這些問題是有原因的,無論是考研也好,做新媒體也好,寫作也好,都是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的,這種基礎的問題都不想自己去搜集資料,恐怕我回答的再詳盡,他都只能是“扶不起的阿斗”。(其實劉禪不笨,這裡用俗語)

其次,提問要能讓對方接得住話。

比如,經常有人開篇一大段自己婚姻、家庭、事業、學業的不幸,最後來一句,老師我該怎麼辦?

要知道,我不能幫你做決定,哪怕我清楚知道哪個選擇更好,這樣會剝奪你自我成長的空間。

然後“怎麼辦”這個問題太泛了,考慮各方面因素,也許說幾天都說不完,我沒這個時間,也不知從何說起。

建議在提問別人時,可以自己給出選項,然後每個選項上都加入自己分析的一些利弊。這就表明了一個很好的態度:我不想過多浪費您的時間,而且決定是我自己做的,您的建議是對的參考和補充。

5、約人要提前一天約,解約也要提前半天,約人時別說:“你去麼?”

如今一部分的年輕人,在“準時赴約”這件事上,確實存在困難。他們不僅經常放人鴿子,而且事後還沒有任何內疚感。

某女生想報考我導師研究生,想請我介紹點專業情況,約你時熱情萬分,你都不好意思拒絕,於是相約第二個下午四點見面。

到了當天兩點時,我發短信詢問她,結果她不回,打電話也不接。結果三點時,我真是不知道自己該不該出門,我也不知道這到底是我的事還是她的事?

到了晚上六點,我吃飯時接到她電話,她說她今天家裡有事,向我表示歉意,我告訴她提前說就行,她說改在下周的某一天。

又到了那天時,我清早起來看見一條資訊,內容是她又出事來不了了。

後來,我拒絕了她的邀請,畢竟我也是有自己事的人。

至於“你去麼?”這樣的邀請,顯得有點模棱兩可。在放鴿子盛行的今天,誠意不足真的讓人害怕。

用90後的話說,就好像你來我家,快吃飯時,我問你:“要不要在這兒吃?你是吃還是不吃?”

“你來不來?”在外國年輕人邀約時是一種禁語,會顯得對方是被排擠的一方,他們通常使用:“我們晚上有個聚會,聚會實在太棒了,我誠摯邀請你做為我的夥伴加入!”

如果你邀請一個人走進你的世界,那你確保你的內心毫無顧慮。

90後的社交潛規則還有很多,比如“不要肆意評論別人,那怕你很有理”,“再好的異性朋友,對方有了戀人後也要保持距離,不要開玩笑”,“不回微信之前,不要發朋友圈”,“對任何服務行業的人說謝謝”等等。

可以說,90後在打破我們原有的社交習慣,但他們也在建立起新的規矩,但核心與60、70、80是一致的,那就是“人際交往中,心裡要裝著別人”。

但凡成功的牛人,都讀懂了社會的本質和人際交往的潛規則,知道對方需要什麼,知道對方腦子裡在想什麼。

但曾經的他們,因為不懂人情世故,事業和人生難免有敗筆。

與其抱怨規則,不如利用規則。

自然界變化無常,人世間瞬息萬端,也許過不了幾年,00後會有他們新的規則出來。那時我們不妨再次學習,因為只有不拘泥於過去,才能活的更好。

作者:劍聖喵大師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