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只有經歷過多次爆倉才能理解的痛,黃金投資者有福了

曼歆自踏入投資界以來,接觸的投資者數以百計。

從形形色色的投資者的不同經歷中,曼歆深感作為外匯的投資者,會判斷走勢固然重要,掌握必要的交易技巧與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也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曼歆將為大家總結投資者所面對的問題。

1.操作易受貪欲左右,逐步放鬆了對投資風險的警惕性,

甚至根本就不懂得合理控制資金風險。

對於外匯保證金交易,大部分理論書籍將其定性為“中風險,中收益”的金融商品,那是針對放大十倍的操作方式而言的。

實際上,目前外匯保證金交易因公司而異,有十倍到一百倍的各種操作方式。這時,無論如何不能說是“中風險,中收益”,只能說是“高風險,高收益”。

但曼歆個人認為,允許放大一百倍並不是壞事,如果懂得控制風險的話,

會使交易方式更加靈活,操作餘地更大。

如果會合理運用的話,等於說這種操作方式為投資者創造了從“低風險,低收益”到“高風險,高收益”的廣闊選擇空間。

當遇到大規模干預這樣的突發事件時,一百倍的杠杆效果會使投資者得到更大的獲利空間。但關鍵是,這種放大效果不能濫用。更不能認為允許放大一百倍就每次操作都按此比例進行。

如果一意孤行的話,就等於把自己逼上了高風險之路。

很多外匯投資者都有這樣的體驗,剛開始做時,都賺錢,雖然賺的不一定很多,畢竟是賺。但時間一長,虧的就多起來。這是什麼原因呢?

其中重要的兩個原因,一是不設止損,二是隨著小賺次數的增多,貪欲不斷膨脹。

開始時的謹慎態度沒有了,

放鬆了對資金的安全控制,運用的資金開始超出自己能夠承受的限度,結果一旦走勢判斷錯誤,就會深深的套牢,最後落得個砍倉出局的結果。

曼歆認為,能否合理、冷靜地運用資金,正是普通的外匯投資者與優秀的外匯操盤手的根本區別之一。

從曼歆接觸到的實例看,很多外匯投資者在資金運用上的通病有這樣幾種:

一是盲目建立超出承受能力的倉位。

原則上講,一次動用的資金不應超出全部資金的10%,最多不應超出全部資金的20%。相反,若倉位較重,則易出現遇劇烈波動處置不當,導致大損的結果出現。

因此,在進倉之前,首先要有思想準備,如果虧,能承受多大的虧損,那麼就按照能承受的限度進相應的倉位,切忌一廂情願地認為進倉後就肯定會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向發展。

要想好,如果反向波動怎麼辦?在做好最壞的打算後,遇劇烈的反向波動才不至於驚慌失措。可以說,合理的倉位與嚴格的止損是控制風險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二是逆勢加倉,即俗稱的“加死碼”。

這是很多外匯投資者常犯的錯誤。其實這種做法是股票操作的常用手段,其出發點是希望減小虧損的平均價位,在出現較小反彈時,即能保證不出現虧損。

但實際上這種做法用於保證金交易時,存在著較大的風險。

股票投資與保證金投資的最大區別在於股票不存在追加保證金的情況,而保證金交易一旦出現較大的反向波動,是需要追加保證金的。

因此,沒有相當大的把握,不要採用這種手段。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少量進倉,在走勢判斷正確,出現贏利的情況下,再順勢逐漸加倉,這樣才能保證立於不敗之地。

因此,請外匯投資者切記,外匯投資,只有抱著謹慎的心理,採取正確的操作方式,合理運用資金,才是邁向成功的唯一之路。

2.不設止損。

外匯市場風雲變幻,隨時會發生預料不到的變化。

因此,外匯市場上只存在兩類人,一類是輸少贏多的人,一類是贏少輸多的人。

為保證投資者在判斷失誤時,不至於泥足深陷,因一次失誤而致命,設立止損盤可以說是不二法門。

外匯保證金交易由於杠杆原理的存在,盈利與損失都放大了若干倍,而且存在追加保證金的情況,因此,外匯保證金交易不同於股票,不設止損,可以說把自己置於較大的風險之中。

普通的外匯投資者,在止損盤的運用上,最易犯的弊病有三種。

一是過於自信。

太相信個人的判斷,或自認財大氣粗,不屑設止損。

二是心中有止損,盤上無止損。

這樣的投資者往往擔心無謂的止損會產生不必要的損失。

但人性的弱點往往造成這類人在市場走勢接近自己的止損點時,猶豫不決、不肯服輸、止損點一退再退,等到忍無可忍時才被迫平倉出局。往往產生的損失大大超過預計。

三.是隨意用一個金額作為止損點。

隨意用一個金額或點值作為止損點,往往出現打上止損,即朝預定方向繼續前進的情況,產生不必要的損失。

3.分析判斷不是建立在周密而自信的判斷基礎上,盲目聽信消息或迷信某些匯評。

外匯市場相對於股市等投資市場而言,是相對公平的市場,人為操作的難度較大。但同時,外匯市場也與其他投資市場一樣,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真假難辨的情報。

如何從這些消息中去偽存真,作出正確的判斷,是外匯投資者必備的素質。

再就是迷信匯評的問題。匯市也好,其他投資市場也好,神仙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很多著名的投資機構,彙集了大批精英,也難以保證只贏不輸。

至於一些自營投資機構的匯評,建議還是不看為好,因這樣的匯評往往目的不純,有有意誤導顧客只嫌。

4.長中短線不分。

我發現很多投資者或者是新入門的交易員,進單之後,就一動不動的盯著盤面看。問他在幹什麼,他說在盯盤。再問打算到什麼價位採取動作,回答不知道。

結果是心情不斷隨著盤面的上下起伏而緊張不已,最後往往是稍遇盤面劇烈波動或稍遇阻力就被震倉出局。往往是應賺幾百點的單子,只賺個手續費就出來了,或是本應不虧的單子虧著出來了。

這個行業做久了都明白,出倉比進倉還難。因為出倉點位不僅考驗趨勢的方向判斷能力,更考驗對趨勢的週期、走勢特點、延展長度的諸因素的綜合判斷能力。

跟隨道聼塗説的消息或是匯評進場,也許方向是對的,但何時出場,往往因人性的弱點而顯得猶豫不決。

因此經常出現賺少了,後悔;虧了,更後悔。結果大部分匯友都變成了范仲淹,贏亦憂,虧更憂,無時不憂。長此以往的話,即很難在匯市有所作為,獲得收益,又面臨著巨大的精神壓力,逐漸就會喪失自信。

其實,作為一個合格的投資者,在每次進場之前,應對趨勢方向有個大致的判斷,即此單是長線,中線還是短線。

許多投資者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往往在自己很少看盤的時候賺到了大錢,始終盯在盤前,反而賺不到錢。這說明缺乏心理素質的系統培養,同時說明運氣好,否則可能是輸大錢。

無論是長線,中線還是短線,投資者在進場前最應作好的心理準備是,此次進場,能夠承受多大的損失或想承受多大的損失。

這實際又回到了以前多次提到的止損問題。投資者最容易遇到的情況是本來想抓個短線,結果不設止損,又不主動認輸,短線變成了長線,可惜是個虧損的長線。

能否判斷好短中長線走勢,要看分析技術與經驗的水準。能否把中長線的單子的盈利拿到手,則要看技巧與心理素質如何。希望匯友們能明白這個道理,進行多方面的綜合訓練。

5.猶豫不決,因小失大。

保證金交易因有杠杆原理的存在,很小的波動帶來的盈虧都是相對較大的,因此,優柔寡斷是保證金交易的最大敵人之一。

果斷的行動來自于自信的判斷,但即使有自信的判斷也未必會採取果斷的行動,這其中的原因,即有性格上的問題,也有經驗及是否經過系統的心理訓練等諸方面的問題。

這點通病,普通投資者的表現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盲目自信後的猶豫不決,心存僥倖。

這部分投資者以原來做實盤的投資者居多。做實盤,因不需要追加保證金,產生的盈虧相對較小,心理壓力也就相對較小。

殊不知,保證金交易雖然在判斷趨勢上與實盤相同,但在交易技巧及對心理素質的要求上,與實盤可以說有天壤之別。這種巨大的差別主要來自於盈虧的額度上。

實盤交易當出現虧損時,大不了當存定期。但保證金交易一旦出現虧損,往往需要再拿出大筆的錢來保,一旦失敗,不僅初期投資蕩然無存,將來還需要多少錢來保還是個未知數,這時給投資者帶來的心理壓力遠非實盤可比。

二是技術中途半端,想贏怕輸產生的猶豫不決。

這些投資者已在匯市上積累了一定經驗。保證金匯市完全不同於股市,盲目入市,盈利的幾率極小。

這部分投資者往往是在匯市上吃過虧的,在積累了經驗與教訓後,對匯市的風險已有了較深的認識。

但正因這種認識,加之技術與技巧不太過關,導致贏的時候不敢贏,怕再次被套。但輸的時候,由於人性的弱點,對何時止損又猶豫不決,導致贏小虧大,最終還是成為匯市的失敗一族。

三是計較微小的損失帶來的猶豫不決。

出現這種情況的投資者則完全是心理素質不過關所致。明知方向不對,但總是希望能在損失較小的價位止損。結果是走勢一去不回頭,想要的價位永遠在過去才有,導致虧損遠遠大於預想

切忌一廂情願地認為進倉後就肯定會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向發展。

要想好,如果反向波動怎麼辦?在做好最壞的打算後,遇劇烈的反向波動才不至於驚慌失措。可以說,合理的倉位與嚴格的止損是控制風險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二是逆勢加倉,即俗稱的“加死碼”。

這是很多外匯投資者常犯的錯誤。其實這種做法是股票操作的常用手段,其出發點是希望減小虧損的平均價位,在出現較小反彈時,即能保證不出現虧損。

但實際上這種做法用於保證金交易時,存在著較大的風險。

股票投資與保證金投資的最大區別在於股票不存在追加保證金的情況,而保證金交易一旦出現較大的反向波動,是需要追加保證金的。

因此,沒有相當大的把握,不要採用這種手段。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少量進倉,在走勢判斷正確,出現贏利的情況下,再順勢逐漸加倉,這樣才能保證立於不敗之地。

因此,請外匯投資者切記,外匯投資,只有抱著謹慎的心理,採取正確的操作方式,合理運用資金,才是邁向成功的唯一之路。

2.不設止損。

外匯市場風雲變幻,隨時會發生預料不到的變化。

因此,外匯市場上只存在兩類人,一類是輸少贏多的人,一類是贏少輸多的人。

為保證投資者在判斷失誤時,不至於泥足深陷,因一次失誤而致命,設立止損盤可以說是不二法門。

外匯保證金交易由於杠杆原理的存在,盈利與損失都放大了若干倍,而且存在追加保證金的情況,因此,外匯保證金交易不同於股票,不設止損,可以說把自己置於較大的風險之中。

普通的外匯投資者,在止損盤的運用上,最易犯的弊病有三種。

一是過於自信。

太相信個人的判斷,或自認財大氣粗,不屑設止損。

二是心中有止損,盤上無止損。

這樣的投資者往往擔心無謂的止損會產生不必要的損失。

但人性的弱點往往造成這類人在市場走勢接近自己的止損點時,猶豫不決、不肯服輸、止損點一退再退,等到忍無可忍時才被迫平倉出局。往往產生的損失大大超過預計。

三.是隨意用一個金額作為止損點。

隨意用一個金額或點值作為止損點,往往出現打上止損,即朝預定方向繼續前進的情況,產生不必要的損失。

3.分析判斷不是建立在周密而自信的判斷基礎上,盲目聽信消息或迷信某些匯評。

外匯市場相對於股市等投資市場而言,是相對公平的市場,人為操作的難度較大。但同時,外匯市場也與其他投資市場一樣,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真假難辨的情報。

如何從這些消息中去偽存真,作出正確的判斷,是外匯投資者必備的素質。

再就是迷信匯評的問題。匯市也好,其他投資市場也好,神仙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很多著名的投資機構,彙集了大批精英,也難以保證只贏不輸。

至於一些自營投資機構的匯評,建議還是不看為好,因這樣的匯評往往目的不純,有有意誤導顧客只嫌。

4.長中短線不分。

我發現很多投資者或者是新入門的交易員,進單之後,就一動不動的盯著盤面看。問他在幹什麼,他說在盯盤。再問打算到什麼價位採取動作,回答不知道。

結果是心情不斷隨著盤面的上下起伏而緊張不已,最後往往是稍遇盤面劇烈波動或稍遇阻力就被震倉出局。往往是應賺幾百點的單子,只賺個手續費就出來了,或是本應不虧的單子虧著出來了。

這個行業做久了都明白,出倉比進倉還難。因為出倉點位不僅考驗趨勢的方向判斷能力,更考驗對趨勢的週期、走勢特點、延展長度的諸因素的綜合判斷能力。

跟隨道聼塗説的消息或是匯評進場,也許方向是對的,但何時出場,往往因人性的弱點而顯得猶豫不決。

因此經常出現賺少了,後悔;虧了,更後悔。結果大部分匯友都變成了范仲淹,贏亦憂,虧更憂,無時不憂。長此以往的話,即很難在匯市有所作為,獲得收益,又面臨著巨大的精神壓力,逐漸就會喪失自信。

其實,作為一個合格的投資者,在每次進場之前,應對趨勢方向有個大致的判斷,即此單是長線,中線還是短線。

許多投資者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往往在自己很少看盤的時候賺到了大錢,始終盯在盤前,反而賺不到錢。這說明缺乏心理素質的系統培養,同時說明運氣好,否則可能是輸大錢。

無論是長線,中線還是短線,投資者在進場前最應作好的心理準備是,此次進場,能夠承受多大的損失或想承受多大的損失。

這實際又回到了以前多次提到的止損問題。投資者最容易遇到的情況是本來想抓個短線,結果不設止損,又不主動認輸,短線變成了長線,可惜是個虧損的長線。

能否判斷好短中長線走勢,要看分析技術與經驗的水準。能否把中長線的單子的盈利拿到手,則要看技巧與心理素質如何。希望匯友們能明白這個道理,進行多方面的綜合訓練。

5.猶豫不決,因小失大。

保證金交易因有杠杆原理的存在,很小的波動帶來的盈虧都是相對較大的,因此,優柔寡斷是保證金交易的最大敵人之一。

果斷的行動來自于自信的判斷,但即使有自信的判斷也未必會採取果斷的行動,這其中的原因,即有性格上的問題,也有經驗及是否經過系統的心理訓練等諸方面的問題。

這點通病,普通投資者的表現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盲目自信後的猶豫不決,心存僥倖。

這部分投資者以原來做實盤的投資者居多。做實盤,因不需要追加保證金,產生的盈虧相對較小,心理壓力也就相對較小。

殊不知,保證金交易雖然在判斷趨勢上與實盤相同,但在交易技巧及對心理素質的要求上,與實盤可以說有天壤之別。這種巨大的差別主要來自於盈虧的額度上。

實盤交易當出現虧損時,大不了當存定期。但保證金交易一旦出現虧損,往往需要再拿出大筆的錢來保,一旦失敗,不僅初期投資蕩然無存,將來還需要多少錢來保還是個未知數,這時給投資者帶來的心理壓力遠非實盤可比。

二是技術中途半端,想贏怕輸產生的猶豫不決。

這些投資者已在匯市上積累了一定經驗。保證金匯市完全不同於股市,盲目入市,盈利的幾率極小。

這部分投資者往往是在匯市上吃過虧的,在積累了經驗與教訓後,對匯市的風險已有了較深的認識。

但正因這種認識,加之技術與技巧不太過關,導致贏的時候不敢贏,怕再次被套。但輸的時候,由於人性的弱點,對何時止損又猶豫不決,導致贏小虧大,最終還是成為匯市的失敗一族。

三是計較微小的損失帶來的猶豫不決。

出現這種情況的投資者則完全是心理素質不過關所致。明知方向不對,但總是希望能在損失較小的價位止損。結果是走勢一去不回頭,想要的價位永遠在過去才有,導致虧損遠遠大於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