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山海之城惠民生 品質家園新嶗山

民生進步,是百姓對於城市發展最熱切的期待。

以民為本,在嶗山區代表著物質的豐裕,福利的保障,權利的彰顯,文明的進步。

嶗山區有一部民生帳本:5年來,累計民生投入258億元,2016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到70%。

城鄉面貌顯著改善,民生投入不斷增加,人民生活品質明顯提升,重點民生工程全省乃至全國領先。從嶗山的發展中看民生,會發現它的更豐厚的內涵、更深刻的價值和更全面的表達。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孔子筆下理想的大同世界,在嶗山已不僅僅是夢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嶗山區各項民生事業不斷實現著新的跨越。

發展有溫度,幸福有質感,“經過多年來的持續投入建設,嶗山區已經進入城區品質提升期。山海相伴,宜居新城。“品質嶗山”是嶗山區民生進步最好的注解。

“三建聯動”

實現15分鐘黨群服務圈

城市之善,在其美好,城市之美,

在其養民。在嶗山,“三建聯動”的網格化治理工作,讓百姓切實體會到了政府服務為民的最大誠意與努力。

管區是介於街道、社區之間的重要工作機構,是抓好基層工作的“牛鼻子”,也是推動責任落實、服務群眾的“隱形”戰鬥堡壘。

嶗山區有條不紊地開展“三建聯動”網格化治理工作,將管區作為服務群眾的重要平臺和陣地。目前,嶗山區共有管區30個,每個管區配備專兼職工作人員15人左右,

其中街道下沉機關幹部5-7名,全區有654個網格,735個網格員,嶗山區最偏遠社區距離街道20km,管區建設後,平均服務半徑縮短到2km左右,實現了15分鐘黨群服務圈。

“通過加強管區建設,能切實解決好街道和社區溝通不順暢、資訊不對稱、服務半徑大等問題,能有效提升社區治理的科學化、規範化水準,真正實現責任沉下去、工作抓上來,人員沉下去、實情摸上來,服務沉下去、滿意提上來的“三下三上”工作目標。

”嶗山區委副書記王清源為記者介紹。

隨著嶗山區社區人口的增多、上級便民服務事項的下放,街道承接的服務工作更多、任務更重,青山、大石、竹窩、觀嶗、雙石屋等偏遠的社區,群眾到街道辦事,經常要跑幾十裡路;一旦材料不齊,還需要再跑一次腿,群眾也有不少“怨言”。

通過管區建設,可以進一步統籌整合各項服務資源、優化服務程式,推動服務下沉,

主動為群眾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讓群眾辦事更方便、更順暢。

地處王哥莊街道最南端的青山社區距離辦事處約18公里,距離街道最遠,交通不便,乘坐公車需中途轉車,且大約需一個多小時才能到達。泉心河管區設立後,實現服務下沉,推出“為民服務全程代辦”,在管區設立代辦點,凡能在管區辦理的,由管區直接辦理;凡需街道及區相關業務部門辦理的,由代辦點一次性告知所需材料,承諾辦理時限,由代辦點到街道和區業務部門代為辦理相關業務。

64周歲的青山社區居民林學漢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治療,花費較大,導致生活困難,出院後想向民政部門申請救助。根據街道前期發的明白紙,一次性拿齊相關材料到了管區提出困難居民醫療救助申請,管區代辦點全程代辦,立即按照救助程式進行上報,並及時跟蹤街道民政部門,在最短時限內完成了救助金的申請和發放。

在拿到1.8萬餘元的救助金後,林學漢高興地表示:管區就在家門口,事替我們辦,讓老百姓少跑腿,這個做法真好!

服務下沉讓群眾辦事更順暢,“家門口”的“一站式”服務讓嶗山的百姓深刻體會到了溫暖與溫情。位於銀川東路的金嶺管區內,老年日間照料中心、乒乓球活動市、婦女家園、兒童樂園、電子閱覽室一應俱全,活動面積達到1100平方米,管區黨群服務中心為全開放服務大廳,設置綜合治理、民政服務、勞動保障、行政審批等7個便民服務視窗,為社區居民提供“家門口”的“一站式”服務;在北宅的溝崖管區,創立了“創智惠民”的服務理念,設有黨群服務大廳、管區議事廳、管區網格工作中心等組織辦公場所;在王哥莊仰口管區,以“山海茶園 茶香魚樂”黨建品牌為引領,推出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制度、一次性告知制度等特色服務制度……

通過管區,抓好社區事務民主管理,落實好社區專案建設,不斷增加群眾的“獲得感”,讓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度,切實為群眾提供滿意的“服務產品”,不斷提高群眾的幸福指數。

隨著“三建聯動”網格化治理工作的推進,還將有更多的區級服務事項下沉到街道、管區,社區,更多的群眾服務需求也會回饋到管區,提供公共服務和便民服務將成為管區的一項基本職能。

嶗山區也在不斷完善服務流程。將服務事項具體化,凡是能當場辦理的,必須當場予以辦理,不能當場辦理的,要按照代辦制度要求,及時跟進辦理。確保群眾最多跑一趟,讓百姓不出管區就能得到切實地解決問題。

提升品質 文化惠民亮點凸顯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當文化與民生交匯,豐富著嶗山區百姓的文化生活,文化惠民彰顯出這個特色城區砥礪奮進的精神,也讓嶗山擁有了一份奪目的榮光。

生活在嶗山的百姓無疑是幸福的,這種幸福觸手可及。品牌化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是嶗山區文化惠民最大的亮點。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全民廣場舞大賽、群眾文藝表演團隊匯演等千餘場活動,“群眾文化群眾辦”,文化大戲群眾當主角,讓群眾從台下走到臺上,演百姓身邊事,唱百姓心中情。

“周周有活動、村村有特色”,“中韓文化進社區”廣場周周演、“沙子口之夏”文化藝術月、王哥莊街道納涼晚會周周演和“歡樂北宅廣場文化月”以及枯桃、劉家下莊、大埠東、小埠東、麥島、小河東、南龍口、溝崖、王哥莊等社區文化節都已成為當地具有代表性的活動亮點。從百姓們熱情洋溢的笑臉中,會得知他們對於這個城區的熱愛,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家住嶗山的市民李先生,通過“文化嶗山”微信號在“文化惠民便民E點通”平臺註冊帳戶,不到24小時就通過了審核。“通過這個平臺可以線上搶低價電影票、話劇票,還有各種免費培訓的資訊。”李先生不勝自喜。

嶗山區在全省率先開通“文化惠民E點通”服務端,使用者註冊後就可以瞭解嶗山的各類文化資訊、享受各種文化福利。目前,平臺註冊人數已達2萬餘名,累計發出電影票、演出票2萬余張,獲評2016全省冬春文化惠民品牌項目。

依託優越的區位優勢,嶗山區集聚了青島大劇院、青島博物館、青島雕塑園等大型文化設施。建設開放了總面積6.5萬平方米的市民文化中心,涵蓋了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等功能分區,其中文化館、圖書館均為國家一級館。

在嶗山,24小時自助圖書館,實現了圖書借閱“不打烊”。覆蓋全區的總分館體系有效運行,開設了14個圖書館分館、15個文化館分館,實現了圖書通借通還與文化培訓走進社區。

全面實施基層文化場所優化提升工程,出臺農村文化活動中心建設成本90%由政府補助的全省最高獎補政策,大大調動了基層參與建設的積極性,目前,基層文化設施建設達2.3餘億元。

全區社區均建起了涵蓋“五室一場”(圖書室、閱覽室、“共用工程”電子閱覽室、綜合文體活動室、文化培訓室、文體活動廣場)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全區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社區文化廣場建成率達100%。

人傑地靈的嶗山,積極吸引、涵養、集聚青島大劇院、青島金石館、中國雕塑院青島分院、海韻培訓學校、小海燕藝術學校、小白帆藝術團等一批全市甚至全國一流的藝術團體;鼓勵社會力量與國家級、省級藝術機構合作,引進了中國藝術研究院青島金石館創作基地、中國水墨畫院青島寫生展覽中心、山東水彩畫會青島當代水彩藝術研究院、百年文化老店榮寶齋等層次高,影響大的文化機構。每年舉辦深圳國際水彩雙年展、“印象嶗山”水彩名家寫生展等各類展覽40餘場,推動藝術品產業步入良性迴圈,極大地滿足了嶗山民眾較高層次的文化需求,打造嶗山藝術高地。

以民生福祉為先,2016年,嶗山區在全市率先出臺了《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關於進一步提升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和管理服務水準的實施意見》,為全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確定了總體目標和重點舉措。先後出臺了《嶗山區鼓勵非國有博物館發展辦法》《嶗山區群眾文藝表演團隊扶持管理暫行辦法》《嶗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認定獎勵(扶持)暫行辦法》等檔,進一步健全了非國有博物館建設開放、群眾文藝表演團隊發展、非遺項目傳承等方面的扶持獎勵機制,調動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文化建設,形成整體合力。

始終將文化權益作為民生保障的重要內容,通過文化惠民工程,嶗山區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拓展文化產品供給體系,引導群眾文化生活向高品質轉變。2013年,嶗山區獲批省級嶗山道教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2015年,嶗山區被評為全省文化強省建設先進區。

一系列的文化惠民政策讓嶗山區長效化制度體系日益完善。區委、區政府將文化建設工作納入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全面統籌推進。區十二次黨代會將“提升社會文化品質” 作為建設宜居宜業的現代化山海品質新城的“六大品質”之一,全面擘畫了未來五年文化建設藍圖。

民有所安 蹄疾步穩奔小康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孔子筆下所理想的大同世界,在嶗山,已不僅僅是夢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近年來 ,隨著嶗山區人口老齡化快速、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長快、高齡化趨勢明顯。到2016年末,全區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52062人,占總人口的18.2%。嶗山區堅持“黨政主導、社會參與、全民關懷”的老齡工作方針,完善惠老保障政策,健全老年維權機制,老齡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

在嶗山,高齡補貼發放普惠制,完成了提標擴面。2014年4月,嶗山區在全市率先提高80周歲以上老年人高齡補貼。其中,將嶗山戶籍的80—89歲老人高齡補貼標準,由原來的每人每月100元提高到120元;90—99歲老人由原來的每人每月200元提高到220元;百歲老人由原來的每人每月300元提高到500元。2016年共計發放高齡補貼金1165萬餘元。截止年底,享受高齡補貼待遇的80周歲以上老年人共6932名。

2016年,嶗山區出臺了《嶗山區人民政府關於加強基本養老服務保障工作的意見》,這是山東省第一個關於加強基本養老服務保障工作的政策,並於4月起正式施行。《意見》實現了基本養老服務保障向適度普惠型轉變。

據青島嶗山區民政局副局長許元輝介紹,《意見》實現了三種基本養老服務保障政策的貫通融合。所有的基本養老保障服務物件,可自願選擇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模式,且無差別享受基本養老服務保障。

據瞭解,青島嶗山區加強基本養老服務保障意見的所有政策,對公辦養老機構、社會養老服務組織和企業一視同仁,由基本養老服務物件自願選擇自己喜歡的養老模式,政府向提供服務的機構、組織和企業進行補助。

大河有水小河滿,2016年以來,嶗山區進一步建立完善精准救助機制,助困、助醫、助老、助殘、助學等各項民生保障得到新發展。

不僅連續6年7次提高城鄉低保標準,2016年又在全市率先實現低保標準城鄉一體化,城鄉低保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月650元;同時,低保家庭分類救助標準也實現了城鄉統籌, 2016年全年共保障低保20266戶次,38612人次,發放低保金2204萬元。2017年截至8月31日,全區共有城鄉低保對象11410戶次,21418人次。

同時,研究修訂了《嶗山區困難居民臨時救助制度》,對因患重大疾病、遭遇火災、交通事故等突發、意外事件,在各類保障和社會力量救助之後,原則上每戶一年救助不超過兩次,全年累計救助金額提高到不超過25000元;每年設立50萬元的“綠色通道備用金”並提前撥付街道,實施救助前置,對遭遇突發、意外事件的困難家庭,在民政、財政、街道等部門調查核准後,由街道在24小時內先行救助。2017年截至8月31日,全區共實施臨時救助169戶,349人,啟動“綠色通道”1次,發放臨時救助金119.87元。

對於低保及邊緣家庭來說,求醫是整個家庭沉重的負擔,而在嶗山,低保家庭實現了醫療自負費“零負擔”。

為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這個“老大難”問題,嶗山區重新修訂《嶗山區困難居民醫療救助制度》,把低保家庭成員綜合醫療救助比例提高到98%;低保邊緣家庭成員綜合醫療救助比例提高到95%;中低收入家庭成員個人自付超過3萬元的部分,救助比例提高到85%;年內累計救助金額提高到15萬元。

同時,突出低保和低保邊緣家庭這兩個重點,將年度內個人自負費用在2.5萬元以上的部分,實施不設封頂線的全額救助,2.5萬元以內的部分通過臨時救助、慈善救助補充解決,基本實現低保及邊緣家庭醫療自負費“零負擔”;對因特殊情況確需在社會醫療保險支付範圍外治療並造成家庭貧困的,根據實際情況給予救助。2017年截至8月31日,全區共實施醫療救助24972人次,發放醫療救助金1468.25萬元。

“努力讓發展更有溫度、讓幸福更有質感。”無論是民生福祉還是人居環境,“品質嶗山”彰顯的是推進青島這座城市民生進步的誠意,幸福宜居已經成為嶗山的城區名片。(姜喆 劉志峰 孫景軍 劉慶 梁太宏 於偉東)

承諾辦理時限,由代辦點到街道和區業務部門代為辦理相關業務。

64周歲的青山社區居民林學漢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治療,花費較大,導致生活困難,出院後想向民政部門申請救助。根據街道前期發的明白紙,一次性拿齊相關材料到了管區提出困難居民醫療救助申請,管區代辦點全程代辦,立即按照救助程式進行上報,並及時跟蹤街道民政部門,在最短時限內完成了救助金的申請和發放。

在拿到1.8萬餘元的救助金後,林學漢高興地表示:管區就在家門口,事替我們辦,讓老百姓少跑腿,這個做法真好!

服務下沉讓群眾辦事更順暢,“家門口”的“一站式”服務讓嶗山的百姓深刻體會到了溫暖與溫情。位於銀川東路的金嶺管區內,老年日間照料中心、乒乓球活動市、婦女家園、兒童樂園、電子閱覽室一應俱全,活動面積達到1100平方米,管區黨群服務中心為全開放服務大廳,設置綜合治理、民政服務、勞動保障、行政審批等7個便民服務視窗,為社區居民提供“家門口”的“一站式”服務;在北宅的溝崖管區,創立了“創智惠民”的服務理念,設有黨群服務大廳、管區議事廳、管區網格工作中心等組織辦公場所;在王哥莊仰口管區,以“山海茶園 茶香魚樂”黨建品牌為引領,推出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制度、一次性告知制度等特色服務制度……

通過管區,抓好社區事務民主管理,落實好社區專案建設,不斷增加群眾的“獲得感”,讓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度,切實為群眾提供滿意的“服務產品”,不斷提高群眾的幸福指數。

隨著“三建聯動”網格化治理工作的推進,還將有更多的區級服務事項下沉到街道、管區,社區,更多的群眾服務需求也會回饋到管區,提供公共服務和便民服務將成為管區的一項基本職能。

嶗山區也在不斷完善服務流程。將服務事項具體化,凡是能當場辦理的,必須當場予以辦理,不能當場辦理的,要按照代辦制度要求,及時跟進辦理。確保群眾最多跑一趟,讓百姓不出管區就能得到切實地解決問題。

提升品質 文化惠民亮點凸顯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當文化與民生交匯,豐富著嶗山區百姓的文化生活,文化惠民彰顯出這個特色城區砥礪奮進的精神,也讓嶗山擁有了一份奪目的榮光。

生活在嶗山的百姓無疑是幸福的,這種幸福觸手可及。品牌化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是嶗山區文化惠民最大的亮點。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全民廣場舞大賽、群眾文藝表演團隊匯演等千餘場活動,“群眾文化群眾辦”,文化大戲群眾當主角,讓群眾從台下走到臺上,演百姓身邊事,唱百姓心中情。

“周周有活動、村村有特色”,“中韓文化進社區”廣場周周演、“沙子口之夏”文化藝術月、王哥莊街道納涼晚會周周演和“歡樂北宅廣場文化月”以及枯桃、劉家下莊、大埠東、小埠東、麥島、小河東、南龍口、溝崖、王哥莊等社區文化節都已成為當地具有代表性的活動亮點。從百姓們熱情洋溢的笑臉中,會得知他們對於這個城區的熱愛,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家住嶗山的市民李先生,通過“文化嶗山”微信號在“文化惠民便民E點通”平臺註冊帳戶,不到24小時就通過了審核。“通過這個平臺可以線上搶低價電影票、話劇票,還有各種免費培訓的資訊。”李先生不勝自喜。

嶗山區在全省率先開通“文化惠民E點通”服務端,使用者註冊後就可以瞭解嶗山的各類文化資訊、享受各種文化福利。目前,平臺註冊人數已達2萬餘名,累計發出電影票、演出票2萬余張,獲評2016全省冬春文化惠民品牌項目。

依託優越的區位優勢,嶗山區集聚了青島大劇院、青島博物館、青島雕塑園等大型文化設施。建設開放了總面積6.5萬平方米的市民文化中心,涵蓋了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等功能分區,其中文化館、圖書館均為國家一級館。

在嶗山,24小時自助圖書館,實現了圖書借閱“不打烊”。覆蓋全區的總分館體系有效運行,開設了14個圖書館分館、15個文化館分館,實現了圖書通借通還與文化培訓走進社區。

全面實施基層文化場所優化提升工程,出臺農村文化活動中心建設成本90%由政府補助的全省最高獎補政策,大大調動了基層參與建設的積極性,目前,基層文化設施建設達2.3餘億元。

全區社區均建起了涵蓋“五室一場”(圖書室、閱覽室、“共用工程”電子閱覽室、綜合文體活動室、文化培訓室、文體活動廣場)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全區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社區文化廣場建成率達100%。

人傑地靈的嶗山,積極吸引、涵養、集聚青島大劇院、青島金石館、中國雕塑院青島分院、海韻培訓學校、小海燕藝術學校、小白帆藝術團等一批全市甚至全國一流的藝術團體;鼓勵社會力量與國家級、省級藝術機構合作,引進了中國藝術研究院青島金石館創作基地、中國水墨畫院青島寫生展覽中心、山東水彩畫會青島當代水彩藝術研究院、百年文化老店榮寶齋等層次高,影響大的文化機構。每年舉辦深圳國際水彩雙年展、“印象嶗山”水彩名家寫生展等各類展覽40餘場,推動藝術品產業步入良性迴圈,極大地滿足了嶗山民眾較高層次的文化需求,打造嶗山藝術高地。

以民生福祉為先,2016年,嶗山區在全市率先出臺了《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關於進一步提升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和管理服務水準的實施意見》,為全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確定了總體目標和重點舉措。先後出臺了《嶗山區鼓勵非國有博物館發展辦法》《嶗山區群眾文藝表演團隊扶持管理暫行辦法》《嶗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認定獎勵(扶持)暫行辦法》等檔,進一步健全了非國有博物館建設開放、群眾文藝表演團隊發展、非遺項目傳承等方面的扶持獎勵機制,調動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文化建設,形成整體合力。

始終將文化權益作為民生保障的重要內容,通過文化惠民工程,嶗山區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拓展文化產品供給體系,引導群眾文化生活向高品質轉變。2013年,嶗山區獲批省級嶗山道教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2015年,嶗山區被評為全省文化強省建設先進區。

一系列的文化惠民政策讓嶗山區長效化制度體系日益完善。區委、區政府將文化建設工作納入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全面統籌推進。區十二次黨代會將“提升社會文化品質” 作為建設宜居宜業的現代化山海品質新城的“六大品質”之一,全面擘畫了未來五年文化建設藍圖。

民有所安 蹄疾步穩奔小康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孔子筆下所理想的大同世界,在嶗山,已不僅僅是夢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近年來 ,隨著嶗山區人口老齡化快速、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長快、高齡化趨勢明顯。到2016年末,全區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52062人,占總人口的18.2%。嶗山區堅持“黨政主導、社會參與、全民關懷”的老齡工作方針,完善惠老保障政策,健全老年維權機制,老齡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

在嶗山,高齡補貼發放普惠制,完成了提標擴面。2014年4月,嶗山區在全市率先提高80周歲以上老年人高齡補貼。其中,將嶗山戶籍的80—89歲老人高齡補貼標準,由原來的每人每月100元提高到120元;90—99歲老人由原來的每人每月200元提高到220元;百歲老人由原來的每人每月300元提高到500元。2016年共計發放高齡補貼金1165萬餘元。截止年底,享受高齡補貼待遇的80周歲以上老年人共6932名。

2016年,嶗山區出臺了《嶗山區人民政府關於加強基本養老服務保障工作的意見》,這是山東省第一個關於加強基本養老服務保障工作的政策,並於4月起正式施行。《意見》實現了基本養老服務保障向適度普惠型轉變。

據青島嶗山區民政局副局長許元輝介紹,《意見》實現了三種基本養老服務保障政策的貫通融合。所有的基本養老保障服務物件,可自願選擇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模式,且無差別享受基本養老服務保障。

據瞭解,青島嶗山區加強基本養老服務保障意見的所有政策,對公辦養老機構、社會養老服務組織和企業一視同仁,由基本養老服務物件自願選擇自己喜歡的養老模式,政府向提供服務的機構、組織和企業進行補助。

大河有水小河滿,2016年以來,嶗山區進一步建立完善精准救助機制,助困、助醫、助老、助殘、助學等各項民生保障得到新發展。

不僅連續6年7次提高城鄉低保標準,2016年又在全市率先實現低保標準城鄉一體化,城鄉低保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月650元;同時,低保家庭分類救助標準也實現了城鄉統籌, 2016年全年共保障低保20266戶次,38612人次,發放低保金2204萬元。2017年截至8月31日,全區共有城鄉低保對象11410戶次,21418人次。

同時,研究修訂了《嶗山區困難居民臨時救助制度》,對因患重大疾病、遭遇火災、交通事故等突發、意外事件,在各類保障和社會力量救助之後,原則上每戶一年救助不超過兩次,全年累計救助金額提高到不超過25000元;每年設立50萬元的“綠色通道備用金”並提前撥付街道,實施救助前置,對遭遇突發、意外事件的困難家庭,在民政、財政、街道等部門調查核准後,由街道在24小時內先行救助。2017年截至8月31日,全區共實施臨時救助169戶,349人,啟動“綠色通道”1次,發放臨時救助金119.87元。

對於低保及邊緣家庭來說,求醫是整個家庭沉重的負擔,而在嶗山,低保家庭實現了醫療自負費“零負擔”。

為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這個“老大難”問題,嶗山區重新修訂《嶗山區困難居民醫療救助制度》,把低保家庭成員綜合醫療救助比例提高到98%;低保邊緣家庭成員綜合醫療救助比例提高到95%;中低收入家庭成員個人自付超過3萬元的部分,救助比例提高到85%;年內累計救助金額提高到15萬元。

同時,突出低保和低保邊緣家庭這兩個重點,將年度內個人自負費用在2.5萬元以上的部分,實施不設封頂線的全額救助,2.5萬元以內的部分通過臨時救助、慈善救助補充解決,基本實現低保及邊緣家庭醫療自負費“零負擔”;對因特殊情況確需在社會醫療保險支付範圍外治療並造成家庭貧困的,根據實際情況給予救助。2017年截至8月31日,全區共實施醫療救助24972人次,發放醫療救助金1468.25萬元。

“努力讓發展更有溫度、讓幸福更有質感。”無論是民生福祉還是人居環境,“品質嶗山”彰顯的是推進青島這座城市民生進步的誠意,幸福宜居已經成為嶗山的城區名片。(姜喆 劉志峰 孫景軍 劉慶 梁太宏 於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