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蘋果、三星、LG手機的衰退 給國產手機哪些啟示?

在變幻莫測的手機市場,用“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三五年”來形容,似乎也不為過。從國內市場來看,蘋果、三星、LG手機都經歷了從輝煌到衰退的演變,都受到國產手機品牌的強烈衝擊。

在蘋果、三星、LG手機的遭遇中,對國產手機品牌都有哪些啟示呢?讓我們結合市場情況來看一下。

在當前的手機市場,“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全面屏手機忽然爆發,成為當前手機行業的主打趨勢。在全面屏市場成為行業熱點的時候,

蘋果、三星、LG都有什麼樣的表現呢?

毫無疑問的是,蘋果在全面屏領域率先發力,推出了具有行業代表性的iPhone X,這款全面屏手機採用OLED顯示幕,主打高端市場,有望贏得眾多粉絲的關注。而被稱作是“手機品牌中最會做螢幕”的三星也不甘示弱,憑藉其強大的研發能力,推出了18.5:9的Galaxy S8和Galaxy Note 8,成為引人矚目的時尚新品。而LG同樣在全面屏領域不能缺席,先是推出了旗艦機型G6,採用驍龍晶片821,受到媒體詬病;最近LG又發佈了旗艦機V30,

用上了高通驍龍晶片835,雖然在市場上反應平平,卻再一次印證了全面屏手機正在迎來大爆發時期。

從輝煌到沒落 手機巨頭走上下坡路

儘管蘋果、三星、LG在全面屏方面“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紛紛推出了各自的全面屏旗艦產品,但是,表面的繁榮卻難以掩蓋其在國內市場走上下坡路的現實。這三個品牌,一個遠在美國,另外兩個近在韓國,卻不約而同地“殊途同歸”,

在我國市場走向衰落。其實,消費者最想弄明白的是,在全球市場風光一時的手機巨頭,為何在國內市場節節敗退,走上下坡路了呢?在此背後,國產手機品牌強勢崛起固然是一個關鍵因素,但是蘋果、三星、LG自身所出現的問題,無疑給其市場銷量帶來雪上加霜的影響。

首先看看蘋果。蘋果手機長期以來引領消費潮流,成為手機行業的“龍頭老大”,其在手機領域的地位難以撼動。但是“堡壘總是從內部攻破的”,蘋果手機創新能力不足,產品品質大打折扣,是其走上“下跌”節奏的關鍵。從9月份剛剛發佈的iPhone 8/8 Plus來看,新款iPhone 已在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出現了至少10例爆裂事故,讓國內外消費者大跌眼鏡,人們認為蘋果出現了步三星後塵的跡象。

業內表示,在經歷了10年的快速發展後,蘋果iPhone在創新方面遠遠不足,此次推出的新機iPhone 8系列某些功能在中國手機品牌上早已實現,蘋果已不再是全球用戶的首選機。

再來看看三星。從去年到今年,三星Note7、Galaxy S7手機的爆炸事件,無疑讓三星手機成為“千夫所指”,將其推向了衰退的邊緣。除此以外,號稱“防水防塵能力最強”的三星Galaxy S8不能防水,也再一次將三星手機推向了風口浪尖。這些問題的發生,讓消費者對三星手機不再信任,由此帶來銷量的急劇下跌。來自賽諾的資料顯示,2017年上半年,三星手機在中國線下市場銷量直線下滑65.8%,僅為447.6萬台,每個月平均出貨約74.6萬台,只相當於OPPO的近1/9(線下市場),華為的近1/8,蘋果的近1/5。賽諾資料顯示,三星在中國的用戶品牌忠誠度已經跌至12%,甚至落後于樂視。

最後再來看看LG。LG手機輝煌的時候,在全球市場曾僅次於三星和蘋果,傲居全球三甲,並且堅持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在中國市場,LG曾憑藉巧克力系列,混跡於大牌行列,在消費者中頗有口碑。然而在國產手機品牌迅速崛起的背景下,LG手機很快走向沒落。業內人士分析,LG手機之所以一路下跌,淪落到無名小卒行列,是由兩個原因決定的:一是產品策略的失敗,導致滑鐵盧。在智慧手機爆發的這幾年,LG一直未能開發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具有強大亮點的產品;二是LG手機存在品質問題。LG G4/V10因為重啟門問題在美國遭遇集體訴訟;國行LG G系手機品質問題也層出不窮,包括G2的斷觸門、G3的尾插門、G4的主機板門和G5的品控差,這是其市場銷量“跌跌不休”的主要原因。

據協力廠商資料,2016年,LG手機在中國市場的出貨量為46.7萬部左右。IDC資料顯示,2016年,中國市場手機出貨總量為4.67億台。按照這個資料計算,LG手機在華所占份額約為0.1%。而從LG財報來看,其手機業務營收23.9億美元,虧損1.17億美元,這已經是LG手機業務連續9個季度出現虧損。最終LG手機何去何從?人們不得而知。

當“老司機”風光不再 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蘋果、三星、LG手機在中國市場每況愈下的背後,給國內的手機品牌帶來哪些啟示呢?編者認為,主要在於以下幾點:

首先,手機行業快魚吃慢魚,一著不慎滿盤皆輸。“三年河東、三年河西”的手機行業向來崇尚快魚吃慢魚,每隔三五個月後格局就會發生巨大變化。中國市場是全球最大的智慧手機市場,競爭也最激烈,市場競爭如履薄冰,即使今日如日中天的手機品牌,在強敵環飼的對手面前,其未來的發展也很難高枕無憂,因此要居安思危。目前,國產手機品牌綜合實力與蘋果、三星不可同日而語,實力強大的蘋果、三星、LG手機尚且一著不慎就走上“下坡路”,即使今日蒸蒸日上的手機企業,如果稍有不慎,那麼也會給競爭對手帶來可乘之機。

再次,要想打造知名品牌,抓好產品品質是重中之重。蘋果、三星、LG手機在中國市場從“一飛沖天”到“一落千丈”的遭遇,給國產手機品牌帶來啟示,那就是要嚴格保證產品品質,千萬不能掉以輕心,以避免出現類似蘋果、三星手機的悲劇。手機領域的競爭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而不在於一城一地的得失,更不可因暫時的優勢而忽視了對產品品質的嚴格把控。通過品質過硬的產品搶佔市場,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這是國產手機品牌面臨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最後,技術進步日新月異,加強產品創新勢在必行。從國產手機品牌的發展路徑來看,無一不是先模仿再創新。以華為和小米為例,都是先跟隨蘋果、三星的腳步,打造配置出眾、品質可靠、且性價比高的產品而站穩腳跟。隨後,再逐步穩固自身實力,並且在技術儲備上形成足夠積累之後,再用創新和技術試圖“彎道超車”。華為的雙攝,小米的全面屏,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協助兩家企業逐漸成為行業標杆的。在國內智慧手機市場接近飽和的情況下,怎樣加強產品創新,避免同質化競爭,是每個手機企業必須面對的問題。

寫在最後:

儘管蘋果、三星、LG手機已經走上了下坡路,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其龐大的創新研發能力仍然不可小覷。以三星手機為例,三星今年9月份證實,計畫於2018年發佈一款Galaxy Note品牌的可折疊智慧手機,可能配置高通驍龍845處理器,有望在高端手機市場掀起波瀾。由此可以看出,現在儘管國產手機已經崛起,但是真正的核心技術還是掌握在三星、蘋果、高通等科技巨頭中,國產手機品牌除了華為掌握一些核心技術以外,其他手機品牌其實相當於組裝企業,要想獲得更多話語權,國產手機品牌還需要加大研發的投入。

這些問題的發生,讓消費者對三星手機不再信任,由此帶來銷量的急劇下跌。來自賽諾的資料顯示,2017年上半年,三星手機在中國線下市場銷量直線下滑65.8%,僅為447.6萬台,每個月平均出貨約74.6萬台,只相當於OPPO的近1/9(線下市場),華為的近1/8,蘋果的近1/5。賽諾資料顯示,三星在中國的用戶品牌忠誠度已經跌至12%,甚至落後于樂視。

最後再來看看LG。LG手機輝煌的時候,在全球市場曾僅次於三星和蘋果,傲居全球三甲,並且堅持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在中國市場,LG曾憑藉巧克力系列,混跡於大牌行列,在消費者中頗有口碑。然而在國產手機品牌迅速崛起的背景下,LG手機很快走向沒落。業內人士分析,LG手機之所以一路下跌,淪落到無名小卒行列,是由兩個原因決定的:一是產品策略的失敗,導致滑鐵盧。在智慧手機爆發的這幾年,LG一直未能開發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具有強大亮點的產品;二是LG手機存在品質問題。LG G4/V10因為重啟門問題在美國遭遇集體訴訟;國行LG G系手機品質問題也層出不窮,包括G2的斷觸門、G3的尾插門、G4的主機板門和G5的品控差,這是其市場銷量“跌跌不休”的主要原因。

據協力廠商資料,2016年,LG手機在中國市場的出貨量為46.7萬部左右。IDC資料顯示,2016年,中國市場手機出貨總量為4.67億台。按照這個資料計算,LG手機在華所占份額約為0.1%。而從LG財報來看,其手機業務營收23.9億美元,虧損1.17億美元,這已經是LG手機業務連續9個季度出現虧損。最終LG手機何去何從?人們不得而知。

當“老司機”風光不再 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蘋果、三星、LG手機在中國市場每況愈下的背後,給國內的手機品牌帶來哪些啟示呢?編者認為,主要在於以下幾點:

首先,手機行業快魚吃慢魚,一著不慎滿盤皆輸。“三年河東、三年河西”的手機行業向來崇尚快魚吃慢魚,每隔三五個月後格局就會發生巨大變化。中國市場是全球最大的智慧手機市場,競爭也最激烈,市場競爭如履薄冰,即使今日如日中天的手機品牌,在強敵環飼的對手面前,其未來的發展也很難高枕無憂,因此要居安思危。目前,國產手機品牌綜合實力與蘋果、三星不可同日而語,實力強大的蘋果、三星、LG手機尚且一著不慎就走上“下坡路”,即使今日蒸蒸日上的手機企業,如果稍有不慎,那麼也會給競爭對手帶來可乘之機。

再次,要想打造知名品牌,抓好產品品質是重中之重。蘋果、三星、LG手機在中國市場從“一飛沖天”到“一落千丈”的遭遇,給國產手機品牌帶來啟示,那就是要嚴格保證產品品質,千萬不能掉以輕心,以避免出現類似蘋果、三星手機的悲劇。手機領域的競爭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而不在於一城一地的得失,更不可因暫時的優勢而忽視了對產品品質的嚴格把控。通過品質過硬的產品搶佔市場,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這是國產手機品牌面臨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最後,技術進步日新月異,加強產品創新勢在必行。從國產手機品牌的發展路徑來看,無一不是先模仿再創新。以華為和小米為例,都是先跟隨蘋果、三星的腳步,打造配置出眾、品質可靠、且性價比高的產品而站穩腳跟。隨後,再逐步穩固自身實力,並且在技術儲備上形成足夠積累之後,再用創新和技術試圖“彎道超車”。華為的雙攝,小米的全面屏,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協助兩家企業逐漸成為行業標杆的。在國內智慧手機市場接近飽和的情況下,怎樣加強產品創新,避免同質化競爭,是每個手機企業必須面對的問題。

寫在最後:

儘管蘋果、三星、LG手機已經走上了下坡路,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其龐大的創新研發能力仍然不可小覷。以三星手機為例,三星今年9月份證實,計畫於2018年發佈一款Galaxy Note品牌的可折疊智慧手機,可能配置高通驍龍845處理器,有望在高端手機市場掀起波瀾。由此可以看出,現在儘管國產手機已經崛起,但是真正的核心技術還是掌握在三星、蘋果、高通等科技巨頭中,國產手機品牌除了華為掌握一些核心技術以外,其他手機品牌其實相當於組裝企業,要想獲得更多話語權,國產手機品牌還需要加大研發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