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落後就要挨打?武器先進的中原王朝竟被一小部落亡國

一提到中國的近代史,人們常說一句“落後就要挨打”。不論是《火燒圓明園》中在八裡橋向英法聯軍衝鋒的蒙古騎兵,還是在《甲午海戰》裡沖向吉野的北洋水師致遠號,似乎都在向人們暗示:我們的軍隊作戰是英勇的,

絕不怕死,可惜就是武器裝備太差,所以打不過。

可歷史上有一個裝備了大量火器的中原王朝卻敗給了一個關外部落,皮醬要說的就是明清戰爭。關於明軍的火器配備,皮醬發現很多人說的都言過其實了,甚至還有人說八國聯軍到了中國挖出來明朝遺留先進火器,發現比聯軍的火器還要好,能寫出這個段子的人一定是抗戰編劇吧?即便說當時的明軍火器水準領先世界也是無稽之談。

明軍的確是裝備了有大量火器,火器配備比例跟高,武器類別更是五花八門。以三眼銃來說,早期火銃因為精度、威力和裝填的問題,需要採取排隊槍斃戰術。這對於陣型的要求就很高了,需要在數十步內由一排火槍手齊放以保證命中率,

前後排火槍手替換裝填、施放,以保正火力的持續輸出。

古代的火銃有效射程又十分有限,還不如弓弩,面對滿清鐵騎的衝擊,手持火銃的明軍的陣型很容易潰散。此前的戚繼光曾對三眼銃有過如此評價:“成造本拙,工尤粗惡,身短體薄,腹中斜曲,口面大小全無定制,不堪擊敵”。

很遺憾,明軍真正的先進的火器並不是什麼眼三銃,

而是從西方的舶來品,從在澳門的葡萄牙人搞來的紅夷大炮。所以也就更不會有什麼明末軍隊火器領先世界的說法了,明代的火器水準已經落後于世界的先進水準了。

甯遠之戰,擊傷努爾哈赤堪稱紅夷大炮的成名之作。但明政府對於這些舶來品也並不怎麼感冒,全靠徐光啟的極力推薦才得以引進。

明軍火器裝備雖然強于後金軍隊,但更多是在紙面實力上,明軍實際的使用情況很差。而且明軍同後金軍隊武器的相對優勢並不是一直存在的,在甯遠之戰以後,皇太極便加大了對於火器使用的重視。

皇太極重金招攬駐炮高手的同時,隨著戰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漢人開始投靠後金政權,到了明清戰爭後期清軍對於火器尤其是火炮的應用已經超過了明軍,裝備了大量現金火器的明軍被看似落後的後金軍隊打敗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