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砥礪奮進的五年|全面深化醫改,創新發展理念,與你共用感受得到的“健康常州”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十二五”期間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

我市居民健康水準不斷提升,城鄉居民主要健康指標總體達到中高收入國家水準。

來自市衛計委的統計顯示,截至“十二五”末,全市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計生機構1267個,基本建成覆蓋城鄉的一體兩翼醫療服務體系和15分鐘健康服務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服務品質、服務效率和群眾滿意度顯著提高,城鄉居民健康差異進一步縮小,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打下了堅實基礎。

以民生保障為重 深化醫改全面推進

高齡產婦、疤痕子宮、新生兒臍帶繞頸,整個孕期都戰戰兢兢的福建籍新市民蔡蘭蘭,日前經剖宮產,平安生下自己的第三個孩子。讓人驚歎的是,這場分娩就發生在家門口的醫院——青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更名為常州二院天寧分院)。

2016年7月,市二院與青龍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結成全市首家緊密型醫聯體,

對“人、財、物”進行一體化管理。僅僅一年,這個新模式已見成效:1-8月,天寧分院門急診同比增長12%,住院同比增長85%。

這是我市全面深化醫改的一個縮影。

作為第三批公立醫院改革國家聯繫試點城市之一,我市於2015年正式啟動綜合醫改試點。市委、市政府先後出臺醫聯體建設、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財投政入政策、醫藥價格改革、公立醫院管理體制等檔49個,為順利推進醫改提供了政策支撐。

截至目前,我市醫改政策框架基本形成,各項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全市11家城市公立醫院、7家縣級公立醫院全部取消藥品加成;市及溧陽市、金壇區、武進區均已成立公立醫院管理委員會,推進管辦分離;區域型醫聯體實現一市五區全覆蓋,

並形成區域型、專科共建型、對口支援型和緊密型等4種具有常州特色的醫聯體模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構建分級診療制度的載體、抓手和有效路徑,在醫聯體建設中,我市注重發揮核心醫院優勢,以提升基層能力為目的,逐步形成了人才幫扶、資源分享、特色共建、資訊互聯、上下聯動“五大機制”。

醫聯體內共建專科床位700余張,建成集約化診斷中心24個,僅今年1-8月就為基層提供集中影像、檢驗、病理診斷等10萬餘人次;每年下派三級醫院專家到基層,今年1-8月下沉的500多名醫療專家、管理骨幹、業務人員,已指導基層手術2120餘例,開設講座600餘次,基層會診1700餘人。

各地積極開展以老年人和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為重點人群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全市1896名全科醫生和1158名鄉村醫生已簽約26萬戶,服務物件68萬餘人,重點人群簽約率達49.6%。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合格率和動態使用率均有了新提高。

△家庭醫生團隊現場簽約

以護佑健康為先 醫療服務穩健提升

作為全省為數不多的國家衛計委和中國卒中學會雙認證的高級(綜合)卒中中心,市一院卒中中心在前不久的小長假期間先後完成急診動脈瘤手術5台、取栓手術4台、靜脈溶栓2台,同時入組“十三五”慢病重點專項“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療關鍵技術與流程改進研究”多中心研究2例,實力印證現代化區域卒中救治網路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近年來,我市大力推動建立卒中、胸痛、創傷救治、危重孕產婦和危重新生兒五大疾病協同救治中心,全方位提高危重病人搶救成功率。

同時,針對腫瘤、消化、神經系統等疾病,各醫療機構以患者為中心,建立起25個多學科協作診療中心(MDT);針對診斷明確、風險可控的20類中小型擇期手術患者,如乳腺纖維瘤、白內障等,推行日間手術模式,縮短住院患者等候時間的同時大大提高了床位周轉率;針對發生急重危傷病、需要急救但身份不明確或無力支付相應費用的患者,實施應急救助,築牢救助底線;應對“二孩時代”,全市產科和兒科病區設置持續補充優化,市級孕產婦危急重症救治中心、新生兒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及“1+6”婦幼健康服務聯合體的有效運行,促進了全市產科和兒科醫療品質和服務水準的提高。

各醫療機構因地制宜推出的一系列改善服務的具體舉措。

如:微信、支付寶等多途徑預約,代煎中藥並免費快遞上門,“微急救”一鍵報警等,讓患者感受到更多的便利。最近一次全市三級醫院優質護理協力廠商滿意度調查顯示,患者滿意率達99.51%。

與此同時,就醫環境也在不斷改善。

市一院3號樓、市二院陽湖院區、市三院公衛臨床中心門診樓、四院新北院區、七院門急診病房綜合樓等重點建設專案相繼建成並投用。市婦幼保健院、市一院鐘樓院區建設項目和市中醫院急診病房綜合樓項目有序推進。基層醫療機構不斷提檔升級,全市有20%的鄉鎮衛生院建成全國群眾滿意鄉鎮衛生院,所有基層醫療機構均能提供規範的中醫藥服務。

以工作成效為鏡 利民舉措創新落實

6月10日上午9點,62歲的肝癌患者王先生被推進市三院手術室。由上海交大附屬仁濟醫院專家主刀、三院醫護人員配合,一個半小時後,這台腹腔鏡肝癌切除術順利完成,全部費用不超過4萬元。據家屬估算,這一費用不到前往上海總費用的一半。

今年,市衛計委聯合省內外知名醫療機構的重點專科和專家學者,創新開展“常醫專科聯盟”活動。全市10所三級醫院與17家國內一流大醫院簽訂了33個專科共建協議。

至今,外地醫療專家已來常門診診療1092人次,完成或指導手術122台,開展疑難病例會診20餘人次,為我市相關醫務人員開展培訓近千人次,一方面迅速提高我市醫療機構的醫療技術水準和服務能力,另一方面也讓一些原本要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就醫的百姓在常州就能得到優質診療。

為了讓群眾對健康事業擁有更多、更實、更具體的獲得感,市衛計委還連續3年以專案化的形式為民辦實事。

僅今年1-8月,就完成婦女“兩癌”篩查5.22萬人,兒童口腔篩查3.07萬人,窩溝封閉1.5萬人;印發“中國公民中醫養生保健素養”宣傳手冊,開展“中醫藥就在你身邊”健康巡講50場次;“天使”志願服務聯動線上線下,公益志願24小時無間斷,開展志願服務活動近600場次,延伸醫療服務手臂,落實惠民利民實效。

衛生監管同樣亮點頻頻。

“十二五”期間,我市完成“三合一”網路平臺行政權力清理工作,243項衛生行政執法職權全部進網運行,衛生行政執法更加規範、高效、透明。今年,市衛生監督所又在全省率先開啟“雙隨機”抽查模式,進一步規範執法行為,提升監管效能。

對計生特殊家庭,推進幫扶模式探索。

全市累計建成37家春暉家園和50家生育關懷基地,搭建起計生特殊家庭的關愛之橋;為所有特別扶助物件免費提供住院護理服務綜合保險,並實現計劃生育特別扶助物件住院護理服務全覆蓋。

以匯智聚力為要 健康常州加速發展

到家門口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接診醫生點點滑鼠,就能查到患者的電子健康檔案,瞭解其既往病史,包括就診情況、相關檢驗檢查結果以及目前正在服用的藥物等。通過嵌入基層醫療資訊系統的健康檔案流覽器,這一切已經在我市實現。

近年來,市衛計委大力推動資訊惠民工程。

區域人口健康資訊平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系統、麻精藥品聯合監管平臺、血液追溯管理系統、“醫療一賬通”平臺等陸續建成投用,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智慧健康資訊服務體系;全市建成11個影像、臨檢、心電和病理檢驗等區域遠端會診平臺,進一步方便患者就醫;在全省率先開發的“常州掌上計生”APP生育服務登記辦理系統,成功實現生育服務登記24小時線上申請……2016年,在健康醫療大資料中心與產業園建設國家試點工程啟動推進會上,我市被列為全國首批4個試點城市之一。

智慧醫療快速前行的同時,醫學科研也結出累累碩果。

前不久公佈的2017年自然科學基金專案,我市衛生領域在以往每年10項左右的基礎上取得突破性成績,獲立項24項,在全省地市級醫院中領先優勢明顯。此外,今年我市衛生還獲得省級立項5項。省級以上高層次項目數量、等次、經費,均創下歷史最好成績。

與此同時,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新的突破。

“十二五”迄今,我市已引進13名成熟型高層次醫學人才,其中,省特聘醫學專家、省雙創人才2人,江蘇省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1人。新招錄166名碩士及以上研究生、3500名規範化培訓住院醫師,有108名人才進入市高層次衛生人才培養序列。1個省市共建醫學重點學科、2個醫學創新團隊及省市共建創新團隊、1名省市共建醫學重點人才、51名青年醫學人才列入省“十三五”科教強衛工程建設培養。同時建成市級醫學重點學科20個、重點學科培育點5個、轄市區共建重點學科4個;蘇州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落戶常州一院,黎介壽院士工作站落戶市二院,建成江蘇省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4家。建成南京醫科大學常州臨床醫學院。

5年來,這一項項具體工作的推進,進一步密實了500多萬常州人的健康保障網,也使得“健康常州”的新構想越來越看得見、感受得到。

僅今年1-8月就為基層提供集中影像、檢驗、病理診斷等10萬餘人次;每年下派三級醫院專家到基層,今年1-8月下沉的500多名醫療專家、管理骨幹、業務人員,已指導基層手術2120餘例,開設講座600餘次,基層會診1700餘人。

各地積極開展以老年人和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為重點人群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全市1896名全科醫生和1158名鄉村醫生已簽約26萬戶,服務物件68萬餘人,重點人群簽約率達49.6%。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合格率和動態使用率均有了新提高。

△家庭醫生團隊現場簽約

以護佑健康為先 醫療服務穩健提升

作為全省為數不多的國家衛計委和中國卒中學會雙認證的高級(綜合)卒中中心,市一院卒中中心在前不久的小長假期間先後完成急診動脈瘤手術5台、取栓手術4台、靜脈溶栓2台,同時入組“十三五”慢病重點專項“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療關鍵技術與流程改進研究”多中心研究2例,實力印證現代化區域卒中救治網路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近年來,我市大力推動建立卒中、胸痛、創傷救治、危重孕產婦和危重新生兒五大疾病協同救治中心,全方位提高危重病人搶救成功率。

同時,針對腫瘤、消化、神經系統等疾病,各醫療機構以患者為中心,建立起25個多學科協作診療中心(MDT);針對診斷明確、風險可控的20類中小型擇期手術患者,如乳腺纖維瘤、白內障等,推行日間手術模式,縮短住院患者等候時間的同時大大提高了床位周轉率;針對發生急重危傷病、需要急救但身份不明確或無力支付相應費用的患者,實施應急救助,築牢救助底線;應對“二孩時代”,全市產科和兒科病區設置持續補充優化,市級孕產婦危急重症救治中心、新生兒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及“1+6”婦幼健康服務聯合體的有效運行,促進了全市產科和兒科醫療品質和服務水準的提高。

各醫療機構因地制宜推出的一系列改善服務的具體舉措。

如:微信、支付寶等多途徑預約,代煎中藥並免費快遞上門,“微急救”一鍵報警等,讓患者感受到更多的便利。最近一次全市三級醫院優質護理協力廠商滿意度調查顯示,患者滿意率達99.51%。

與此同時,就醫環境也在不斷改善。

市一院3號樓、市二院陽湖院區、市三院公衛臨床中心門診樓、四院新北院區、七院門急診病房綜合樓等重點建設專案相繼建成並投用。市婦幼保健院、市一院鐘樓院區建設項目和市中醫院急診病房綜合樓項目有序推進。基層醫療機構不斷提檔升級,全市有20%的鄉鎮衛生院建成全國群眾滿意鄉鎮衛生院,所有基層醫療機構均能提供規範的中醫藥服務。

以工作成效為鏡 利民舉措創新落實

6月10日上午9點,62歲的肝癌患者王先生被推進市三院手術室。由上海交大附屬仁濟醫院專家主刀、三院醫護人員配合,一個半小時後,這台腹腔鏡肝癌切除術順利完成,全部費用不超過4萬元。據家屬估算,這一費用不到前往上海總費用的一半。

今年,市衛計委聯合省內外知名醫療機構的重點專科和專家學者,創新開展“常醫專科聯盟”活動。全市10所三級醫院與17家國內一流大醫院簽訂了33個專科共建協議。

至今,外地醫療專家已來常門診診療1092人次,完成或指導手術122台,開展疑難病例會診20餘人次,為我市相關醫務人員開展培訓近千人次,一方面迅速提高我市醫療機構的醫療技術水準和服務能力,另一方面也讓一些原本要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就醫的百姓在常州就能得到優質診療。

為了讓群眾對健康事業擁有更多、更實、更具體的獲得感,市衛計委還連續3年以專案化的形式為民辦實事。

僅今年1-8月,就完成婦女“兩癌”篩查5.22萬人,兒童口腔篩查3.07萬人,窩溝封閉1.5萬人;印發“中國公民中醫養生保健素養”宣傳手冊,開展“中醫藥就在你身邊”健康巡講50場次;“天使”志願服務聯動線上線下,公益志願24小時無間斷,開展志願服務活動近600場次,延伸醫療服務手臂,落實惠民利民實效。

衛生監管同樣亮點頻頻。

“十二五”期間,我市完成“三合一”網路平臺行政權力清理工作,243項衛生行政執法職權全部進網運行,衛生行政執法更加規範、高效、透明。今年,市衛生監督所又在全省率先開啟“雙隨機”抽查模式,進一步規範執法行為,提升監管效能。

對計生特殊家庭,推進幫扶模式探索。

全市累計建成37家春暉家園和50家生育關懷基地,搭建起計生特殊家庭的關愛之橋;為所有特別扶助物件免費提供住院護理服務綜合保險,並實現計劃生育特別扶助物件住院護理服務全覆蓋。

以匯智聚力為要 健康常州加速發展

到家門口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接診醫生點點滑鼠,就能查到患者的電子健康檔案,瞭解其既往病史,包括就診情況、相關檢驗檢查結果以及目前正在服用的藥物等。通過嵌入基層醫療資訊系統的健康檔案流覽器,這一切已經在我市實現。

近年來,市衛計委大力推動資訊惠民工程。

區域人口健康資訊平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系統、麻精藥品聯合監管平臺、血液追溯管理系統、“醫療一賬通”平臺等陸續建成投用,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智慧健康資訊服務體系;全市建成11個影像、臨檢、心電和病理檢驗等區域遠端會診平臺,進一步方便患者就醫;在全省率先開發的“常州掌上計生”APP生育服務登記辦理系統,成功實現生育服務登記24小時線上申請……2016年,在健康醫療大資料中心與產業園建設國家試點工程啟動推進會上,我市被列為全國首批4個試點城市之一。

智慧醫療快速前行的同時,醫學科研也結出累累碩果。

前不久公佈的2017年自然科學基金專案,我市衛生領域在以往每年10項左右的基礎上取得突破性成績,獲立項24項,在全省地市級醫院中領先優勢明顯。此外,今年我市衛生還獲得省級立項5項。省級以上高層次項目數量、等次、經費,均創下歷史最好成績。

與此同時,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新的突破。

“十二五”迄今,我市已引進13名成熟型高層次醫學人才,其中,省特聘醫學專家、省雙創人才2人,江蘇省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1人。新招錄166名碩士及以上研究生、3500名規範化培訓住院醫師,有108名人才進入市高層次衛生人才培養序列。1個省市共建醫學重點學科、2個醫學創新團隊及省市共建創新團隊、1名省市共建醫學重點人才、51名青年醫學人才列入省“十三五”科教強衛工程建設培養。同時建成市級醫學重點學科20個、重點學科培育點5個、轄市區共建重點學科4個;蘇州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落戶常州一院,黎介壽院士工作站落戶市二院,建成江蘇省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4家。建成南京醫科大學常州臨床醫學院。

5年來,這一項項具體工作的推進,進一步密實了500多萬常州人的健康保障網,也使得“健康常州”的新構想越來越看得見、感受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