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特朗普公然毀約,伊朗立刻打擊美國的盟友,結果或對中方不利

沒有意外,特朗普如同野牛,撞翻一個又一個攤鋪,這次輪到了“伊朗核協議”。早在競選時特朗普就攻擊奧巴馬愚蠢地縱容伊朗,如今他終於兌現了承諾:從事實上公然毀約。美國總統指責伊朗破壞穩定,

造成廣泛的威脅,認定現在的協議在説明伊朗恢復元氣,是養癰遺患。

不過,“海外探客”發現,特朗普這次忽然學聰明了,鑒於歐盟、英法德俄等都反對美國撕毀協議,他不得不使出“甩鍋策略”。總統每隔90天就要向國會報告伊朗是否聽話,

而特朗普已經兩次不情不願地承認事實。這次白宮把球踢給國會,讓國會決定是否在60天內重啟對伊制裁,如果參眾兩院決定制裁,那麼伊核協議就將自動廢止。

美國國務卿蒂勒森10月15日打圓場,承認伊朗已經“從技術上遵守了”伊核協議,但他又表示“特朗普總統認為協議存在缺陷,希望國會採取措施來彌補。”尤其是要加上限制發展彈道導彈這一條,還要求伊朗徹底放棄核能力,

不能簡單地將核計畫推遲到2025年。蒂勒森還虛偽地表示“美國願意留在這個協議裡,但是伊朗要做的更好,讓美國人感到更安全。”

什麼是耍賴?這就是耍賴。當霸主的好處之一就是能夠隨心所欲的耍賴,只有美國才有這樣的厚臉皮與權利。雖然美國的公信力再次受到重創,但沒有誰敢把美國怎麼著。探客認為,這就相當於買了件東西,足足用了2年多,現在感覺買貴了,

強迫賣主退回95%的貨款,否則就威脅要退貨。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第一時間表示:“美國已經事實上退出了伊核協議,加劇了國際局勢的不穩定趨勢。”

對於伊朗而言,這就是不折不扣的羞辱。不過,儘管伊朗威脅“重新恢復核能生產”,可在美國人沒有正式宣佈退出的情況下,底牌不能輕易打,否則特朗普就能愉快地把所有責任都推到自己身上。連美媒都意識到伊朗可能採取報復措施,

包括建造核潛艇、向代理人提供先進武器、在代理人戰爭中殺死美軍士兵等等。

果然,伊朗採取了“曲線救國”的辦法,修理美國的盟友。這個盟友不是以色列,雖然以色列一直想轟炸伊朗核設施,但現在特朗普的做法符合猶太集團的利益,以色列樂於靜觀其變,而且伊朗也不傻,當然要挑個軟柿子。

最終倒楣的還是庫爾德人。為了實現獨立,庫爾德人甘於為美國衝鋒陷陣,在敘利亞充當美國的代理人,幫助白宮消滅叛徒——希拉蕊一手扶植起來的IS武裝。10月15日,主要由驍勇善戰的庫爾德人組成的“敘利亞自衛軍”宣佈,已經向敘利亞北部城市拉卡發動最後的猛攻,這座被IS確認為“首都”的城市已經搖搖欲墜。275名投降的武裝分子獲准離開,勝利已經指日可待。美國在敘利亞所扶持的盟友裡,總算有一個爭點氣的。

不過就在庫爾德人在敘利亞高唱凱歌之時,本族的“金庫”卻被伊朗支持的武裝力量給襲擊了。伊拉克庫區當局10月16日證實,伊拉克軍隊和什葉派民兵組織“人民動員軍”正在基爾庫克南部的塔劄鎮進行大規模集結,從6個方向對庫爾德武裝“自由戰士”發起攻擊,主要目標就是佔領“石油心臟”基爾庫克。基爾庫克擁有伊拉克30%的石油儲量,探明儲量24.4億噸左右,擁有煉油廠和相關加工廠,有5條輸油管道分別通往黎巴嫩、土耳其和敘利亞。基爾庫克原本不屬於庫爾德人控制區,但由於2014年伊拉克當局無力遏制IS武裝,因此經過一番戰鬥,庫爾德人佔據了這個聚寶盆。

問題是,開往基爾庫克打擊庫爾德人武裝的急先鋒PMU(伊拉克全員動員部隊)是伊朗支持的什葉派武裝,戰鬥力不俗,是與伊拉克政府保持良好關係的藩鎮。而眾所周知的是,庫爾德人在投靠美國之後,覺得有了本錢,因此在9月25日舉行獨立公投,並在9月27日宣佈通過公投。周邊國家對此反應強烈。庫爾德人主要分佈在4個國家:土耳其1200萬,伊朗500萬,伊拉克320萬,敘利亞150萬,這4個國家對公投都表示反對。西方世界也普遍不表示支持。

土耳其、伊朗等國還在庫爾德人控制區週邊舉行軍事演習,關閉了邊界,封鎖空中交通。伊朗乾脆把庫爾德人公投視為美國和以色列人策劃的陰謀。最尷尬的就是庫爾德當局,美國一直將庫爾德人當成控制地區局勢的工具,這個時候也沒有出面力挺,反而用“失望”來形容庫爾德人的衝動之舉,搞得庫爾德人也不敢宣佈所謂的建國。將近50年前,庫爾德領導人穆斯托伐-巴爾劄尼就曾無奈地總結:“我們的命運就是被出賣。”如今歷史在重演。

恐怕誰也想不到,當年打了8年戰爭,傷亡近150萬人的兩個國家,如今為了共同利益又進入同一條戰壕。問題是,中東越亂,油價越高,而海灣地區是中國最主要的原油進口地,占到進口總量的50%以上。賣方當然希望油價越高越好,好不容易敘利亞的戰事有了終結的曙光,結果伊拉克這邊又要生變,俄羅斯和沙特只要坐等油價上漲就能收錢,這樣的好事對產油國來說求之不得,而對於東亞這些進口國來說或許不是一個好消息。如果伊朗等國願意,可以把針對庫爾德人的戰鬥變成細水長流,油價跌了就打一打,從美國人那裡遭受的損失,由東亞的經濟強國來彌補,何樂而不為?(完)

注:本文系“海外探客”原創稿件。想看新聞背後的內幕?敬請關注donatehour007。

275名投降的武裝分子獲准離開,勝利已經指日可待。美國在敘利亞所扶持的盟友裡,總算有一個爭點氣的。

不過就在庫爾德人在敘利亞高唱凱歌之時,本族的“金庫”卻被伊朗支持的武裝力量給襲擊了。伊拉克庫區當局10月16日證實,伊拉克軍隊和什葉派民兵組織“人民動員軍”正在基爾庫克南部的塔劄鎮進行大規模集結,從6個方向對庫爾德武裝“自由戰士”發起攻擊,主要目標就是佔領“石油心臟”基爾庫克。基爾庫克擁有伊拉克30%的石油儲量,探明儲量24.4億噸左右,擁有煉油廠和相關加工廠,有5條輸油管道分別通往黎巴嫩、土耳其和敘利亞。基爾庫克原本不屬於庫爾德人控制區,但由於2014年伊拉克當局無力遏制IS武裝,因此經過一番戰鬥,庫爾德人佔據了這個聚寶盆。

問題是,開往基爾庫克打擊庫爾德人武裝的急先鋒PMU(伊拉克全員動員部隊)是伊朗支持的什葉派武裝,戰鬥力不俗,是與伊拉克政府保持良好關係的藩鎮。而眾所周知的是,庫爾德人在投靠美國之後,覺得有了本錢,因此在9月25日舉行獨立公投,並在9月27日宣佈通過公投。周邊國家對此反應強烈。庫爾德人主要分佈在4個國家:土耳其1200萬,伊朗500萬,伊拉克320萬,敘利亞150萬,這4個國家對公投都表示反對。西方世界也普遍不表示支持。

土耳其、伊朗等國還在庫爾德人控制區週邊舉行軍事演習,關閉了邊界,封鎖空中交通。伊朗乾脆把庫爾德人公投視為美國和以色列人策劃的陰謀。最尷尬的就是庫爾德當局,美國一直將庫爾德人當成控制地區局勢的工具,這個時候也沒有出面力挺,反而用“失望”來形容庫爾德人的衝動之舉,搞得庫爾德人也不敢宣佈所謂的建國。將近50年前,庫爾德領導人穆斯托伐-巴爾劄尼就曾無奈地總結:“我們的命運就是被出賣。”如今歷史在重演。

恐怕誰也想不到,當年打了8年戰爭,傷亡近150萬人的兩個國家,如今為了共同利益又進入同一條戰壕。問題是,中東越亂,油價越高,而海灣地區是中國最主要的原油進口地,占到進口總量的50%以上。賣方當然希望油價越高越好,好不容易敘利亞的戰事有了終結的曙光,結果伊拉克這邊又要生變,俄羅斯和沙特只要坐等油價上漲就能收錢,這樣的好事對產油國來說求之不得,而對於東亞這些進口國來說或許不是一個好消息。如果伊朗等國願意,可以把針對庫爾德人的戰鬥變成細水長流,油價跌了就打一打,從美國人那裡遭受的損失,由東亞的經濟強國來彌補,何樂而不為?(完)

注:本文系“海外探客”原創稿件。想看新聞背後的內幕?敬請關注donatehour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