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秋天食蟹,那些關於螃蟹的傳說和故事,你都知道嗎?

文/小肥蝦

洪澤湖:為什麼盛產螃蟹?

蘇北的洪澤湖盛產螃蟹,

有一個傳說流傳甚廣。

傳說,水母娘娘水漫泗州,驚動了東海龍王敖廣,敖廣隨即派旁龍、解虎兩員大將前去探明虛實。旁龍、解虎從東海出發,沿長江西進,到泗州一看,城內外已是一片汪洋,成了澤國。旁龍、解虎栽進水中,感覺淡水比海水舒服,於是,就有了在這裡生活的念頭。一是覺得在淡水中生活舒服,二是因為長期受東海龍王管控,行動不自由,在這裡可以逍遙自在,

無拘無束,豈不快哉!

旁龍、解虎生長在東海,食用魚蝦等,到泗州後飲食成了大問題。因為當時的洪水中,根本沒有魚蝦。為了生存,旁龍、解虎萬般無奈,遊進了秧田,看到綠油油的秧苗,嘗試咬了幾口,味道還真的不錯。於是,就大口大口地吃起來。

沒過幾天,老百姓一看田裡的秧苗被什麼吃光了,於是就在田邊守候。有一天,忽然發現旁龍、解虎在吃秧苗,隨即要將其逮住。旁龍、解虎有變身術,變成了長著八隻腳的甲殼蟲,趁機消失得無影無蹤。

八腳甲蟲吃莊稼的消息不脛而走。當地官府逐級上報,報到了明太祖朱元璋那裡。他讓人將兩隻八腳甲蟲捉住送到南京。朱元璋仔仔細細看了一遍又一遍,心想,這兩隻蟲子傷害老百姓莊稼,一定要處理掉。於是,命人將其放在鍋中蒸煮,並告示老百姓,今後,如發現這樣的蟲子,一律捕殺。

蒸煮一段時間後,打開鍋蓋,一股香味撲鼻而來,八腳甲蟲經過蒸煮,也由原先的青色變成紅色。朱元璋聞到香味垂涎欲滴,一嘗,果然鮮美可口。於是他大一口小一口的,一會將一隻吃完,連聲說好吃,好吃!

後來,水母娘娘水漫泗州的地方被稱為洪澤湖。八腳甲蟲在湖中繁衍生息,竟成了一種水生物。漁民捕撈時不知是何物。後經確認,是旁龍、解虎所變的八腳甲蟲。由於是旁龍、解虎所變,漁民就取旁龍、解虎的第一個字取名“旁解”。由於旁解屬於甲蟲類水生動物,後來人們又在旁解兩字上分別加了“蟲”字部首,也就成了現在人們所食用的螃蟹。

旁龍、解虎是從東海龍王那裡來的,心中一直惦記著東海。一次,它們帶領螃蟹子孫從洪澤湖經長江去東海,游到長江口處時,再一想想,東海龍王派我們出來查看情況,我們這麼長時間沒有回去,現在回去,那龍王一定不會饒恕我們,我們豈不白白送死。所以,它們就在長江口住了下來。現在螃蟹每年都到長江口處產籽,也就是這個原因。

固城湖: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竟然是他!

關於吃螃蟹的第一個勇士,高淳固城湖地區有一種傳說。相傳大禹到江南治水時,派壯士巴解督工,帶領民工開挖河道導水入海。入夜,工棚口點燃的火堆亮光,引來了黑壓壓一大片當地人稱謂的“夾人蟲”,雙螯八足,形狀兇惡。民工們趕緊出來抵擋,展開了一場人蟲大戰。

“夾人蟲”吐出的泡沫,很快就把火堆湮息,雙方在黑暗中戰至東方發白,“夾人蟲”方才退到水中。可好多民工被夾傷,血肉淋漓,影響了開河工程。巴解尋思良久,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叫民工築座土城,並沿城邊挖條壕溝,待等天晚城上升起火堆,壕溝內灌進沸水。“夾人蟲”席捲過來,就此紛紛跌入沸水溝中燙死。溝裡的蟲屍愈積愈多,便用撓鉤鉤起來,繼續灌注沸水再戰。

燙死的“夾人蟲”渾身通紅,發出一股引人開胃的鮮美香味。巴解取過一隻細看,並把甲殼掰開一聞,香味更濃。他禁不住香味的誘惑,便大膽地咬了一口,誰知味道鮮美,吃了一隻又一隻!

大家見他吃得津津有味,膽大的民工也跟著吃起來,隨著“味道真好!大家來吃夾人蟲!”一聲叫喊,民工們都紛紛俯撿而食,很快把一大堆“夾人蟲”食光。

當地的百姓獲悉後,也都開始捉拿“夾人蟲”燒著吃,消息迅速傳至四面八方。從此,先民們都不怕“夾人蟲”了,被人畏如猛獸的害蟲一下成了人人喜愛的美食。

人們為了感激敢為天下先的巴解,將“解”字下麵加個“蟲”字,稱“夾人蟲”為“蟹”,寓意巴解為天下食蟹第一人,把他當著勇士崇敬。

陽澄湖:“大閘蟹”為什麼叫“大閘蟹”?

陽澄湖所產的清水大蟹,素以“大閘蟹”的俗名蜚聲海內外。它不知勾起了多少海外炎黃子孫的思鄉之情。

“大閘蟹”何以得名?說法有二。

一是由“以籪捕蟹”的方法而得名。每當夕陽西下,秋風帶走陽澄湖中翠綠的水色的時候,捕蟹者便在湖中港灣間,以竹或蘆葦築起一道道小閘,這種小閘稱為“蟹籪”。入夜,在閘上掛起小燈,燈光跳耀,如星星一般。螃蟹有趨光的特性,見到燈光,便爭先恐後地沿閘間向上爬。

捕蟹者只要守住燈,就能“一夫當關”手到擒來。一夜一閘能捕捉到幾十斤。這種以閘捕捉的蟹,蘇州一帶的吳方言都稱之為“閘蟹”。陽澄湖的螃蟹素以個大壯健著名,其中能爬上閘籪的個頭更大,所以“閘蟹”前又加上一個“大”字,以示區別,全稱“陽澄湖清水大閘蟹”,簡稱“大閘蟹”。

二是“閘蟹”原本叫“煠蟹”。煠即閘,下油鍋,下湯煠,都叫做“煠”。吳語叫“閘一閘”,因而認為“閘蟹”得名於普遍的吃蟹方法,即蟹以清水蒸煮而食。持此說者,還引書為證。據《清嘉錄》雲:“湯炸而食,故謂之‘炸蟹’。”“炸”與“閘”字音相同,故把“陽澄湖大炸蟹”書寫成“陽澄湖大閘蟹”。

“閘蟹”一稱,究竟是由捕捉方法而得名,還是以湯煠食法而取名,無以籍考,但以上兩說均由吳方言轉化而成習俗的說法,都稱得上言之有理,似乎不必究以何說為正宗,持螯賞菊之際,介紹一下“大閘蟹”名稱的由來,增添席間情趣,倒不失為一種高雅、得體的待客之道。

旁龍、解虎是從東海龍王那裡來的,心中一直惦記著東海。一次,它們帶領螃蟹子孫從洪澤湖經長江去東海,游到長江口處時,再一想想,東海龍王派我們出來查看情況,我們這麼長時間沒有回去,現在回去,那龍王一定不會饒恕我們,我們豈不白白送死。所以,它們就在長江口住了下來。現在螃蟹每年都到長江口處產籽,也就是這個原因。

固城湖: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竟然是他!

關於吃螃蟹的第一個勇士,高淳固城湖地區有一種傳說。相傳大禹到江南治水時,派壯士巴解督工,帶領民工開挖河道導水入海。入夜,工棚口點燃的火堆亮光,引來了黑壓壓一大片當地人稱謂的“夾人蟲”,雙螯八足,形狀兇惡。民工們趕緊出來抵擋,展開了一場人蟲大戰。

“夾人蟲”吐出的泡沫,很快就把火堆湮息,雙方在黑暗中戰至東方發白,“夾人蟲”方才退到水中。可好多民工被夾傷,血肉淋漓,影響了開河工程。巴解尋思良久,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叫民工築座土城,並沿城邊挖條壕溝,待等天晚城上升起火堆,壕溝內灌進沸水。“夾人蟲”席捲過來,就此紛紛跌入沸水溝中燙死。溝裡的蟲屍愈積愈多,便用撓鉤鉤起來,繼續灌注沸水再戰。

燙死的“夾人蟲”渾身通紅,發出一股引人開胃的鮮美香味。巴解取過一隻細看,並把甲殼掰開一聞,香味更濃。他禁不住香味的誘惑,便大膽地咬了一口,誰知味道鮮美,吃了一隻又一隻!

大家見他吃得津津有味,膽大的民工也跟著吃起來,隨著“味道真好!大家來吃夾人蟲!”一聲叫喊,民工們都紛紛俯撿而食,很快把一大堆“夾人蟲”食光。

當地的百姓獲悉後,也都開始捉拿“夾人蟲”燒著吃,消息迅速傳至四面八方。從此,先民們都不怕“夾人蟲”了,被人畏如猛獸的害蟲一下成了人人喜愛的美食。

人們為了感激敢為天下先的巴解,將“解”字下麵加個“蟲”字,稱“夾人蟲”為“蟹”,寓意巴解為天下食蟹第一人,把他當著勇士崇敬。

陽澄湖:“大閘蟹”為什麼叫“大閘蟹”?

陽澄湖所產的清水大蟹,素以“大閘蟹”的俗名蜚聲海內外。它不知勾起了多少海外炎黃子孫的思鄉之情。

“大閘蟹”何以得名?說法有二。

一是由“以籪捕蟹”的方法而得名。每當夕陽西下,秋風帶走陽澄湖中翠綠的水色的時候,捕蟹者便在湖中港灣間,以竹或蘆葦築起一道道小閘,這種小閘稱為“蟹籪”。入夜,在閘上掛起小燈,燈光跳耀,如星星一般。螃蟹有趨光的特性,見到燈光,便爭先恐後地沿閘間向上爬。

捕蟹者只要守住燈,就能“一夫當關”手到擒來。一夜一閘能捕捉到幾十斤。這種以閘捕捉的蟹,蘇州一帶的吳方言都稱之為“閘蟹”。陽澄湖的螃蟹素以個大壯健著名,其中能爬上閘籪的個頭更大,所以“閘蟹”前又加上一個“大”字,以示區別,全稱“陽澄湖清水大閘蟹”,簡稱“大閘蟹”。

二是“閘蟹”原本叫“煠蟹”。煠即閘,下油鍋,下湯煠,都叫做“煠”。吳語叫“閘一閘”,因而認為“閘蟹”得名於普遍的吃蟹方法,即蟹以清水蒸煮而食。持此說者,還引書為證。據《清嘉錄》雲:“湯炸而食,故謂之‘炸蟹’。”“炸”與“閘”字音相同,故把“陽澄湖大炸蟹”書寫成“陽澄湖大閘蟹”。

“閘蟹”一稱,究竟是由捕捉方法而得名,還是以湯煠食法而取名,無以籍考,但以上兩說均由吳方言轉化而成習俗的說法,都稱得上言之有理,似乎不必究以何說為正宗,持螯賞菊之際,介紹一下“大閘蟹”名稱的由來,增添席間情趣,倒不失為一種高雅、得體的待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