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經典|民國大師們的授課開場白,精彩絕倫

民國大師上課,不僅水準高,功底深,內容豐富,膾炙人口,令人難以忘懷;他們上課的開場白,也各有千秋,見秉性,見風格。《文匯報》刊文總結稱,他們有的一開始就把課堂氣氛搞活躍了,

有的幽默地介紹自己,有的是精心設計的,一張口就不同凡響,有的則是隨意而為,好似信口開河,其實意蘊深矣,有心者才能意會。

1

梁啟超

兄弟我是沒什麼學問的

清華國學四大導師之一的梁啟超,上課的第一句話是:“兄弟我是沒什麼學問的。”然後,稍微頓了頓,等大家的議論聲小了點,眼睛往天花板上看著,又慢悠悠地補充一句:“兄弟我還是有些學問的。”頭一句話謙虛得很,

後一句話又極自負,他用的是先抑後揚法。

2

劉文典

我是不懂的嘍,也沒有人懂

西南聯大中文系教授劉文典與梁啟超的開場白有同工異曲之妙,他是著名《莊子》研究專家,學問大,脾氣也大,他上課的第一句話是:“《莊子》嘿,我是不懂的嘍,也沒有人懂。

”講到得意處,他一邊吸旱煙,一邊解說文章精義,下課鈴響也不理會。

3

沈從文

你們睡覺可以,不要打呼嚕

沈從文的小說寫得好,在世界上都有影響,差一點得諾貝爾獎,可他的授課技巧卻很一般。他也頗有自知之明,一開頭就會說,“我的課講得不精彩,你們要睡覺,

我不反對,但請不要打呼嚕,以免影響別人。”這麼很謙虛地一說,反倒贏得滿堂彩。

他的學生汪曾祺曾評價說,沈先生的課,“毫無系統”,“湘西口音很重,聲音又低,有些學生聽了一堂課,往往覺得不知道聽了一些什麼”。聽他的課,要會“舉一隅而三隅反”才行。

4

聞一多

痛飲酒,熟讀《離騷》

與沈從文不同,有的人不僅文學成就大,課也講得精彩,譬如大詩人聞一多。聞一多上課時,先抽上一口煙,然後用頓挫鮮明的語調說:“痛飲酒,熟讀《離騷》——乃可以為名士。”他講唐詩,把晚唐詩和後期印象派的畫聯繫起來講,別具特色,他的口才又好,引經據典,信手拈來。所以,他講課時,課堂上每次都人滿為患,外校也有不少人來“蹭課”,有的人甚至跑上幾十裡路來聽他上課。

5

啟功

在下所講,全是胡言

啟功先生的開場白也很有意思。他是個幽默風趣的人,平時愛開玩笑,上課也不例外,他的第一句話常常是:“本人是滿族,過去叫胡人,因此在下所講,全是胡言。”引起笑聲一片。

他的老本家、著名作家、翻譯家胡愈之先生,也偶爾到大學客串講課,開場白就說:“我姓胡,雖然寫過一些書,但都是胡寫;出版過不少書,那是胡出;至於翻譯的外國書,更是胡翻。”在看似輕鬆的玩笑中,介紹了自己的成就和職業,十分巧妙而貼切。

6

辜鴻銘

割心裡的小辮子難

民國奇人辜鴻銘,學貫中西,名揚四海,自稱是“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被外國人稱為“到北京可以不看故宮,不可不看辜鴻銘”。他在辛亥革命後拒剪辮子,拖著一根焦黃的小辮給學生上課,自然是笑聲一片,他也習以為常了,待大家笑得差不多了,他才慢吞吞地說:“我頭上的小辮子,只要一剪刀就能解決問題,可要割掉你們心裡的小辮子,那就難了。”頓時全場肅然,再聽他講課,如行雲流水,似天花亂墜,果然有學問,果然名不虛傳。

7

章太炎

聽我上課,是你們的幸運

架子最大的開場白,則非章太炎先生莫屬。他的學問很大,想聽他上課的人太多,無法滿足要求,於是乾脆上一次大課。他來上課,五六個弟子陪同,有馬幼漁、錢玄同、劉半農等,都是一時俊傑,大師級人物。老頭國語不好,由劉半農任翻譯,錢玄同寫板書,馬幼漁倒茶水,可謂盛況空前。老頭也不客氣,開口就說:“你們來聽我上課是你們的幸運,當然也是我的幸運。”

幸虧有後一句鋪墊,要光聽前一句,那可真狂到天上去了,不過,老頭的學問也真不是吹的,滿腹經綸,學富五車,他有資格說這個話。

8

黃侃

只要你不認為我有辱門牆,我就執弟子禮

章太炎、劉師培、黃侃三人常在一起切磋學問。有一次,劉師培感歎自己生平沒有資質優秀的弟子堪當傳人,黃侃即朗聲問道:“我來做你的關門弟子如何?”劉師培以為黃侃只是開玩笑,便說:“你自有名師,豈能相屈?”黃侃正色相告:“只要你不認為我有辱門牆,我就執弟子禮。”

第二天,黃侃果然用紅紙封了十塊大洋,前往劉家磕頭拜師。有人認為黃的學問更勝於劉,不必自輕身份,黃說:“《三禮》為劉氏家學,非如此不能繼承絕學,此所謂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黃侃只比劉師培小兩歲。

9

陶行知

教育如同喂雞,強迫是不行的

陶行知注重“啟發式”教育,一次他到武漢大學演講,一上臺就從口袋裡掏出一隻大公雞和一把米。他按著雞頭讓雞吃米,雞死活不吃;後來他鬆開手,讓雞自己呆在那裡,雞卻開始低頭吃米。陶行知就此解釋道:“教育如同喂雞,強迫是不行的,只有讓他發揮主觀能動性效果會更好一些。”

來源 | 圍爐夜讀 無為發佈 無為週刊

也偶爾到大學客串講課,開場白就說:“我姓胡,雖然寫過一些書,但都是胡寫;出版過不少書,那是胡出;至於翻譯的外國書,更是胡翻。”在看似輕鬆的玩笑中,介紹了自己的成就和職業,十分巧妙而貼切。

6

辜鴻銘

割心裡的小辮子難

民國奇人辜鴻銘,學貫中西,名揚四海,自稱是“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被外國人稱為“到北京可以不看故宮,不可不看辜鴻銘”。他在辛亥革命後拒剪辮子,拖著一根焦黃的小辮給學生上課,自然是笑聲一片,他也習以為常了,待大家笑得差不多了,他才慢吞吞地說:“我頭上的小辮子,只要一剪刀就能解決問題,可要割掉你們心裡的小辮子,那就難了。”頓時全場肅然,再聽他講課,如行雲流水,似天花亂墜,果然有學問,果然名不虛傳。

7

章太炎

聽我上課,是你們的幸運

架子最大的開場白,則非章太炎先生莫屬。他的學問很大,想聽他上課的人太多,無法滿足要求,於是乾脆上一次大課。他來上課,五六個弟子陪同,有馬幼漁、錢玄同、劉半農等,都是一時俊傑,大師級人物。老頭國語不好,由劉半農任翻譯,錢玄同寫板書,馬幼漁倒茶水,可謂盛況空前。老頭也不客氣,開口就說:“你們來聽我上課是你們的幸運,當然也是我的幸運。”

幸虧有後一句鋪墊,要光聽前一句,那可真狂到天上去了,不過,老頭的學問也真不是吹的,滿腹經綸,學富五車,他有資格說這個話。

8

黃侃

只要你不認為我有辱門牆,我就執弟子禮

章太炎、劉師培、黃侃三人常在一起切磋學問。有一次,劉師培感歎自己生平沒有資質優秀的弟子堪當傳人,黃侃即朗聲問道:“我來做你的關門弟子如何?”劉師培以為黃侃只是開玩笑,便說:“你自有名師,豈能相屈?”黃侃正色相告:“只要你不認為我有辱門牆,我就執弟子禮。”

第二天,黃侃果然用紅紙封了十塊大洋,前往劉家磕頭拜師。有人認為黃的學問更勝於劉,不必自輕身份,黃說:“《三禮》為劉氏家學,非如此不能繼承絕學,此所謂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黃侃只比劉師培小兩歲。

9

陶行知

教育如同喂雞,強迫是不行的

陶行知注重“啟發式”教育,一次他到武漢大學演講,一上臺就從口袋裡掏出一隻大公雞和一把米。他按著雞頭讓雞吃米,雞死活不吃;後來他鬆開手,讓雞自己呆在那裡,雞卻開始低頭吃米。陶行知就此解釋道:“教育如同喂雞,強迫是不行的,只有讓他發揮主觀能動性效果會更好一些。”

來源 | 圍爐夜讀 無為發佈 無為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