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秦漢文明》正式開播:重新理解2000年前中國與世界的關係

10月16日,由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三萬英尺集團聯手打造的歷史紀錄片《秦漢文明》即將在騰訊視頻進行首播。

通過對來自中國32家博物館珍貴文物的生動解讀,在講述藝術文化的同時,用文物和史實論證中國作為政治上統一而文化上多元的國家的形成過程。

《秦漢文明》攝製組遠赴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進行深入採訪和實地拍攝,拍攝了大量歷史檔案、文物等,獲得了大量第一手資料。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亞洲部中國藝術主任、《秦漢文明展》策展人孫志新作為特約講解嘉賓,

以深厚的文化學養、開闊的國際視野,全方位回望秦漢歷史,同時不忘聯結當下,提醒現實中對於全球文化異同共存的關照。

本片出品方之一,三萬英尺集團製作人表示,“此次《秦漢文明》的拍攝在某種程度上是尋求一種鏡鑒。如果能讓我們隔著兩千年的時空,找到秦漢曾有的風發意氣與恒久自信,能讓我們在匆忙的平凡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

能讓我們和世界更加從容的展開對話,那麼親近歷史,理解古人,便有了更多瞭解自己的可能。”

第一集秦定天下

他者之眼:當世界早期文明與中國對話

統一中國的秦王朝雖然短暫,但對後世有著深刻的影響。第一集開篇,肅穆威嚴的秦始皇陵立俑和兩套精美的青銅車馬為整部片子立下了“氣勢撼人”的基調。在沉靜莊重的氣氛中,觀眾被帶到一個中央極權、武力強盛的秦王朝。

▲《秦漢文明》第一集《秦定天下》

距今2000多年以前的秦王朝已經與外部世界交流,並對外來的文化作出主動和積極的回應。一尊新出土的半裸百戲俑成為本片亮點,讓我們重新審視當時中國與西方世界的聯繫。

百戲俑的上半身立體飽滿,高度寫實,對人體結構理解精准,讓人聯想起同時代以雕塑著稱的希臘羅馬文明。當時的希臘文明與中國文化之間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聯絡。

第二集大漢雄風

從漢朝起,民族歸屬感第一次被喚醒

從西元前三世紀末至西元三世紀初的四百年裡,

中國和羅馬曾經是稱雄於世界東西的兩大強國。兩千年之後,古羅馬已是灰飛煙滅,而統一的中國仍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中國以及中華文明的延續不僅因為有統一的中央政權和完善的行政機構,而是因為廣闊疆域內全國民眾對於中華民族的身份和多元文化的一致認同。

漢代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最大疆域超越羅馬帝國,通過發達完善的交通網絡、中央政府、統一的度量衡以及文字體系,建立起空前的大一統國家。

第二集《大漢雄風》,漢代的海上貿易以及通過“絲綢之路”和北方草原文化交流的面貌徐徐揭開。

▲《秦漢文明》第二集《大漢雄風》

西漢青銅鎏金犀牛與馴犀俑,“秦漢文明”展覽現場,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西漢青銅鎏金騎士牛虎貯貝器,“秦漢文明”展覽現場

▲ “秦漢文明”中展出的金縷玉衣細節

展出的西漢竇綰金縷玉衣體現了漢代人相信事死如生,中國文化對後生生活的關注。金縷玉衣由2000多枚細小的玉片組成,漢代人相信玉衣服可以保屍身不朽。每一個玉片都是精心打造的,並用金線串連形成身體的曲線。通過分層放置玉器,完成對死者身體的神奇的轉化和改造。屍體被包裹在這套衣服裡,頭靠在枕頭上。玉石保護逝者的身體和靈魂,使死者獲得永生。這種對於後生的關注,延續至當代中國文化。

▲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藝術部策展人孫志新

第三集 中國大寧

追根溯源,今天的中國從何而來

今天中國的文化傳統、思想哲學、乃至中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國家的概念,可以追溯至秦漢時代。

▲《秦漢文明》第三集《中國大寧》

▲“秦漢文明”展覽現場

除了兵馬俑、金縷玉衣等標誌性的秦漢文物之外,這一集各式各樣生動的人物和動物塑像則為神秘莊嚴的秦漢時代增添了生活元素。

海上絲路貿易帶來的紫水晶項鍊、獸形瑪瑙雕飾,以及多面金珠都是文化交流的真實體現。而當時中國通過絲綢之路與北方草原文化的接觸也可以從寶石鑲嵌金帶具等文物中一覽無遺。孫志新提到:“這不僅僅是物質的流通,更重要的是思想、文化、藝術、宗教的交流互動。”

“文化不是單向流通的,當代的國人更多看到西學東漸的產物,實際上中國的文化也隨著絲綢之路進入到西方並產生影響。幫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國的文化,幫助中國人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歷史,是我們製作這部紀錄片的共同願望。”本片顧問孫志新說。

《秦漢文明》,期待和你遇見。

建立起空前的大一統國家。

第二集《大漢雄風》,漢代的海上貿易以及通過“絲綢之路”和北方草原文化交流的面貌徐徐揭開。

▲《秦漢文明》第二集《大漢雄風》

西漢青銅鎏金犀牛與馴犀俑,“秦漢文明”展覽現場,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西漢青銅鎏金騎士牛虎貯貝器,“秦漢文明”展覽現場

▲ “秦漢文明”中展出的金縷玉衣細節

展出的西漢竇綰金縷玉衣體現了漢代人相信事死如生,中國文化對後生生活的關注。金縷玉衣由2000多枚細小的玉片組成,漢代人相信玉衣服可以保屍身不朽。每一個玉片都是精心打造的,並用金線串連形成身體的曲線。通過分層放置玉器,完成對死者身體的神奇的轉化和改造。屍體被包裹在這套衣服裡,頭靠在枕頭上。玉石保護逝者的身體和靈魂,使死者獲得永生。這種對於後生的關注,延續至當代中國文化。

▲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藝術部策展人孫志新

第三集 中國大寧

追根溯源,今天的中國從何而來

今天中國的文化傳統、思想哲學、乃至中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國家的概念,可以追溯至秦漢時代。

▲《秦漢文明》第三集《中國大寧》

▲“秦漢文明”展覽現場

除了兵馬俑、金縷玉衣等標誌性的秦漢文物之外,這一集各式各樣生動的人物和動物塑像則為神秘莊嚴的秦漢時代增添了生活元素。

海上絲路貿易帶來的紫水晶項鍊、獸形瑪瑙雕飾,以及多面金珠都是文化交流的真實體現。而當時中國通過絲綢之路與北方草原文化的接觸也可以從寶石鑲嵌金帶具等文物中一覽無遺。孫志新提到:“這不僅僅是物質的流通,更重要的是思想、文化、藝術、宗教的交流互動。”

“文化不是單向流通的,當代的國人更多看到西學東漸的產物,實際上中國的文化也隨著絲綢之路進入到西方並產生影響。幫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國的文化,幫助中國人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歷史,是我們製作這部紀錄片的共同願望。”本片顧問孫志新說。

《秦漢文明》,期待和你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