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歷史上最悲壯的流民軍隊——乞活軍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金陵物

說到歷史上的強大軍團,

有“撼山易,憾岳家軍難”的岳家軍,有以八萬勝九十萬、成就淝水之戰以少勝多經典案例的北府軍,有裝備精良、橫掃歐亞的蒙古鐵騎,還有被譽為16—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的特種兵戚家軍……

但是中國歷史上還有這麼一支軍隊,同樣驍勇無畏,兇猛強勁,頑強堅韌,

而與此同時,最令人動容的則是它的悲壯色彩。

所謂乞活,顧名思義就是為了活著。當別的軍隊為了國家、為了糧餉、為了榮譽而戰的時候,這支軍隊只是為了活下去。

說到乞活軍的來歷,就不得不提亂世的特色產物——流民。

所為流民,說白了就是難民。

古代封建王朝更迭頻仍,每當改朝換代、兵荒馬亂的時候,也是難民最多的時候,如秦末的陳勝、吳廣起義軍,西漢末的綠林赤眉、東漢末的黃巾軍以及元末的紅巾軍等等一系列的農民起義軍都是被逼出來的。

而到了長江以北地區相對安穩的西晉王朝初期,本該是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的時候,但是安穩的表像下藏著巨大的隱患。

這個隱患來自於遊牧民族。東漢三國時,匈奴、羯、羌、氐、以及鮮卑等少數民族不斷內附,與漢人雜居。在漢化的過程中,如胡烈這樣的地方官施行高壓政策,虐待胡人。再加上天災不斷,胡人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影響。於是便激起了胡人造反。

西晉先後發生過鮮卑的禿髮樹機能、匈奴的郝度元、氐族的齊萬年造反。

到了後來的八王之亂,戰火連天,死的人多了,勞動力和軍源不夠了,於是如王浚、司馬穎這樣野心勃勃的人便引進了胡人作為打手。

胡人受夠了漢人欺淩,又生性殘暴,所以也視漢人為草芥。他們燒殺劫掠,肆意妄為,所過之處往往是哀鴻遍野,化為焦土,在北方地區犯下種種惡行。

五胡亂華便由此開始。

和每個末世王朝一樣,連年戰亂逼出了許許多多的流民,

強大的流民力量甚至建立起了成漢政權。在這些流民中,其中一支由晉東瀛公(司馬)騰領導的,後來便成為了乞活軍。

西元304年,正值時局動盪、中原分崩、西晉藩王侵軋攻伐之時。此時的 “八王之亂”愈演愈烈,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與東海王司馬越三個藩王為了爭奪權勢正殺得難分難解,東瀛公司馬騰、范陽王司馬虓、南陽王司馬模紛紛站隊,外頭更有佔領幽州的安北將軍王浚的烏丸鐵騎虎視眈眈,佔領豫州的劉喬蠢蠢欲動。

一場中原混戰就這樣展開。

同年,劉淵在左國城自立為王。時任並州刺史的司馬騰派遣大將聶玄伐之,結果聶玄慘敗,司馬騰大懼。恰逢並州鬧起了饑荒,司馬騰所幸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將並州兩萬多戶遷往山東乞食。

這兩萬多戶百姓拖家帶口,一方面要乞求所過之處賞口飯吃,一方面要保護妻兒活下去。於是,他們在司馬騰手下大將田禋、李惲、薄盛率領下組織武裝,成為乞活軍。

乞活軍中既有無家可歸的老百姓,又有落魄的貴族、失勢的高官,但是既入乞活軍,他們都是乞食求活的人,都是亂世中苟延殘喘、朝不保夕的人而已。

乞活軍後來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來看。

其一,乞活軍初期的主要矛盾是生存與饑餓之間的矛盾。在這一階段,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為了吃上飯。

在惠帝、懷帝、湣帝時期,天災不斷。“大旱,江漢河洛皆竭,可涉”,“幽、並、司、冀、秦、雍六州大蝗,食草木、牛馬毛皆盡”,“寧州頻歲饑疫,死者以十萬計”,“關西饑饉,白骨蔽野,士民存者百無一二”。

在張方的麾下,甚至存在一支由人組成的糧草隊伍,糧草就是人肉!

面對手握重兵、野心勃勃的各路梟雄,乞活軍一方面要掠奪糧食,一方面要防止被人掠奪。農忙時結堡自固,屯田耕作,閒時則依附各家勢力參與中原混戰,以獲得糧餉。為了討口飯吃,乞活軍依附過司馬越、王浚、苟晞、劉琨等人,甚至是石勒、慕容廆等胡人。

其二,隨著五胡亂華的深入,乞活軍的主要矛盾變成了民族矛盾。在這一階段,乞活軍表現出了驚人的戰鬥力以及令人敬佩的愛國情懷。

乞活帥陳午本是石勒部下,後叛之至陳留,死前還留下了“莫要降胡”的命令。

當時的廣宗、陳留是乞活軍兩大根據地。乞活軍就像狗皮膏藥一樣纏著前趙軍隊,是打不死的小強,給前趙軍隊、給石勒造成巨大的困擾。

當然,也有如郗鑒、蘇峻這樣運氣好的,在與胡人的長期鬥爭中,率領流民保得性命,最後仕於東晉的人。

乞活軍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是在冉魏政權的建立過程中。

冉閔字永曾,小字棘奴,勇力絕人。其父冉瞻自小便在陳午的乞活軍中效命,十二歲時降石勒,被石勒之弟(也有說侄子的)石虎收養為義子。因此,在後趙後期,冉閔自然而然成為了石虎養孫,故而又被稱為石閔。在冉瞻戰死沙場後,冉閔頗受石虎信用,視其如石氏子孫。

在胡羯政權中,冉閔是個異類,既是名義上的石氏,又是漢人,更是乞活軍擁護者。

無論冉閔怎麼看待、利用乞活軍,無論冉閔與乞活軍領袖李農是何關係,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冉閔是乞活軍唯一的希望,是乞活軍乃至長江以北所有漢人唯一可以擁立的人;而乞活軍則是冉閔可以倚仗的最堅實的後盾。

在乞活軍首領、後趙司空李農的幫助下,冉閔敗石沖、殺石遵、誅石鑒,躲過無數次暗殺。

西元350年,冉閔自立為帝,盡殺石虎後人,頒佈“殺胡令”。一時之間,胡人被殺愈二十萬,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漢人迎來一段短暫的輝煌期。自此以後,乞活軍跟隨冉閔南征北戰,皆以少勝多,表現出極強的戰鬥力。

直至西元352年,冉閔兵敗被殺,鮮卑慕容氏稱雄、氐族苻氏入主中原,乞活軍仍然活躍在廣袤的中原地區,不依不撓地與胡人周旋對抗。

甚至是在距司馬騰率眾乞食的一百多年後的東晉末年,仍有乞活軍後人不肯屈膝左衽,活躍在洛陽一帶。

自乞活軍出現伊始,他們身上便帶著幾分悲劇色彩。若不是碰上人不如狗的亂世,哪個願意背井離鄉到處乞食呢。再加上乞活軍一直沒有碰到一個才能卓著的領袖,導致在與胡人的對抗中,乞活軍敗多勝少,多被坑殺。迫不得已時,甚至違心依附胡人,以求保全性命。

有亂世就有流民,有流民就有農民起義軍,他們可以是綠林赤眉,可以是黃巾軍,可以是元末紅巾軍,但他們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個共性——乞活。

當如秦兵、北府軍、唐朝鐵騎、戚家軍等強大軍團背後都有一個強大國家作為支撐的時候,乞活軍沒有後援,沒有支持,甚至沒有糧餉,他們依靠的只有自己,只有生存的欲望。

乞活軍是勇猛的,他們無所畏懼地與胡人對抗;乞活軍是頑強的,他們在華夏大地屹立百年;乞活軍是悲壯的,他們被視若螻蟻,甚至被漢人稱作乞活賊。

若無乞活軍,五胡十六國時代不知要少了多少令人動容的悲壯。

佔領豫州的劉喬蠢蠢欲動。

一場中原混戰就這樣展開。

同年,劉淵在左國城自立為王。時任並州刺史的司馬騰派遣大將聶玄伐之,結果聶玄慘敗,司馬騰大懼。恰逢並州鬧起了饑荒,司馬騰所幸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將並州兩萬多戶遷往山東乞食。

這兩萬多戶百姓拖家帶口,一方面要乞求所過之處賞口飯吃,一方面要保護妻兒活下去。於是,他們在司馬騰手下大將田禋、李惲、薄盛率領下組織武裝,成為乞活軍。

乞活軍中既有無家可歸的老百姓,又有落魄的貴族、失勢的高官,但是既入乞活軍,他們都是乞食求活的人,都是亂世中苟延殘喘、朝不保夕的人而已。

乞活軍後來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來看。

其一,乞活軍初期的主要矛盾是生存與饑餓之間的矛盾。在這一階段,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為了吃上飯。

在惠帝、懷帝、湣帝時期,天災不斷。“大旱,江漢河洛皆竭,可涉”,“幽、並、司、冀、秦、雍六州大蝗,食草木、牛馬毛皆盡”,“寧州頻歲饑疫,死者以十萬計”,“關西饑饉,白骨蔽野,士民存者百無一二”。

在張方的麾下,甚至存在一支由人組成的糧草隊伍,糧草就是人肉!

面對手握重兵、野心勃勃的各路梟雄,乞活軍一方面要掠奪糧食,一方面要防止被人掠奪。農忙時結堡自固,屯田耕作,閒時則依附各家勢力參與中原混戰,以獲得糧餉。為了討口飯吃,乞活軍依附過司馬越、王浚、苟晞、劉琨等人,甚至是石勒、慕容廆等胡人。

其二,隨著五胡亂華的深入,乞活軍的主要矛盾變成了民族矛盾。在這一階段,乞活軍表現出了驚人的戰鬥力以及令人敬佩的愛國情懷。

乞活帥陳午本是石勒部下,後叛之至陳留,死前還留下了“莫要降胡”的命令。

當時的廣宗、陳留是乞活軍兩大根據地。乞活軍就像狗皮膏藥一樣纏著前趙軍隊,是打不死的小強,給前趙軍隊、給石勒造成巨大的困擾。

當然,也有如郗鑒、蘇峻這樣運氣好的,在與胡人的長期鬥爭中,率領流民保得性命,最後仕於東晉的人。

乞活軍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是在冉魏政權的建立過程中。

冉閔字永曾,小字棘奴,勇力絕人。其父冉瞻自小便在陳午的乞活軍中效命,十二歲時降石勒,被石勒之弟(也有說侄子的)石虎收養為義子。因此,在後趙後期,冉閔自然而然成為了石虎養孫,故而又被稱為石閔。在冉瞻戰死沙場後,冉閔頗受石虎信用,視其如石氏子孫。

在胡羯政權中,冉閔是個異類,既是名義上的石氏,又是漢人,更是乞活軍擁護者。

無論冉閔怎麼看待、利用乞活軍,無論冉閔與乞活軍領袖李農是何關係,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冉閔是乞活軍唯一的希望,是乞活軍乃至長江以北所有漢人唯一可以擁立的人;而乞活軍則是冉閔可以倚仗的最堅實的後盾。

在乞活軍首領、後趙司空李農的幫助下,冉閔敗石沖、殺石遵、誅石鑒,躲過無數次暗殺。

西元350年,冉閔自立為帝,盡殺石虎後人,頒佈“殺胡令”。一時之間,胡人被殺愈二十萬,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漢人迎來一段短暫的輝煌期。自此以後,乞活軍跟隨冉閔南征北戰,皆以少勝多,表現出極強的戰鬥力。

直至西元352年,冉閔兵敗被殺,鮮卑慕容氏稱雄、氐族苻氏入主中原,乞活軍仍然活躍在廣袤的中原地區,不依不撓地與胡人周旋對抗。

甚至是在距司馬騰率眾乞食的一百多年後的東晉末年,仍有乞活軍後人不肯屈膝左衽,活躍在洛陽一帶。

自乞活軍出現伊始,他們身上便帶著幾分悲劇色彩。若不是碰上人不如狗的亂世,哪個願意背井離鄉到處乞食呢。再加上乞活軍一直沒有碰到一個才能卓著的領袖,導致在與胡人的對抗中,乞活軍敗多勝少,多被坑殺。迫不得已時,甚至違心依附胡人,以求保全性命。

有亂世就有流民,有流民就有農民起義軍,他們可以是綠林赤眉,可以是黃巾軍,可以是元末紅巾軍,但他們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個共性——乞活。

當如秦兵、北府軍、唐朝鐵騎、戚家軍等強大軍團背後都有一個強大國家作為支撐的時候,乞活軍沒有後援,沒有支持,甚至沒有糧餉,他們依靠的只有自己,只有生存的欲望。

乞活軍是勇猛的,他們無所畏懼地與胡人對抗;乞活軍是頑強的,他們在華夏大地屹立百年;乞活軍是悲壯的,他們被視若螻蟻,甚至被漢人稱作乞活賊。

若無乞活軍,五胡十六國時代不知要少了多少令人動容的悲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