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64歲的張艾嘉與劉若英合唱李宗盛《愛的代價》,聽完已是淚流滿面

眾所周知,《愛的代價》是文藝女神張艾嘉的保留曲目。

自李宗盛寫這首歌之日起,她在公共場合演唱的次數屈指可數。印象中,一次是李宗盛演唱會,還有一次是劉若英演唱會。

而這次,是專屬這個原唱者的舞臺。臺上的她沒有華麗的妝容,簡簡單單,白襯衫牛仔褲,就像來見見老友一樣隨意灑脫。

歌到深情處,

奶茶幾度哽咽的看著張艾嘉。

但眼眶濕潤的何止奶茶,當熟悉的旋律響起時,你的眼眶為什麼也濕潤了?

或許是歌詞裡,讓你想起了過往,一段無處安放的青春,一個不得不放下的人…

(滑動查看歌詞)

還記得年少時的夢嗎?

象朵永遠不凋零的花

陪我經過那風吹雨打

看世事無常,看滄桑變化

那些為愛所付出的代價

是永遠都難忘的啊

所有真心的癡心的話

永在我心中

雖然已沒有他

走吧,走吧,人總要學著自己長大

走吧,走吧,人生難免經歷苦痛掙扎

走吧,走吧,為自己的心找一個家

也曾傷心流淚

也曾黯然心碎

這是愛的代價

也許我偶爾還是會想他

偶爾難免會惦記著他

就當他是個老朋友啊

也讓我心疼

也讓我牽掛

只是我心中不再有火花

讓往事都隨風去吧

所有真心的癡心的話

都在我心中

雖然已沒有他

走吧,走吧,人總要學著自己長大

走吧,走吧,人生難免經歷苦痛掙扎

走吧,走吧,為自己的心找一個家

也曾傷心流淚

也曾黯然心碎

這是愛的代價

走吧,走吧,人總要學著自己長大

走吧,走吧,人生難免經歷苦痛掙扎

走吧,走吧,為自己的心找一個家

也曾傷心流淚

也曾黯然心碎

這是愛的代價

還記得年少時的夢嗎?像朵永不凋零的花,陪我經過那風吹雨打,看世事無常,看滄桑變化……

1992年,張艾嘉讓李宗盛幫她寫一首歌。

拿到《愛的代價》demo時,她對李宗盛說,“這個名字會不會太土了點?”

25年後,張艾嘉再次唱起這首歌。

她說,經歷過更多的事情,才發現,這首歌,每一句都是一個畫面。每一句,都是一個故事。

初聞不識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人這一輩子,最怕某天忽然聽懂了一首歌,

或許更可怕的,是用一輩子去聽一首歌。

年輕時的張艾嘉,一點都不安分。

雖然出身於書香門第,但骨子裡卻有幾分叛逆。

16歲在外面上學的時候,就是學校裡的風雲人物。她是學校裡唯一一個穿短裙的姑娘,是戴著花環去中央公園唱歌的人,也是光著腳丫子在大馬路上散步的年輕女郎。

念完書後,更是在家長的強烈反對下進入娛樂圈。

一開始並不順利,因為相貌太過洋氣不符合當時的審美而不被看好。

放到現在或許沒人會相信,她剛入行的那段日子裡,沒人誇她好看,所以只能接一些打醬油的角色。

但她從來沒想過放棄。

直到1976年,她憑藉《碧雲天》拿下當年金馬獎最佳女配角,演藝事業才全面開花。直到現在,電影裡張艾嘉倔強的眼神也讓人念念不忘。

後來不止一次的想過,如果當年的張艾嘉沒有遵循自己的內心,而是按部就班的走了家長鋪好的路,或許這世間就不會出現像《少女小漁》,《念念》這樣優秀的作品。

更不會有那兩段才子佳人的動人故事。

這其中被人們最津津樂道的,就是她和羅大佑的一段情。

1977年張艾嘉和羅大佑通過電影《閃亮的日子》相識。羅大佑寫了5年,後來成為華語樂壇經典的那首《童年》,張艾嘉是第一個拿去唱的。

童年張艾嘉 - 童年

年輕的女孩子總是對有才華的男孩子格外青睞,更何況是大才女張艾嘉。

惺惺相惜的兩個年輕人自然而然的走到了一起,那段時間他們出雙入對,羨煞旁人。

“羅大佑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我一看他寫的歌,嘩!那個年代能寫那些歌,真是驚為天人。”

這是張艾嘉多年以後在《志雲飯局》上對羅大佑的評價,也成為了她在媒體面前對他唯一的告白。

而羅大佑呢?則把對她的喜歡都唱到了歌裡,他那首《小妹》就是送給張艾嘉的。熟悉羅大佑的人都知道,他喜歡叫張艾嘉小妹,而這個昵稱也只屬她一人。

小妹羅大佑 - 未來的主人翁

歌詞裡唱著:

小妹,小妹

我們有溫暖的過去

我們有迷惑的現在與未知的將來

小妹 小妹

該去的會去

該來的會來,命運不能更改

人生能有幾多情。世界上的真話本來就不多,一個浪子把心愛的姑娘寫進歌裡,就勝過一大段告白。

只是讓人遺憾的是,這段感情最後不告而終。

張艾嘉後來和李宗盛是怎麼認識的呢?

兩人相遇的時候,張艾嘉已經在圈子裡小有名氣,而李宗盛還是白天送瓦斯煤氣的無名小卒。

張艾嘉因為偶然的合作認識了李宗盛,她欣賞這個小夥子的才華,作為伯樂還把他推薦給自己認識的音樂人。

再後來,他為她創作了那首風靡華語樂壇的《愛的代價》。

李宗盛對張艾嘉說,“我寫這首歌的時候,是想著你寫的,想著你為什麼嫁給別人了。”

李宗盛對張艾嘉說,“我寫這首歌的時候,真的是一邊寫一邊流淚。”

只是再後來,他們都遇到了彼此的良人。

直到2006年,張艾嘉來做李宗盛演唱會的嘉賓。

當時李宗盛是這樣介紹她的:“這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女人。”而張艾嘉則打趣的叫他:小李。

開場預熱,張艾嘉玩笑似的拋出一句,“你給那麼多女歌手寫過歌,有沒有愛過她們?”前一秒還在談笑風生的李宗盛瞬間緊張起來,想要搪塞過去。

可張艾嘉像吃糖上癮的小孩,抓著獵物不放,“那我先問你,你有沒有愛過我好了?”

佛洛德說:“這個世界上沒有所謂的玩笑,所有的玩笑都有認真的成分。”

那天晚上,沒有聽到答案的張艾嘉或許會有點失落。

但不知道她有沒有注意到,李宗盛,一個50歲的大老爺們,眼眶濕潤的唱完那首他為她寫的《愛的代價》。

其實後來有人問過張艾嘉,為什麼遇到了那麼多有才華的男子,都沒有走到最後?

張艾嘉說:“有些人走到最後,都分岔了。愛的人和結婚的人,都是註定的。”

是啊,誰的人生沒有幾個匆匆過客,他們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有些人教會你成長,有些人教會你愛,像是張艾嘉遇到的羅大佑,抑或李宗盛。

只是有些懂得,終究太遲,有些懂得,需要代價來換。

也曾傷心流淚

也曾黯然心碎

這是愛的代價

罷了,罷了,就讓往事隨風吧。

曾經以為放不下的人和事,時間會幫你撫平傷痛,總有一天你能放下,總有一天你能明白了生活,也懂得了自己。

而對張艾嘉來說,便是學會了與這個世界慢慢講和。

張艾嘉在自己的隨筆集中說過一段話:“每一個年齡必有它的磨煉。我們學習找方法和變化共存,與自己和解,和他人相處。”

特別是在女人都不願意過多去提及的年齡上,張艾嘉泰然很多。

印象最深刻的是,張艾嘉有一次談論自己的40歲。

她說有一次吃飯,發現自己看不清碗裡的飯粒了,甚至看不清近處的東西,那一刻,她知道這是衰老的前兆。

只是沒有很多人的失落和絕望,她心裡只咯噔了一下,第二天就淡定的配了一副眼鏡。

真正的強者,是將時間饋贈的好與不好,悉數收下。

她說,“我不覺得年齡有什麼好躲躲藏藏的,因為我喜歡自己當下的每一個模樣。”

就像她認知裡的40歲。在很多人看來,女人到了40歲就應該將重心回歸家庭,周旋於柴米油鹽間,臉上的皺紋越來越多,沒有了情感的嚮往,只有感情的張望。

可張艾嘉,在40多歲的時候,開始做監製。

跟隨著團隊到衣索比亞、剛果、印度、緬甸、越南、朝鮮、蒙古等地去做公益。

資助那裡的兒童接受教育,直至他們能夠獨立生活。

她最喜歡肯亞那個地方,她說肯亞是這個世界上最乾淨的地方,能讓人的心歸於平靜。

和孩子們打成一片的張艾嘉。

當然,最能讓人心歸於平靜的,還要屬文字。

張艾嘉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閱讀習慣,她從年輕時就有攜帶筆記本的習慣,將自己的想法隨時隨地的記錄下來。

一個人的氣質裡,藏著她愛過的人,走過的路,讀過的書。

所以我們再看如今已經年過花甲的張艾嘉,雖然臉上有些許歲月的痕跡,但身上卻沒有一絲暮氣。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去年《朗讀者》的舞臺上,64歲的她,身著幹練的黑色圓領衫,亞麻色百褶裙,一頭俐落精煉的短髮。

眼波中閃現著少女飛揚的神采,又透著歲月的沉澱,瞬間被她美哭了。

多少人覺得60歲是美人遲暮的年紀,可張艾嘉說:“60歲,才是新的開始。”

60歲那年她出版了自己第一本隨筆集。

她還跑去當導演,一部《念念》好評如潮。

前兩年《念念》上映,不少人落淚,結果張艾嘉說:“你們哭,是因為我的皺紋嗎?”

真是個可愛的姑娘,如此打趣,是真的不把歲月放在眼裡吧。

這次的上海音樂節上,她和40多歲的劉若英在一起,唱起了《光陰的故事》,《成全》,《這樣愛你對不對》,《有時候懶一點反而好》,《喜歡你現在的樣子》等膾炙人口的歌曲。

《喜歡你現在的樣子》

(總覺得這首歌就是張艾嘉現在的真實寫照)

唱歌的時候無比投入,玩兒起來的時候比劉若英還瘋,真是應了林燕妮那句:“這女子啊,沒有一天服氣的!”

20歲青春時代的叛逆,40歲洞察世事的睿智,60歲雲淡風輕的坦然。

張艾嘉很好的詮釋了:最好的女人,是那種歷盡浮華,轟轟烈烈過後,有的只是歲月留給她的那種雲淡風輕。

而這種雲淡風輕,一定是付出“代價”後的頓悟。

誠如張艾嘉說的:生命是沉重的,但到某個時刻終於明白了,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輕描淡寫的。

如果敵不過歲月 註定要老去,那希望自己美成張艾嘉的模樣。

念完書後,更是在家長的強烈反對下進入娛樂圈。

一開始並不順利,因為相貌太過洋氣不符合當時的審美而不被看好。

放到現在或許沒人會相信,她剛入行的那段日子裡,沒人誇她好看,所以只能接一些打醬油的角色。

但她從來沒想過放棄。

直到1976年,她憑藉《碧雲天》拿下當年金馬獎最佳女配角,演藝事業才全面開花。直到現在,電影裡張艾嘉倔強的眼神也讓人念念不忘。

後來不止一次的想過,如果當年的張艾嘉沒有遵循自己的內心,而是按部就班的走了家長鋪好的路,或許這世間就不會出現像《少女小漁》,《念念》這樣優秀的作品。

更不會有那兩段才子佳人的動人故事。

這其中被人們最津津樂道的,就是她和羅大佑的一段情。

1977年張艾嘉和羅大佑通過電影《閃亮的日子》相識。羅大佑寫了5年,後來成為華語樂壇經典的那首《童年》,張艾嘉是第一個拿去唱的。

童年張艾嘉 - 童年

年輕的女孩子總是對有才華的男孩子格外青睞,更何況是大才女張艾嘉。

惺惺相惜的兩個年輕人自然而然的走到了一起,那段時間他們出雙入對,羨煞旁人。

“羅大佑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我一看他寫的歌,嘩!那個年代能寫那些歌,真是驚為天人。”

這是張艾嘉多年以後在《志雲飯局》上對羅大佑的評價,也成為了她在媒體面前對他唯一的告白。

而羅大佑呢?則把對她的喜歡都唱到了歌裡,他那首《小妹》就是送給張艾嘉的。熟悉羅大佑的人都知道,他喜歡叫張艾嘉小妹,而這個昵稱也只屬她一人。

小妹羅大佑 - 未來的主人翁

歌詞裡唱著:

小妹,小妹

我們有溫暖的過去

我們有迷惑的現在與未知的將來

小妹 小妹

該去的會去

該來的會來,命運不能更改

人生能有幾多情。世界上的真話本來就不多,一個浪子把心愛的姑娘寫進歌裡,就勝過一大段告白。

只是讓人遺憾的是,這段感情最後不告而終。

張艾嘉後來和李宗盛是怎麼認識的呢?

兩人相遇的時候,張艾嘉已經在圈子裡小有名氣,而李宗盛還是白天送瓦斯煤氣的無名小卒。

張艾嘉因為偶然的合作認識了李宗盛,她欣賞這個小夥子的才華,作為伯樂還把他推薦給自己認識的音樂人。

再後來,他為她創作了那首風靡華語樂壇的《愛的代價》。

李宗盛對張艾嘉說,“我寫這首歌的時候,是想著你寫的,想著你為什麼嫁給別人了。”

李宗盛對張艾嘉說,“我寫這首歌的時候,真的是一邊寫一邊流淚。”

只是再後來,他們都遇到了彼此的良人。

直到2006年,張艾嘉來做李宗盛演唱會的嘉賓。

當時李宗盛是這樣介紹她的:“這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女人。”而張艾嘉則打趣的叫他:小李。

開場預熱,張艾嘉玩笑似的拋出一句,“你給那麼多女歌手寫過歌,有沒有愛過她們?”前一秒還在談笑風生的李宗盛瞬間緊張起來,想要搪塞過去。

可張艾嘉像吃糖上癮的小孩,抓著獵物不放,“那我先問你,你有沒有愛過我好了?”

佛洛德說:“這個世界上沒有所謂的玩笑,所有的玩笑都有認真的成分。”

那天晚上,沒有聽到答案的張艾嘉或許會有點失落。

但不知道她有沒有注意到,李宗盛,一個50歲的大老爺們,眼眶濕潤的唱完那首他為她寫的《愛的代價》。

其實後來有人問過張艾嘉,為什麼遇到了那麼多有才華的男子,都沒有走到最後?

張艾嘉說:“有些人走到最後,都分岔了。愛的人和結婚的人,都是註定的。”

是啊,誰的人生沒有幾個匆匆過客,他們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有些人教會你成長,有些人教會你愛,像是張艾嘉遇到的羅大佑,抑或李宗盛。

只是有些懂得,終究太遲,有些懂得,需要代價來換。

也曾傷心流淚

也曾黯然心碎

這是愛的代價

罷了,罷了,就讓往事隨風吧。

曾經以為放不下的人和事,時間會幫你撫平傷痛,總有一天你能放下,總有一天你能明白了生活,也懂得了自己。

而對張艾嘉來說,便是學會了與這個世界慢慢講和。

張艾嘉在自己的隨筆集中說過一段話:“每一個年齡必有它的磨煉。我們學習找方法和變化共存,與自己和解,和他人相處。”

特別是在女人都不願意過多去提及的年齡上,張艾嘉泰然很多。

印象最深刻的是,張艾嘉有一次談論自己的40歲。

她說有一次吃飯,發現自己看不清碗裡的飯粒了,甚至看不清近處的東西,那一刻,她知道這是衰老的前兆。

只是沒有很多人的失落和絕望,她心裡只咯噔了一下,第二天就淡定的配了一副眼鏡。

真正的強者,是將時間饋贈的好與不好,悉數收下。

她說,“我不覺得年齡有什麼好躲躲藏藏的,因為我喜歡自己當下的每一個模樣。”

就像她認知裡的40歲。在很多人看來,女人到了40歲就應該將重心回歸家庭,周旋於柴米油鹽間,臉上的皺紋越來越多,沒有了情感的嚮往,只有感情的張望。

可張艾嘉,在40多歲的時候,開始做監製。

跟隨著團隊到衣索比亞、剛果、印度、緬甸、越南、朝鮮、蒙古等地去做公益。

資助那裡的兒童接受教育,直至他們能夠獨立生活。

她最喜歡肯亞那個地方,她說肯亞是這個世界上最乾淨的地方,能讓人的心歸於平靜。

和孩子們打成一片的張艾嘉。

當然,最能讓人心歸於平靜的,還要屬文字。

張艾嘉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閱讀習慣,她從年輕時就有攜帶筆記本的習慣,將自己的想法隨時隨地的記錄下來。

一個人的氣質裡,藏著她愛過的人,走過的路,讀過的書。

所以我們再看如今已經年過花甲的張艾嘉,雖然臉上有些許歲月的痕跡,但身上卻沒有一絲暮氣。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去年《朗讀者》的舞臺上,64歲的她,身著幹練的黑色圓領衫,亞麻色百褶裙,一頭俐落精煉的短髮。

眼波中閃現著少女飛揚的神采,又透著歲月的沉澱,瞬間被她美哭了。

多少人覺得60歲是美人遲暮的年紀,可張艾嘉說:“60歲,才是新的開始。”

60歲那年她出版了自己第一本隨筆集。

她還跑去當導演,一部《念念》好評如潮。

前兩年《念念》上映,不少人落淚,結果張艾嘉說:“你們哭,是因為我的皺紋嗎?”

真是個可愛的姑娘,如此打趣,是真的不把歲月放在眼裡吧。

這次的上海音樂節上,她和40多歲的劉若英在一起,唱起了《光陰的故事》,《成全》,《這樣愛你對不對》,《有時候懶一點反而好》,《喜歡你現在的樣子》等膾炙人口的歌曲。

《喜歡你現在的樣子》

(總覺得這首歌就是張艾嘉現在的真實寫照)

唱歌的時候無比投入,玩兒起來的時候比劉若英還瘋,真是應了林燕妮那句:“這女子啊,沒有一天服氣的!”

20歲青春時代的叛逆,40歲洞察世事的睿智,60歲雲淡風輕的坦然。

張艾嘉很好的詮釋了:最好的女人,是那種歷盡浮華,轟轟烈烈過後,有的只是歲月留給她的那種雲淡風輕。

而這種雲淡風輕,一定是付出“代價”後的頓悟。

誠如張艾嘉說的:生命是沉重的,但到某個時刻終於明白了,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輕描淡寫的。

如果敵不過歲月 註定要老去,那希望自己美成張艾嘉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