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限”將至 三級醫院參與醫聯體需加速

這個月底,是三級公立醫院參加醫聯體的“大限”。這是2017年10月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的期限。目前,醫聯體建設情況如何?

成績單:90%三級醫院已參與醫聯體建設

4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和發展的指導意見》顯示,

截至2017年6月底,全國已有1764家三級醫院開展多種形式的醫聯體建設工作,占全國三級醫院的80%;江蘇、重慶、四川、陝西等8個省市超過90%的三級醫院參與組建醫聯體。

而10月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顯示,目前全國近90%的三級醫院已參與醫聯體試點、實現同級醫院檢查檢驗結果互認。

這意味著,到目前為止還有10%的三級醫院未加入或未完成醫聯體建設試點工作。儘管這一比例看起來不高,但也有220多家。

拋問題:為什麼還有10%沒完成

依據國家對醫聯體建設的安排,所有三級醫院需要在10月底完成這一任務。目前,距離這一時間節點僅有半個月左右。

顯然,在提速的同時,未完成任務的三級醫院還需要破除醫聯體建設路途中的各種“路障”。

路障一:大醫院的利益“算盤”——不想放病人

由於缺少平衡各方訴求的利益分享機制,原本屬於優化資源配置,引導合理就醫秩序的醫聯體模式被指陷進利益博弈。其中大醫院首當其衝,甚至被指借此“虹吸”患者。

按照政策規劃,醫聯體將實現“上傳下轉”的雙向轉診制度,但就目前公佈的資料來看,效果尚不理想。

2017年1月召開的北京市十四屆人大五次會議“建設和諧宜居之都”新聞發佈會上的一組資料顯示,

2016年前三季度,北京53個區域醫聯體內,上轉患者共計222436人次,下轉患者40352人次,差異明顯。

雙向轉診的難題不僅體現在基層醫院“無利可圖”上,從牽頭醫院的角度,也並不願“放掉”手中“有利可圖”的患者。多位三甲醫院院長曾向健康界透露,患者作為醫院收入的主要來源,如果都往基層下沉,勢必影響上級醫院自身利益。

路障二:基層醫院的資源瓶頸——沒有好醫生

我國醫療資源相對短缺,優質醫療資源集中在大城市,基層醫療機構面臨缺錢、少人的艱難局面。

健康界從“2016健康中國-基層論壇”獲取的一組資料印證了這一結論。

該資料顯示,2010年至2015年,基層衛生人員數量年增長率僅為1.88%,與此同時,基層衛生人員占全國衛生人員比例在逐年下降,六年裡,占比從39.99%降到33.69%;基層衛生人員流失比例也是最高的,

六年內,30%的基層衛生機構發生過人員流失,相對於醫院和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基層人員流出率最高。

從目前來看,醫聯體內發揮關鍵作用的二級醫院對於幫扶基層醫院可謂是有心無力。“本身就缺少醫生,自身都是泥菩薩,哪裡顧得了其他人,更沒有人願意去基層了。”陝西山陽縣衛計局副局長徐毓才如此評價。

路障三:醫療資訊化基礎薄弱——投入不足

眾說周知,在醫聯體建設過程中,除了固有的體制機制障礙外,一大關鍵在於醫聯體內醫療機構是否實現了資訊的互聯互通,內部資源、資料能否共用。這些都是上級醫院對下級醫院進行技術、管理支援的前提條件。

以北京地區電子病歷應用現狀為例。應用電子病歷系統的醫院僅60%多一點,院感、手術麻醉的應用比較低。2014年北京地區醫院電子病歷系統參評結果顯示:67家醫院集中於中心城區,郊區縣參與少,電子病歷應用水準的平均等級為1.75級。

此外,在全國基層衛生資訊化工作會議上,國家衛生計生委基層衛生司司長李滔指出,目前全國79%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鄉鎮衛生院,44%的村衛生室安裝了基層醫療資訊系統。但該系統僅能初步支撐基本醫療、基本公共衛生、電子健康檔案的建立和日常的業務,在與上級醫院互聯互通上,仍存在很大障礙。

由此可見,由於資訊化建設不足,一些地區上下級醫院難以真正“聯”起來。

曬想法:不僅要“聯” 更要“動”

“讓技術跑,而不是病人跑。”這是當初政府組建醫聯體的初衷,通過將社區醫院和三甲醫院串聯起來,將三甲醫院的醫療技術輻射到區縣基層醫療機構,從而提升基層醫療救治能力。

不過有專家指出,從全國範圍來看醫聯體建設還處於起步階段,一些地方醫聯體建設存在一些不良傾向:“重形式輕實質”“重數量輕品質”,有一些地方醫聯體處於“聯而不通”的狀態,沒有實質性的效益。

那麼,什麼樣的醫聯體才能給醫院、患者雙方都帶來效益?

根據會議內容,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了醫改下一步將分別從完善公立醫院運行新機制、用體制機制改革推進醫聯體建設,也就是說醫聯體建設下一步將在體制機制上下功夫。

顯然,醫聯體要想真正建起來,且為醫院、患者帶來切實的好處,僅僅靠建幾個系統、購進幾台設備並不能解決問題,還需要依靠應用、服務來驅動,讓醫聯體既“聯”起來,又“動”起來。

提建議:用服務啟動醫聯體價值

這點,在超過90%的三級醫院參與組建醫聯體的江蘇、重慶、四川、陝西等8個省市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以陝西省為例,分別以陝西省腫瘤醫院、西安市紅會醫院、安康市中醫醫院、西京醫院等各大醫院為中心的20餘個區域及專科醫聯體項目,在陝西省構建了一個“四通八達”的多級醫療協作網路。

其中,以安康市醫聯體為例。其構建了以安康市中醫醫院為中心的“省市縣鄉村五級一體化”分級診療網路,通過“安康市心醫國際遠端醫療平臺”實現上接國內知名三級醫院,下聯縣、鎮75家基層醫療單位,完成醫療服務覆蓋到村級衛生室,真正實現了“縱向到底”。

值得一提的是,在醫療市場上,有許多遠端醫療供應商在做醫聯體專案時,往往專案一做完就收費走人,這給醫聯體運營、服務帶來不小缺失。針對這一點,安康市醫聯體構建了“政府主導、醫院實施、協力廠商服務”的多模態“安康模式”,承建方心醫國際既提供技術、運營、服務三位一體的支撐,又提供包括學科領辦、學術交流、人才培養等學科服務,真正多角度為基層賦能。

用心醫國際的話說就是“用服務啟動醫聯體價值”,而不僅僅是“聯”而不“動”。

要做到這一點,精准影像診斷服務能力建設也不可或缺。健康界查閱資料發現,作為國內最早將遠端醫療納入醫保的地級市,克拉瑪依遠程醫療水準一直處於全國前列,但儘管如此,在建設區域雲影像平臺之前,其每次遠端會診前也需花費近2小時準備患者相關病歷資料。

2016年克拉瑪依在原有遠端醫療平臺上聯合心醫國際,以克拉瑪依市中心醫院為核心建立克拉瑪依市區域影像中心,與現有的遠端醫療系統實現對接,打破地域、網路、不同品牌的PACS系統的限制,實現安全、高效、可靠的遠端雲影像診斷業務。患者歷史健康檔案可通過遠端醫療平臺抓取,2分鐘內就能呈現病人住院週期內完整的病歷資料。

此外,依託該影像平臺,克拉瑪依市中心醫院與下級醫院建立起醫療聯合體,通過雲影像技術對基層影像技術人員進行現場培訓、遠端培訓,促進下級醫院學科建設。

不管是安康市醫聯體,還是克拉瑪依“區域雲影像平臺+醫聯體”,不難看出,醫聯體要想真正的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給患者帶去福利,離不開服務的驅動。

目前,醫聯體服務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運營服務。通過資訊技術手段,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分享和下沉,如線上的遠端會診、遠端門診、構建區域影像中心、遠端教育等服務;線下的醫技能力提升、專家幫扶等。

一種是學科服務。以學科為導向,縱向推進醫聯體服務,進行特色專科建設,開展人才梯隊建設,綜合運用多種服務手段驅動醫聯體。

眾說周知,在醫聯體建設過程中,除了固有的體制機制障礙外,一大關鍵在於醫聯體內醫療機構是否實現了資訊的互聯互通,內部資源、資料能否共用。這些都是上級醫院對下級醫院進行技術、管理支援的前提條件。

以北京地區電子病歷應用現狀為例。應用電子病歷系統的醫院僅60%多一點,院感、手術麻醉的應用比較低。2014年北京地區醫院電子病歷系統參評結果顯示:67家醫院集中於中心城區,郊區縣參與少,電子病歷應用水準的平均等級為1.75級。

此外,在全國基層衛生資訊化工作會議上,國家衛生計生委基層衛生司司長李滔指出,目前全國79%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鄉鎮衛生院,44%的村衛生室安裝了基層醫療資訊系統。但該系統僅能初步支撐基本醫療、基本公共衛生、電子健康檔案的建立和日常的業務,在與上級醫院互聯互通上,仍存在很大障礙。

由此可見,由於資訊化建設不足,一些地區上下級醫院難以真正“聯”起來。

曬想法:不僅要“聯” 更要“動”

“讓技術跑,而不是病人跑。”這是當初政府組建醫聯體的初衷,通過將社區醫院和三甲醫院串聯起來,將三甲醫院的醫療技術輻射到區縣基層醫療機構,從而提升基層醫療救治能力。

不過有專家指出,從全國範圍來看醫聯體建設還處於起步階段,一些地方醫聯體建設存在一些不良傾向:“重形式輕實質”“重數量輕品質”,有一些地方醫聯體處於“聯而不通”的狀態,沒有實質性的效益。

那麼,什麼樣的醫聯體才能給醫院、患者雙方都帶來效益?

根據會議內容,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了醫改下一步將分別從完善公立醫院運行新機制、用體制機制改革推進醫聯體建設,也就是說醫聯體建設下一步將在體制機制上下功夫。

顯然,醫聯體要想真正建起來,且為醫院、患者帶來切實的好處,僅僅靠建幾個系統、購進幾台設備並不能解決問題,還需要依靠應用、服務來驅動,讓醫聯體既“聯”起來,又“動”起來。

提建議:用服務啟動醫聯體價值

這點,在超過90%的三級醫院參與組建醫聯體的江蘇、重慶、四川、陝西等8個省市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以陝西省為例,分別以陝西省腫瘤醫院、西安市紅會醫院、安康市中醫醫院、西京醫院等各大醫院為中心的20餘個區域及專科醫聯體項目,在陝西省構建了一個“四通八達”的多級醫療協作網路。

其中,以安康市醫聯體為例。其構建了以安康市中醫醫院為中心的“省市縣鄉村五級一體化”分級診療網路,通過“安康市心醫國際遠端醫療平臺”實現上接國內知名三級醫院,下聯縣、鎮75家基層醫療單位,完成醫療服務覆蓋到村級衛生室,真正實現了“縱向到底”。

值得一提的是,在醫療市場上,有許多遠端醫療供應商在做醫聯體專案時,往往專案一做完就收費走人,這給醫聯體運營、服務帶來不小缺失。針對這一點,安康市醫聯體構建了“政府主導、醫院實施、協力廠商服務”的多模態“安康模式”,承建方心醫國際既提供技術、運營、服務三位一體的支撐,又提供包括學科領辦、學術交流、人才培養等學科服務,真正多角度為基層賦能。

用心醫國際的話說就是“用服務啟動醫聯體價值”,而不僅僅是“聯”而不“動”。

要做到這一點,精准影像診斷服務能力建設也不可或缺。健康界查閱資料發現,作為國內最早將遠端醫療納入醫保的地級市,克拉瑪依遠程醫療水準一直處於全國前列,但儘管如此,在建設區域雲影像平臺之前,其每次遠端會診前也需花費近2小時準備患者相關病歷資料。

2016年克拉瑪依在原有遠端醫療平臺上聯合心醫國際,以克拉瑪依市中心醫院為核心建立克拉瑪依市區域影像中心,與現有的遠端醫療系統實現對接,打破地域、網路、不同品牌的PACS系統的限制,實現安全、高效、可靠的遠端雲影像診斷業務。患者歷史健康檔案可通過遠端醫療平臺抓取,2分鐘內就能呈現病人住院週期內完整的病歷資料。

此外,依託該影像平臺,克拉瑪依市中心醫院與下級醫院建立起醫療聯合體,通過雲影像技術對基層影像技術人員進行現場培訓、遠端培訓,促進下級醫院學科建設。

不管是安康市醫聯體,還是克拉瑪依“區域雲影像平臺+醫聯體”,不難看出,醫聯體要想真正的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給患者帶去福利,離不開服務的驅動。

目前,醫聯體服務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運營服務。通過資訊技術手段,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分享和下沉,如線上的遠端會診、遠端門診、構建區域影像中心、遠端教育等服務;線下的醫技能力提升、專家幫扶等。

一種是學科服務。以學科為導向,縱向推進醫聯體服務,進行特色專科建設,開展人才梯隊建設,綜合運用多種服務手段驅動醫聯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