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土耳其時隔一年再次出兵敘利亞,真實意圖不只針對庫爾德人

據媒體報導,按照先前與伊朗和俄羅斯達成的協議,土耳其部隊正在跨越土敘邊境,從北部地方的伊德利蔔進入敘利亞。這支部隊包括12輛裝甲車和80名士兵,土耳其稱其目的是在伊德利卜建立一個衝突緩和區,

這正是土耳其與伊朗和俄羅斯協議的一部分。

時間線

早在8月初,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就聲稱準備再次出兵敘利亞,他表示“這場軍事行動可能會是“幼發拉底河之盾”行動的一個後續,也有可能是一個全新的作戰計畫”。

該聲明剛一發佈就在國際社會引起了軒然大波,媒體對軍事行動的目標、方案作出了各種詳細的預測,然而過了一個多月,

土耳其政府並沒有採取進一步行動,這讓不少分析人士大惑不解。

有一種說法稱,土耳其在採取軍事行動前必須與俄羅斯、伊朗達成協議,保證軍事行動不會針對敘利亞政府軍;除此之外,土耳其還要試圖與俄羅斯就“如何對待敘利亞民主軍(Syrian Democratic Forces)”的問題上達成妥協。

敘利亞局勢涉及多邊利益,土耳其出兵需要顧及到周邊國家的態度,這就大大掣肘了其發動軍事行動過程中的戰略選擇。

不過,埃爾多安政府最終還是採取了行動。

10月8日,土耳其支持的反對派武裝在伊德利蔔省(Idlib Governerate)發動了戰事。其中努雷丁•贊吉旅(Nuredddin Zengi Tugayı)與費拉克.沙姆組織(Feylak el Şam)兩個武裝團體參與了協同土耳其偵查部隊的軍事行動。

10月12日,土耳其軍隊正式進入敘利亞,

據土耳其《自由報》報導,包括特種部隊在內的100名土耳其士兵與30輛裝甲車進入了伊德利蔔省。

13日,土耳其武裝部隊(Türk Silahlı Kuvvetleri,簡稱TSK)發佈官方聲明稱:“為保障阿斯坦納和談框架下停火協議的順利實施,土耳其部隊已開始在 ’伊德利卜衝突降級區’ 執行任務”,同日,敘利亞人權觀察組織(SOHR)稱又有一批新的土耳其車隊增援伊德利蔔省。

14日,敘利亞政府要求土耳其軍隊迅速、無條件地撤軍,

並表示土耳其軍隊進入敘利亞完全不在阿斯坦納和談的協議框架範圍之內,公開反駁了土耳其武裝部隊之前做出的聲明。俄羅斯和伊朗迄今為止還沒有做出任何表態。

背景

2016年8月14日,土耳其發起了代號為“幼發拉底河之盾”的軍事行動,其主要目標是清除土敘邊境附近的恐怖組織,軍事行動在東起幼發拉底河,西至阿紮茲(Azaz),北沿土敘邊境,南抵巴蔔(al-Bab)的範圍內展開,土耳其武裝部隊聯合其扶植的反對派武裝,

迅速攻佔了“伊斯蘭國”(IS)組織控制下的傑拉布魯斯(Jarablus),隨後又南下巴蔔,逐步將“伊斯蘭國”武裝驅逐出土敘邊境地區,為敘利亞境內的反恐戰爭做出了很大貢獻。

然而,土耳其軍隊在打擊IS的同時,也多次攻擊抵抗IS的另一主力——人民保衛部隊(簡稱YPG,主要由庫爾德人組成),並從土耳其境內不斷對庫爾德人控制的羅賈瓦地區展開炮擊。因此,土耳其軍事行動的意義和性質在國際社會上褒貶不一、爭論很大。

今年3月29日,土耳其官方宣佈“幼發拉底河之盾”軍事行動成功結束,土耳其通過該軍事行動佔領了約2000平方千米的土地,包括230個定居點,將土耳其扶植的“自由敘利亞軍”的領土範圍擴張到了2225平方千米。

3月30日,土耳其將扶植的反對派組織成立了“敘利亞國民軍”(Syrian National Army)。“敘利亞國民軍”的主要任務是打著反對派的旗號,對抗敘利亞政府軍、IS和以人民保衛部隊為核心的敘利亞民主軍,捍衛土耳其在敘利亞北部的利益,並駐守土耳其在軍事行動後設立的“安全區域”(Güvenli Bölge)。

這支原本一盤散沙的土耳其傀儡部隊成功地完成了這些任務。一周以前土耳其宣佈進軍伊德利蔔省後,“敘利亞國民軍”更是擔當起了土耳其的先鋒隊,成為新一輪軍事行動中的實際主力。

伊德利蔔省當前局勢

伊德利蔔省是目前敘利亞全境內唯一一個完全在政府軍控制之外的省份,現主要為沙姆解放組織(Hayat Tahrir al-Sham,簡稱HTS)所控制,該組織的核心組成部分正是前“基地”組織分支努斯拉陣線(Al-Nusra Front,現改名Jabhat Fateh al-Sham,並於2016年7月宣佈脫離“基地”組織)。2015年,努斯拉陣線與自由沙姆人伊斯蘭運動(Ahrar al-Sham,以下簡稱沙姆人運動)結成聯盟,共同佔領了伊德利蔔省。

努斯拉陣線與沙姆人運動屬於薩拉菲主義,其政治理想多有相似之處——都認同戰後要在敘利亞建立一個以沙裡亞法為主宰的伊斯蘭國家,並堅決不與敘利亞政府妥協等等。

儘管政治目標基本一致,兩者在行為方式上卻有很大分歧。

相比而言,努斯拉陣線的行為模式要更加極端,也更加排斥外部勢力的干涉。沙姆人運動則積極支援阿斯坦納和談,與另一反對派勢力“自由敘利亞軍”展開合作,乃至與土耳其建立友好關係,在“幼發拉底河之盾行動”中配合土耳其軍隊的作戰。這種“異端”行為徹底激怒了努斯拉陣線,為雙方合作關係的破裂埋下了伏筆。當然,矛盾的根源還是利益衝突,也就是爭奪伊德利蔔省的主要控制權。

今年9月份,兩個派別再次爆發衝突,沙姆人運動在戰爭中被擊敗,被迫撤往伊德利蔔省南部靠近哈馬省的邊境地區,其6個下屬組織也隨之宣佈叛變,加入沙姆解放組織。敘利亞人權觀察組織(SOHR)表示,以努斯拉陣線為核心的沙姆解放組織目前已控制伊德利蔔省70%的地區。

土耳其政府對戰爭結果反應強烈,威脅要向沙姆解放組織發起報復行動,然而在此次軍事行動中,觀察者卻發現土耳其武裝部隊與沙姆解放組織在伊德利卜省完全沒有衝突的跡象,相反,媒體報導顯示,雙方派出代表在伊德利蔔省展開了一次非正式的和談。這使得很多評論家大惑不解。

土耳其為出兵伊德利蔔省做足了準備,頗有要與沙姆解放組織決一死戰的趨向,聲勢如此之大,到了伊德利蔔之後,卻又偃旗息鼓,乃至與沙姆解放組織進行和談,其背後的動機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背後動機

那麼,土耳其此次出兵,其主要目的究竟是什麼呢?筆者以為,此次軍事行動是土耳其長期戰略佈局的一部分。

其出兵的目的有三:

第一是為了在敘利亞政府軍出兵之前儘早佔領伊德利蔔省這個戰略要地,在敘利亞北部獲得一個落腳點,使之成為自己扶植的反對派的大本營;

第二是為下一步打擊阿夫林(Afrin)地區的庫爾德武裝做好準備;

第三則是為了利用阿斯坦納和談的談判成果來攫取實際利益,並借機測試俄羅斯在敘利亞問題上對土耳其立場的寬容度,以此來決定日後雙方發生重大利益衝突時土耳其要採取什麼樣的態度。

關於土耳其要達成的第一個目標,可以理解為伊德利蔔省是土耳其在敘利亞局勢中一個重要的籌碼。從2015年9月俄羅斯出兵干預敘利亞內戰以來,敘利亞政府軍扭轉了戰局的頹勢,逐漸收復了之前為反對派所佔據的領土,尤其是去年12月份,政府軍攻克了反對派控制的最後一個重要堡壘——阿勒頗城區,可以說是在戰爭中奪取了絕對主動權。

伊德利蔔省一方面是敘利亞全境內唯一一個完全在政府軍控制之外的省份,另一方面又掌握在國際公認的極端組織努斯拉陣線的手中,這正好給土耳其提供了政治機遇。

若是土耳其部隊能趕在政府軍之前進駐該地,就能給自己提供一個在敘利亞穩定的據點,日後還可以借此與敘利亞政府進行討價還價,換取其他政治或經濟利益,這麼好的機會土耳其當然要儘早把握。

但為了降低自身損失,土耳其倒也不想馬上和努斯拉陣線兵戎相見,而是選擇借助其扶植的反對派勢力蠶食伊德利蔔省的領土,自己則是先派一小部分軍隊進入伊德利蔔省再說。這也部分解釋了土耳其在本次軍事行動中自相矛盾的行為。

土耳其要達成的第二個目標,即乘勢打擊敘利亞北部的庫爾德武裝,可能是其此次出兵最關鍵的因素所在。當然,土耳其官方聲明也宣稱了軍事行動的目的是防止敘利亞北部出現一個“極端組織走廊”,土耳其眼中的“極端組織”,既包括國際上公認的“伊斯蘭國”、努斯拉陣線等極端宗教團體,也包括目前控制阿夫林(Afrin)的庫爾德武裝人民保衛部隊(YPG)。

阻止恐怖主義擴散是各國都希望達成的目標,土耳其以打擊恐怖主義為名,可謂是“出師有名”,至於它要打擊的是哪一個“恐怖組織”,關心的人可能就不多了。

那麼,土耳其提到的這個“極端組織走廊”究竟是什麼呢?

簡單的說,土耳其政府是要防備庫爾德武裝在敘利亞北部連成一片。目前,庫爾德人控制的“北敘利亞民主聯盟”(即羅賈瓦區)已經獲得了事實上的自治權,庫爾德人將其控制的區域劃分成了阿夫林(Afrin)、科巴尼(Kobani)、賈茲拉(Jazira)和沙赫巴(Shahba)四個行政區,然而,其控制區域被土耳其扶植的反對派從中間攔腰截斷(也就是在“幼發拉底河之盾”行動中土耳其佔領的那一部分)。這導致西部的阿夫林行政區和其他三個行政區無法進行直接聯繫,處於被封鎖的狀態之中。

土耳其宣稱要防範“極端組織走廊”,其實就是要防範庫爾德武裝打破阿夫林地區的封鎖和孤立局面,將阿夫林與科巴尼兩個地區聯繫起來。而一旦土耳其扶植的反對派武裝佔領伊德利蔔省,土耳其部隊就能以之為據點,隨時 向阿夫林地區發起進攻。

當然,土耳其政府也知道,阿夫林地區自從1980年代就是庫爾德政治勢力的重要據點,庫爾德人占該地區人口的絕大多數,而且已經發展出非常完善的政治、經濟和防衛體系。如果土耳其軍隊入侵阿夫林,則必將會遭到當地軍民的誓死抵抗。

除此之外,俄羅斯、敘利亞政府都不會坐視土耳其在敘利亞北部這麼心安理得地“開疆拓土”,本來於別國土地上動用武力在道義上就不佔優勢,一旦俄、敘出面干涉,土耳其除了撤軍恐怕別無其他選擇。

何況以庫爾德武裝為核心的敘利亞民主軍在抗擊IS的戰鬥中節節勝利,士氣大振,又得到了美國的支持,土耳其是斷乎不敢貿然出兵的。因此,土耳其現在能做的,也只有先控制伊德利卜省作為一個據點,等時機成熟了日後再進攻阿夫林不遲。

土耳其出兵的第三個目的就是發揮在阿斯坦納和談中取得的成果,並試探俄羅斯的態度。阿斯坦納和談是論及此次土耳其出兵時不可回避的一個背景。

在9月份舉行的最近一次和談中,俄、土、伊朗三國達成協議,在伊德利卜省建立“衝突降級區”(De-escalation Zone),協議達成後,政府軍和反對派將暫停在該地區的相互攻擊。

在協議框架下,俄羅斯、土耳其、伊朗三國將成為“擔保國”,為監督各方停火,三國將各派出500名觀察員駐守,並在伊德利蔔省設立14個管控網站,這就給土耳其向敘利亞派遣部隊提供了合法的理由。

10月7日—8日,土耳其就在協議框架下向伊德利蔔省派出了第一批觀察部隊,派出這批觀察部隊的實際目的則是向土耳其操縱的反對派發出信號,土耳其“觀察部隊”與各反對派別相互配合,為接下來出兵做足了準備。

俄土伊在敘利亞問題上達成協議

土耳其此次以“將阿斯坦納和談成果付諸實施”為名,為其軍事行動提供了看似完全合理的解釋,俄羅斯對此又會做出什麼反應呢?

理論上,俄羅斯作為敘利亞政權最大的支持者,應該大力反對土耳其部隊侵入敘利亞境內的軍事行動;但土耳其部隊進入的畢竟是恐怖組織努斯拉陣線控制的伊德利蔔省,而且出兵好像又在阿斯坦納和談的框架範圍內,並無太多可指摘之處。

此外,土耳其總統甚至呼籲俄羅斯與之進行協調行動,俄羅斯發動空襲,佔領伊德利蔔省週邊郊區;土耳其派出陸地部隊,佔領伊德利蔔城區。

雖然該提議並沒有什麼可實施性,但如此一來,俄羅斯就更不好直接攻擊土耳其的軍事行動了。從俄羅斯的角度出發,至關重要的是阿薩德政權能得以存續下去。他們沒有理由關心敘利亞庫爾德人自治運動的成敗,對他們來說最理想的局面是政府軍擊敗庫爾德武裝,控制敘利亞全境。

如有可能,他們反而希望利用土耳其對於庫爾德政治運動的恐懼,讓他們協助敘利亞政府軍打擊庫爾德武裝,以方便未來阿薩德政權進行清除庫爾德武裝勢力、收復敘利亞北方全部領土的軍事行動。與敘利亞政府軍合作對土耳其而言自然就意味著要背叛、犧牲他們長期扶植的反對派武裝。

這種局面並非完全沒有可能,土耳其現在介入敘利亞內戰的首要目標就是要遏制庫爾德人的政治勢力,防止土、敘兩國的庫爾德政治運動相互勾連;而阿薩德政權是否下臺相比於庫爾德問題反而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反對派內部四分五裂,作戰能力極度匱乏,指望他們掌控敘利亞局面,承擔打擊庫爾德武裝的主力顯然是沒有什麼希望的。假設土耳其面臨“扶植反對派” 和“消滅敘利亞境內庫爾德武裝勢力”二者只能選其一 的局面,土耳其政府選擇後者的可能性歸根到底還是要大一些。

伊德利蔔“衝突降級區”

從某種意義上說,阿斯坦納和談已經成為結束敘利亞內戰的最大希望。儘管俄羅斯、土耳其和伊朗三方在敘利亞的利益取向千差萬別,對敘利亞未來的設計構想也各有不同,但他們就是結成了“最不可能的同盟”,取得了日內瓦會議商討了幾年都沒有取得的成就,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觀”。

今年3月,俄、土、伊三方達成協議,將在敘利亞建立四個“衝突降級區”(De-escalation Zone),這四個“衝突降級區”分別為:

1、反對派“南方陣線”(Southern Front,該組織受到美國、約旦等國的大力支持)控制的達拉省(Daraa Governorate)部分地區,該地區主要位於約旦和敘利亞的邊界附近。

2、霍姆斯省北部反對派控制的地區

3、大馬士革東北城郊的 東古塔地區(Eastern Ghouta,目前該地區主要由反對派武裝Jaysh al-Islam控制)。

4、伊德利卜省全境與周邊哈馬省、拉塔基亞省和阿勒頗省的部分地區,該地區情況最為複雜,反對派也最為集中,目前主要為沙姆解放組織與沙姆人運動所控制。

在3月份舉行的阿斯坦納會談中,俄、土、伊朗三方約定,若“衝突降級區”協議達成,政府軍與反對派之間將立即停火。但協定對阿斯坦納和談範圍之外的各恐怖組織並不生效,這就意味著政府軍與反對派都可以利用這個時機,來清除四個地區的恐怖組織,趁機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

設立“衝突降級區”的目的正是要讓政府軍與反對派獲得喘息之機,先去消滅那些邊緣武裝,擴張勢力,至於把這些邊緣力量都清除之後會怎樣 ——是政府軍與反對派互相妥協,政治解決雙方的利益衝突,按照勢力範圍在議會中分配席位;還是重啟新一輪內戰,進行重新洗牌;這些都可以擱置爭議,留待以後解決。

這種策略雖然看起來不過是一種拖延政策,但它實際上對使敘利亞局勢明朗化、儘早結束內戰 是有很大幫助的。敘利亞內戰爆發以來,敘利亞的政治生態不斷碎片化,反對派內部四分五裂,沒有任何一方能夠控制混亂的政治局面,穩定社會環境,以至於敘利亞漸趨於事實上的無政府狀態。

因此,越來越多的外部勢力不斷湧入,來爭搶這個政治真空,其中包括“基地”組織的分支“努斯拉陣線”,也包括現在已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伊斯蘭國”恐怖組織。

據統計,現在敘利亞境內有3000多個政治、武裝派系,一個不過1700多萬(戰前)人口的國家內卻有3000多個派系在爭權奪利,這聽起來是很荒謬的一件事。然而這就是內戰爆發以來敘利亞無政府狀態、政治真空所導致的一個必然結果。

所以無論是敘利亞政府還是反對派,都希望能夠結束這種“無窮無盡的碎片化狀態”,儘早對控制地區進行有效統治,以穩定局面,防止更多的武裝派別攪局。與此同時,俄羅斯、土耳其、伊朗也擔心會有其他像IS這樣不可控的非理性因素進一步干擾其政治佈局,並希望阻止敘利亞戰局進一步擴大化,等到把各個邊緣力量與不可控因素全都消滅乾淨後,再彼此展開談判或是新一輪角逐。

簡而言之,設立“衝突降級區” 至少成功地把各主要力量之間的“直接對抗”轉變成了一種“間接博弈”。

前景預測

到目前為止,土耳其在伊德利蔔省的軍事行動還是小規模的,其主要依賴的還是扶植起來的那些反對派勢力。畢竟在名義上,土方已經明確宣稱本次出兵的目的是“監督伊德利蔔地區政府軍與反對派實現停火”,況且在美國和俄羅斯態度不明朗的情況下,土耳其也不願冒太大風險發起大規模的戰爭。

因此,我們可以斷言,土耳其在伊德利蔔省的軍事行動並非一場軍事冒險,而是一次試探性的舉動,其主要目的是為下一輪的博弈積累政治資本。

實際上,土耳其國內的安全局勢才初步穩定下來,其武裝部隊在安納托利亞東南部地區與庫爾德工人党(PKK)尚且不斷發生衝突,讓他們立即準備一場在敘利亞境內的大規模軍事冒險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不過,本次軍事行動對土耳其扶植的反對派武裝而言卻是一次至關重要的考驗,在土耳其軍隊不進行大規模干預的情況下,這些反對派武裝是否有能力進行獨立作戰,在伊德利蔔省站穩腳跟,還有待我們觀察。

而另一方面,“努斯拉陣線”在敘利亞內戰中歷經重重考驗,在今年年初剛與其他極端宗教武裝 聯合組建起了沙姆解放組織,又佔領了伊德利蔔省70%的地區,其政治、軍事實力不可小覷,必將給土耳其扶植的反對派帶來不小的威脅。

總而言之,雖然敘利亞國內政治力量碎片化依舊非常嚴重,戰局依舊充滿了不可預見性,和平依舊遙遙無期;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俄土伊三國在敘利亞問題上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儘管三國政治立場不同,對敘利亞前景的規劃設計也不同,但一個和平、穩定的敘利亞卻必將符合這三國的共同利益。可以說,俄羅斯、土耳其、伊朗彼此間合作與博弈的結果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敘利亞人民的未來。

今日主筆 劉新越

主要由庫爾德人組成),並從土耳其境內不斷對庫爾德人控制的羅賈瓦地區展開炮擊。因此,土耳其軍事行動的意義和性質在國際社會上褒貶不一、爭論很大。

今年3月29日,土耳其官方宣佈“幼發拉底河之盾”軍事行動成功結束,土耳其通過該軍事行動佔領了約2000平方千米的土地,包括230個定居點,將土耳其扶植的“自由敘利亞軍”的領土範圍擴張到了2225平方千米。

3月30日,土耳其將扶植的反對派組織成立了“敘利亞國民軍”(Syrian National Army)。“敘利亞國民軍”的主要任務是打著反對派的旗號,對抗敘利亞政府軍、IS和以人民保衛部隊為核心的敘利亞民主軍,捍衛土耳其在敘利亞北部的利益,並駐守土耳其在軍事行動後設立的“安全區域”(Güvenli Bölge)。

這支原本一盤散沙的土耳其傀儡部隊成功地完成了這些任務。一周以前土耳其宣佈進軍伊德利蔔省後,“敘利亞國民軍”更是擔當起了土耳其的先鋒隊,成為新一輪軍事行動中的實際主力。

伊德利蔔省當前局勢

伊德利蔔省是目前敘利亞全境內唯一一個完全在政府軍控制之外的省份,現主要為沙姆解放組織(Hayat Tahrir al-Sham,簡稱HTS)所控制,該組織的核心組成部分正是前“基地”組織分支努斯拉陣線(Al-Nusra Front,現改名Jabhat Fateh al-Sham,並於2016年7月宣佈脫離“基地”組織)。2015年,努斯拉陣線與自由沙姆人伊斯蘭運動(Ahrar al-Sham,以下簡稱沙姆人運動)結成聯盟,共同佔領了伊德利蔔省。

努斯拉陣線與沙姆人運動屬於薩拉菲主義,其政治理想多有相似之處——都認同戰後要在敘利亞建立一個以沙裡亞法為主宰的伊斯蘭國家,並堅決不與敘利亞政府妥協等等。

儘管政治目標基本一致,兩者在行為方式上卻有很大分歧。

相比而言,努斯拉陣線的行為模式要更加極端,也更加排斥外部勢力的干涉。沙姆人運動則積極支援阿斯坦納和談,與另一反對派勢力“自由敘利亞軍”展開合作,乃至與土耳其建立友好關係,在“幼發拉底河之盾行動”中配合土耳其軍隊的作戰。這種“異端”行為徹底激怒了努斯拉陣線,為雙方合作關係的破裂埋下了伏筆。當然,矛盾的根源還是利益衝突,也就是爭奪伊德利蔔省的主要控制權。

今年9月份,兩個派別再次爆發衝突,沙姆人運動在戰爭中被擊敗,被迫撤往伊德利蔔省南部靠近哈馬省的邊境地區,其6個下屬組織也隨之宣佈叛變,加入沙姆解放組織。敘利亞人權觀察組織(SOHR)表示,以努斯拉陣線為核心的沙姆解放組織目前已控制伊德利蔔省70%的地區。

土耳其政府對戰爭結果反應強烈,威脅要向沙姆解放組織發起報復行動,然而在此次軍事行動中,觀察者卻發現土耳其武裝部隊與沙姆解放組織在伊德利卜省完全沒有衝突的跡象,相反,媒體報導顯示,雙方派出代表在伊德利蔔省展開了一次非正式的和談。這使得很多評論家大惑不解。

土耳其為出兵伊德利蔔省做足了準備,頗有要與沙姆解放組織決一死戰的趨向,聲勢如此之大,到了伊德利蔔之後,卻又偃旗息鼓,乃至與沙姆解放組織進行和談,其背後的動機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背後動機

那麼,土耳其此次出兵,其主要目的究竟是什麼呢?筆者以為,此次軍事行動是土耳其長期戰略佈局的一部分。

其出兵的目的有三:

第一是為了在敘利亞政府軍出兵之前儘早佔領伊德利蔔省這個戰略要地,在敘利亞北部獲得一個落腳點,使之成為自己扶植的反對派的大本營;

第二是為下一步打擊阿夫林(Afrin)地區的庫爾德武裝做好準備;

第三則是為了利用阿斯坦納和談的談判成果來攫取實際利益,並借機測試俄羅斯在敘利亞問題上對土耳其立場的寬容度,以此來決定日後雙方發生重大利益衝突時土耳其要採取什麼樣的態度。

關於土耳其要達成的第一個目標,可以理解為伊德利蔔省是土耳其在敘利亞局勢中一個重要的籌碼。從2015年9月俄羅斯出兵干預敘利亞內戰以來,敘利亞政府軍扭轉了戰局的頹勢,逐漸收復了之前為反對派所佔據的領土,尤其是去年12月份,政府軍攻克了反對派控制的最後一個重要堡壘——阿勒頗城區,可以說是在戰爭中奪取了絕對主動權。

伊德利蔔省一方面是敘利亞全境內唯一一個完全在政府軍控制之外的省份,另一方面又掌握在國際公認的極端組織努斯拉陣線的手中,這正好給土耳其提供了政治機遇。

若是土耳其部隊能趕在政府軍之前進駐該地,就能給自己提供一個在敘利亞穩定的據點,日後還可以借此與敘利亞政府進行討價還價,換取其他政治或經濟利益,這麼好的機會土耳其當然要儘早把握。

但為了降低自身損失,土耳其倒也不想馬上和努斯拉陣線兵戎相見,而是選擇借助其扶植的反對派勢力蠶食伊德利蔔省的領土,自己則是先派一小部分軍隊進入伊德利蔔省再說。這也部分解釋了土耳其在本次軍事行動中自相矛盾的行為。

土耳其要達成的第二個目標,即乘勢打擊敘利亞北部的庫爾德武裝,可能是其此次出兵最關鍵的因素所在。當然,土耳其官方聲明也宣稱了軍事行動的目的是防止敘利亞北部出現一個“極端組織走廊”,土耳其眼中的“極端組織”,既包括國際上公認的“伊斯蘭國”、努斯拉陣線等極端宗教團體,也包括目前控制阿夫林(Afrin)的庫爾德武裝人民保衛部隊(YPG)。

阻止恐怖主義擴散是各國都希望達成的目標,土耳其以打擊恐怖主義為名,可謂是“出師有名”,至於它要打擊的是哪一個“恐怖組織”,關心的人可能就不多了。

那麼,土耳其提到的這個“極端組織走廊”究竟是什麼呢?

簡單的說,土耳其政府是要防備庫爾德武裝在敘利亞北部連成一片。目前,庫爾德人控制的“北敘利亞民主聯盟”(即羅賈瓦區)已經獲得了事實上的自治權,庫爾德人將其控制的區域劃分成了阿夫林(Afrin)、科巴尼(Kobani)、賈茲拉(Jazira)和沙赫巴(Shahba)四個行政區,然而,其控制區域被土耳其扶植的反對派從中間攔腰截斷(也就是在“幼發拉底河之盾”行動中土耳其佔領的那一部分)。這導致西部的阿夫林行政區和其他三個行政區無法進行直接聯繫,處於被封鎖的狀態之中。

土耳其宣稱要防範“極端組織走廊”,其實就是要防範庫爾德武裝打破阿夫林地區的封鎖和孤立局面,將阿夫林與科巴尼兩個地區聯繫起來。而一旦土耳其扶植的反對派武裝佔領伊德利蔔省,土耳其部隊就能以之為據點,隨時 向阿夫林地區發起進攻。

當然,土耳其政府也知道,阿夫林地區自從1980年代就是庫爾德政治勢力的重要據點,庫爾德人占該地區人口的絕大多數,而且已經發展出非常完善的政治、經濟和防衛體系。如果土耳其軍隊入侵阿夫林,則必將會遭到當地軍民的誓死抵抗。

除此之外,俄羅斯、敘利亞政府都不會坐視土耳其在敘利亞北部這麼心安理得地“開疆拓土”,本來於別國土地上動用武力在道義上就不佔優勢,一旦俄、敘出面干涉,土耳其除了撤軍恐怕別無其他選擇。

何況以庫爾德武裝為核心的敘利亞民主軍在抗擊IS的戰鬥中節節勝利,士氣大振,又得到了美國的支持,土耳其是斷乎不敢貿然出兵的。因此,土耳其現在能做的,也只有先控制伊德利卜省作為一個據點,等時機成熟了日後再進攻阿夫林不遲。

土耳其出兵的第三個目的就是發揮在阿斯坦納和談中取得的成果,並試探俄羅斯的態度。阿斯坦納和談是論及此次土耳其出兵時不可回避的一個背景。

在9月份舉行的最近一次和談中,俄、土、伊朗三國達成協議,在伊德利卜省建立“衝突降級區”(De-escalation Zone),協議達成後,政府軍和反對派將暫停在該地區的相互攻擊。

在協議框架下,俄羅斯、土耳其、伊朗三國將成為“擔保國”,為監督各方停火,三國將各派出500名觀察員駐守,並在伊德利蔔省設立14個管控網站,這就給土耳其向敘利亞派遣部隊提供了合法的理由。

10月7日—8日,土耳其就在協議框架下向伊德利蔔省派出了第一批觀察部隊,派出這批觀察部隊的實際目的則是向土耳其操縱的反對派發出信號,土耳其“觀察部隊”與各反對派別相互配合,為接下來出兵做足了準備。

俄土伊在敘利亞問題上達成協議

土耳其此次以“將阿斯坦納和談成果付諸實施”為名,為其軍事行動提供了看似完全合理的解釋,俄羅斯對此又會做出什麼反應呢?

理論上,俄羅斯作為敘利亞政權最大的支持者,應該大力反對土耳其部隊侵入敘利亞境內的軍事行動;但土耳其部隊進入的畢竟是恐怖組織努斯拉陣線控制的伊德利蔔省,而且出兵好像又在阿斯坦納和談的框架範圍內,並無太多可指摘之處。

此外,土耳其總統甚至呼籲俄羅斯與之進行協調行動,俄羅斯發動空襲,佔領伊德利蔔省週邊郊區;土耳其派出陸地部隊,佔領伊德利蔔城區。

雖然該提議並沒有什麼可實施性,但如此一來,俄羅斯就更不好直接攻擊土耳其的軍事行動了。從俄羅斯的角度出發,至關重要的是阿薩德政權能得以存續下去。他們沒有理由關心敘利亞庫爾德人自治運動的成敗,對他們來說最理想的局面是政府軍擊敗庫爾德武裝,控制敘利亞全境。

如有可能,他們反而希望利用土耳其對於庫爾德政治運動的恐懼,讓他們協助敘利亞政府軍打擊庫爾德武裝,以方便未來阿薩德政權進行清除庫爾德武裝勢力、收復敘利亞北方全部領土的軍事行動。與敘利亞政府軍合作對土耳其而言自然就意味著要背叛、犧牲他們長期扶植的反對派武裝。

這種局面並非完全沒有可能,土耳其現在介入敘利亞內戰的首要目標就是要遏制庫爾德人的政治勢力,防止土、敘兩國的庫爾德政治運動相互勾連;而阿薩德政權是否下臺相比於庫爾德問題反而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反對派內部四分五裂,作戰能力極度匱乏,指望他們掌控敘利亞局面,承擔打擊庫爾德武裝的主力顯然是沒有什麼希望的。假設土耳其面臨“扶植反對派” 和“消滅敘利亞境內庫爾德武裝勢力”二者只能選其一 的局面,土耳其政府選擇後者的可能性歸根到底還是要大一些。

伊德利蔔“衝突降級區”

從某種意義上說,阿斯坦納和談已經成為結束敘利亞內戰的最大希望。儘管俄羅斯、土耳其和伊朗三方在敘利亞的利益取向千差萬別,對敘利亞未來的設計構想也各有不同,但他們就是結成了“最不可能的同盟”,取得了日內瓦會議商討了幾年都沒有取得的成就,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觀”。

今年3月,俄、土、伊三方達成協議,將在敘利亞建立四個“衝突降級區”(De-escalation Zone),這四個“衝突降級區”分別為:

1、反對派“南方陣線”(Southern Front,該組織受到美國、約旦等國的大力支持)控制的達拉省(Daraa Governorate)部分地區,該地區主要位於約旦和敘利亞的邊界附近。

2、霍姆斯省北部反對派控制的地區

3、大馬士革東北城郊的 東古塔地區(Eastern Ghouta,目前該地區主要由反對派武裝Jaysh al-Islam控制)。

4、伊德利卜省全境與周邊哈馬省、拉塔基亞省和阿勒頗省的部分地區,該地區情況最為複雜,反對派也最為集中,目前主要為沙姆解放組織與沙姆人運動所控制。

在3月份舉行的阿斯坦納會談中,俄、土、伊朗三方約定,若“衝突降級區”協議達成,政府軍與反對派之間將立即停火。但協定對阿斯坦納和談範圍之外的各恐怖組織並不生效,這就意味著政府軍與反對派都可以利用這個時機,來清除四個地區的恐怖組織,趁機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

設立“衝突降級區”的目的正是要讓政府軍與反對派獲得喘息之機,先去消滅那些邊緣武裝,擴張勢力,至於把這些邊緣力量都清除之後會怎樣 ——是政府軍與反對派互相妥協,政治解決雙方的利益衝突,按照勢力範圍在議會中分配席位;還是重啟新一輪內戰,進行重新洗牌;這些都可以擱置爭議,留待以後解決。

這種策略雖然看起來不過是一種拖延政策,但它實際上對使敘利亞局勢明朗化、儘早結束內戰 是有很大幫助的。敘利亞內戰爆發以來,敘利亞的政治生態不斷碎片化,反對派內部四分五裂,沒有任何一方能夠控制混亂的政治局面,穩定社會環境,以至於敘利亞漸趨於事實上的無政府狀態。

因此,越來越多的外部勢力不斷湧入,來爭搶這個政治真空,其中包括“基地”組織的分支“努斯拉陣線”,也包括現在已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伊斯蘭國”恐怖組織。

據統計,現在敘利亞境內有3000多個政治、武裝派系,一個不過1700多萬(戰前)人口的國家內卻有3000多個派系在爭權奪利,這聽起來是很荒謬的一件事。然而這就是內戰爆發以來敘利亞無政府狀態、政治真空所導致的一個必然結果。

所以無論是敘利亞政府還是反對派,都希望能夠結束這種“無窮無盡的碎片化狀態”,儘早對控制地區進行有效統治,以穩定局面,防止更多的武裝派別攪局。與此同時,俄羅斯、土耳其、伊朗也擔心會有其他像IS這樣不可控的非理性因素進一步干擾其政治佈局,並希望阻止敘利亞戰局進一步擴大化,等到把各個邊緣力量與不可控因素全都消滅乾淨後,再彼此展開談判或是新一輪角逐。

簡而言之,設立“衝突降級區” 至少成功地把各主要力量之間的“直接對抗”轉變成了一種“間接博弈”。

前景預測

到目前為止,土耳其在伊德利蔔省的軍事行動還是小規模的,其主要依賴的還是扶植起來的那些反對派勢力。畢竟在名義上,土方已經明確宣稱本次出兵的目的是“監督伊德利蔔地區政府軍與反對派實現停火”,況且在美國和俄羅斯態度不明朗的情況下,土耳其也不願冒太大風險發起大規模的戰爭。

因此,我們可以斷言,土耳其在伊德利蔔省的軍事行動並非一場軍事冒險,而是一次試探性的舉動,其主要目的是為下一輪的博弈積累政治資本。

實際上,土耳其國內的安全局勢才初步穩定下來,其武裝部隊在安納托利亞東南部地區與庫爾德工人党(PKK)尚且不斷發生衝突,讓他們立即準備一場在敘利亞境內的大規模軍事冒險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不過,本次軍事行動對土耳其扶植的反對派武裝而言卻是一次至關重要的考驗,在土耳其軍隊不進行大規模干預的情況下,這些反對派武裝是否有能力進行獨立作戰,在伊德利蔔省站穩腳跟,還有待我們觀察。

而另一方面,“努斯拉陣線”在敘利亞內戰中歷經重重考驗,在今年年初剛與其他極端宗教武裝 聯合組建起了沙姆解放組織,又佔領了伊德利蔔省70%的地區,其政治、軍事實力不可小覷,必將給土耳其扶植的反對派帶來不小的威脅。

總而言之,雖然敘利亞國內政治力量碎片化依舊非常嚴重,戰局依舊充滿了不可預見性,和平依舊遙遙無期;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俄土伊三國在敘利亞問題上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儘管三國政治立場不同,對敘利亞前景的規劃設計也不同,但一個和平、穩定的敘利亞卻必將符合這三國的共同利益。可以說,俄羅斯、土耳其、伊朗彼此間合作與博弈的結果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敘利亞人民的未來。

今日主筆 劉新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