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美國共用單車LimeBike完成B輪5000萬美元融資,GGV參投,預計年底前服務全美30+城市

投資界(微信ID:pedaily2012)10月16日晚間消息,美國無樁共用單車公司LimeBike宣佈完成5000萬美元B輪融資,這輪融資將現有的融資總額增至6200萬美金。本次B輪由對沖基金Coatue Management領投,GGV紀源資本等聯合投資。A輪的投資機構,包括美國著名風投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和DCM,

繼續在這一輪跟投。

據介紹,本輪融資主要用於加速在美國的擴張。預計於年底前,LimeBike將在美國投放5-7萬輛共用單車,目標服務全美30個以上城市和校園,並計畫並登陸歐洲市場。

從今年6月份進入美國第一個城市至今,僅3個多月的時間,LimeBike已經進入了美國20個市場。LimeBike主要與城市、大學和公司合作,提供無樁、無補貼的共用單車服務,為居民和遊客提供城市交通便利。

據瞭解,每次使用LimeBike30分鐘花費1美元,學生享受半價,只需0.5美金。自6月上市以來,LimeBike的騎行總數、收入和用戶數月均增長5倍,遠遠領先於市場第二名。總騎行數超過50萬 次,註冊用戶近30萬,並且以每週50%的速度保持增長。

每週新增1-2個市場

更密的網路覆蓋,尤其是在高需求地區以及高峰時間,相對精准地投放足夠數量的單車以滿足更 多人的需求,這是共用單車在拓展市場時必須要完成的重要環節。

LimeBike聯合創始人兼CEO Toby Sun介紹,B輪新增的資金將被用於運營擴張、擴大產能和app 升級,並在2017年底前將現有的自行車數量翻十倍。公司計畫每週將新進入1-2個市場,到年底將服務百萬使用者,並開始美國以外市場的擴張。

LimeBike是一隻誕生於美國,但卻擁有“中美跨境”得天獨厚優勢的團隊。借用投資人的話說,他們“利用從中國共用單車現象中學到的精華和經驗教訓,

開發出一個適合美國市場的可持續解決方案”。

Toby和另一位聯合創始人兼董事長Brad Bao,在創業LimeBike之前是昆仲資本在美國投資團隊的 核心成員和創立者。從去年開始,他們對共用出行這類項目在美國市場的可行性進行了長達半年 的調研,出於對這類專案的複雜性考慮——涉及到智慧硬體的研發和製造,軟體的開發和使用者服 務,供應鏈整合,單車的投放、運營和管理,市場推廣、與政府部門溝通、和相關管道的疏通等 諸多方面,

團隊需要專注力、執行力兼備,對綜合實力的要求很高,在沒有找到合適的共用單車 投資標的的背景下,最終他們只得自行孵化:Brad聯合Toby創立共用單車Lime Bike,並組建了 美國本土的創業團隊。

得益於這種“跨境”優勢,LimeBike已經在城市拓展、對資本市場的吸引力上表現出了更勝一籌的 優勢。半年之前,2017年3月份,LimeBike宣佈獲得來自矽谷著名風投機構Andreeseen Horowitz和IDG資本、DCM的1200萬美元A輪融資。

不同於中國本土的共用單車比如摩拜或者ofo出海到北美市場會遭遇“水土不服”,也不同於在美國 “土生土長”的、長於軟體發展、熟悉美國市場、但可能在硬體供應鏈上短腿的當地新創團隊, LimeBike一出生幾乎兼具了處理軟體、硬體、運營等諸多問題的綜合優勢。

這種優勢直接支撐了LimeBike以加速度進“城”入“校”。今年6月,LimeBike開始在北卡大學 Greensboro分校投放,接著陸續登陸西雅圖、首都華盛頓、達拉斯、South Bend、南三藩市、Key Biscayne、Imperial Beach、聖母大學、北卡州立大學、華盛頓大學等20個城市和學校。最近,LimeBike還登陸了科羅拉多州的Aurora市,和阿肯色州的阿肯色州立大學,正式進入美國中部和南部市場。Toby 透露,LimeBike同時還在和美國其它的主要城市積極洽談當中,包括舊金 山、洛杉磯和紐約市。

“最後一英里”的新增市場

最後一公里的出行,是全球各個城市都在試圖解決的問題。共用單車的出現,是針對市場需求“痛點”的對症下藥,無論中國還是美國。

“我們相信共用單車在解決末端通勤問題上有獨特優勢,LimeBike在美國的探索證明,通過和政 府建立良性互動,共用單車是能建立積極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的模式。IDG資本作為LimeBike 第一輪的投資者,很高興看到toby和brad把中國原創的單車推向世界!” IDG資本投資副總裁甄志勇認為。

Toby表示,共用單車正在重新定義美國國民未來的出行方式。雖然美國人人均擁有自行車的數量 4倍於中國,不過在美國的交通出行中,把自行車作為通勤工具的並不多見,反倒是多用於休閒和 健身。Toby認為,自行車還沒有作為美國國民的日常出行使用,是因為沒有“被供給”,這種情況 類似於Uber在美國誕生之前,當地人更多地依賴自駕車、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一樣。

在他看來,從紐約公共自行車系統Citi Bike的運營上,已經可以看到共用單車在美國是有相當需 求的,只要“找到對的市場、提供好的產品”:單是在2016年,紐約Citi Bike的消費者使用量就接 近1400萬次。

更何況,像LimeBike這樣的無樁自行車,有比有樁自行車更明顯的優勢。比如,技術的發展已經 讓無樁智慧單車擺脫了駐車站,變得越來越自由。單車本身內置GPS,可以進行無線通訊,配備 遠端上鎖系統,因此它不再需要固定座(dock);乘客隨時可以離開,在目的地鎖車,隨後其他用 戶可以繼續使用,因為單車是連接到一個移動應用上的,這個應用提供單車管理和應用內付款, 消費者可以通過地圖查找到哪裡有可用的單車,找到並解鎖一輛單車十分迅速。最重要的是,智 能單車的成本要遠低於有樁單車,不論是在資本層面還是運營層面。由於智慧單車更便宜,城市 也沒有負擔,他們的普及度、便利性大大提高。

Toby認為,相較于短時租賃單車的市場,共用智慧單車面向的是更大的新增市場,即如何讓那些 開車、走路完成通勤“最後一英里”的美國國民用單車出行。

LimeBike的A輪領投機構、著名創投基金Andreessen Horowitz的合夥人Jeff Jordan相信,無樁共 享單車具有解決“第一和最後一英里”出行難點的巨大潛力。他公開為LimeBike這樣的共用單車項 目站腳助威:“我個人對於共用單車的可持續性☆禁☆感到激動不已,我自己在6家三藩市公司擔任董事,已經放棄了在擁擠的城市道路上駕車上班。我還是一位深度單車愛好者,所以我十分期待 LimeBike在美國發起智慧單車革命。”

“中國模式COPY TO美國”,難在“懂”美國

GGV紀源資本管理合夥人童士豪也參與了LimeBike的本輪投資,他特別提到,“我們認識兩位元創始人Toby 和Brad已經超過4年,期間也一起目睹和經歷了中國共用單車的爆發增長。作 為在中國共用單車領域的早期投資機構,GGV在美國也投資了非常多的優秀的電商和互聯網服務 公司,我們相信LimeBike擁有最強的團隊,通過最好的戰略和執行,有能力領導影響並改變美國 和歐洲市場的交通出行領域。我們深知共用單車的高頻屬性可以很好的服務消費者和城市,並具 有很多其他電子商務模式的延展性”。

Toby介紹,他和Brad在創立LimeBike之前,就已經在美國工作生活多年。二者都是複星旗下昆仲資本在美團隊的核心成員。再早之前,Brad在矽谷擔任騰訊美國總經理8年時間,是騰訊美國一號員工;Toby早先在德勤諮詢美國三藩市辦公室,後在百事可樂負責產品和市場。

Limebike的創始團隊具備很強的“美國基因”,產品和運營團隊則大部分來自美國本土,這樣的團 隊背景使得它自一出生就很懂美國市場。

尤其是相較於正在出海的中國共用單車品牌。比如最先出海的小藍單車,在還沒正式開始投放運 營,就收到三藩市市交通局發出的保護“公共路權”警告,當地議員隨後更動議通過了一項隨地亂 停車將處罰2500美元的法案。在當地政府施壓下,小藍單車還被要求辦理許可執照,並不得不租 了15個私人停車點。

除運營之外,在軟硬體產品、品牌推廣等方面,LimeBike本土化團隊使得產品更貼近美國使用者。

美國“共用單車大戰”為時尚早

在美國的共用單車領域,雖然還未出現春秋戰國的諸侯割據之勢,但無疑參與者已經越來越多。

目前除了LimeBike,還有有樁單車Citi Bike,無樁單車Social Bicyles、Zagster、Spin,中國的共 享單車摩拜、ofo和bluegogo也都已進駐美國,不過投放的車輛規模都不大。

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如何充分地因地制宜,對於意欲在美國開疆拓土的共用單車品牌來說尤為重要。

比如,北美各地區地理和氣候條件的極大差異,有中部的大平原,也有地形起伏的山麓地帶,當 阿拉斯加冰天雪地之時,最南端的基維斯特卻仍然豔陽高照,這就需要投放車輛的物理特性要有 所差異化;再比如,美國大小城市的結構和中國很不一樣,除了極個別大城市,其餘的地區都保 持著美國傳統小城鎮的特色,即佈局分散且人口密度低。等等這些都是共用單車玩家在美國進行 跨州、跨城市投放時,勢必要考慮的。

Toby將解決這些問題的經驗總結為“本機服務、本地生意”,需要有本地網路、本地人脈、本地洞 察力、土地專注度,而美國本土公司無疑在回應速度、決策速度上獨具優勢。Brad曾樂觀表示, 共用單車在美國有競爭,但肯定不會像中國國內“百團大戰”一樣激烈,留給LimeBike的市場還是很大的。

本文為投資界原創,作者:Rica,原文:http://pe.pedaily.cn/201710/421302.shtml

最近,LimeBike還登陸了科羅拉多州的Aurora市,和阿肯色州的阿肯色州立大學,正式進入美國中部和南部市場。Toby 透露,LimeBike同時還在和美國其它的主要城市積極洽談當中,包括舊金 山、洛杉磯和紐約市。

“最後一英里”的新增市場

最後一公里的出行,是全球各個城市都在試圖解決的問題。共用單車的出現,是針對市場需求“痛點”的對症下藥,無論中國還是美國。

“我們相信共用單車在解決末端通勤問題上有獨特優勢,LimeBike在美國的探索證明,通過和政 府建立良性互動,共用單車是能建立積極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的模式。IDG資本作為LimeBike 第一輪的投資者,很高興看到toby和brad把中國原創的單車推向世界!” IDG資本投資副總裁甄志勇認為。

Toby表示,共用單車正在重新定義美國國民未來的出行方式。雖然美國人人均擁有自行車的數量 4倍於中國,不過在美國的交通出行中,把自行車作為通勤工具的並不多見,反倒是多用於休閒和 健身。Toby認為,自行車還沒有作為美國國民的日常出行使用,是因為沒有“被供給”,這種情況 類似於Uber在美國誕生之前,當地人更多地依賴自駕車、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一樣。

在他看來,從紐約公共自行車系統Citi Bike的運營上,已經可以看到共用單車在美國是有相當需 求的,只要“找到對的市場、提供好的產品”:單是在2016年,紐約Citi Bike的消費者使用量就接 近1400萬次。

更何況,像LimeBike這樣的無樁自行車,有比有樁自行車更明顯的優勢。比如,技術的發展已經 讓無樁智慧單車擺脫了駐車站,變得越來越自由。單車本身內置GPS,可以進行無線通訊,配備 遠端上鎖系統,因此它不再需要固定座(dock);乘客隨時可以離開,在目的地鎖車,隨後其他用 戶可以繼續使用,因為單車是連接到一個移動應用上的,這個應用提供單車管理和應用內付款, 消費者可以通過地圖查找到哪裡有可用的單車,找到並解鎖一輛單車十分迅速。最重要的是,智 能單車的成本要遠低於有樁單車,不論是在資本層面還是運營層面。由於智慧單車更便宜,城市 也沒有負擔,他們的普及度、便利性大大提高。

Toby認為,相較于短時租賃單車的市場,共用智慧單車面向的是更大的新增市場,即如何讓那些 開車、走路完成通勤“最後一英里”的美國國民用單車出行。

LimeBike的A輪領投機構、著名創投基金Andreessen Horowitz的合夥人Jeff Jordan相信,無樁共 享單車具有解決“第一和最後一英里”出行難點的巨大潛力。他公開為LimeBike這樣的共用單車項 目站腳助威:“我個人對於共用單車的可持續性☆禁☆感到激動不已,我自己在6家三藩市公司擔任董事,已經放棄了在擁擠的城市道路上駕車上班。我還是一位深度單車愛好者,所以我十分期待 LimeBike在美國發起智慧單車革命。”

“中國模式COPY TO美國”,難在“懂”美國

GGV紀源資本管理合夥人童士豪也參與了LimeBike的本輪投資,他特別提到,“我們認識兩位元創始人Toby 和Brad已經超過4年,期間也一起目睹和經歷了中國共用單車的爆發增長。作 為在中國共用單車領域的早期投資機構,GGV在美國也投資了非常多的優秀的電商和互聯網服務 公司,我們相信LimeBike擁有最強的團隊,通過最好的戰略和執行,有能力領導影響並改變美國 和歐洲市場的交通出行領域。我們深知共用單車的高頻屬性可以很好的服務消費者和城市,並具 有很多其他電子商務模式的延展性”。

Toby介紹,他和Brad在創立LimeBike之前,就已經在美國工作生活多年。二者都是複星旗下昆仲資本在美團隊的核心成員。再早之前,Brad在矽谷擔任騰訊美國總經理8年時間,是騰訊美國一號員工;Toby早先在德勤諮詢美國三藩市辦公室,後在百事可樂負責產品和市場。

Limebike的創始團隊具備很強的“美國基因”,產品和運營團隊則大部分來自美國本土,這樣的團 隊背景使得它自一出生就很懂美國市場。

尤其是相較於正在出海的中國共用單車品牌。比如最先出海的小藍單車,在還沒正式開始投放運 營,就收到三藩市市交通局發出的保護“公共路權”警告,當地議員隨後更動議通過了一項隨地亂 停車將處罰2500美元的法案。在當地政府施壓下,小藍單車還被要求辦理許可執照,並不得不租 了15個私人停車點。

除運營之外,在軟硬體產品、品牌推廣等方面,LimeBike本土化團隊使得產品更貼近美國使用者。

美國“共用單車大戰”為時尚早

在美國的共用單車領域,雖然還未出現春秋戰國的諸侯割據之勢,但無疑參與者已經越來越多。

目前除了LimeBike,還有有樁單車Citi Bike,無樁單車Social Bicyles、Zagster、Spin,中國的共 享單車摩拜、ofo和bluegogo也都已進駐美國,不過投放的車輛規模都不大。

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如何充分地因地制宜,對於意欲在美國開疆拓土的共用單車品牌來說尤為重要。

比如,北美各地區地理和氣候條件的極大差異,有中部的大平原,也有地形起伏的山麓地帶,當 阿拉斯加冰天雪地之時,最南端的基維斯特卻仍然豔陽高照,這就需要投放車輛的物理特性要有 所差異化;再比如,美國大小城市的結構和中國很不一樣,除了極個別大城市,其餘的地區都保 持著美國傳統小城鎮的特色,即佈局分散且人口密度低。等等這些都是共用單車玩家在美國進行 跨州、跨城市投放時,勢必要考慮的。

Toby將解決這些問題的經驗總結為“本機服務、本地生意”,需要有本地網路、本地人脈、本地洞 察力、土地專注度,而美國本土公司無疑在回應速度、決策速度上獨具優勢。Brad曾樂觀表示, 共用單車在美國有競爭,但肯定不會像中國國內“百團大戰”一樣激烈,留給LimeBike的市場還是很大的。

本文為投資界原創,作者:Rica,原文:http://pe.pedaily.cn/201710/4213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