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植樹節 | 剛強兄弟:48載變黃土為綠野

▲許志剛、許志強兩兄弟勞作完回家

今天,是我國第39個植樹節。

文匯記者走進甘肅定西通渭縣,為您講述“剛強兄弟”的綠色夢想。

對於西北內陸的幹山苦嶺而言,綠色是奢侈的。可就是在一座被黃土高山包圍的小村莊,一路的蒼黃色突然被滿眼蒼翠代替,讓黃土地多了一片迷人的色彩。

許志剛和許志強,這對70歲的雙胞胎兄弟,在48年的時間裡,堅守家園,吃夠了“黃色”的苦,也種下了“綠色”的幸福。面對難以想像的困難,他們以苦為樂,

築土填壑,節衣縮食,讓昔日的荒山披上350多畝綠裝。

秦長城邊上,又築起了一座綠色新長城。

更為難得的是,從未上過學的兩兄弟,對中華傳統文化卻有著難以割捨感情。他們堅守著爺爺輩傳下來的根雕、字畫、木結構建築等傳統,給整個村莊增添了詩意田園的氣息。

懸崖邊種出“樹堅強”

一直以來,愚公精神、長征精神,以及當代人“領導苦抓、社會苦幫、群眾苦幹”的“三苦精神”,在定西交相輝映。

這裡的自然條件極其惡劣,甚至有“苦瘠甲於天下”的說法。“十年九旱並不誇張。年蒸發量為降水量的4—5倍,一年下的雨還沒有東南沿海颱風天時一天下的雨多。春旱、伏旱、秋旱、凍旱,連綿不絕。過去在農村,旱天裡飲用水都保證不了,即便有水,洗碗、洗菜水也都會留給牲口,很多人捨不得用水洗個痛快澡。”通渭縣林業局果業辦主任常自強工程師說。

當年,著名作家張恨水來到定西,

對此處的蕭條深感“頭痛”:“公路就在這不高的山崗子上。這山崗,土人叫梁子,沒有一棵樹,沒有一滴水,自然,沒有一戶人家……山梁又永遠像懶龍似的渾圓、漫長,沒有一點曲折的風景。”

當記者坐上行走在這黃土高坡的車,也切實體會到了這漫長的單調。一圈又一圈蒼黃色山梁,不知何時才是個盡頭。

“剛強兄弟”的家,在榜羅鎮張川村許堡社。

從通渭縣城出發,沿著盤山路,

向西南行駛90分鐘,便來到許堡社村口的山梁上。此時,突然會有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只見滿溝滿屲盡是密密麻麻的綠樹,散發出蓬勃生機,與周圍山巒的荒涼蕭索形成巨大的反差。

遇見許志強,是在溝谷的懸崖邊。他正拿著鐵鍁,在黃土坡的邊緣挖出一道2尺深的土坑,留待春天來臨後栽種樹苗。

對於普通人而言,沒有路的路,超過40度的土坡,腳下不斷滾落的土塊,

光是從山梁上下來走到懸崖邊都要不小的勇氣。而許志強和他的哥哥,走起來健步如飛,和40年多前相比也不相上下。“農民的腿腳是更剛強的。”許志強說。

看到有人前來拜訪,許志強連忙停下手上的活,走過來拉起記者的手,非常熱情。老人體態瘦削,身上沾滿了泥灰,那雙佈滿老繭、黝黑而又泛些灰白的手,仿佛訴說著這些年的辛勞。

在懸崖邊種樹,可不是一個輕鬆活兒,稍有不慎,或者說腳下的黃土鬆動,就可能掉下山崖。可許志強卻說,他必須要冒這個風險。“水土總是從最邊上先開始蝕的,懸崖邊種樹有利於保持水土。若邊上的土沒有固定,時間久了,裡面的土也保不住,樹也就白種了。所以,不僅要種,更要保證懸崖樹木的成活,即便永遠也長不大,也能讓樹根把泥土串住。一定要水準向外放置而非垂直放置,豎著放活不了。”他說,“為了種樹,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再說,懸崖邊站久了,身體控制得已十分穩定。一點都不害怕。前些年,我還用繩子吊著下到半崖上栽樹。”

其實,這兩天的許志強相對而言是較為空閒的。春秋兩季要栽種,夏天要除草,冬季裡主要做些林間管理,挖坑抽水,為來年做準備。如今還是早春。

山腳下,一條小溪穿流其中。如今的河面還結著冰,但河底已經消融。歷史上,這是一條季節性的內流河,除了夏天的幾個月,基本上處於乾涸狀態。兄弟倆不想讓溪水白白流走,就用枯樹枝、沙土和裝滿土的尼龍袋子在小溪中設置四道攔水壩,攔截成幾個小水池,再接上200多米的水管,抽水澆樹。但是水量不大,很淺,抽不了幾分鐘。

可這幾年,兩位老人突然欣喜地發現,儘管降水依舊稀少,可水池的水越來越多,越來越深了,岸邊也長出了大量的蘆葦。許志強的妻子陳轉榮甚至懷疑,是不是老天看到了丈夫的辛苦,將溪水賞賜給他。

常自強則從專業角度分析了溪水變多的原因。“樹多了之後,對水的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樹根涵養水分,二是改變了山谷的小氣候,局部變得陰涼濕潤,降低了蒸發量。”他說,“是樹,造就了天旱地不旱的情景。”

▲許志剛、許志強兩兄弟讓昔日的荒山披上350多畝綠裝

“樹苗怎能霸佔田地?”

挖完樹坑,已過正午,許志強扛起鐵鍁,回家休息。路上,正巧遇上了哥哥許志剛出門找他商量移栽油松樹苗的事宜。

對許志剛而言,種樹是被弟弟帶起來的習慣,但熱情卻沒有差異。他的左手食指和中指以前在鍘飼草的時候被鍘斷,卻也堅持種樹。兄弟倆風裡來雨裡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同樣鑄就了飽經風霜的面龐。不過,一問許志剛種樹的問題,他還是立馬退到弟弟身後,讓弟弟出面回答,他甘當一名“志願者”。

向著綠色的最濃處行進,很快走到了弟弟的家門口,許志強將此起名叫“丹楓園”。在雕花的木質門廳,門楣上“全國綠色小康戶”的牌子熠熠閃光。入門,一條乾淨的磚鋪小甬道兩邊,兩排共27棵松樹蒼然挺立,精神抖擻。頭頂上空,野鴿子的嬉戲聲則增添了更多的活力。再向前,穿過矮牆的月亮門,由甬道進入院子後視線豁然開朗,近處,木結構的正廳和涼亭精緻氣派;遠處,放眼向對面的山坡望去,盡是養眼的松柏綠色。

老人沒學過土木工程知識,卻親自設計出木結構的建築。他覺得,只有中國傳統的木結構,才能和他心中的綠色家園渾然一體。

兄弟倆一直走到了臥室才停下,相約喝上一壺濃香的罐罐茶,坐在火炕上聊。與其說罐罐茶是當地的一種飲食,還不如說是一種文化。代表的是一種“慢生活”的方式,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許堡社的老人大都保留著這一習俗,“煮罐罐茶”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煮罐罐茶是個慢活,也是個細活,兄弟倆一個點火盆,一個使勁吹氣,待火苗升起,再將茶葉、紅棗、桂圓放置在黑色的小罐中,加入半罐冷水在火盆上熬煮。幾分鐘之後,將煮沸的茶水倒入茶杯,每次只有一小口。茶葉仍留在罐中,繼續添水再煮。每天幹活前,兄弟倆幾乎都要喝上幾口,用他們的話說,“喝上一杯茶,我是皇帝爸”。與焦躁的年輕人相比,老人或許根本就不在意茶的味道,渴或者不渴,享受的卻是等待茶沸的過程。

記者請兄弟倆談談種樹的經歷,哥哥依舊謙讓,最終還是等許志強放下手中的烤饅頭條,侃侃而談。

兄弟倆和爺爺的感情特別深。爺爺也是一輩子的農民,沒念過書,卻是根雕、書畫樣樣精通。“不過,爺爺最大的愛好還是種樹。新中國剛成立那會兒,我們倆還是孩子,就跟著爺爺,看著他種樹。在山上,吃著自家種的梨,望著天空中飛翔的老鷹,那種生活狀態下,心情特別舒暢。”許志強說,“爺爺告訴我們,樹的一身都是寶,除了美味的果實,樹葉可以遮陰,細樹枝可以當柴火,粗的可以蓋房子,更重要的是,樹根可以固定住那些人們賴以生存的黃土。”

可時間一長,人們在利用“寶”的同時,卻忘了給它休養生息的空間。常自強說,唐朝以前,通渭一帶還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是重要的林場。隨著氣候的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加劇,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到了上世紀60年代末,迫於人口的壓力,除了砍樹蓋房外,人們還開始退林種田,僅剩的一些綠色也被消除殆盡,森林覆蓋率最低時不到5%。

隨著時間的推移,砍樹的後果越來越凸顯,當地人吃盡了黃土的苦。“房前屋後到處是深溝大窟圈,伴隨著交替而來的風蝕和水蝕,土崖一次次塌陷,窟圈越沖越大。不下雨時,飲水困難,遍地黃沙,吹得人灰頭土臉;一下大雨就出現泥石流,山水就卷著厚重的黃土沖進院子,爛泥常常埋沒了膝蓋。如此一來,總有一天,要不村子被山上的黃土漫過,要不就是腳下的黃土塌陷,整個村莊被沖走。”許志強說,“1969年的盛夏,村裡有人掉下窟窿,差點沒命。”

於是,他拿起了爺爺曾經手握的“傢伙”,走進大山。這一次,他不是為了吃果子,為了蓋房子,而為拯救自己的家園。

不過,在那個溫飽都成問題的年代,種樹是不被待見的。儘管他儘量選擇在荒山中種樹,但還是被所在榜羅公社批評。“我被批評過兩次,說我是霸佔田地的壞人。”許志強說,“其實很多村民也理解我是對的,但不敢公開支持我,只能私下裡鼓勵我,還跟我說哪兒可以搞到樹苗。”

批評聲面前,許志強選擇了堅持,時間久了,便換來了大家的默許。

▲兩兄弟的家被青翠包圍

甘隴黃土地竟種活了芒果

最初,因為窮,一年也只能種十幾棵樹,其中大多不適應乾旱的氣候死去。這讓他極為痛心,飯都吃不下。

許志剛見狀,為了讓弟弟提起精神,主要和弟弟一起分析原因,陪著弟弟一起種樹。

“我們總結下來,還是蠻力用得多,腦筋動得少。天天澆水不行,根會腐爛,半個月澆一次還差不多;坑不能挖得太深,否則樹根離陽光太遠,太陰冷。”經過改進,在兄弟倆的努力下,成活率有了明顯提升。

他們喜歡種松柏,不僅因為更適合當地的氣候,更因為他們牢記爺爺的話,“做人就要像松柏那樣正直、剛強”。

改革開放後,包產到戶,再也沒人攔著兄弟倆改造荒山。兄弟倆一狠心,把10畝良田換成30畝荒坡。他們為了弄到更多地樹苗,就挑著擔子,遠赴近百公里之外的集體林場,購買樹苗。“一個來回要花上兩天三夜。路上餓了就吃點幹饃饃,渴了就趴在地面上舔上幾口水,累了就在路邊蜷縮著打個盹,白天黑夜皆是如此。”許志強說,“好在,哥哥一直陪著我受苦,給了我很大的信心。再說有多苦,早已忘掉,只記得山頭上的綠樹,是我們一擔一擔跳回來的,想想就幸福。”

“我們倆兄弟有個動力,就是外國人說的那句話,‘定西是最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我們就不信了,一定要證明給外國人看,在勤勞的中國,沒有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道理。”聊了半個多小時,許志剛終於接過了話茬。

兄弟倆很努力,為了節省時間和金錢來種樹,他們從未在路上下過一次館子。儘管如此,樹苗的成活率仍只有五成。

怎麼回事?此時的許志強已不再急躁,冷靜地分析道,或許是樹苗在長途跋涉中被風乾了水分。於是,他決定在自家山坡下坡緩的地方墊起幾道旱梯田,自己育苗。如今,在家園的“林海”中,不僅長滿了雲杉、油松、龍柏、雪松這些北方常見樹種,就連很多甘肅人沒見過的棕櫚、芒果,也在此處安家落戶。

多年的栽種,許志強的腦海中已經有了一套“栽種經”。他樂於分享:“栽樹關鍵是要因地制宜。栽松柏要選擇草皮多、陰濕的地方,一般二三月或七八月栽最愛活,坑越淺越好,也不要踩得太實。對於南方的樹來說,如果什麼都不管,那它們栽到這裡就不愛活,剛開始一定要用塑膠篷住,過一兩個月長旺了,就愛活了;不過還是要防霜凍,夜裡面給他們蓋上厚厚的塑膠‘被子’。”

問許志強這些年在種樹上一共花了多少錢,他自己也不知道。但他還是談到了家庭的壓力,並肯定了家人對自己的支持。“這麼多年,為了栽樹,拖累了家裡人,讓妻兒跟著我累死累活,心裡愧得很。”他說。

“剛包產到戶那會最辛苦,我想擴大栽種面積,可錢不夠。那時的樹苗一根要賣3塊錢,相當於10斤面的價格。”許志強盯上了妻子陳轉榮養殖的牲口,這可是一家的全部收入來源。萬事開頭難,妻子最開始極不情願地警告他:“別人沒種樹不也活得好好的?種的樹不能吃、不能喝,很多還種不活,你種它幹嘛?別把家裡辛苦省下來的都撒進荒山屲裡了。”

可許志強還是偷偷地打著種樹的算盤,多的少的,一有機會就“暗渡陳倉”。30多年前,家裡養的馬下了一個小馬駒,賣了700元,許志強就瞞著妻子說是存了銀行,實際上全部買成了樹苗,那可是兩千多斤面的價錢;妻子讓他抓只雞賣了,買些針頭線腦、油鹽醬醋,可他用賣雞的8元錢全買了樹苗。

讓許志強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家裡養的豬下了10個豬崽,賣了之後,他全買了樹苗。“當時為了貪便宜,就沒到林場買,而是從林場邊上的招搖著樹苗的小販手中分批購得,價錢不到林場的1/3。”他說,“那次,老婆覺得挺划算,也沒說我什麼。可半年後,我發現沒有一棵樹苗成活。估計是小販不懂栽種,直接翻進林場,把老樹上的樹枝拔斷給我。這可把老婆氣壞了,跟我說‘早就告訴你便宜沒好貨,你以後再買樹就別過了’。我聽後沒理她,男人理老婆子幹嘛?”許志強頗有點大男子主義地說。

“你敢不理她?你敢嗎?”對弟弟家事門清的許志剛在一旁打趣道。

“哎,哄還是要哄一下的。就是那幾天把農活全包了,安心在家陪著她,邊幹活邊哄她。等她消氣了,我再去買樹苗。”許志強樂了起來。

陳轉榮是位淳樸的農村婦女,儘管丈夫多年也沒給他買過一件新衣裳,她心裡知道,丈夫種樹種得對。“我不讓他種樹只是嚇唬他,我瞭解他的脾氣,做事就要堅持做到底。而且,對孩子們來說,只有種樹才能幫他們守護好未來的家園。”她說。

如今,妻子、兒媳,都成了許志強種樹的好幫手。許志強栽樹苗,妻子和兒媳就從小溪裡一擔擔挑水澆樹,農活、養殖也儘量由兩個女人承擔。許志強遠在新疆打工的兒子只要回家,就把家裡的所有活一人承包。

▲許志剛在作畫

山區農民也有了文藝范兒

休息好了,兄弟倆硬要拉著記者去他們的“創作室”看看。這個綠色家園,光是充滿創意的傳統木結構建築外表就讓人欽佩不已,沒想到建築內部的“寶藏”更讓人驚歎:面前的兩兄弟,還是印象中的山區農民嗎?

在許志強家的廳堂,迎面掛在牆上的是幾幅工筆牡丹,有的含苞有的盛放,華貴又大氣。周邊的幾幅書法臨摹作品,也讓人難以相信,這出自一位沒上過學的農民之手。“通渭是‘中國書畫藝術之鄉’,每戶人家的中堂都掛有字畫,我也想做一個有思想的人。雖然不知道上面寫的是什麼意思,但是就是覺得中國字好看,一定要寫下來。”許志強說。

在字畫的前方,放著一排古意盎然的“玄關架”,上面擺滿了老人製作的根雕。許志強喜歡動物,他的創作題材也大多以自然界的動物為主,“大鵬展翅”“金猴獻瑞”“鳳凰齊飛”,活靈活現。他還特別展示了剛製作好的“山高水長情意深”:山頂的上空有飛鳥,瀑布飛流而下,一頭小鹿在山腳下休息,有山有水有鳥有鹿,栩栩如生。

而許志剛的創作區則分成了兩塊:一塊是他的臥室,床頭的牆上貼滿了水墨畫,畫桌則在屋子的另一頭;一塊是他的根雕室,擺滿了人物題材的根雕。“二郎神”“王寶釧”“送夫探親”等,中國傳統故事中的的人物形象在這裡琳琅滿目。

許志剛告訴記者,平時為了種樹,每天早上五點鐘起床,一干就是一天。但只要到了晚上,無論多累,他一定會走進根雕室,坐在椅子上拿起刻刀,邊刻邊想,在根雕上實現自己構思的人物形象。

即便頭髮已經泛白,但兩位老人還沒有停下來的打算。“有人問過我,我這輩子有沒有放棄種樹的念頭,我跟他們說,從來沒有,永不放棄。”許志強說。

“停下來閑著,那是最痛苦的事情。”許志剛說。

當地人稱他們是“改造山河新愚公,建設家園大功臣”,定西市委書記和市林業局局長專門來到他們家,表彰他們,號召定西人向他們學習。今年年初,兄弟倆獲評“CCTV2016年度三農人物”,去北京領獎。期間,有人建議功勳卓著的老人放下鐵鍁去城市享福。可哥倆的觀點是一致的:“去城市享福?福從何來?在我的家園裡勞動、種樹才是最大的幸福。”

倆位元老人也向記者講述了心中的願望,“就算我和我的後人傾盡全力,我們也最多只能將房前的山頭種綠。可再遠的山頭呢?黃土高坡有這麼多個山頭,一定要有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才行啊。”許志剛說。

對此,常自強明確表示,林業部門會努力讓老人的夢想成真。近年來,隨著國家及地方的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工程的相繼啟動,通渭的綠色意識已有了明顯的提高,全民植樹已進入了落實階段,18歲以上的居民都要在房前屋後自覺植樹。“春天最適合植樹,其中的每一天都是植樹節。”他說,“除了政策和意識方面的利好,這些年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的人口降低,人類活動減少,在很大程度上助力森林植被的恢復。”

但造林規模的擴大也面臨一些問題。“資金的短缺是肯定的,光是為了提高植樹成活率的地膜,一年的義務植樹就需要幾千萬元,錢從何來?此外,樹多了,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等新課題也需要我們去解決。”常自強說。

他坦言,即便樹木恢復得不錯,但生態的恢復卻是一個更難的課題。比如,目前,通渭山區的野鼠、野兔數量太多,對植被、水土造成了巨大的威脅。這其中,植被好了是一個原因,更主要的在於食物鏈並未隨著植被的恢復而恢復,狼、老鷹依舊沒有回歸,蛇的數量增長也有限,這些食物鏈頂端的動物由於對環境要求更高,恢復也更為不易。因此,整個生態的恢復可能需要比植樹還多的耐心和努力。

目前,對於像“剛強兄弟”這樣的植樹模範,通渭縣林業部門已經出臺相關激勵和扶持計畫。“一方面,我們會為他們提供一些適合當地的鄉土樹種,並免費提供相關技術,繼續生態林的恢復;另一方面,我們要引導他們種比如核桃之類經濟林樹種,發展林果產業和林下經濟,結合地方文化特色,將文化生態旅遊發展起來,帶動他們扶貧致富。”常自強說。

本文轉自 文匯網/陳斌、趙征南

稍有不慎,或者說腳下的黃土鬆動,就可能掉下山崖。可許志強卻說,他必須要冒這個風險。“水土總是從最邊上先開始蝕的,懸崖邊種樹有利於保持水土。若邊上的土沒有固定,時間久了,裡面的土也保不住,樹也就白種了。所以,不僅要種,更要保證懸崖樹木的成活,即便永遠也長不大,也能讓樹根把泥土串住。一定要水準向外放置而非垂直放置,豎著放活不了。”他說,“為了種樹,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再說,懸崖邊站久了,身體控制得已十分穩定。一點都不害怕。前些年,我還用繩子吊著下到半崖上栽樹。”

其實,這兩天的許志強相對而言是較為空閒的。春秋兩季要栽種,夏天要除草,冬季裡主要做些林間管理,挖坑抽水,為來年做準備。如今還是早春。

山腳下,一條小溪穿流其中。如今的河面還結著冰,但河底已經消融。歷史上,這是一條季節性的內流河,除了夏天的幾個月,基本上處於乾涸狀態。兄弟倆不想讓溪水白白流走,就用枯樹枝、沙土和裝滿土的尼龍袋子在小溪中設置四道攔水壩,攔截成幾個小水池,再接上200多米的水管,抽水澆樹。但是水量不大,很淺,抽不了幾分鐘。

可這幾年,兩位老人突然欣喜地發現,儘管降水依舊稀少,可水池的水越來越多,越來越深了,岸邊也長出了大量的蘆葦。許志強的妻子陳轉榮甚至懷疑,是不是老天看到了丈夫的辛苦,將溪水賞賜給他。

常自強則從專業角度分析了溪水變多的原因。“樹多了之後,對水的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樹根涵養水分,二是改變了山谷的小氣候,局部變得陰涼濕潤,降低了蒸發量。”他說,“是樹,造就了天旱地不旱的情景。”

▲許志剛、許志強兩兄弟讓昔日的荒山披上350多畝綠裝

“樹苗怎能霸佔田地?”

挖完樹坑,已過正午,許志強扛起鐵鍁,回家休息。路上,正巧遇上了哥哥許志剛出門找他商量移栽油松樹苗的事宜。

對許志剛而言,種樹是被弟弟帶起來的習慣,但熱情卻沒有差異。他的左手食指和中指以前在鍘飼草的時候被鍘斷,卻也堅持種樹。兄弟倆風裡來雨裡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同樣鑄就了飽經風霜的面龐。不過,一問許志剛種樹的問題,他還是立馬退到弟弟身後,讓弟弟出面回答,他甘當一名“志願者”。

向著綠色的最濃處行進,很快走到了弟弟的家門口,許志強將此起名叫“丹楓園”。在雕花的木質門廳,門楣上“全國綠色小康戶”的牌子熠熠閃光。入門,一條乾淨的磚鋪小甬道兩邊,兩排共27棵松樹蒼然挺立,精神抖擻。頭頂上空,野鴿子的嬉戲聲則增添了更多的活力。再向前,穿過矮牆的月亮門,由甬道進入院子後視線豁然開朗,近處,木結構的正廳和涼亭精緻氣派;遠處,放眼向對面的山坡望去,盡是養眼的松柏綠色。

老人沒學過土木工程知識,卻親自設計出木結構的建築。他覺得,只有中國傳統的木結構,才能和他心中的綠色家園渾然一體。

兄弟倆一直走到了臥室才停下,相約喝上一壺濃香的罐罐茶,坐在火炕上聊。與其說罐罐茶是當地的一種飲食,還不如說是一種文化。代表的是一種“慢生活”的方式,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許堡社的老人大都保留著這一習俗,“煮罐罐茶”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煮罐罐茶是個慢活,也是個細活,兄弟倆一個點火盆,一個使勁吹氣,待火苗升起,再將茶葉、紅棗、桂圓放置在黑色的小罐中,加入半罐冷水在火盆上熬煮。幾分鐘之後,將煮沸的茶水倒入茶杯,每次只有一小口。茶葉仍留在罐中,繼續添水再煮。每天幹活前,兄弟倆幾乎都要喝上幾口,用他們的話說,“喝上一杯茶,我是皇帝爸”。與焦躁的年輕人相比,老人或許根本就不在意茶的味道,渴或者不渴,享受的卻是等待茶沸的過程。

記者請兄弟倆談談種樹的經歷,哥哥依舊謙讓,最終還是等許志強放下手中的烤饅頭條,侃侃而談。

兄弟倆和爺爺的感情特別深。爺爺也是一輩子的農民,沒念過書,卻是根雕、書畫樣樣精通。“不過,爺爺最大的愛好還是種樹。新中國剛成立那會兒,我們倆還是孩子,就跟著爺爺,看著他種樹。在山上,吃著自家種的梨,望著天空中飛翔的老鷹,那種生活狀態下,心情特別舒暢。”許志強說,“爺爺告訴我們,樹的一身都是寶,除了美味的果實,樹葉可以遮陰,細樹枝可以當柴火,粗的可以蓋房子,更重要的是,樹根可以固定住那些人們賴以生存的黃土。”

可時間一長,人們在利用“寶”的同時,卻忘了給它休養生息的空間。常自強說,唐朝以前,通渭一帶還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是重要的林場。隨著氣候的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加劇,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到了上世紀60年代末,迫於人口的壓力,除了砍樹蓋房外,人們還開始退林種田,僅剩的一些綠色也被消除殆盡,森林覆蓋率最低時不到5%。

隨著時間的推移,砍樹的後果越來越凸顯,當地人吃盡了黃土的苦。“房前屋後到處是深溝大窟圈,伴隨著交替而來的風蝕和水蝕,土崖一次次塌陷,窟圈越沖越大。不下雨時,飲水困難,遍地黃沙,吹得人灰頭土臉;一下大雨就出現泥石流,山水就卷著厚重的黃土沖進院子,爛泥常常埋沒了膝蓋。如此一來,總有一天,要不村子被山上的黃土漫過,要不就是腳下的黃土塌陷,整個村莊被沖走。”許志強說,“1969年的盛夏,村裡有人掉下窟窿,差點沒命。”

於是,他拿起了爺爺曾經手握的“傢伙”,走進大山。這一次,他不是為了吃果子,為了蓋房子,而為拯救自己的家園。

不過,在那個溫飽都成問題的年代,種樹是不被待見的。儘管他儘量選擇在荒山中種樹,但還是被所在榜羅公社批評。“我被批評過兩次,說我是霸佔田地的壞人。”許志強說,“其實很多村民也理解我是對的,但不敢公開支持我,只能私下裡鼓勵我,還跟我說哪兒可以搞到樹苗。”

批評聲面前,許志強選擇了堅持,時間久了,便換來了大家的默許。

▲兩兄弟的家被青翠包圍

甘隴黃土地竟種活了芒果

最初,因為窮,一年也只能種十幾棵樹,其中大多不適應乾旱的氣候死去。這讓他極為痛心,飯都吃不下。

許志剛見狀,為了讓弟弟提起精神,主要和弟弟一起分析原因,陪著弟弟一起種樹。

“我們總結下來,還是蠻力用得多,腦筋動得少。天天澆水不行,根會腐爛,半個月澆一次還差不多;坑不能挖得太深,否則樹根離陽光太遠,太陰冷。”經過改進,在兄弟倆的努力下,成活率有了明顯提升。

他們喜歡種松柏,不僅因為更適合當地的氣候,更因為他們牢記爺爺的話,“做人就要像松柏那樣正直、剛強”。

改革開放後,包產到戶,再也沒人攔著兄弟倆改造荒山。兄弟倆一狠心,把10畝良田換成30畝荒坡。他們為了弄到更多地樹苗,就挑著擔子,遠赴近百公里之外的集體林場,購買樹苗。“一個來回要花上兩天三夜。路上餓了就吃點幹饃饃,渴了就趴在地面上舔上幾口水,累了就在路邊蜷縮著打個盹,白天黑夜皆是如此。”許志強說,“好在,哥哥一直陪著我受苦,給了我很大的信心。再說有多苦,早已忘掉,只記得山頭上的綠樹,是我們一擔一擔跳回來的,想想就幸福。”

“我們倆兄弟有個動力,就是外國人說的那句話,‘定西是最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我們就不信了,一定要證明給外國人看,在勤勞的中國,沒有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道理。”聊了半個多小時,許志剛終於接過了話茬。

兄弟倆很努力,為了節省時間和金錢來種樹,他們從未在路上下過一次館子。儘管如此,樹苗的成活率仍只有五成。

怎麼回事?此時的許志強已不再急躁,冷靜地分析道,或許是樹苗在長途跋涉中被風乾了水分。於是,他決定在自家山坡下坡緩的地方墊起幾道旱梯田,自己育苗。如今,在家園的“林海”中,不僅長滿了雲杉、油松、龍柏、雪松這些北方常見樹種,就連很多甘肅人沒見過的棕櫚、芒果,也在此處安家落戶。

多年的栽種,許志強的腦海中已經有了一套“栽種經”。他樂於分享:“栽樹關鍵是要因地制宜。栽松柏要選擇草皮多、陰濕的地方,一般二三月或七八月栽最愛活,坑越淺越好,也不要踩得太實。對於南方的樹來說,如果什麼都不管,那它們栽到這裡就不愛活,剛開始一定要用塑膠篷住,過一兩個月長旺了,就愛活了;不過還是要防霜凍,夜裡面給他們蓋上厚厚的塑膠‘被子’。”

問許志強這些年在種樹上一共花了多少錢,他自己也不知道。但他還是談到了家庭的壓力,並肯定了家人對自己的支持。“這麼多年,為了栽樹,拖累了家裡人,讓妻兒跟著我累死累活,心裡愧得很。”他說。

“剛包產到戶那會最辛苦,我想擴大栽種面積,可錢不夠。那時的樹苗一根要賣3塊錢,相當於10斤面的價格。”許志強盯上了妻子陳轉榮養殖的牲口,這可是一家的全部收入來源。萬事開頭難,妻子最開始極不情願地警告他:“別人沒種樹不也活得好好的?種的樹不能吃、不能喝,很多還種不活,你種它幹嘛?別把家裡辛苦省下來的都撒進荒山屲裡了。”

可許志強還是偷偷地打著種樹的算盤,多的少的,一有機會就“暗渡陳倉”。30多年前,家裡養的馬下了一個小馬駒,賣了700元,許志強就瞞著妻子說是存了銀行,實際上全部買成了樹苗,那可是兩千多斤面的價錢;妻子讓他抓只雞賣了,買些針頭線腦、油鹽醬醋,可他用賣雞的8元錢全買了樹苗。

讓許志強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家裡養的豬下了10個豬崽,賣了之後,他全買了樹苗。“當時為了貪便宜,就沒到林場買,而是從林場邊上的招搖著樹苗的小販手中分批購得,價錢不到林場的1/3。”他說,“那次,老婆覺得挺划算,也沒說我什麼。可半年後,我發現沒有一棵樹苗成活。估計是小販不懂栽種,直接翻進林場,把老樹上的樹枝拔斷給我。這可把老婆氣壞了,跟我說‘早就告訴你便宜沒好貨,你以後再買樹就別過了’。我聽後沒理她,男人理老婆子幹嘛?”許志強頗有點大男子主義地說。

“你敢不理她?你敢嗎?”對弟弟家事門清的許志剛在一旁打趣道。

“哎,哄還是要哄一下的。就是那幾天把農活全包了,安心在家陪著她,邊幹活邊哄她。等她消氣了,我再去買樹苗。”許志強樂了起來。

陳轉榮是位淳樸的農村婦女,儘管丈夫多年也沒給他買過一件新衣裳,她心裡知道,丈夫種樹種得對。“我不讓他種樹只是嚇唬他,我瞭解他的脾氣,做事就要堅持做到底。而且,對孩子們來說,只有種樹才能幫他們守護好未來的家園。”她說。

如今,妻子、兒媳,都成了許志強種樹的好幫手。許志強栽樹苗,妻子和兒媳就從小溪裡一擔擔挑水澆樹,農活、養殖也儘量由兩個女人承擔。許志強遠在新疆打工的兒子只要回家,就把家裡的所有活一人承包。

▲許志剛在作畫

山區農民也有了文藝范兒

休息好了,兄弟倆硬要拉著記者去他們的“創作室”看看。這個綠色家園,光是充滿創意的傳統木結構建築外表就讓人欽佩不已,沒想到建築內部的“寶藏”更讓人驚歎:面前的兩兄弟,還是印象中的山區農民嗎?

在許志強家的廳堂,迎面掛在牆上的是幾幅工筆牡丹,有的含苞有的盛放,華貴又大氣。周邊的幾幅書法臨摹作品,也讓人難以相信,這出自一位沒上過學的農民之手。“通渭是‘中國書畫藝術之鄉’,每戶人家的中堂都掛有字畫,我也想做一個有思想的人。雖然不知道上面寫的是什麼意思,但是就是覺得中國字好看,一定要寫下來。”許志強說。

在字畫的前方,放著一排古意盎然的“玄關架”,上面擺滿了老人製作的根雕。許志強喜歡動物,他的創作題材也大多以自然界的動物為主,“大鵬展翅”“金猴獻瑞”“鳳凰齊飛”,活靈活現。他還特別展示了剛製作好的“山高水長情意深”:山頂的上空有飛鳥,瀑布飛流而下,一頭小鹿在山腳下休息,有山有水有鳥有鹿,栩栩如生。

而許志剛的創作區則分成了兩塊:一塊是他的臥室,床頭的牆上貼滿了水墨畫,畫桌則在屋子的另一頭;一塊是他的根雕室,擺滿了人物題材的根雕。“二郎神”“王寶釧”“送夫探親”等,中國傳統故事中的的人物形象在這裡琳琅滿目。

許志剛告訴記者,平時為了種樹,每天早上五點鐘起床,一干就是一天。但只要到了晚上,無論多累,他一定會走進根雕室,坐在椅子上拿起刻刀,邊刻邊想,在根雕上實現自己構思的人物形象。

即便頭髮已經泛白,但兩位老人還沒有停下來的打算。“有人問過我,我這輩子有沒有放棄種樹的念頭,我跟他們說,從來沒有,永不放棄。”許志強說。

“停下來閑著,那是最痛苦的事情。”許志剛說。

當地人稱他們是“改造山河新愚公,建設家園大功臣”,定西市委書記和市林業局局長專門來到他們家,表彰他們,號召定西人向他們學習。今年年初,兄弟倆獲評“CCTV2016年度三農人物”,去北京領獎。期間,有人建議功勳卓著的老人放下鐵鍁去城市享福。可哥倆的觀點是一致的:“去城市享福?福從何來?在我的家園裡勞動、種樹才是最大的幸福。”

倆位元老人也向記者講述了心中的願望,“就算我和我的後人傾盡全力,我們也最多只能將房前的山頭種綠。可再遠的山頭呢?黃土高坡有這麼多個山頭,一定要有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才行啊。”許志剛說。

對此,常自強明確表示,林業部門會努力讓老人的夢想成真。近年來,隨著國家及地方的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工程的相繼啟動,通渭的綠色意識已有了明顯的提高,全民植樹已進入了落實階段,18歲以上的居民都要在房前屋後自覺植樹。“春天最適合植樹,其中的每一天都是植樹節。”他說,“除了政策和意識方面的利好,這些年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的人口降低,人類活動減少,在很大程度上助力森林植被的恢復。”

但造林規模的擴大也面臨一些問題。“資金的短缺是肯定的,光是為了提高植樹成活率的地膜,一年的義務植樹就需要幾千萬元,錢從何來?此外,樹多了,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等新課題也需要我們去解決。”常自強說。

他坦言,即便樹木恢復得不錯,但生態的恢復卻是一個更難的課題。比如,目前,通渭山區的野鼠、野兔數量太多,對植被、水土造成了巨大的威脅。這其中,植被好了是一個原因,更主要的在於食物鏈並未隨著植被的恢復而恢復,狼、老鷹依舊沒有回歸,蛇的數量增長也有限,這些食物鏈頂端的動物由於對環境要求更高,恢復也更為不易。因此,整個生態的恢復可能需要比植樹還多的耐心和努力。

目前,對於像“剛強兄弟”這樣的植樹模範,通渭縣林業部門已經出臺相關激勵和扶持計畫。“一方面,我們會為他們提供一些適合當地的鄉土樹種,並免費提供相關技術,繼續生態林的恢復;另一方面,我們要引導他們種比如核桃之類經濟林樹種,發展林果產業和林下經濟,結合地方文化特色,將文化生態旅遊發展起來,帶動他們扶貧致富。”常自強說。

本文轉自 文匯網/陳斌、趙征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