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想要會說話,先學做個“人來瘋”

如何學會說話?

我的回答是:經常講。

如何成為口才達人?

我的回答還是:經常講。

一個人永遠不講話,無論如何也成不了口才達人。要想講話,就得有素材,有理論,就得排列組合。總之,

要多讀、多看、多幹、多動腦筋,反正不能盼望天上掉餡餅。

記得一位老學究講過:要想幹好一件事,就得有五個“千”字:千方百計、千辛萬苦、千山萬水、千家萬戶、千言萬語。我認為這個概括不錯,一個人如果沒有這“五千”精神,任何事也 幹不成。

一個“久經沙場”的演說家,一定是充滿信心走上講臺的。初學者上臺前,應另有所思,主要是揣摩聽眾的心態,思考講什麼、怎麼講,並確立如何信心百倍地開始自己的演講。

怕上臺的人,或許是多數。開始,誰都難免有點緊張,我主張要勇敢突破。有一位女大學生,由於大家的慫恿上了台,結果在演講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她的體會是:“在我沒有上臺之前,自認為不是一個演講的料。有時,同學們讓我當眾講話,我就緊張得要命,臉也漲得通紅,百般推託。久而久之,同學們都認為我孤僻,見不得大世面。結果,搞集體活動時,
大家也不要我參加,我似乎被大家遺忘了。後來校內組織演講比賽,我硬著頭皮試試看。我準備好了講稿,抑制住心臟的狂跳,走上講臺,渾身都出了汗。當我講完時,同學們都報以熱烈的掌聲。我感到非常高興,因為這是我的一次突破、一次飛躍。我體會到,什麼事也怕不得,越怕越躲,越躲越怕,到頭來什麼事也幹不成。這次突破使我信心大增,以後連續上臺,慢慢也就不緊張了,
後來還在演講比賽中連連獲獎。”

實踐出真知,實踐出勇氣,實踐出才華,實踐出智慧。只要勇於實踐,你也會發現一個嶄新的自我。

記得古人在講學書法時,曾講過這樣幾句話,如果拿它來比喻學習說話也是可以的。

學書者始由不工求工,繼而工求不工。

不工者,工之極也。又如莊子《山木篇》曰:“既雕既琢,複歸於樸。善夫!”

我很贊成這一段話,由不工到工,由工到樸,是一個艱苦磨練與逐步提高的過程,達到爐火純青時,也就達到了返璞歸真。

口才和別的技藝一樣,都要從小學起,從基礎做起。記得康得說:“要想成就大事業,要在青春的時候著手。”一個年輕人講:

“初涉人世闖天下的青年男女,在實現人生價值時,必須從年輕開始,跨越若干障礙,

才能逐步實現人生價值。”想當一名真正的口才達人是不容易的,但只要從小努力,經受一番磨練,總會取得一些成績。在前進路上既有順境,也有逆境,既有苦,也有樂。經過一番艱苦磨練與經驗,終將有所成就。我選擇演講,演講也選擇了我。你是否從現在就選擇好口才?你如果下決心選擇了好口才,好口才或許也將選擇你。這是雙項選擇吧?!

通常,優秀的演講既要有抽象思維、邏輯思維,又要有形象思維。三者結合才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再加上靈感思維,效果則更好些。其實,善於演講的首長們也是三者結合的。領導同志作報告,一般多些抽象思維,即邏輯思維。

我曾說:“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如鳥之雙翼,有了雙翼,再有靈感思維,這只鳥兒就可以高飛。”

這種看法,至今不過時。

初學演講的人,應當三者兼而學之。既要從哲學、政治上認真學習,形成縝密的邏輯思維;又要從文學、藝術方面去體察,增強自身審美水準與情趣;同時,還可以多讀些詩,體察詩人靈 感的由來。

此外,在上臺前,一定要瞭解聽眾是哪些人?他們的心態如何?不僅要瞭解大環境,還要瞭解小環境:近來這些聽眾有哪些活動,有哪些想法,聽過誰的演講,有什麼反應等。總之,如同打仗,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我們首先要找到人生的支柱,要懂得為什麼活著,怎樣做人,然後在說話過程中才有立場、觀點、方法,才會以不變應萬變,才不會人云亦云。

在準備過程中,可以寫成文字稿,也可以不寫,有時只寫一簡 要提綱。我的習慣是,先打一腹稿,形成一個綱目,同時,再選擇 一些例子為佐證,目的在於有論點、有論據、有血有肉。

比如,我從國外冋來以後,中央領導讓我在中南海演講,我就曾設計了一個這樣的提綱:

我們心目中的留學生;

留學生心目中的西方社會;

西方人士心目中的中國。

這個提綱,就是考慮了聽眾心態與環境後形成的。形成三角論法,以此為綱,把我一路所見所聞所感全部概括進來,很符合當時聽眾的口味,效果不錯。

在萬事皆備之時,一個初學者一定要學會克服自卑情緒。一個自卑的人,一定是缺乏自信力的,沒有自信力的人,幹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成功。同樣,沒有自信心的人,演講也不可能成功。那麼,怎樣克服自卑情緒呢?

第一,要不斷地為自己“打氣”,鼓勵自己,經常提醒自己要強化自信力。說我行我就行,不行也行;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自卑不行。

第二,研究自己有哪些強項,比如語言流暢、口齒清晰、知識面寬,身材高大……多看看自己的優點,容易增強自信力。

第三,不要怕失敗,有了可能失敗的精神準備和努力戰勝失敗的決心,就有可能成功。這也是戰勝自卑的好辦法。

第四,勤學苦練,笨鳥先飛。

第五,不怕批評,不講洩氣的話,氣可鼓不可泄。

書名:不是第一,就是唯一

作者:李燕傑

出 版 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定價:¥30.00

又要有形象思維。三者結合才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再加上靈感思維,效果則更好些。其實,善於演講的首長們也是三者結合的。領導同志作報告,一般多些抽象思維,即邏輯思維。

我曾說:“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如鳥之雙翼,有了雙翼,再有靈感思維,這只鳥兒就可以高飛。”

這種看法,至今不過時。

初學演講的人,應當三者兼而學之。既要從哲學、政治上認真學習,形成縝密的邏輯思維;又要從文學、藝術方面去體察,增強自身審美水準與情趣;同時,還可以多讀些詩,體察詩人靈 感的由來。

此外,在上臺前,一定要瞭解聽眾是哪些人?他們的心態如何?不僅要瞭解大環境,還要瞭解小環境:近來這些聽眾有哪些活動,有哪些想法,聽過誰的演講,有什麼反應等。總之,如同打仗,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我們首先要找到人生的支柱,要懂得為什麼活著,怎樣做人,然後在說話過程中才有立場、觀點、方法,才會以不變應萬變,才不會人云亦云。

在準備過程中,可以寫成文字稿,也可以不寫,有時只寫一簡 要提綱。我的習慣是,先打一腹稿,形成一個綱目,同時,再選擇 一些例子為佐證,目的在於有論點、有論據、有血有肉。

比如,我從國外冋來以後,中央領導讓我在中南海演講,我就曾設計了一個這樣的提綱:

我們心目中的留學生;

留學生心目中的西方社會;

西方人士心目中的中國。

這個提綱,就是考慮了聽眾心態與環境後形成的。形成三角論法,以此為綱,把我一路所見所聞所感全部概括進來,很符合當時聽眾的口味,效果不錯。

在萬事皆備之時,一個初學者一定要學會克服自卑情緒。一個自卑的人,一定是缺乏自信力的,沒有自信力的人,幹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成功。同樣,沒有自信心的人,演講也不可能成功。那麼,怎樣克服自卑情緒呢?

第一,要不斷地為自己“打氣”,鼓勵自己,經常提醒自己要強化自信力。說我行我就行,不行也行;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自卑不行。

第二,研究自己有哪些強項,比如語言流暢、口齒清晰、知識面寬,身材高大……多看看自己的優點,容易增強自信力。

第三,不要怕失敗,有了可能失敗的精神準備和努力戰勝失敗的決心,就有可能成功。這也是戰勝自卑的好辦法。

第四,勤學苦練,笨鳥先飛。

第五,不怕批評,不講洩氣的話,氣可鼓不可泄。

書名:不是第一,就是唯一

作者:李燕傑

出 版 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定價:¥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