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喜迎十九大·扶貧故事|寶塔區:“三變”啟動農村脫貧攻堅新動力

金秋十月正是收穫的季節,在寶塔區甘穀驛鎮代家溝村的大棚裡,村民們都在忙碌著也幸福著,今年以來,寶塔區將脫貧攻堅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相結合,讓農村沉睡的資源逐漸蘇醒,

分散的資金聚了起來,群眾增收管道也多了起來, “三變”改革成了啟動農村發展的新動力。

今年63歲的薛成榮是甘穀驛鎮代家溝村民,他告訴記者,過去由於修建高速公路,他們村三分之二的耕地都被徵用了,2013年,村裡又遇強降雨,為了改善大家的居住條件,

村裡建起新農村,本來不多的土地變得更少,這幾年村裡通過土地流轉,修起了大弓棚,實現農業轉型升級,現在村民的收入反而比以前高了。

寶塔區甘穀驛鎮代家溝村民 薛成榮:

今年前半年還收入了2萬多元,後半年準備種些番茄,

連番茄帶黃瓜收入上個兩萬。

記者瞭解到,從2013年起,代家溝村就將209畝承包土地經營權全部入股到村上的股份經濟合作社,通過 “合作社+基地+農戶+企業”的產銷一條龍模式,由村“兩委”主導,股份經濟合作社實施,目前,新建高標準大弓棚220座,配套育苗溫室4座。

村民常生義過去一直在外地打工,去年回來後看到村裡的新變化,他決定踏踏實實回到村裡發展企業。

寶塔區甘穀驛鎮代家溝村民 常生義:

現在政府肯定對農民好,只要你敢幹什麼都能幹成,你像我們這合作社一辦起來以後,對農民有保障,

最起碼沒有勞動能力,還有一份分紅的機遇。

通過實施“三變”改革,把原來低效的土地資源和閒置民居院落,變成了村民增收的“金土地”,資源變成了致富的資產,在做好大棚產業的基礎上,代家溝村還發展起了鄉村旅遊,為村民拓寬了增收管道,也為返鄉創業群眾提供了發展平臺。

寶塔區甘穀驛鎮代家溝村主任 喬小紅:

原來的話,這一塊那一塊土地整合不在一起,都種些玉米,一年收入的百八十塊錢,現在抱團以後,建設大棚,光農民大棚產業一項,就三分地一年就能收入六七千塊錢。

如今的代家溝村,現代化農家小院,整齊高效的大弓棚,魚塘花園錯落有致,讓村民有著滿滿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寶塔區甘穀驛鎮代家溝村民 梁治榮:

你看我們的村子就和別的村子不一樣,讓我們住在這裡,感覺和城裡一樣了。

通過“三變”改革,代家溝村村民每畝土地收入較過去增長了26倍,人均年收入由2016年的11600塊錢,今年提高到 2萬元以上。今年,寶塔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開展以來,甘穀驛鎮以代家溝村作為試點,按照“確權確股不確地”的原則,使零散地換成整塊地,實現集約化、多樣化管理模式,實現土地和資金經濟效益最大化,讓村民在一份土地上得到三分收入,拓寬增收管道。

寶塔區甘穀驛鎮黨委書記 李平:

下一步,就是我們以代家溝這個試點帶動,覆蓋我們全鎮的所有貧困村和其他村子進行農村三變制度的改革,進一步扶持和引導我們的全體群眾,積極參與到我們改革中,讓我們的廣大群眾,成為我們這次改革的主力軍,成為我們這次改革的最大的受益者,讓更多的老百姓通過改革,通過農村的三變改革有更多的獲得感。

轉:延安廣播電視臺

如今的代家溝村,現代化農家小院,整齊高效的大弓棚,魚塘花園錯落有致,讓村民有著滿滿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寶塔區甘穀驛鎮代家溝村民 梁治榮:

你看我們的村子就和別的村子不一樣,讓我們住在這裡,感覺和城裡一樣了。

通過“三變”改革,代家溝村村民每畝土地收入較過去增長了26倍,人均年收入由2016年的11600塊錢,今年提高到 2萬元以上。今年,寶塔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開展以來,甘穀驛鎮以代家溝村作為試點,按照“確權確股不確地”的原則,使零散地換成整塊地,實現集約化、多樣化管理模式,實現土地和資金經濟效益最大化,讓村民在一份土地上得到三分收入,拓寬增收管道。

寶塔區甘穀驛鎮黨委書記 李平:

下一步,就是我們以代家溝這個試點帶動,覆蓋我們全鎮的所有貧困村和其他村子進行農村三變制度的改革,進一步扶持和引導我們的全體群眾,積極參與到我們改革中,讓我們的廣大群眾,成為我們這次改革的主力軍,成為我們這次改革的最大的受益者,讓更多的老百姓通過改革,通過農村的三變改革有更多的獲得感。

轉:延安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