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趙忠堯先生——第一個距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中國科學家!

1930年,在加州理工(Caltech)攻讀博士的趙忠堯發表了《硬γ射線在物質中的吸收係數》和《硬γ射線的散射》等論文,
論文中提到了發現了γ射線通過量子物質時的“反常吸收”,即正負電子對湮滅現象,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在實驗觀測到正電子。

兩年後,他的同學安德遜(C. D. Anderson)在威爾遜雲霧室中觀測到宇宙線的反物質——正電子的徑跡,在193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安德遜後來承認,其發現乃受到趙忠堯的實驗結果啟發。他在回憶中提及:

“我依稀記得,
當時有一個研究生。我猜他跟其他研究生一樣,沒有讀過所有的理論。因此他(看到實驗結果後)沒有立即認識到那就是反物質。”

其他世界級科學家的評價:

李政道:

趙老師本來應該是第一個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中國人,只是由於當時別人的錯誤把趙老師的光榮埋沒了。

丁肇中:

要不是趙教授在30年代對正負電子湮沒發現做出的巨大貢獻,他就是正負電子產生和湮滅過程的最早發現者,
沒有他的發現就沒有現在的正負電子對撞機,也就沒有今天的物理研究。

可是,趙忠堯先生卻從來沒有在公開場合表露出對錯失諾貝爾獎的遺憾。

1950年,在被美國政府拘留達數月之久,克服重重困難,他回到祖國;

1955年,用帶回的器材和零件,趙先生主持建成了我國第一台質子靜電加速器,並進行了原子核反應的研究;

1964年,我國第一團“蘑菇雲”在祖國大西北升空。

儘管沒有獲得諾貝爾獎,然而在世界原子能物理的發展長河中,趙忠堯先生不該也不會被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