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高達99.5%準確率,火眼金睛的“鑒黃系統”背後技術大揭秘

悟空鑒黃系統在京東上線已一年多,在京東雲上提供介面也有數月,同時服務於京東主圖、曬單圖及京東公有雲網站的圖片審核,並向外部提供通用鑒黃功能。

其中通用鑒黃演算法在大於 99.5% 準確率下,

可以節省 90% 以上的審核人工。主圖和曬單圖每日調用量超過千萬次,京東雲相關每日調用量達到了數百萬次。

本篇將講解鑒黃問題的特點和難點,並為大家揭秘悟空鑒黃系統背後的技術。

圖像分類和鑒黃任務

圖像分類是電腦視覺中的基礎任務之一,

悟空鑒黃系統背後的演算法解決的就是一個分類問題,判斷待審核的圖像中包含的物體/內容屬於哪一類:

色☆禁☆情:露☆禁☆點,明顯性行為。

性☆禁☆感:非色☆禁☆情,但是暴露,或是帶有性暗示的肢體挑逗畫面。

其他:其他。

圖1:鑒黃演算法流程示意

注:這裡的“性☆禁☆感”和描述女神男神時的“性☆禁☆感”含義並不完全重合。

01鑒黃問題自身特有的難點

雖然看上去是個簡單的三分類問題,

但是和常見的 MNIST/CIFAR/ImageNet 等分類任務不同,鑒黃問題有自身特有的難點:

多標籤資料

和 ImageNet 等單標籤資料集不同,鑒黃模型面對的圖片沒有特定類型,畫面中包含的物體也沒有限制。

比如穿著暴露的人和全☆禁☆裸露☆禁☆點的人物同時出現在畫面內,輸出的最終結果不能是色☆禁☆情+性☆禁☆感,而是判定為色☆禁☆情圖片。也就是說是個帶優先順序的分類任務:色☆禁☆情>性☆禁☆感>其他。

非符號化(Non-iconic)圖像

在 ImageNet/CIFAR 等資料集中,

圖像內容往往是比較明確的,比如下圖中第一行的狗和人物肖像,圖像資訊明確,主題占比通常較大。而鑒黃任務中,面向的是真實場景中的圖像,包含大量的非符號化資料,比如下圖中第二行的例子。

在這種圖像中,哪怕是畫面中不引人注意的位置上,很小的一部分畫面出現了色☆禁☆情資訊,也需要被判別為色☆禁☆情圖片。

圖2:Iconic 和 Non-iconic 圖片示意

資料特殊性

鑒黃任務中,色☆禁☆情和性☆禁☆感圖片在圖元空間佔據的只是很小的區域,其他類別佔據了絕大部分圖元空間。而在模型中,我們則是期望模型學習到的特徵主要是和色☆禁☆情和性☆禁☆感圖片相關的特徵。

在用於分類的特徵空間中,因為其他類別圖片種類非常豐富,所以和色☆禁☆情/性☆禁☆感類別的分類邊界是難以捉摸的,

另一方面色☆禁☆情/性☆禁☆感類別圖片因為常常很相似,所以分類邊界的求解非常有難度。

針對鑒黃問題的特點和難點,我們進行了一系列技術上的嘗試和探索,下面為大家一一道來。

02卷積神經網路

在當前,卷積神經網路(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已經成為幾乎所有圖像分類任務的標配。

早在 1989 年,Yann LeCun 就發明了卷積神經網路,並且被廣泛應用於美國的很多銀行系統中,用來識別支票上的手寫數位。

2012 年,一個加強版的卷積神經網路 AlexNet 在 ILSVRC 比賽中的圖像分類指標超越了基於傳統演算法近 10 個百分點,自此卷積神經網路就逐漸成了識別相關的電腦視覺任務中的標配。

圖3:AlexNet

2014 年,Network in Network 被提出,1x1 卷積和 Global Pooling 被廣泛應用。

圖4:NIN

同年的 GoogLeNet 開始把“並聯”卷積路徑的方式發揚光大,並在 ILSVRC 中拿下了分類指標的冠軍。

圖5:GoogLeNet

2015 年,為了解決深度網路隨著層數加深性能卻退化的問題,當時還在 MSRA 的何愷明,提出了 Residual Block 並基於此和前人經驗推出了 ResNet 這個大殺器,在 ISLVRC 和 COCO 上橫掃了所有對手。

圖6:Residual Block

ResNet 雖然看上去更深了,直觀來理解其實是不同深度網路的一個 ensemble,Cornell 的 Serge Belongie 教授專門用一篇論文討論了這個問題。

圖7:Residual Block 的 Ensemble 解釋

沿著這個思路,清華、Cornell 和 FAIR 在 2016 年合作提出了 DenseNet,並獲得了 2017 年 CVPR 的最佳論文。

圖8:DenseNet

也有沿著 GoogLeNet 繼續把“並聯”卷積研究到極致的,同樣是發表在 CVPR2017 的 Xception。作者的觀點是,卷積核的維度和學習難度也直接相關,讓卷積回應圖之間去掉關聯,既能學習到沒有相關性的特徵,還能降低卷積核學習的難度。

圖9:Xeception Depthwise Convolutions

總之研究者們在優化網路結構的道路上還在繼續,不過從實用的角度看,越是複雜的網路,訓練的難度也常常越高。

在鑒黃模型研發的長時間摸索中,我們發現 ResNet 是在訓練難度和模型性能上最平衡的一種結構。所以目前悟空鑒黃演算法是在 ResNet 基礎上進行了優化和改進的一種結構。

03遷移學習

萬事開頭難,儘管網路上的十八禁資源到處都是,資料的積累卻常常不是一蹴而就。在悟空系統的起步階段,遷移學習是快速得到可用模型的法寶之一。

具體到鑒黃演算法上,我們的方法是基於其他經過大量資料訓練過的卷積神經網路模型基礎上,利用有限的資料進行參數微調。

微調的思想是,在神經網路中,特徵是分層一步步組合的。低層參數學習的一般是線條,紋理,顏色等資訊,再高一些的層學習到簡單圖案,形狀等,最高層的參數學習到的是由底層特徵組合成的語義資訊。

圖10:CNN 特徵的分層表達示意

所以在不同任務中,低層的特徵往往是差不多的,那麼只需要改變高層的參數就可以在不同任務間最大化共用資訊,並達到很好的泛化。

直觀來理解,色☆禁☆情圖片的檢測中,背景畫面部分就是一般的圖片,色☆禁☆情內容其實也是人,很多資訊是和一般資料集,比如 ImageNet 資料共用的。

所以只需要學習到針對色☆禁☆情圖片的高層語義資訊就可以用少量資料訓練一個良好泛化的模型。

為了實現微調,我們首先會找一個常見的基礎模型,比如 ImageNet 預訓練好的各種流行網路結構。然後凍結低層參數的學習率,只讓模型高層和語義相關的參數在少量樣本上進行學習。

那麼,怎麼知道哪些層需要凍結,哪些層需要學習呢?我們探索過兩種基於視覺化的辦法,一種是 2013 年 ILSVRC 分類冠軍 Matthew Zeiler 的 Deconvolution,通過從上至下的 Transposed Convolution 把回應圖和特定圖片中的相應區域關聯在一起,可以觀察回應圖啟動對應的區域。

圖11:基於 Deconvolution 的卷積核視覺化

不過這種方法實現較麻煩,而且需要對給定圖片進行觀察,有時候難以説明發現模型本身的特點。

另一種方法是直接在圖像空間上以最大化啟動特定卷積核得到的回應圖作為目標(Activation Maximization),對輸入圖像進行優化,看最後得到的圖案,這種方法最早是 Bengio 組在 2009 年的一個 Tech report:《Visualizing Higher-Layer Features of a Deep Network》,後來被用到了很多地方,包括視覺化、對抗樣本生成和 DeepDream。

圖12:基於啟動最大化的卷積層視覺化

這個方法的優點是簡單易操作,缺點是圖像常常看不出是什麼,有時需要腦補。所以即使有了視覺化手段的輔助,決定如何微調參數仍是個經驗活,如果機器資源足夠可以寫個腳本自動訓練所有可能情況進行暴力搜索。

除了基於圖像分類模型,VOC 和 COCO 等資料集訓練出的檢測模型的網路也是很好的微調基礎。

檢測和分類雖然是不同的任務,但關係十分緊密,尤其是鑒黃應用中,露☆禁☆點是決定是否色☆禁☆情的關鍵標準之一,而露出的“點”是個位置屬性很強的資訊。

在悟空鑒黃研發的過程中,我們也基於遷移學習的思想,嘗試了很多分類和檢測結合的手段,對最終模型的效果也起到了很大的促進。

04類別響應圖視覺化

當一個模型訓練好之後,為了提升指標,我們會探索一些模型本身的特性,然後做針對性的改進,視覺化是這一步驟中最常見的手段之一。

上一部分中,已經提到了啟動最大化的方法,在訓練好的模型中,這也是非常有效的一個手段。

舉個例子,對於 ImageNet 訓練出的模型,如果我們對啞鈴進行啟動最大化的視覺化,會看到下面的圖像:

圖13:ImageNet 預訓練模型中啞鈴類別的最大啟動圖像

除了啞鈴,還會出現手,而手並不是目標的特徵。在黃圖中,比如某類資料中露☆禁☆點的部位 A(例:大長腿)常常伴隨著一個其他特定圖案 B(例:露☆禁☆點)出現,就會發生類似的情況。

這樣的後果是一些沒有包含露☆禁☆點部位 A 的正常圖片,因為包含了特定圖案 B,就會有被誤判為色☆禁☆情圖片的傾向。通過視覺化的手段,如果發現了這樣的情形,就可以在資料層面進行改進,讓真正 A 的特徵被學習到。

從直觀角度講,基於啟動最大化的方法並不是很好,所以更常用的一個辦法是類別啟動響應圖(Class Activation Map,CAM)。

CAM 自從 NIN 中提出 1x1 卷積和 Global Pooling 就被很多人使用過,不過第一次比較明確的探討是在 MIT 的 Bolei Zhou 的論文《Learning Deep Features for Discriminative Localization》中。

圖14:類別啟動回應圖

這種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把 Global Pooling 之後,特定類別的權重應用在 pooling 之前的 feature channel上,然後按照圖元加權求和,得到該類別啟動在不同位置上的回應。

這種方法非常直觀地告訴我們,當前類別中圖像的哪些部分是主要的啟動圖案。在分析模型的漏檢和誤檢樣本的時候,我們通過這種方法分析模型對圖像中人一眼就能識別的圖案是否敏感,決定改進模型時更新資料的策略。

05Loss Function

一般來說,我們在進行機器學習任務時,使用的每一個演算法都有一個目標函數,演算法便是對這個目標函數進行優化,特別是在分類或者回歸任務中,便是使用損失函數(Loss Function)作為其目標函數,又稱為代價函數(Cost Function)。

損失函數是用來評價模型的預測值 Y^=f(X) 與真實值 Y 的不一致程度,它是一個非負實值函數。通常使用 L(Y,f(x)) 來表示,損失函數越小,模型的性能就越好。

設總有 N 個樣本的樣本集為 (X,Y)=(xi,yi),yi,i∈[1,N] 為樣本i的真實值,yi^=f(xi),i∈[1,N] 為樣本 i 的預測值,f 為分類或者回歸函數。那麼總的損失函數為:

選擇一個合適的損失函數,是成功訓練一個深度學習模型的關鍵,也是機器學習從業者研究和專注改進的目標。

各種各樣的損失函數層出不窮,其中包括:適用于訓練回歸任務的歐式距離損失函數(Euclidean Loss),適用於 Siamese 網路的對比損失函數(Contrastive loss),適用於一對多分類任務的鉸鏈損失函數(Hinge Loss),預測目標概率分佈的 Sigmoid 交叉熵損失函數(Sigmoid Cross Entropy Loss),資訊增益損失函數(InformationGain Loss),多項式邏輯損失函數(Multinomial Logistic Loss),Softmax損失函數 (SoftmaxWithLoss) 等等。

TripletLoss 是一種基於歐式距離的損失函數,自從 Google 提出後,在人臉識別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

優化 TripletLoss 時,演算法儘量減小正樣例對的歐氏距離,增大負樣例對的歐式距離。廣為人知的是,基於歐式距離的分類,對銳化圖像和模糊圖像缺少區分能力。

圖15:Triplet 訓練示意

SoftmaxWithLoss 是深度學習分類任務中最常用的損失函數,softmax 採用了連續函數來進行函數的逼近,最後採用概率的形式進行輸出,這樣弱化了歐氏距離損失函數帶來的問題。

對抗樣本及 GAN 在鑒黃演算法中的應用

在鑒黃演算法的研發過程中,我們也做了一些在學術界前沿和熱門演算法落地的嘗試,主要包括對抗訓練和生成式對抗網路。

01對抗樣本和對抗訓練

對抗樣本是指專門針對模型產生的讓模型失敗的樣本。深度學習雖然在圖像分類任務上大幅超越了其他各種演算法,但是作為一種非局部泛化的參數模型,卻是非常容易被攻擊的模型。

比如一幅圖,加上一個針對模型產生的攻擊“雜訊”之後,就會被以非常高的置信度分為錯誤的類別。

圖16:攻擊樣本示意

對抗樣本實際上會對模型的分類邊界進行改善,在悟空鑒黃演算法的研發中,我們引入了對抗訓練,來提高模型的泛化性。

02生成式對抗網路(GAN)簡介

生成式對抗網路是 2017 年視覺和機器學習領域的絕對熱點。生成式對抗網路包含兩部分,一個是用於生成樣本的生成式模型 G,另一個是用於區分生成樣本和真實樣本的判別模型 D。

從思想上來說,生成模型的思路是讓一個簡單分佈(比如多維高斯分佈)經過模型的變換生成一個較為複雜的分佈,這個分佈要儘量逼近目標資料的分佈,這樣就可以利用生成模型得到目標資料的樣本了。

圖17:生成式模型示意

所以目標是要讓兩個分佈貼近,最基礎的想法就是學習參數讓樣本似然最大,比如 MLE;或者變換另一個思路,讓兩個分佈的差異儘量小,GAN 就屬於這一類。

圖18:GAN 示意

GAN 中由 G 產生的樣本會儘量朝著資料所在的流形貼近,目標是讓 D 分不出來,而 D 也會在每次訓練中讓自身能力提升,儘量區分哪些樣本是真實的、哪些是 G 產生的,相當於一個零和博弈,這就是對抗的由來。

理想情況下,最後 D 再也無法提升,G 學習到真實的資料分佈,並且和輸入分佈所在空間建立一種對應。

03半監督學習

具體到鑒黃演算法中,GAN 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通過改善資料的分類邊界,對少量類型資料的提升。

吳恩達提到過,深度學習中,演算法是引擎,資料是燃料。雖然現在悟空鑒黃系統已經達到千萬級海量資料,但是資料總是越多越好,並且對於有些特定類型的資料,數量未必高到可以單純訓練就達到很好效果。這種情況下,半監督學習是改善模型性能的一個選項。

2016 年,在鑒黃演算法研發初期,我們就嘗試過用 GAN 學習特定類別的資料,並生成資料,作為偽色☆禁☆情和偽性☆禁☆感類別加入到模型當中進行更多類別的半監督模型訓練,使用的時候再拋棄偽類別。

定性來看,在資料很少的時候,每個類別之間的分類邊界會非常粗糙,傾向于“原理”資料所在的流形,而用 GAN 生成的資料中,和真實資料有一定的相似性(紋理,局部圖案),肉眼卻一眼就能分辨不同於真實資料(因為目前非條件 GAN 只能生成一些簡單資料比如人臉、火山、星球等)。

這相當於產生了一批更靠近真實資料的偽資料,讓判別器學習真實資料和這種資料之間的分類邊界就可以讓邊界離真實資料靠的更近。資料量少的時候,這種方法能帶來非常大的泛化性能提高。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方法有個假設:G 網路不能生成很完美的圖像,否則 G 網路就相當於一個資料發生器,會導致分類網路崩潰。後來和我們做法類似的方法開始出現在論文裡,比如NVIDIA的《Semi-Supervised Learning with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04資料的類比和生成

在鑒黃演算法的研發中,我們也嘗試了一些看上去比較超前的演算法,比如 Image-to-Image Translation。

鑒黃問題中色☆禁☆情和性☆禁☆感類別因為有很高的相似性是非常難區分的,比如一個險些露☆禁☆點的圖片就是性☆禁☆感類別,而一旦露☆禁☆點了,即使畫面其他部分幾乎一樣,也是色☆禁☆情類別。

為了針對這種情況提高準確率,我們的思路如果能生成圖片對,一幅是色☆禁☆情一幅是性☆禁☆感,就可以針對這樣的圖片對進行訓練,達到對色☆禁☆情/性☆禁☆感類別更強的分類能力。

沿著這個思路,我們嘗試了 UC Berkeley 發表的 Pix2Pix:《Image-to-Image Translation with Conditional Adversarial Networks》和 Cycle-GAN:《Unpaired Image-to-Image Translation using Cycle-Consistent Adversarial Networks》。

利用 Pix2Pix,我們可以把帶馬賽克的圖片(標注為性☆禁☆感)中的馬賽克去掉(標注為色☆禁☆情)。Pix2Pix 其實就是一種單純的對圖像進行變換的 CNN 結構,模型的訓練上就是把圖片配好對,訓練輸入圖片儘量生成和輸出差不多的圖片。

傳統的類似結構中,都是用重建誤差來作為訓練目標,不過基於重建誤差的目標往往會導致重建的圖片非常模糊,而 GAN 中的 Adversarial loss 正好可以解決模糊問題,所以被廣泛應用于需要生成豐富細節的圖像的應用,Pix2Pix 是其中之一。

圖19:Pix2Pix

Pix2Pix 去除馬賽克的效果大致貼出來大家感受一下(左邊是馬賽克圖片,右邊是 Ground Truth,中間是模型生成圖片):

圖20:Pix2Pix 去除馬賽克效果展示

帶馬賽克的圖片算是比較小眾的一種圖像,在實際場景中未必會對模型有很大説明,如果能有穿衣服-不穿衣服的圖像對,對泛化能力的提升應該會更有意義,所以我們又嘗試了 Cycle-GAN。

Cycle-GAN 其實也只是用到了 Adversarial loss,和生成模型沒什麼關係,主要的貢獻還是把對偶學習結合 Adversarial loss 用到了圖像翻譯上。

在 Cycle-GAN 中,每一次訓練會把一個 domain 中的圖像翻譯到另一個 domain,然後在翻譯回來,並檢查一致性,同時每次被翻譯的圖像是否和該 domain 真實樣本可區分,通過 adversarial loss 實現:

最後穿衣服的效果如下(左圖馬賽克為手動加上):

圖21:Cycle-GAN 穿衣服效果展示

因為生成圖片的成功率較低,最後並沒有應用到實際的訓練中。不過隨著整個 AI 領域技術的不斷進步,各種開腦洞的辦法會越來越多,我們也會持續探索和改進,讓我們的鑒黃演算法更加準確、高效和可靠,成為真正的“火眼金睛”。

2012 年,一個加強版的卷積神經網路 AlexNet 在 ILSVRC 比賽中的圖像分類指標超越了基於傳統演算法近 10 個百分點,自此卷積神經網路就逐漸成了識別相關的電腦視覺任務中的標配。

圖3:AlexNet

2014 年,Network in Network 被提出,1x1 卷積和 Global Pooling 被廣泛應用。

圖4:NIN

同年的 GoogLeNet 開始把“並聯”卷積路徑的方式發揚光大,並在 ILSVRC 中拿下了分類指標的冠軍。

圖5:GoogLeNet

2015 年,為了解決深度網路隨著層數加深性能卻退化的問題,當時還在 MSRA 的何愷明,提出了 Residual Block 並基於此和前人經驗推出了 ResNet 這個大殺器,在 ISLVRC 和 COCO 上橫掃了所有對手。

圖6:Residual Block

ResNet 雖然看上去更深了,直觀來理解其實是不同深度網路的一個 ensemble,Cornell 的 Serge Belongie 教授專門用一篇論文討論了這個問題。

圖7:Residual Block 的 Ensemble 解釋

沿著這個思路,清華、Cornell 和 FAIR 在 2016 年合作提出了 DenseNet,並獲得了 2017 年 CVPR 的最佳論文。

圖8:DenseNet

也有沿著 GoogLeNet 繼續把“並聯”卷積研究到極致的,同樣是發表在 CVPR2017 的 Xception。作者的觀點是,卷積核的維度和學習難度也直接相關,讓卷積回應圖之間去掉關聯,既能學習到沒有相關性的特徵,還能降低卷積核學習的難度。

圖9:Xeception Depthwise Convolutions

總之研究者們在優化網路結構的道路上還在繼續,不過從實用的角度看,越是複雜的網路,訓練的難度也常常越高。

在鑒黃模型研發的長時間摸索中,我們發現 ResNet 是在訓練難度和模型性能上最平衡的一種結構。所以目前悟空鑒黃演算法是在 ResNet 基礎上進行了優化和改進的一種結構。

03遷移學習

萬事開頭難,儘管網路上的十八禁資源到處都是,資料的積累卻常常不是一蹴而就。在悟空系統的起步階段,遷移學習是快速得到可用模型的法寶之一。

具體到鑒黃演算法上,我們的方法是基於其他經過大量資料訓練過的卷積神經網路模型基礎上,利用有限的資料進行參數微調。

微調的思想是,在神經網路中,特徵是分層一步步組合的。低層參數學習的一般是線條,紋理,顏色等資訊,再高一些的層學習到簡單圖案,形狀等,最高層的參數學習到的是由底層特徵組合成的語義資訊。

圖10:CNN 特徵的分層表達示意

所以在不同任務中,低層的特徵往往是差不多的,那麼只需要改變高層的參數就可以在不同任務間最大化共用資訊,並達到很好的泛化。

直觀來理解,色☆禁☆情圖片的檢測中,背景畫面部分就是一般的圖片,色☆禁☆情內容其實也是人,很多資訊是和一般資料集,比如 ImageNet 資料共用的。

所以只需要學習到針對色☆禁☆情圖片的高層語義資訊就可以用少量資料訓練一個良好泛化的模型。

為了實現微調,我們首先會找一個常見的基礎模型,比如 ImageNet 預訓練好的各種流行網路結構。然後凍結低層參數的學習率,只讓模型高層和語義相關的參數在少量樣本上進行學習。

那麼,怎麼知道哪些層需要凍結,哪些層需要學習呢?我們探索過兩種基於視覺化的辦法,一種是 2013 年 ILSVRC 分類冠軍 Matthew Zeiler 的 Deconvolution,通過從上至下的 Transposed Convolution 把回應圖和特定圖片中的相應區域關聯在一起,可以觀察回應圖啟動對應的區域。

圖11:基於 Deconvolution 的卷積核視覺化

不過這種方法實現較麻煩,而且需要對給定圖片進行觀察,有時候難以説明發現模型本身的特點。

另一種方法是直接在圖像空間上以最大化啟動特定卷積核得到的回應圖作為目標(Activation Maximization),對輸入圖像進行優化,看最後得到的圖案,這種方法最早是 Bengio 組在 2009 年的一個 Tech report:《Visualizing Higher-Layer Features of a Deep Network》,後來被用到了很多地方,包括視覺化、對抗樣本生成和 DeepDream。

圖12:基於啟動最大化的卷積層視覺化

這個方法的優點是簡單易操作,缺點是圖像常常看不出是什麼,有時需要腦補。所以即使有了視覺化手段的輔助,決定如何微調參數仍是個經驗活,如果機器資源足夠可以寫個腳本自動訓練所有可能情況進行暴力搜索。

除了基於圖像分類模型,VOC 和 COCO 等資料集訓練出的檢測模型的網路也是很好的微調基礎。

檢測和分類雖然是不同的任務,但關係十分緊密,尤其是鑒黃應用中,露☆禁☆點是決定是否色☆禁☆情的關鍵標準之一,而露出的“點”是個位置屬性很強的資訊。

在悟空鑒黃研發的過程中,我們也基於遷移學習的思想,嘗試了很多分類和檢測結合的手段,對最終模型的效果也起到了很大的促進。

04類別響應圖視覺化

當一個模型訓練好之後,為了提升指標,我們會探索一些模型本身的特性,然後做針對性的改進,視覺化是這一步驟中最常見的手段之一。

上一部分中,已經提到了啟動最大化的方法,在訓練好的模型中,這也是非常有效的一個手段。

舉個例子,對於 ImageNet 訓練出的模型,如果我們對啞鈴進行啟動最大化的視覺化,會看到下面的圖像:

圖13:ImageNet 預訓練模型中啞鈴類別的最大啟動圖像

除了啞鈴,還會出現手,而手並不是目標的特徵。在黃圖中,比如某類資料中露☆禁☆點的部位 A(例:大長腿)常常伴隨著一個其他特定圖案 B(例:露☆禁☆點)出現,就會發生類似的情況。

這樣的後果是一些沒有包含露☆禁☆點部位 A 的正常圖片,因為包含了特定圖案 B,就會有被誤判為色☆禁☆情圖片的傾向。通過視覺化的手段,如果發現了這樣的情形,就可以在資料層面進行改進,讓真正 A 的特徵被學習到。

從直觀角度講,基於啟動最大化的方法並不是很好,所以更常用的一個辦法是類別啟動響應圖(Class Activation Map,CAM)。

CAM 自從 NIN 中提出 1x1 卷積和 Global Pooling 就被很多人使用過,不過第一次比較明確的探討是在 MIT 的 Bolei Zhou 的論文《Learning Deep Features for Discriminative Localization》中。

圖14:類別啟動回應圖

這種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把 Global Pooling 之後,特定類別的權重應用在 pooling 之前的 feature channel上,然後按照圖元加權求和,得到該類別啟動在不同位置上的回應。

這種方法非常直觀地告訴我們,當前類別中圖像的哪些部分是主要的啟動圖案。在分析模型的漏檢和誤檢樣本的時候,我們通過這種方法分析模型對圖像中人一眼就能識別的圖案是否敏感,決定改進模型時更新資料的策略。

05Loss Function

一般來說,我們在進行機器學習任務時,使用的每一個演算法都有一個目標函數,演算法便是對這個目標函數進行優化,特別是在分類或者回歸任務中,便是使用損失函數(Loss Function)作為其目標函數,又稱為代價函數(Cost Function)。

損失函數是用來評價模型的預測值 Y^=f(X) 與真實值 Y 的不一致程度,它是一個非負實值函數。通常使用 L(Y,f(x)) 來表示,損失函數越小,模型的性能就越好。

設總有 N 個樣本的樣本集為 (X,Y)=(xi,yi),yi,i∈[1,N] 為樣本i的真實值,yi^=f(xi),i∈[1,N] 為樣本 i 的預測值,f 為分類或者回歸函數。那麼總的損失函數為:

選擇一個合適的損失函數,是成功訓練一個深度學習模型的關鍵,也是機器學習從業者研究和專注改進的目標。

各種各樣的損失函數層出不窮,其中包括:適用于訓練回歸任務的歐式距離損失函數(Euclidean Loss),適用於 Siamese 網路的對比損失函數(Contrastive loss),適用於一對多分類任務的鉸鏈損失函數(Hinge Loss),預測目標概率分佈的 Sigmoid 交叉熵損失函數(Sigmoid Cross Entropy Loss),資訊增益損失函數(InformationGain Loss),多項式邏輯損失函數(Multinomial Logistic Loss),Softmax損失函數 (SoftmaxWithLoss) 等等。

TripletLoss 是一種基於歐式距離的損失函數,自從 Google 提出後,在人臉識別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

優化 TripletLoss 時,演算法儘量減小正樣例對的歐氏距離,增大負樣例對的歐式距離。廣為人知的是,基於歐式距離的分類,對銳化圖像和模糊圖像缺少區分能力。

圖15:Triplet 訓練示意

SoftmaxWithLoss 是深度學習分類任務中最常用的損失函數,softmax 採用了連續函數來進行函數的逼近,最後採用概率的形式進行輸出,這樣弱化了歐氏距離損失函數帶來的問題。

對抗樣本及 GAN 在鑒黃演算法中的應用

在鑒黃演算法的研發過程中,我們也做了一些在學術界前沿和熱門演算法落地的嘗試,主要包括對抗訓練和生成式對抗網路。

01對抗樣本和對抗訓練

對抗樣本是指專門針對模型產生的讓模型失敗的樣本。深度學習雖然在圖像分類任務上大幅超越了其他各種演算法,但是作為一種非局部泛化的參數模型,卻是非常容易被攻擊的模型。

比如一幅圖,加上一個針對模型產生的攻擊“雜訊”之後,就會被以非常高的置信度分為錯誤的類別。

圖16:攻擊樣本示意

對抗樣本實際上會對模型的分類邊界進行改善,在悟空鑒黃演算法的研發中,我們引入了對抗訓練,來提高模型的泛化性。

02生成式對抗網路(GAN)簡介

生成式對抗網路是 2017 年視覺和機器學習領域的絕對熱點。生成式對抗網路包含兩部分,一個是用於生成樣本的生成式模型 G,另一個是用於區分生成樣本和真實樣本的判別模型 D。

從思想上來說,生成模型的思路是讓一個簡單分佈(比如多維高斯分佈)經過模型的變換生成一個較為複雜的分佈,這個分佈要儘量逼近目標資料的分佈,這樣就可以利用生成模型得到目標資料的樣本了。

圖17:生成式模型示意

所以目標是要讓兩個分佈貼近,最基礎的想法就是學習參數讓樣本似然最大,比如 MLE;或者變換另一個思路,讓兩個分佈的差異儘量小,GAN 就屬於這一類。

圖18:GAN 示意

GAN 中由 G 產生的樣本會儘量朝著資料所在的流形貼近,目標是讓 D 分不出來,而 D 也會在每次訓練中讓自身能力提升,儘量區分哪些樣本是真實的、哪些是 G 產生的,相當於一個零和博弈,這就是對抗的由來。

理想情況下,最後 D 再也無法提升,G 學習到真實的資料分佈,並且和輸入分佈所在空間建立一種對應。

03半監督學習

具體到鑒黃演算法中,GAN 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通過改善資料的分類邊界,對少量類型資料的提升。

吳恩達提到過,深度學習中,演算法是引擎,資料是燃料。雖然現在悟空鑒黃系統已經達到千萬級海量資料,但是資料總是越多越好,並且對於有些特定類型的資料,數量未必高到可以單純訓練就達到很好效果。這種情況下,半監督學習是改善模型性能的一個選項。

2016 年,在鑒黃演算法研發初期,我們就嘗試過用 GAN 學習特定類別的資料,並生成資料,作為偽色☆禁☆情和偽性☆禁☆感類別加入到模型當中進行更多類別的半監督模型訓練,使用的時候再拋棄偽類別。

定性來看,在資料很少的時候,每個類別之間的分類邊界會非常粗糙,傾向于“原理”資料所在的流形,而用 GAN 生成的資料中,和真實資料有一定的相似性(紋理,局部圖案),肉眼卻一眼就能分辨不同於真實資料(因為目前非條件 GAN 只能生成一些簡單資料比如人臉、火山、星球等)。

這相當於產生了一批更靠近真實資料的偽資料,讓判別器學習真實資料和這種資料之間的分類邊界就可以讓邊界離真實資料靠的更近。資料量少的時候,這種方法能帶來非常大的泛化性能提高。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方法有個假設:G 網路不能生成很完美的圖像,否則 G 網路就相當於一個資料發生器,會導致分類網路崩潰。後來和我們做法類似的方法開始出現在論文裡,比如NVIDIA的《Semi-Supervised Learning with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04資料的類比和生成

在鑒黃演算法的研發中,我們也嘗試了一些看上去比較超前的演算法,比如 Image-to-Image Translation。

鑒黃問題中色☆禁☆情和性☆禁☆感類別因為有很高的相似性是非常難區分的,比如一個險些露☆禁☆點的圖片就是性☆禁☆感類別,而一旦露☆禁☆點了,即使畫面其他部分幾乎一樣,也是色☆禁☆情類別。

為了針對這種情況提高準確率,我們的思路如果能生成圖片對,一幅是色☆禁☆情一幅是性☆禁☆感,就可以針對這樣的圖片對進行訓練,達到對色☆禁☆情/性☆禁☆感類別更強的分類能力。

沿著這個思路,我們嘗試了 UC Berkeley 發表的 Pix2Pix:《Image-to-Image Translation with Conditional Adversarial Networks》和 Cycle-GAN:《Unpaired Image-to-Image Translation using Cycle-Consistent Adversarial Networks》。

利用 Pix2Pix,我們可以把帶馬賽克的圖片(標注為性☆禁☆感)中的馬賽克去掉(標注為色☆禁☆情)。Pix2Pix 其實就是一種單純的對圖像進行變換的 CNN 結構,模型的訓練上就是把圖片配好對,訓練輸入圖片儘量生成和輸出差不多的圖片。

傳統的類似結構中,都是用重建誤差來作為訓練目標,不過基於重建誤差的目標往往會導致重建的圖片非常模糊,而 GAN 中的 Adversarial loss 正好可以解決模糊問題,所以被廣泛應用于需要生成豐富細節的圖像的應用,Pix2Pix 是其中之一。

圖19:Pix2Pix

Pix2Pix 去除馬賽克的效果大致貼出來大家感受一下(左邊是馬賽克圖片,右邊是 Ground Truth,中間是模型生成圖片):

圖20:Pix2Pix 去除馬賽克效果展示

帶馬賽克的圖片算是比較小眾的一種圖像,在實際場景中未必會對模型有很大説明,如果能有穿衣服-不穿衣服的圖像對,對泛化能力的提升應該會更有意義,所以我們又嘗試了 Cycle-GAN。

Cycle-GAN 其實也只是用到了 Adversarial loss,和生成模型沒什麼關係,主要的貢獻還是把對偶學習結合 Adversarial loss 用到了圖像翻譯上。

在 Cycle-GAN 中,每一次訓練會把一個 domain 中的圖像翻譯到另一個 domain,然後在翻譯回來,並檢查一致性,同時每次被翻譯的圖像是否和該 domain 真實樣本可區分,通過 adversarial loss 實現:

最後穿衣服的效果如下(左圖馬賽克為手動加上):

圖21:Cycle-GAN 穿衣服效果展示

因為生成圖片的成功率較低,最後並沒有應用到實際的訓練中。不過隨著整個 AI 領域技術的不斷進步,各種開腦洞的辦法會越來越多,我們也會持續探索和改進,讓我們的鑒黃演算法更加準確、高效和可靠,成為真正的“火眼金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