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產業扶貧見成效,地裡長出“金疙瘩” 一大批貧困戶這樣脫了貧

庭院裡長出佛手瓜

東方聖城網訊 先後將2萬隻雞苗免費送到精准扶貧農戶群眾手中,

開展技術指導600餘次,並與貧困戶簽訂回收協定,説明他們發展家禽散養,先後帶動周邊農戶200余戶,殘疾人、精准扶貧戶300餘人實現脫貧增收。在全國扶貧日到來之際,記者走進汶上縣,看當地如何依靠著推進產業扶貧政策,發展庭院經濟、提供免費脫貧技能培訓,讓更多的貧困群眾有了自我“造血”的功能。

共同富裕,“夫子雞”先生的扶貧夢

見到李長忠時,

他正指導工人進行夫子雞育苗,他和他的團隊在南站鎮樊村開展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傳統夫子雞培養、繁殖、銷售大戰。李長忠告訴記者,曾幾何時,他覺得飯桌上的雞肉、雞蛋都變了味道,難以找回兒時的那股清香和勁道,於是他萌發了退休後開發培育純種笨雞和笨雞蛋的想法,讓純正的笨雞走上百姓餐桌,讓孩子們吃到真正富含營養的雞蛋。

從一名退休教師搖身一變成了養雞先生,

資金、場地、技術人員等問題接踵而來。從2008年到2013年的6年間,他輾轉汶上縣境內研究笨雞品種,考證出了春秋時期孔子在汶上任中都宰時的散養笨雞品種“夫子雞”,經過無數次提純培育,培育出了長尾巴狼純種笨雞,讓汶上成為中華夫子雞的唯一原產地。他找來志同道合的兩位朋友成立了合作社,租用了養殖場。自2013年以來,他們先後投入資金600萬元,
建成養殖場36個,年銷售公雞1萬隻,產蛋20萬枚。

自己富起來了,李長忠念念不忘的還有家鄉的父老鄉親。“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對農村有著天然的感情,現在自己慢慢富起來了,也得幫助大家增收致富。”李長忠說。面對村裡的貧困群眾,李長忠盡其所能,有計劃、有步驟地對他們進行幫扶。樊村的精准扶貧戶張大爺指著自己散養的200多隻夫子雞說:“我怎麼也沒想到能靠養雞脫貧致富,

我這200多隻雞每個月光產蛋就讓我收入3000多塊錢!”

甄選出適合養殖的貧困戶,讓他們加入合作社,免費提供雞苗;對於不能搞養殖的貧困戶,每年免費為他們提供雞蛋。今年,李長忠又列出了他的扶貧帳單:計畫同鎮政府扶貧部門合作,幫扶物件向全鎮鋪開,面向南站鎮所有貧困戶,有條件的加入合作社。

農田裡飛出“金鳳凰”

愛在農家,庭院經濟助佛手瓜變“金娃娃”

“佛手瓜,扶貧瓜,十人見了十人誇,營養豐富又高產,又當菜來又當花,幫扶幹部勤張羅,產業扶貧送來它……”在南站鎮漕流村,這首歌謠由群眾自發編寫並廣為傳唱,金秋十月,瓜果飄香,貧困戶家中種植的佛手瓜也獲得了豐收。

記者從汶上縣扶貧辦公室瞭解到,汶上縣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立足全縣產業基礎和優勢特色,持續放大產業扶貧效益,增強群眾“造血”功能。在這其中,做實產業扶貧專案,建立扶貧開發諮詢專家庫和縣級產業發展專案庫,分析貧困人口具體情況和資源條件,做到成熟一批、入庫一批、定期更新。在產業扶貧項目“回頭看”活動中,截至目前,2015、2016年汶上縣所有產業扶貧項目已建設完工並完成分紅;2017年擇優選定的18個產業扶貧專案已全部完工,即將落實分紅,16處鎮街1609戶3246人受益。

自強不息,農村殘疾娃也能當老闆

一提起尹訓山,汶上縣南站鎮孫莊村的村民都會翹起大拇指:“沒想到這孩子會這麼有出息,多虧了黨和政府的扶貧好政策啊!”眾人口中的尹訓山是孫莊村的村民,在他4個月的時候就查出患有先天性脊膜膨出,2005年不得不進行截肢,2008年安裝上假肢後到了上海開始了6年的打工生活。在上海時,尹訓山第一次接觸到電腦便被深深吸引,憑著一股韌勁,他開始自學電腦的操作和維修。

2014年尹訓山回到家鄉之後,由於他父母年齡大且常年有病,自身又是殘疾,村裡為其申請辦理了貧困戶。天性聰明好學的尹訓山並沒有向命運低頭,2015年他東拼西湊開了一家電腦服務中心,因為缺少周轉資金,小店的經營很快陷入了困境。瞭解情況後,南站鎮扶貧幫扶幹部幫助其申請辦理了5萬元的扶貧貸款,並連絡人社局為其開展了免費的電商培訓。有了資金和技術,小店生意很快好轉起來。去年,尹訓山還結了婚,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現在每天差不多收入七八十元吧,維持一家人的生活沒問題,去年年底我就申請脫貧了。明年我準備再開個分店,有想學電商或者電腦維修的貧困戶我也可以免費教他們,也算為扶貧出一份力吧!”尹訓山說。

按照崗位托底、勞動脫貧的思路,汶上縣積極為貧困家庭勞動力開展“短平快”實用技能培訓,免費提供政策諮詢、就業資訊、職業指導等。並推廣“工廠進村”、“生產進家”、“送崗到戶”等模式,設立精准扶貧就業點300餘個,打造產業扶貧基地20餘處。這樣的幫扶就業政策,讓全縣760餘名貧困群眾實現就近就業。(鮑童 通訊員 房謹 蘇鳳蘭 報導)

汶上縣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立足全縣產業基礎和優勢特色,持續放大產業扶貧效益,增強群眾“造血”功能。在這其中,做實產業扶貧專案,建立扶貧開發諮詢專家庫和縣級產業發展專案庫,分析貧困人口具體情況和資源條件,做到成熟一批、入庫一批、定期更新。在產業扶貧項目“回頭看”活動中,截至目前,2015、2016年汶上縣所有產業扶貧項目已建設完工並完成分紅;2017年擇優選定的18個產業扶貧專案已全部完工,即將落實分紅,16處鎮街1609戶3246人受益。

自強不息,農村殘疾娃也能當老闆

一提起尹訓山,汶上縣南站鎮孫莊村的村民都會翹起大拇指:“沒想到這孩子會這麼有出息,多虧了黨和政府的扶貧好政策啊!”眾人口中的尹訓山是孫莊村的村民,在他4個月的時候就查出患有先天性脊膜膨出,2005年不得不進行截肢,2008年安裝上假肢後到了上海開始了6年的打工生活。在上海時,尹訓山第一次接觸到電腦便被深深吸引,憑著一股韌勁,他開始自學電腦的操作和維修。

2014年尹訓山回到家鄉之後,由於他父母年齡大且常年有病,自身又是殘疾,村裡為其申請辦理了貧困戶。天性聰明好學的尹訓山並沒有向命運低頭,2015年他東拼西湊開了一家電腦服務中心,因為缺少周轉資金,小店的經營很快陷入了困境。瞭解情況後,南站鎮扶貧幫扶幹部幫助其申請辦理了5萬元的扶貧貸款,並連絡人社局為其開展了免費的電商培訓。有了資金和技術,小店生意很快好轉起來。去年,尹訓山還結了婚,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現在每天差不多收入七八十元吧,維持一家人的生活沒問題,去年年底我就申請脫貧了。明年我準備再開個分店,有想學電商或者電腦維修的貧困戶我也可以免費教他們,也算為扶貧出一份力吧!”尹訓山說。

按照崗位托底、勞動脫貧的思路,汶上縣積極為貧困家庭勞動力開展“短平快”實用技能培訓,免費提供政策諮詢、就業資訊、職業指導等。並推廣“工廠進村”、“生產進家”、“送崗到戶”等模式,設立精准扶貧就業點300餘個,打造產業扶貧基地20餘處。這樣的幫扶就業政策,讓全縣760餘名貧困群眾實現就近就業。(鮑童 通訊員 房謹 蘇鳳蘭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