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家庭教育(為您釋疑):讓孩子有主動探究的積極心態

讓孩子有主動探究的積極心態

問題實錄:

我家強強今年4歲了,

在幼稚園上中班。最近,我發現強強的性格上有一些小問題——總是沒有主動探究的心態。

事情是這樣的,強強雖然什麼事都好奇,但往往只停留在想像上,而自己主動探究的想法卻絲毫沒有被激發出來,也就是俗稱的“動口、動腦不動手”,一點都不積極。有一次,老師留了一個手工作業:讓小朋友們回家做一架自己想像中的小飛機。回來之後,強強便吵著讓我幫他做飛機,

而且嘴裡說著:“我要做最漂亮的飛機,讓光頭強駕駛,然後與熊大、熊二打架。”我便引導強強:“那你要自己做光頭強的模型才行呀,媽媽可不會做。”強強當時就不高興了,說:“我又不會做。”我問他:“你為什麼不嘗試著自己去做一做呢?說不定會做得非常好呢。”可他卻直接說:“我做不來,還是你代我做吧。”

對待事情,強強總是這樣,“好奇”只停留在表面上,讓他主動去探索一下,他就立刻退縮了。

我應該怎麼辦呢?如何培養孩子主動探究的積極性呢?怎樣讓他們產生願意去探究的心態呢?

問題分析:

好奇心是每個孩子都有的,而讓這好奇得以產生正影響的,則是孩子切實的行動力。但很多孩子往往缺乏的就是主動探究的積極性,

它需要家長耐心的引導與正確督促。

有的家長會問,主動探究這樣的行動一定要表現在學習上嗎?一般情況下,家長總認為主動探究的物件一定要是某項知識,這才會引起家長們的重視。而事實上,探索知識的答案只是孩子“主動探究”心態的一種表現。對孩子來說,主動探索是可以存在於任何情況下的,除了主動解決學習上的問題之外,主動適應環境、主動觀察生活、主動去做一件事等,

都是主動心理的表現。也就是說,不管面對什麼問題,孩子都應該具備主動性,主動性可以促使孩子產生行動力。

一個對事物抱有主動積極心態的孩子,其好奇心才可能得到發展。家長們可以這樣理解,好奇心是思考的開始,而主動積極的行為則是打開好奇心的鑰匙。

對於幼稚園階段的孩子來說,這種主動性正是催發其身心發展的必須產物,富有主動探究的行動力的幼兒,思維會更加活躍,而適應能力也更強。可見,培養孩子良好的行動力,是要從引發其好奇心的基礎上,激發其主動探究的欲望。

當孩子有了主動探究的心態時,其行動力就會得到加強。家長在日常中,應該多為孩子提供這樣的條件,讓孩子主動去動手做,從而積極去思考、參與。

總的來說,孩子行動力的培養不應該是家長在背後不斷催促、不斷提醒的結果,它應該來自孩子內心自發的探究本能。當這種本能產生,家長想要控制孩子不動手都不太容易。而孩子強大的行動力則會讓自己的自信心加強,更樂於參與其他事物的發展。這是良性的迴圈,如同有1就會想到2一樣自然。

建議: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主動探究的行動力呢?

1.多給孩子表揚與鼓勵,讓他產生參與的興趣。

這一時期的孩子,對家長、老師的表揚是非常看重的。對他們而言,表揚不但能提高自信,還能讓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去做事。比如,對一個性格比較內向、不喜歡說話的孩子,老師只要多表揚他幾句,他就會說出比平時多的話來。家長也可以加強這種表揚與鼓勵,但不應該只限于在家庭成員面前。當帶著孩子參加戶外活動,或者家裡的客人來時,注重表揚孩子,他內心就會激起表現自我、及時展現的欲望。這就是引導孩子提高行動力,它有效地讓孩子在實踐與行動上變得更為主動。

2.用興趣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促進其進行探究。

對孩子來說,他不想動手、不願主動參與到事物中去,很可能是興趣不足導致的。愛因斯坦曾經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兒時期的孩子沒有太強的自控能力,他會受到興趣的影響,所以我們就可以通過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這裡,必須要對家長說一句,你認為有趣的、應該喜歡的、良好的東西,對孩子而言未必是有興趣的。如果想讓自己的孩子提高行動力、變的更積極,那麼就要試著去瞭解孩子的想法,通過投其所“好”,來調動他的積極性。當自己的興趣在每一個地方都得到顯現時,孩子主動探究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促使行為本身的發生。

3.家長應該注重引導孩子的探索欲望,而不是讓其在框架之內發展。

孩子的好奇心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未知,家長如果只一味將孩子放在自己劃定的框架之內,讓他對熟悉的事物進行思索,那勢必要打消孩子的積極性。相反,孩子自己眼中發現的問題,或者家長引導孩子面對未知的事物,孩子才會產生探索的欲望。

比如:家長在與孩子進行小科學試驗,這時孩子想將實驗使用的常規材料進行更換,看一看實驗會發展成什麼樣時,家長不應該禁錮孩子的想法,完全可以按孩子說的,在沒有危害的情況下,讓他瞭解更換實驗材料所產生的後果。當實驗沒有按期望達成結果時,孩子的探索欲望便油然而生了。如果家長總是把著孩子的手,這個不能碰、那個不能動,那孩子對這種提線木偶式的實驗會完全沒有好奇與欲望,更難以產生探究心理。

4.給孩子一定的自由,讓他擁有自己“為所欲為”的空間。

孩子雖然不大,但家長也應該學會尊重、平等的相處原則,給孩子一個自己的空間,讓他按著自己的想法去面對這個空間的一切。比如,孩子對零花錢沒有多少的概念,家長就可以將一部分零花錢交到孩子手裡,讓他自己進行支配,並講明使用制度與後果。一般情況下,當孩子在入不敷出時,多會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從而改變後面對零花錢的使用情況。孩子在擁有自己主導自我生活的經驗之後,才會開始對其他事物產生親自嘗試的想法,因為他想要驗證自己對這些事物的把控能力,或者說這就是好奇心的驅使。如此一來,孩子對自我能力支配的信心可以讓其產生強大的行動力,進而積極去行動、去參與。

(圖片源於網路,感謝原作者。)

讓孩子主動去動手做,從而積極去思考、參與。

總的來說,孩子行動力的培養不應該是家長在背後不斷催促、不斷提醒的結果,它應該來自孩子內心自發的探究本能。當這種本能產生,家長想要控制孩子不動手都不太容易。而孩子強大的行動力則會讓自己的自信心加強,更樂於參與其他事物的發展。這是良性的迴圈,如同有1就會想到2一樣自然。

建議: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主動探究的行動力呢?

1.多給孩子表揚與鼓勵,讓他產生參與的興趣。

這一時期的孩子,對家長、老師的表揚是非常看重的。對他們而言,表揚不但能提高自信,還能讓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去做事。比如,對一個性格比較內向、不喜歡說話的孩子,老師只要多表揚他幾句,他就會說出比平時多的話來。家長也可以加強這種表揚與鼓勵,但不應該只限于在家庭成員面前。當帶著孩子參加戶外活動,或者家裡的客人來時,注重表揚孩子,他內心就會激起表現自我、及時展現的欲望。這就是引導孩子提高行動力,它有效地讓孩子在實踐與行動上變得更為主動。

2.用興趣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促進其進行探究。

對孩子來說,他不想動手、不願主動參與到事物中去,很可能是興趣不足導致的。愛因斯坦曾經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兒時期的孩子沒有太強的自控能力,他會受到興趣的影響,所以我們就可以通過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這裡,必須要對家長說一句,你認為有趣的、應該喜歡的、良好的東西,對孩子而言未必是有興趣的。如果想讓自己的孩子提高行動力、變的更積極,那麼就要試著去瞭解孩子的想法,通過投其所“好”,來調動他的積極性。當自己的興趣在每一個地方都得到顯現時,孩子主動探究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促使行為本身的發生。

3.家長應該注重引導孩子的探索欲望,而不是讓其在框架之內發展。

孩子的好奇心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未知,家長如果只一味將孩子放在自己劃定的框架之內,讓他對熟悉的事物進行思索,那勢必要打消孩子的積極性。相反,孩子自己眼中發現的問題,或者家長引導孩子面對未知的事物,孩子才會產生探索的欲望。

比如:家長在與孩子進行小科學試驗,這時孩子想將實驗使用的常規材料進行更換,看一看實驗會發展成什麼樣時,家長不應該禁錮孩子的想法,完全可以按孩子說的,在沒有危害的情況下,讓他瞭解更換實驗材料所產生的後果。當實驗沒有按期望達成結果時,孩子的探索欲望便油然而生了。如果家長總是把著孩子的手,這個不能碰、那個不能動,那孩子對這種提線木偶式的實驗會完全沒有好奇與欲望,更難以產生探究心理。

4.給孩子一定的自由,讓他擁有自己“為所欲為”的空間。

孩子雖然不大,但家長也應該學會尊重、平等的相處原則,給孩子一個自己的空間,讓他按著自己的想法去面對這個空間的一切。比如,孩子對零花錢沒有多少的概念,家長就可以將一部分零花錢交到孩子手裡,讓他自己進行支配,並講明使用制度與後果。一般情況下,當孩子在入不敷出時,多會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從而改變後面對零花錢的使用情況。孩子在擁有自己主導自我生活的經驗之後,才會開始對其他事物產生親自嘗試的想法,因為他想要驗證自己對這些事物的把控能力,或者說這就是好奇心的驅使。如此一來,孩子對自我能力支配的信心可以讓其產生強大的行動力,進而積極去行動、去參與。

(圖片源於網路,感謝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