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015年4月自駕天路之川藏,瞭解通麥路況可以參考

“野鵝自駕”為自駕愛好者提供海量真實自駕路線,旨在解決用戶去哪遊的問題,更多請關注我們。需要做志願者、寫手、或組織活動,請聯繫lulong77。文章轉自攜程的夏夜青青,希望喜歡。

導覽

對於川藏線的嚮往已久了,去年曾經春天自駕成都至塔公草原的一段,今年機緣巧合下,彌補了多年遺憾,這條自駕的“心路”終於就在眼前了……

2015年7月通麥大橋將竣工通路,如想看看天險而不是天塹變通途,那就快點出發吧!接續上篇“自駕滇藏片”,本篇遊記自德欽經芒康進藏,沿川藏公路繼續前行抵波密,過通麥排龍天險,到達林芝後,決定改計畫行程,不返回雲南或成都,

轉道奔向拉薩。此段路程自駕5天,行程

1708公里。

【概覽】

4月21日 飛來寺~芒康鹽井105公里1小時;鹽井~左貢 270公里 4小時。

4月22日 左貢~下然烏湖 300公里 4.5小時;下然烏~波密縣 130公里 2.5小時 波密~紮墨公路24K往返 48公里 1小時

4月23日 波密~林芝 235公里 4小時。

4月24日 林芝~魯朗~林芝 100公里 2小時;林芝~拉薩 410公里 10小時(路條限速)

4月25日拉薩一日,10公里。

【安全提示】謹慎駕駛,三思而行!

本段是三段路程中危險係數最高的,通麥縣附近修路限行(單日放行,

雙日封路施工,上下行有時輪流通行,有時雙向放行,需要先算好通行時間,再要碰碰運氣,別遇上堵上半天一天的時候)這裡路況差,路面雨後較濕滑,狹窄的山路遇錯車甚至倒車都要有十足的心理準備和技術水準,還要膽大心細不毛躁,算是對駕車的小考驗吧!

【關於西藏限速】進藏後的限速路條和區間限速帶來的麻煩,嚴重影響行駛速度,甚至帶來安全隱患!“路條”是上一站領條,

規定了下一站你該最早幾點到達才不算超速,按公里計算一般都是三四十邁吧,對於路況好的路段,真是浪費了寶貴時間,還帶來了後面行程的危險係數!在西藏開車是技術、意志、毅力、耐性、身體素質的全方位考驗!

芒康縣

帶著神山卡瓦格博的祝福,我們踏上了繼續前行的道路,從飛來寺沿著214國道即將離開雲南進入西藏昌都地區芒康縣。

214的路況堪憂,本身道路是還不錯的,就是兩側山體滑坡嚴重,一路聽到過後面稀裡嘩啦的聲音,看到過不遠處有沙石沿著山坡滑落。

很多危險的大塊山石好像已經沒了泥土的連接,隨時隨地有可能崩落。老哥讓我一路別拍照,看著前面的山坡最好,發現有煙塵好快告訴他,採取措施避免遇上滑坡。

還好,前趕後錯的算是過了這段不可控的危險路段,這裡就是滇藏的分界線。

西藏鹽井千年古鹽田

“西藏自治區芒康縣鹽井納西民族鄉”即鹽井鄉,它地處西藏自治區東南端,位於橫斷山區瀾滄江東岸芒康縣和德欽縣之間,平均海拔2400米左右。東北與四川巴63塘相鄰,南與雲南德欽接壤,西與西藏左貢縣紮玉、碧土、門孔等相連,氣候相對炎熱。

鹽井歷史上是吐蕃通往南詔的要道,也是滇茶運往西藏的必經之路。

鹽井鹽田這道人文景觀現在是“茶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曬鹽風景線,真值得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江對岸的鹽田已經有很多荒廢了,看過相關報導,確實為鹽井的未來擔憂。

鹽井所產之鹽還有些獨特之處,如瀾滄江兩岸,西岸地勢低緩,鹽田較寬,所產的鹽為淡紅色,因采鹽高峰期多在3―5月,俗稱桃花鹽,又名紅鹽;江東地勢較窄,鹽田不成塊,一處一處的,但產的鹽卻是純白色,稱為白鹽。

不過,我們看到的鹽田曬出的鹽體遠看都是很潔白的

這一帶鹽泉資源豐富,較集中於上鹽井、下鹽井、加達3處,共有鹽泉83個,只是近年來遵循古法制鹽的當地鹽農已經很少了,年輕人不願意從事這樣又累又沒有多少收益的工作。

尋找下到達江邊的路,需要沿著架起來的鹽田走下去,有些狹窄,背包只能放在車上,這裡有些位置不便於轉身,兩塊鹽田錯落間的縫隙不是很大。

看著沿著山,層疊著木頭和泥土架起來鹽田,感歎這裡先人們的聰明智慧。

這裡的特殊土質成就了這壯觀的鹽田!

當年杜甫入蜀途徑此地,為鹽井賦詩:鹵中草木白,青者官鹽煙。

看看高高架起的鹽田,頂部有很多麥管樣的鹽柱,會有鹽水滴落下來,很像鐘乳石!

在鹽田下這樣的小鹽柱很多

常年的鹽水浸泡,讓鹽田下麵的樣子看起來有幾分像溶洞。

看看,很多的鹽體結晶,層層疊疊也算是獨特一景了!

沿著鹽田之間的小道下坡,鹽水井就挖在江邊,這兒的鹽水井有的深近10米。

鹽田裡有很多美麗的鹽體結晶

紅土 白色的鹽,份外鮮明。

不同的光線讓鹽田的色彩也瞬息變化著……

烈日炙烤下鹽田更加紅的奪目了!

紅與白的天然圖畫,這裡細看看,鹽體真的有些土的紅色了,看來鹽鹵水相同,只是土質不同罷了。

看,這就是陽光與風的傑作!

芒康鹽井仍完整保留著世界獨一無二的古老制鹽術。

這裡的鹽農身背圓柱形的木桶將鹵水存儲在鹽田邊的槽溝裡,其他的工人將鹵水從槽內舀出倒入鹽田裡。

經過一天日頭的暴曬和江風的吹拂,第二天,鹽田裡就會結晶出白色的鹽粒了。

在鹽田中辛苦工作的大多是當地勤勞的婦女

她正在鹽田中“作畫”,其實沒這麼浪漫,就是讓鹽體幹透以便後面收集起來。

鹽農們沿著祖先的足跡,走在崎嶇險峻的小道上辛勤地勞作,在延續生命的同時也創造著世界上獨特的景觀。

相傳早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前就有鹽田,芒康崗是產食鹽的崗,所以很出名。傳說中的格薩爾王和納西王羌巴爭奪鹽井食鹽而發生的交戰,叫“羌嶺之戰”,最後格薩爾王戰勝了羌巴,佔領了鹽井。

讓很多人不解的是,鹽井這裡居然是西藏唯一有天主教教堂和信徒的地方。19世紀傳入的天主教文化,和諧地共存在這個橫斷山的峽谷古鎮裡。我們時間倉促沒有去尋覓這座傳說中的藏區天主堂。

這裡的當地藏族婦女,她在兜售這裡的鹽巴,十元二十元一小袋,權當是紀念品吧!

感覺鹽井的藏族婦女特別的勤勞,她們就像這美麗的野花,頑強的,生機勃勃的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如美鎮

如美鎮位於芒康縣城西面,距縣城 45 公里,瀾滄江邊,是國道 318 線必經的一個網站。

離開鹽田繼續沿著214國道向著昌都方向走,修路開始多起來。

自進入西藏以來,每一站都要領取限速“路條”,路條規定了你進入下一個網站的時間,一般都是要求30-50邁的速度,說實話這種限速非常不人性,特別是後面工布江達時遇上惡劣天氣,感覺就是垃圾。

看看這裡的塌方一點不比前面少,特別是這樣的大石頭尤其多了起來

東達山

東達山位於西藏左貢縣境內,埡口海拔標高5008米,為川藏南線上第二高埡口。被譽為“生命禁區”,這裡一年四季都有雪,是登山愛好者的聖地,山的一邊是奔騰的瀾滄江,另一邊是左貢。

我們按照路條“限速”的時間要求,龜速在路上行進,晚上19點抵達東達山。

山谷很安靜,沒人沒車

決定在這裡看看日落,稍加休息一下,距離進入左貢的時間要求還有半個多小時。

東達山埡口風很大,接近傍晚在5008米的地方確實有冷風刺骨的感覺,看了看還是決定慢慢開下去,邊走邊耗時間比較安全,畢竟高原感冒不是鬧著玩的。

左貢縣

左貢縣位於西藏自治區東南部,北靠察雅,東依芒康,南接雲南德欽,西與察隅、八宿相連,318、214國道橫貫全境,具有承東啟西、聯結南北的區位之便,是歷代商賈由茶馬古道進出西藏的必經之地。左貢縣海拔3800米,有些人已經開始有高原反應。

選擇住在左貢最大的一家~左貢大酒店,晚上12點還停電,小縣城的“大酒店”乏善可陳,最大收穫是結識了山西的一位大哥,他們三人自駕從山西過來,前天開著房車半夜過通麥排龍天險,也是達人一枚!

第2天 2015-04-22

業拉山

業拉山(怒江山)--位於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八宿縣內。它的埡口位於G318上,埡口海拔4658米。

清晨,離開左貢,沒有吃上早飯,實在是海拔升高後,酒店的米飯幾乎沒法吃,其他東西準備也很慢,這裡人起床似乎都比較晚,我們9點多出發已經夠晚了,竟然還沒人給做早飯,只能放棄了。

天氣不錯,看著這一片山谷感覺特別寧靜美麗。

抵達業拉山埡口,埡口呼嘯的風鼓動著經幡,別有一種肅穆與壯觀。

最愛雪域高原的五色經幡

哈達與經幡讓每一處雪山埡口都有著特別的意義。

一個人喜歡怎樣的風景總是與性格有著一些聯繫,我還是愛高原,特別是雪域高原。

看著經幡在頭頂處飛舞,總有心潮澎湃的感覺

融入血液裡的東西最能產生共鳴,這便是當時站在那裡的感覺。

業拉山

抬頭看看埡口小山丘的石崖,真有著一絲蒼涼的感覺,只是可惜矮小了一些!

業拉山從4120米的邦達鎮過了埡口之後,便是著名的“怒江72拐”,又稱“九十九道拐”。這些拐又急又陡不說,大多都是U型彎。

在72拐看看山路曲折蜿蜒,還是很有特點的。

自駕的人都愛這樣的山路,只是公路修的不錯,想拍公路和車子一起真是沒什麼希望,幾乎沒有合適的位置。

不知有沒有72個拐彎或者更多些,總之這一側的山上公路一層層一疊疊的看不到盡頭。

在這條路上最值得欽佩的就是這些騎行的人,不過此段路他們是最幸福的,一路下山,爽的感覺就不用說了。

八宿的怒江大橋也在修路,這裡是武警把守的。

這裡是不便停留的,匆匆通過就是。

八宿縣

八宿縣位於西藏自治區東部,昌都市東南部,地處怒江上游,縣城所在地白馬鎮海拔3260米。

藍天白雲雪山下桃花開放,林芝最美季節的景色這裡也有,可惜趕路只能匆匆一瞥。

我們這一天的行程比較緊密,出發前設計路線不在八宿停留。

安久拉山

安久拉山埡口,是怒江和雅魯藏布江的分水嶺。

安久拉山口附近天氣變得越發陰沉了

雪山下的草甸還未返青兒,密密麻麻的黑色小點都是犛牛群。

安久拉山埡口4468米,與眾多名山大川的埡口一般都陡峭起伏,壁立千仞不同,這裡平緩得出奇,在車上用手機拍一張匆匆趕路了。

翻越了埡口,也就由怒江流域進入了生長傳奇與神話的雅魯藏布江流域。

然烏湖

然烏湖位於昌都地區八宿縣境內西南角,成因是由於山體滑坡或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的堰塞湖。在地質運動活躍的藏東南一帶有很多這樣形成的堰塞湖,然烏湖因為緊靠川藏公路而為許多走川藏線旅行的旅行者所熟知。

然烏湖湖面的海拔高度為3850米,意為“屍體堆積在一起的湖”,傳說中湖裡有頭水牛,湖岸有頭黃牛,他們互相較量角力,死後化為大山,兩山相夾的便是然烏湖。

沒有陽光的然烏湖水色差了一些。

然烏湖畔確有很多犛牛

湖畔西南有崗日嘎布雪山,南有阿紮貢拉冰川,東北方向有伯舒拉嶺。

然烏湖地區是經過不同時期冰川作用形成的一個巨大冰川谷地

然烏湖並不是一個我們通常所見的近似橢圓形狀的湖。然烏湖非常狹長,長度有20多公里,寬度只有1~5公里不等,在枯水季節,有些地方湖面甚至不到1公里。

四周雪山的冰雪融水構成了然烏湖主要的補給水源,井使湖水向西傾瀉形成西藏著名河流雅魯藏布江重要支流帕隆藏布的上源之一。

湖中小島點綴其間

雪山懷抱的藍色湖水,美輪美奐!

然烏湖的色彩非常豐富,草地、森林、秋葉以及白色的水禽和湖岸淺灘五顏六色的卵石,清新如鏡面反映,只可惜天氣不是很好,只能感受一下藍色的湖水。

然烏湖的湖邊是一大片碧草如茵的草甸,和著碧藍的湖水、白雪皚皚的雪峰,景色如詩如畫。

4月這裡還有些冬意的蕭瑟

然烏湖的靜和藍是遠近聞名的,湖中極少看到枯枝雜物,湖周景色各不相同。

然烏湖不是“一個湖”,它分為上、中、下三段,每段之間有大片農田、村莊,由窄窄的小河相連。

湖邊林立著形態各異的瑪尼石堆

這裡冰川湖水沖刷著岸邊的瑪尼石堆,石堆都已變得異常乾淨。

由於然烏湖仍能外流,除了降水補給外,還有周圍諸如伯舒拉嶺、嘎布崗日雪山及阿紮貢拉冰川等冰雪融水的充足補給,所以湖水礦化度很低,屬淡水湖。

堆砌起來的瑪尼堆看起來也有很Q的一面。

像個思索的孩子嗎?

沿著湖邊公路看著然烏湖確有心曠神怡的感覺。

冰雪融化,雪水便注入湖中,讓它愈發清澈美麗!

這裡呈現出一片安詳之態,一片青藍中老哥的衣服真的很出挑哦!

帕隆藏布江是雅魯藏布江主要支流之一,它發源于然烏湖。帕隆藏布峽谷流域分佈有米堆冰川、然烏湖、易貢湖等西藏東部著名景區景點。

帕隆藏布水能資源豐富,蘊藏量居雅魯藏布江五大支流之首。

帕隆藏布江陪伴我們從然烏一直走到波密

讓你不得不承認,美景真的就在路上~

河水自然烏湖而來,兩岸雪山融水不斷補充,由於是雪水所化,河水碧色嫣然,實在覺得很魔幻。

從然烏到波密,帕隆藏布水流時而湍急事兒和緩,但是一直特別清冽。

太喜歡帕龍藏布的河水顏色,藍綠色的純淨之美。

看著奔騰而去的帕龍藏布總有些恍惚,與八年前看過尼洋河的感覺有著幾分相似,只是尼洋河顏色要暗淡一些,不由得思索尼洋曲別來無恙否?

紮墨公路

如果說什麼是“天險”,在我們心裡紮墨公路才是真的天險,通麥排龍都望塵莫及。一條全長不過117公里的縣級公路,讓我們的國家幾代築路忍持續幹了五十年,它還隨時有塌方,泥石流災害,隨時會斷路,這樣的一條路讓人歡喜讓人愁!紮墨公路G559:波密紮木縣至墨脫這裡是中國自駕人的終極夢想之地!

我們抵達波密時間很早,抵達悠遊道木屋酒店,老闆看看天氣推薦我們可以去看看紮墨公路24K。

出發前,計算時間覺得到達波密估計就很晚了,其他打算沒有,客棧落腳的人不少,或許老闆看出我們有顆越野的心,熱情推薦了紮墨24K,我們怎能不去看看,一路上山,最初的十幾公里景色真是漂亮極了,天氣也很給力。

看著路況如此好,都懷疑是不是我們走錯了?

這難道是經常塌方泥石流的地方,這裡的冰川呢?過水路面呢?

看著兩側的雪山和高山樹木,幾乎忘記了這裡是自駕線路之最了!可是不久我們就開始領略到紮墨公路的與眾不同了......

這裡就是紮墨公路的24K,以前這裡是通向墨脫的一個中轉站,現在這裡已經是紮墨公路的養護區。

過了這裡就是墨脫縣了。

上山不久已經開始下雪,4000米以上氣溫驟降,嘎隆拉雪山已經看不出面貌。

2013年10月31日上午11時,墨脫公路通車儀式在80K處舉行,這就是改變墨脫不通公路歷史的嘎隆拉雪山隧道。

開始有小雨飄下,估計山上已經開始下雪了。

修築墨脫公路無疑是對人類築路工程技術的極端挑戰。墨脫公路建設歷史跨越近半個世紀,期間歷經5次修建,卻屢遭雪崩、泥石流這樣的飛來橫禍。因其“最美”與“最險”,墨脫公路被稱為“真正的天路”。和通車紀念碑合個影,心裡滿滿是對一代代築路人~築夢人的崇敬。

天氣越來越陰沉,山口雪越來越大,已經接近19點,四月還是紮墨公路冰雪封路的季節,稍後的5月會好一些,但是雪崩還是時有發生的,我們計畫下次進藏穿越紮墨公路看看世外桃源墨脫的蓮花之美。

嘎隆拉雪山被當地人稱為“神山,這裡是插滿祈福的經幡。

返回的路邊拍下雪崩路段提示。

能開車走過冰舌下面也是很難得的

雪崩想想可怕,看到覺得很壯觀漂亮的。

紮墨公路從800米海拔到4200的埡口公路升降超過13級,造就了這裡與眾不同的美景!

據不完全統計,平均每年至少有10人、幾十頭牲畜葬身於紮墨公路的山腹之中。2004年2月的一次大雪崩,就吞噬了11個人的生命。50年來,更是有200多名修路工人長眠于此。因此,對於越野玩家來說,挑戰墨脫公路,不僅僅是要與越野車征服自然,更是挑戰對於死亡的恐懼。

穿越紮墨公路有些條件是必備的:車輛必須是分時四驅系統,車身剛性並且是非承載式車身;必要裝備如備用油箱、拖曳工具、修車工具、防滾架改裝、衣物食物;穿越紮墨公路的條件是非雨季,一定要團隊前往,關注當地氣象地質預報,在當地公安局報備辦理邊境通行證。

波密悠遊道木屋酒店

位於西藏林芝地區波密縣紮木西路,距離領取林芝方向通行卡的網站很近,酒店環境舒適,設施完善,老闆熱情,給的自駕旅行推薦很到位。酒店24小時熱水,木屋環境十分滿意,算是軟硬體都不錯的途中休息的好地方。

從24K回到酒店,終於感覺到從左貢出來一天沒有吃飯,確實有些餓嘍!

提前預定了木屋別墅,後院可以放車子,安全私密,很不不錯的環境。

我們的房間外面

房間內各項設施齊全,特別喜歡天窗,如果天氣好的話,可以看到星星,只是可惜我們趕上了波密的小雨。

晚餐就在酒店吃了松茸石鍋雞,野木耳炒雞蛋和一個炒野菜,說實話可能我不愛吃雞肉,真的不太喜歡,倒是吃了野木耳炒雞蛋真的不錯!

第3天 2015-04-23

波密悠遊道木屋酒店

清晨,小雨停了,白雲生處有木屋。

風把雲霧撕開一條縫隙

雲中露出的雪山雪頂,好像開了一個天窗一般神奇。

天漸漸亮了,依然雲層厚重。

我們必須出發了,單日通行的“通麥天險”路上的車也會比較多。

波密

波密縣,位於西藏自治區東南部,是西藏商品糧基地縣之一,是出口菌類松茸、羊肚菌的重要產地之一,境內海洋型冰川發育極好,有著名的卡欽、則普、若果、古鄉等冰川。我們來遲了半個多月,沒有趕上波密桃花谷雪山桃花的盛放美景。有了帕龍藏布江的陪伴,波密至林芝的路上可謂風景如畫。

又一次沒有吃到早餐,酒店很多自駕遊客都已經出發了,我們算是走的比較晚的,隔著車窗拍到的景色有些糊,但是確實太美了。

儘管沒有晴天,但是這樣雲霧繚繞的美景我更喜歡。

帕龍藏布的江水是這路上最美的夥伴。

江中的樹影,雲影,山影

帕龍藏布迷一樣的蜿蜒在公路旁,

雲杉遮蔽著山脊,美,有時候就是讓你忘卻很多,比如趕路,趕時間!

左有帕龍藏布的陪伴,右有鬱鬱蔥蔥的草甸,雲間仿若仙人居住的小屋!

只是匆匆一瞥,留下的美麗讓人難忘~

雲,總飄在不遠的前方,似乎馬上就沖進它的懷抱,它卻總是和你保持著若即若離的距離,這才是雲的魅力。

帕龍藏布在山谷間拐了個U形彎

河道變得怪石嶙峋,河水變淺,但更加湍急,似乎在急著奔向雅魯藏布江媽媽的懷抱!

爬上小山坡登高看看!

一顆大樹阻擋了視線,不能看清U形彎的全貌,有點小遺憾。

這裡美的讓人不得不駐足停留,深深呼吸一下這裡的清新空氣,享受此刻的快意與安寧。

塘麥

塘麥即通麥,是川藏線上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小鎮了,因有川藏公路,才形成的小鎮。居民加商人一共只有十幾家。

前面就是通麥大橋施工路段,開始等待放行,排隊的車子已經開始多起來。

回頭看看波密方向,車子也排起長龍。

一直等待放行,連路邊的驢子都覺得累嘍!

我也趴會而吧,出發早很累!

排龍天險

通麥天險,號稱“通麥墳場”,是川藏線最險的一段路,在波密和林芝之間,全長14公里,這段路平均要走兩個小時左右。這裡號稱“世界第二大泥石流群”,“川藏難,難於上西天”。行走川藏南線,沿線的山體土質較為疏鬆,且附近遍佈雪山河流,一遇風雨或冰雪融化,極易發生泥石流和塌方,故通麥、排龍一線有“死亡路段”之稱。

從塘麥出來,走走停停終於看到通麥大橋了!

按照武警指揮開上了通麥的舊橋,正在修建的公路隧道和大橋即將貫通。

貫通後這條從通麥至排龍的舊路將結束歷史使命。

排龍天險

沿318國道一路向西,進入林芝地區不久後就來到了通麥天險,過了通麥大橋後就到了川藏線上最險峻的一段路—排龍天險。

老哥在這裡還是保持了一定速度,順利過了排龍天線和通脈,後面的路上考驗就與這裡有些不同了。走過這段路,從心理佩服這裡的貨車司機和中型客車的司機,他們拐彎時基本都是三條輪胎沾地,總有一條輪胎懸空半懸空中,真真的藝高人膽大!高手在民間!

見到這個標誌就知道我們離開了限制通行的路段,距離林芝已經很近了。

色季拉山

色季拉山位於林芝縣以東,屬念青唐古喇山脈,是尼洋河流域與帕龍藏布江的分水嶺。海拔4728米處的埡口,可觀日出、雲海、無際的林海和遠眺南迦巴瓦峰峻美的雄姿。色季拉山西坡的達則村旁的本日拉山,是西藏本教的聖地,為西藏四大神山之一,轉山朝拜的信徒絡繹不絕。藏曆八月十日,舉行規模盛大的轉山活動“娘布拉酥”。

過了排龍天險一般都會在色季拉休息片刻,看看一車的征塵。

因為天氣不是很好,山口陰沉,我們通過這裡沒有停留,想儘快趕到林芝吃飯,舒舒服服的休息一下。

這裡是色季拉埡口,海拔4728,對於我們來說海拔沒有影響,後面準備翻越的唐古拉倒是我心中很想試試的地方。

過了埡口,這裡可以俯瞰西藏江南之稱的林芝。

林芝,八年前我們曾經留下美好回憶的富足地方。

茂密的林間公路蜿蜒平坦,由於限速,我們必須在這裡多眺望再多眺望一會兒!

林芝

林芝地區位於西藏自治區東南部,平均海拔3100米,總人口14萬人,被稱為西藏的江南,以世界上最深的峽谷雅魯藏布江大峽谷著稱於世。林芝大部地區氣候濕潤,景色宜人,少數民族以門巴族和珞巴族為主。對於有高原反應的人來說,到這裡對緩解高原反應很有幫助。特別是3月桃花開時,這裡恍若仙境。

到林芝必嘗的西瓜,非常不錯,只是價格八年漲了十多倍!

岷山大酒店

林芝現在酒店已經很多了,選擇岷山是這裡有看得見風景的房間。酒店就在八一鎮景觀大道旁,可以看到尼洋河。硬體還不錯,軟體對比內地遜色一些吧!

套間,條件不錯,視窗看看雪山尼洋河,桃花開的季節會更好些。

啦·咧思藏餐

錯過桃花季節,天氣又不是很好,在林芝最大收穫就是這裡嘍!一個藏族風格的餐廳,軟硬體都過硬,接待過很多領導人哦!

因為沒有吃午飯,所以很早就找到餐廳,進來問了一下居然已經營業了。

進到餐廳裡面就被震撼了,真的金碧輝煌。

大廳內供奉著佛像,頗有些寺院的感覺。

這些器具十分精美

形態各異

很多不知道是做什麼用的。

這裡的人偶模特也與眾不同吧!

問了服務員坐在哪裡?姑娘說,您隨意坐吧,確實沒有小桌子,兩個人坐這麼大桌兒,還真是爽爽滴!這裡菜品非常有特色!犛牛肉薄餅,犛牛血腸,咖喱土豆,優酪乳和酥油茶都不錯!老哥,可是吃美了!

第4天 2015-04-24

魯朗林海

魯朗意為“龍王谷”,龍王爺居住的地方,也是“叫人不想家”的地方。這裡樹滿青山、河流縱橫,有規模巨大、終年碧綠蒼翠、林木蔥蘢的原始森林。魯朗海拔3700米,是一片典型高原山地草甸狹長地帶,長約15公里,平均寬約1公里。這裡天氣好時,可以眺望南迦巴瓦峰。

一路上很關注天氣變化,看了幾個氣象臺的預報,這幾天都是陰有小雨雪的!到魯朗林海或者雅魯藏布江大峽谷都看不到南峰,所以最好的選擇是下一站嘍!接近午後1點,我們選擇離開林芝,趕赴拉薩,知道按照限速,路況和距離,估計再快也要十小時才能抵達,做好趕夜路的準備,就出發啦~

工布江達縣

工布江達縣隸屬於西藏自治區林芝地區,尼洋河中上游,為林芝地區面向外界的西大門,地處川藏公路交通要道,上接拉薩下連地區,是拉薩通往林芝地區的必經之地。

西藏一路工布江達的區間限速最不人性,安全隱患最大,看看牌子寫的是速度50邁,實際158公里3小時55分鐘,明明是百公里40邁!最關鍵是這裡不拿路條了,但是定點會有攝影頭拍攝你的通過時間,一旦早於規定時間,你就會被罰款!所以從這裡開始要擦亮眼睛,盯著前面是不是就是下一站的限速拍照點!

阿沛村

阿沛新村位於米拉山麓、尼洋河畔、川藏公路旁。這裡曾經是阿沛家族的領地,整個新村由福建省援建,這裡接待遊人進入藏家參觀一番。

上次到阿沛村,5元1人到藏家參觀,喝了青稞酒,吃了熱乎乎現烤的大餅和糯糯的煮土豆,看了藏家的客廳,臥室和廚房,回憶一直在,特別美好!

八年後的今天,這裡給我的感覺就是蕭條,冷瑟!

小康示範村,幾年前不是示範,卻是生機勃勃,有點難過,有點遺憾呢!

尼洋河

尼洋河發源于中國西藏自治區米拉山西側的錯木梁拉,由西向東流,在林芝縣的則們附近匯入雅魯藏布江。尼洋河是西藏自治區工布地區的“母親河”,又稱“娘曲”,藏語意為“神女的眼淚”。

上一次西藏行,對尼洋河的美麗風光記憶猶新,這一次尼洋河兩岸甚至河道內都在施工,這裡在建造林拉公路,很快拉薩到林芝將有一條更加便捷的公路了,但是尼洋河的美麗,卻打了折扣!

X-米拉山埡口

米拉山是雅魯藏布江谷地東西兩側地貌、植被和氣候的重要界山,不但是西北邊的拉薩河水系與東南面的尼洋河水系的分水嶺,也是林芝地區海洋性氣候與拉薩地區內陸性氣候的自然分野,具有顯著的地理分界意義.米拉山口海拔5013米,米拉山以西地區,氣候乾燥寒冷,而東部地區則是溫暖潮濕,植被茂盛。

這是工布江達最後一個限速拍照點了,沒人值守,後面就是米拉雪山,不限速了,天也黑了,雪也開始下了!這限速真是讓人無語,好天好路不讓走,天黑下雪隨便跑!

區間測速,比路條更可怕,更不人性的一種限速辦法!無奈呀!

雪域之舟此刻實至名歸了。

因為高海拔天氣寒冷,又下雪,為保護相機這次在高原中不少照片都是iphone拍的,留念算是夠了。睜眼呀,老哥!

哎,現在北京人想在雪地裡撒個歡兒也很難了,所以在這裡看到下雪的感覺就是超級嗨皮!只是已經晚上7:33了還是不能耽擱太久,又怕一會兒下山遇上大雪封路。

冰雪越來越厚,看到路上有人翻車了,幸好有救援了,我們就不添亂,繼續走了~

看到他們翻車還是對前面的限速質疑一下,如果早一點上山,或許就不必雪夜趕路了,這樣的危險不能不說有人為因素影響。

途中雪最大的時候,我們下車不得不將雨刷器上的“冰葫蘆”抖下來,它已經不能正常工作了。

順利脫離危險,山下雪並不大了,兩側的樹上有著美麗樹掛。途中最危險是遇到一頭從山上奔下來,突然橫過山路的鹿,似乎是麋鹿,真的沒想到,它突然跑到車前,老哥本能閃躲,車子有些側滑,還好掌握的剛剛好,沒有翻車,我是驚出一身冷汗。不過近距離看到麋鹿,真的難得,好大的傢伙哦!可惜沒時間反映過來拍照。

拉薩大橋

拉薩大橋又名拉薩柳梧大橋,長1660米,雙跨、雙向六車道。柳梧大橋是西藏第一座立交橋,已於2007年5月1日全面建成通車。

順利翻越了大雪中的米拉山,下山又是路條限速了,途中太多修路路段,兩個導航都有點暈掉,最終跟著一些貨車繞進拉薩,可能是當地司機認識一些小路,我們沒有按導航指示走,也沒看到檢查站一類的,接近11點我們終於看到拉薩大橋了。整整10小時,又遇上大雪,無數修路的路段,居然比導航預計的快兩個多小時了。

第5天 2015-04-25

太陽島

拉薩太陽島是休閒娛樂比較集中的地方,與布達拉宮遙相呼應,這裡酒店不少,我們選了一家可以房間看到布達拉宮正面的酒店,入住已經接近午夜,好在有著幾小時時差,這裡晚餐也才剛剛結束。

清晨,窗外看到白雲下的布達拉宮。第二次到拉薩,布宮依然要提前買票,想想還是算了,我們更想去看看大昭寺再去買點手信帶回去。

大昭寺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覺康”(佛殿),位於拉薩老城區中心,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始建于唐貞觀21年,是藏王松贊干布建造,拉薩之所以有“聖地”之譽‘。寺廟最初稱“惹薩”,後來惹薩又成為這座城市的名稱,並演化成當下的“拉薩”。

八年前大昭寺廣場還不是這個樣子,到處是賣東西的棚子,現在這裡很開闊,商家都進了兩側的商店內。

大昭寺門前的廣場上,全是朝拜的信眾,遊客不多,在他們之中,磕長頭的人此起彼伏,相機拿出來不好意思拍,只是長焦匆匆拍下幾張,生怕鏡頭背後一絲獵奇的眼光是對這份虔誠的褻瀆。

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

因為他們的生活永遠充滿了希望。

以前八廓街某些商人和一次九寨溝的部分宰客藏民曾經讓我對他們有著不是很好的印象。

這一次,路上遇到的藏族朋友都很友好,特別是大昭寺看我在人挨人的朝拜人群中,有些不知所措,一個小男孩的媽媽,她把我拉到她孩子前面,我的攝影大包包幾乎碰到她孩子的頭,她一點沒有介意,反而擔心我進不去會被擠倒,讓我很感動。

此後,在布達拉宮轉經的人流中,與一個拉薩姑娘不期而遇,她熱情介紹了現在拉薩年輕人轉經磕長頭的心境,她說有了不愉快在這裡轉轉坐坐,心情都開解了。對生活要求不多,幸福才會更多!羡慕他們的簡單幸福生活!

非常喜歡這個小姑娘,包括她稍有戒備的眼神,讓我想到希望工程那個大眼睛的小女孩。不同的是她很幸福,很小就有了信仰,看她的穿著可知家中生活還是比較富足的!

拉薩老城區的中心,燃燒艾草的輕煙升騰,香味彌散開來,飄蕩的經幡仿如傳誦著陣陣法號聲;門口石板無數朝拜者在磕長頭~這裡就是大昭寺!

寺院的殿內都是不能拍照的,外觀都是可以拍照的。位置相同的地方再留影紀念一下。

大昭寺殿高4層,整個建築金頂、斗拱為典型的漢族風格。

主殿二、三層簷下排列成行的103個木雕伏獸和人面獅身。

碉樓、雕梁則是西藏樣式。

大昭寺是西藏現存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築,並且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式格局。

大昭寺的保護做得很好,平時覺得最難把控的大紅和閃耀的金色在這裡展現是如此完美。

連寺院內僧眾的門窗都很精美

金頂的建築風格有著漢藏藝術的融合

而且融合的恰到好處,是建築的典範

環大昭寺內中心的釋迦牟尼佛殿一圈稱為“囊廓”,環大昭寺外牆一圈稱為“八廓”,大昭寺外輻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

到拉薩拍攝布宮有一個重要機位就是大昭寺金頂。

巍峨雄偉的布宮,帶給這座城市永恆的魅力。

雙鹿發輪在雪山下更顯肅穆

大昭寺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築。

大昭寺不僅僅是一座供奉眾多佛像、聖物以使信徒們膜拜的殿堂,它還是佛教中關於宇宙的理想模式~壇城(曼陀羅)

和親吐蕃文成公主貢獻良多,相傳大昭寺也是她選址協助建造的。

300多年前,五世達賴喇嘛在擴建大昭寺時,在原本木石結構的屋頂上釘上鎏金銅板,金頂從此成為大昭寺的一大標誌。

經過300多年的風吹日曬,大昭寺金頂退去了原本光鮮的顏色,部分金頂破損嚴重。為了重現金頂得輝煌,2011年上半年,政府啟動了大昭寺金頂維修工程,斥資人民幣1.2億元。

來但大昭寺,特意請了香

同一個位置八年前留過影,當然不能錯過!

“先有大昭寺,後有拉薩城”。“去拉薩而沒有到大昭寺就等於沒去過拉薩”。從這些話語,我們可以感知大昭寺在拉薩、在西藏的地位。

離開大昭寺,在八廓街轉轉

以大昭寺為中心,將布達拉宮、藥王山、小昭寺包括進來的一大圈稱為“林廓”。這從內到外的三個環型,便是藏民們行轉經儀式的路線。

虔誠的老媽媽

充滿好奇心的孩子

默默的誦經

無聲的朝拜

大昭寺廣場的酥油燈,一盞盞酥油燈,傳達著信徒無限的虔誠和祈禱,讓活著的人和逝者的靈魂得以交流和溝通。

酥油燈~信徒們的精神之燈!

龍王潭

龍王潭是拉薩著名的園林建築之一。園中有一面積較大的潭水,傳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曾從墨竹工卡迎請墨竹賽欽和八龍供奉于潭水中,所以稱龍王潭。龍王潭初建于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時期,但其中潭水坑形成的卻較早,至五世達賴羅桑嘉措時期修建布達拉白宮和第巴桑結嘉措所築布達拉紅宮及經房僧舍時,從山腳大量取土而形成大水潭。

龍王潭是拍攝布達拉宮倒影的好地方

即將下雨的感覺,倒影很難清晰。

雲霧在山間飄蕩而下,

布宮的側影依然挺拔雄偉。

仰望布達拉宮

瑪布日山上這座宮堡式建築群,是松贊干布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興建的。

17世紀重建後,這裡成為歷代達賴喇嘛的冬宮,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

我們上次到西藏,沒到龍王潭,這次過來想趴會倒影卻不得,或是緣份不到吧,下次吧,總之西藏,拉薩我們還會再來的!

來到這裡才發現龍王潭也有很多紅嘴鷗

也是西伯利亞飛來越冬,只是它們似乎有些樂不思蜀了!

龍王潭公園的雄雞都格外漂亮精神,難道是也受了佛的眷顧。

藥王山

藥王山藏名“夾波日”,意為“山角之山”,在布達拉宮右側,海拔3725米。與布達拉宮咫尺相對,半山腰是拍攝布達拉宮最好角度之一。

這樣拍的布達拉宮,一度很流行。

藥王山白塔掩映下的布達拉宮。

這裡拍攝的布宮全景更加立體

值得一提的是八年了,無數景點都漲價了,只有這裡還是只收2元門票。讓我想起在大理的倒影公園被迫買的高價通票,有良心的景區真真的不多了!

拉薩

因決定青藏返回,修改了原定計劃,所以拉薩只有一天休整的時間,只是看了大昭寺和布宮的週邊景觀。

我們在拉薩剛好是尼泊爾地震的425,沒有震感,一切如常,倒是讓親朋緊張了一番。

選了布宮附近的酒店,就是為了可以傍晚看看這裡轉經的人們。

據說布達拉宮圍牆外一圈轉經筒有1800多個

一般轉一圈需要一個多小時

每一個都推動一下真的要一定力氣的,試了推了一段,感覺手腕已經有些吃不消,看來轉經還是個體力活啊!

轉山,轉湖,轉寺,轉經筒,這裡虔誠的信徒讓人佩服他們的意志堅定,能將一件簡單的事情持之以恆的重複一生並帶動後輩人繼承下去~

布達拉宮我們沒有計劃進入參觀,上一次參觀被迫匆匆進出,據說幾年來模式沒有變化,所以期待以後有改觀再來,不想匆匆忙忙的,更生遺憾!

拉薩岷山酒店是一家五星級的涉外酒店,緊鄰布達拉宮,步行至龍王潭只要五分鐘,位置絕佳,軟硬體過硬,值得推薦。

前一天半夜到拉薩,來不及多想,選了太陽島附近的酒店,距離布宮有些遠了,中午換了更加理想的岷山酒店,預定到看布宮很正的房間。

躺在軟榻上,布宮就像窗口的大幅招貼畫,棒極了!

又是沒有午餐的一天,晚餐是一定要吃好的,一頓藏餐後,布達拉宮又要關燈了,我們只能放棄小雨中拍攝布宮夜景的計畫,沒有太多遺憾,在房間看到布宮從天氣不錯,看著這閃耀已經足夠了!

【小結】

從芒康進入西藏,一路無論是鹽田的千年奇跡,然烏湖的純淨美麗,帕龍藏布江的綺麗色彩,紮墨公路的誘惑,通麥到排龍天險的挑戰,磨練性格的工布江達,驚險翻暴風雪中的米拉雪山,閒暇的徜徉大昭寺廣場,都是這段路上獨特美麗的回憶!它將常駐我們心中,美好總在!

川藏線我敬佩徒步和騎行的勇士,佩服高超駕駛技術而且藝高人膽大的貨車客車司機,這條路我們想了很多年,她沒有讓我們失望,收穫滿滿!快樂多多!

【歡迎關注續篇】心路~天路旅程的第三段將從拉薩出發,順遊神湖納木錯,宿那曲,蹦蹦跳跳過唐古拉,五道梁,昆侖山口,抵格爾木,看鹽湖,巧遇賽馬大會,繞青海湖抵達西寧,完美結束4600公里的天路行。

對青藏段行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繼續關注“心路~天路之青藏篇”。

西藏鹽井千年古鹽田

“西藏自治區芒康縣鹽井納西民族鄉”即鹽井鄉,它地處西藏自治區東南端,位於橫斷山區瀾滄江東岸芒康縣和德欽縣之間,平均海拔2400米左右。東北與四川巴63塘相鄰,南與雲南德欽接壤,西與西藏左貢縣紮玉、碧土、門孔等相連,氣候相對炎熱。

鹽井歷史上是吐蕃通往南詔的要道,也是滇茶運往西藏的必經之路。

鹽井鹽田這道人文景觀現在是“茶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曬鹽風景線,真值得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江對岸的鹽田已經有很多荒廢了,看過相關報導,確實為鹽井的未來擔憂。

鹽井所產之鹽還有些獨特之處,如瀾滄江兩岸,西岸地勢低緩,鹽田較寬,所產的鹽為淡紅色,因采鹽高峰期多在3―5月,俗稱桃花鹽,又名紅鹽;江東地勢較窄,鹽田不成塊,一處一處的,但產的鹽卻是純白色,稱為白鹽。

不過,我們看到的鹽田曬出的鹽體遠看都是很潔白的

這一帶鹽泉資源豐富,較集中於上鹽井、下鹽井、加達3處,共有鹽泉83個,只是近年來遵循古法制鹽的當地鹽農已經很少了,年輕人不願意從事這樣又累又沒有多少收益的工作。

尋找下到達江邊的路,需要沿著架起來的鹽田走下去,有些狹窄,背包只能放在車上,這裡有些位置不便於轉身,兩塊鹽田錯落間的縫隙不是很大。

看著沿著山,層疊著木頭和泥土架起來鹽田,感歎這裡先人們的聰明智慧。

這裡的特殊土質成就了這壯觀的鹽田!

當年杜甫入蜀途徑此地,為鹽井賦詩:鹵中草木白,青者官鹽煙。

看看高高架起的鹽田,頂部有很多麥管樣的鹽柱,會有鹽水滴落下來,很像鐘乳石!

在鹽田下這樣的小鹽柱很多

常年的鹽水浸泡,讓鹽田下麵的樣子看起來有幾分像溶洞。

看看,很多的鹽體結晶,層層疊疊也算是獨特一景了!

沿著鹽田之間的小道下坡,鹽水井就挖在江邊,這兒的鹽水井有的深近10米。

鹽田裡有很多美麗的鹽體結晶

紅土 白色的鹽,份外鮮明。

不同的光線讓鹽田的色彩也瞬息變化著……

烈日炙烤下鹽田更加紅的奪目了!

紅與白的天然圖畫,這裡細看看,鹽體真的有些土的紅色了,看來鹽鹵水相同,只是土質不同罷了。

看,這就是陽光與風的傑作!

芒康鹽井仍完整保留著世界獨一無二的古老制鹽術。

這裡的鹽農身背圓柱形的木桶將鹵水存儲在鹽田邊的槽溝裡,其他的工人將鹵水從槽內舀出倒入鹽田裡。

經過一天日頭的暴曬和江風的吹拂,第二天,鹽田裡就會結晶出白色的鹽粒了。

在鹽田中辛苦工作的大多是當地勤勞的婦女

她正在鹽田中“作畫”,其實沒這麼浪漫,就是讓鹽體幹透以便後面收集起來。

鹽農們沿著祖先的足跡,走在崎嶇險峻的小道上辛勤地勞作,在延續生命的同時也創造著世界上獨特的景觀。

相傳早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前就有鹽田,芒康崗是產食鹽的崗,所以很出名。傳說中的格薩爾王和納西王羌巴爭奪鹽井食鹽而發生的交戰,叫“羌嶺之戰”,最後格薩爾王戰勝了羌巴,佔領了鹽井。

讓很多人不解的是,鹽井這裡居然是西藏唯一有天主教教堂和信徒的地方。19世紀傳入的天主教文化,和諧地共存在這個橫斷山的峽谷古鎮裡。我們時間倉促沒有去尋覓這座傳說中的藏區天主堂。

這裡的當地藏族婦女,她在兜售這裡的鹽巴,十元二十元一小袋,權當是紀念品吧!

感覺鹽井的藏族婦女特別的勤勞,她們就像這美麗的野花,頑強的,生機勃勃的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如美鎮

如美鎮位於芒康縣城西面,距縣城 45 公里,瀾滄江邊,是國道 318 線必經的一個網站。

離開鹽田繼續沿著214國道向著昌都方向走,修路開始多起來。

自進入西藏以來,每一站都要領取限速“路條”,路條規定了你進入下一個網站的時間,一般都是要求30-50邁的速度,說實話這種限速非常不人性,特別是後面工布江達時遇上惡劣天氣,感覺就是垃圾。

看看這裡的塌方一點不比前面少,特別是這樣的大石頭尤其多了起來

東達山

東達山位於西藏左貢縣境內,埡口海拔標高5008米,為川藏南線上第二高埡口。被譽為“生命禁區”,這裡一年四季都有雪,是登山愛好者的聖地,山的一邊是奔騰的瀾滄江,另一邊是左貢。

我們按照路條“限速”的時間要求,龜速在路上行進,晚上19點抵達東達山。

山谷很安靜,沒人沒車

決定在這裡看看日落,稍加休息一下,距離進入左貢的時間要求還有半個多小時。

東達山埡口風很大,接近傍晚在5008米的地方確實有冷風刺骨的感覺,看了看還是決定慢慢開下去,邊走邊耗時間比較安全,畢竟高原感冒不是鬧著玩的。

左貢縣

左貢縣位於西藏自治區東南部,北靠察雅,東依芒康,南接雲南德欽,西與察隅、八宿相連,318、214國道橫貫全境,具有承東啟西、聯結南北的區位之便,是歷代商賈由茶馬古道進出西藏的必經之地。左貢縣海拔3800米,有些人已經開始有高原反應。

選擇住在左貢最大的一家~左貢大酒店,晚上12點還停電,小縣城的“大酒店”乏善可陳,最大收穫是結識了山西的一位大哥,他們三人自駕從山西過來,前天開著房車半夜過通麥排龍天險,也是達人一枚!

第2天 2015-04-22

業拉山

業拉山(怒江山)--位於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八宿縣內。它的埡口位於G318上,埡口海拔4658米。

清晨,離開左貢,沒有吃上早飯,實在是海拔升高後,酒店的米飯幾乎沒法吃,其他東西準備也很慢,這裡人起床似乎都比較晚,我們9點多出發已經夠晚了,竟然還沒人給做早飯,只能放棄了。

天氣不錯,看著這一片山谷感覺特別寧靜美麗。

抵達業拉山埡口,埡口呼嘯的風鼓動著經幡,別有一種肅穆與壯觀。

最愛雪域高原的五色經幡

哈達與經幡讓每一處雪山埡口都有著特別的意義。

一個人喜歡怎樣的風景總是與性格有著一些聯繫,我還是愛高原,特別是雪域高原。

看著經幡在頭頂處飛舞,總有心潮澎湃的感覺

融入血液裡的東西最能產生共鳴,這便是當時站在那裡的感覺。

業拉山

抬頭看看埡口小山丘的石崖,真有著一絲蒼涼的感覺,只是可惜矮小了一些!

業拉山從4120米的邦達鎮過了埡口之後,便是著名的“怒江72拐”,又稱“九十九道拐”。這些拐又急又陡不說,大多都是U型彎。

在72拐看看山路曲折蜿蜒,還是很有特點的。

自駕的人都愛這樣的山路,只是公路修的不錯,想拍公路和車子一起真是沒什麼希望,幾乎沒有合適的位置。

不知有沒有72個拐彎或者更多些,總之這一側的山上公路一層層一疊疊的看不到盡頭。

在這條路上最值得欽佩的就是這些騎行的人,不過此段路他們是最幸福的,一路下山,爽的感覺就不用說了。

八宿的怒江大橋也在修路,這裡是武警把守的。

這裡是不便停留的,匆匆通過就是。

八宿縣

八宿縣位於西藏自治區東部,昌都市東南部,地處怒江上游,縣城所在地白馬鎮海拔3260米。

藍天白雲雪山下桃花開放,林芝最美季節的景色這裡也有,可惜趕路只能匆匆一瞥。

我們這一天的行程比較緊密,出發前設計路線不在八宿停留。

安久拉山

安久拉山埡口,是怒江和雅魯藏布江的分水嶺。

安久拉山口附近天氣變得越發陰沉了

雪山下的草甸還未返青兒,密密麻麻的黑色小點都是犛牛群。

安久拉山埡口4468米,與眾多名山大川的埡口一般都陡峭起伏,壁立千仞不同,這裡平緩得出奇,在車上用手機拍一張匆匆趕路了。

翻越了埡口,也就由怒江流域進入了生長傳奇與神話的雅魯藏布江流域。

然烏湖

然烏湖位於昌都地區八宿縣境內西南角,成因是由於山體滑坡或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的堰塞湖。在地質運動活躍的藏東南一帶有很多這樣形成的堰塞湖,然烏湖因為緊靠川藏公路而為許多走川藏線旅行的旅行者所熟知。

然烏湖湖面的海拔高度為3850米,意為“屍體堆積在一起的湖”,傳說中湖裡有頭水牛,湖岸有頭黃牛,他們互相較量角力,死後化為大山,兩山相夾的便是然烏湖。

沒有陽光的然烏湖水色差了一些。

然烏湖畔確有很多犛牛

湖畔西南有崗日嘎布雪山,南有阿紮貢拉冰川,東北方向有伯舒拉嶺。

然烏湖地區是經過不同時期冰川作用形成的一個巨大冰川谷地

然烏湖並不是一個我們通常所見的近似橢圓形狀的湖。然烏湖非常狹長,長度有20多公里,寬度只有1~5公里不等,在枯水季節,有些地方湖面甚至不到1公里。

四周雪山的冰雪融水構成了然烏湖主要的補給水源,井使湖水向西傾瀉形成西藏著名河流雅魯藏布江重要支流帕隆藏布的上源之一。

湖中小島點綴其間

雪山懷抱的藍色湖水,美輪美奐!

然烏湖的色彩非常豐富,草地、森林、秋葉以及白色的水禽和湖岸淺灘五顏六色的卵石,清新如鏡面反映,只可惜天氣不是很好,只能感受一下藍色的湖水。

然烏湖的湖邊是一大片碧草如茵的草甸,和著碧藍的湖水、白雪皚皚的雪峰,景色如詩如畫。

4月這裡還有些冬意的蕭瑟

然烏湖的靜和藍是遠近聞名的,湖中極少看到枯枝雜物,湖周景色各不相同。

然烏湖不是“一個湖”,它分為上、中、下三段,每段之間有大片農田、村莊,由窄窄的小河相連。

湖邊林立著形態各異的瑪尼石堆

這裡冰川湖水沖刷著岸邊的瑪尼石堆,石堆都已變得異常乾淨。

由於然烏湖仍能外流,除了降水補給外,還有周圍諸如伯舒拉嶺、嘎布崗日雪山及阿紮貢拉冰川等冰雪融水的充足補給,所以湖水礦化度很低,屬淡水湖。

堆砌起來的瑪尼堆看起來也有很Q的一面。

像個思索的孩子嗎?

沿著湖邊公路看著然烏湖確有心曠神怡的感覺。

冰雪融化,雪水便注入湖中,讓它愈發清澈美麗!

這裡呈現出一片安詳之態,一片青藍中老哥的衣服真的很出挑哦!

帕隆藏布江是雅魯藏布江主要支流之一,它發源于然烏湖。帕隆藏布峽谷流域分佈有米堆冰川、然烏湖、易貢湖等西藏東部著名景區景點。

帕隆藏布水能資源豐富,蘊藏量居雅魯藏布江五大支流之首。

帕隆藏布江陪伴我們從然烏一直走到波密

讓你不得不承認,美景真的就在路上~

河水自然烏湖而來,兩岸雪山融水不斷補充,由於是雪水所化,河水碧色嫣然,實在覺得很魔幻。

從然烏到波密,帕隆藏布水流時而湍急事兒和緩,但是一直特別清冽。

太喜歡帕龍藏布的河水顏色,藍綠色的純淨之美。

看著奔騰而去的帕龍藏布總有些恍惚,與八年前看過尼洋河的感覺有著幾分相似,只是尼洋河顏色要暗淡一些,不由得思索尼洋曲別來無恙否?

紮墨公路

如果說什麼是“天險”,在我們心裡紮墨公路才是真的天險,通麥排龍都望塵莫及。一條全長不過117公里的縣級公路,讓我們的國家幾代築路忍持續幹了五十年,它還隨時有塌方,泥石流災害,隨時會斷路,這樣的一條路讓人歡喜讓人愁!紮墨公路G559:波密紮木縣至墨脫這裡是中國自駕人的終極夢想之地!

我們抵達波密時間很早,抵達悠遊道木屋酒店,老闆看看天氣推薦我們可以去看看紮墨公路24K。

出發前,計算時間覺得到達波密估計就很晚了,其他打算沒有,客棧落腳的人不少,或許老闆看出我們有顆越野的心,熱情推薦了紮墨24K,我們怎能不去看看,一路上山,最初的十幾公里景色真是漂亮極了,天氣也很給力。

看著路況如此好,都懷疑是不是我們走錯了?

這難道是經常塌方泥石流的地方,這裡的冰川呢?過水路面呢?

看著兩側的雪山和高山樹木,幾乎忘記了這裡是自駕線路之最了!可是不久我們就開始領略到紮墨公路的與眾不同了......

這裡就是紮墨公路的24K,以前這裡是通向墨脫的一個中轉站,現在這裡已經是紮墨公路的養護區。

過了這裡就是墨脫縣了。

上山不久已經開始下雪,4000米以上氣溫驟降,嘎隆拉雪山已經看不出面貌。

2013年10月31日上午11時,墨脫公路通車儀式在80K處舉行,這就是改變墨脫不通公路歷史的嘎隆拉雪山隧道。

開始有小雨飄下,估計山上已經開始下雪了。

修築墨脫公路無疑是對人類築路工程技術的極端挑戰。墨脫公路建設歷史跨越近半個世紀,期間歷經5次修建,卻屢遭雪崩、泥石流這樣的飛來橫禍。因其“最美”與“最險”,墨脫公路被稱為“真正的天路”。和通車紀念碑合個影,心裡滿滿是對一代代築路人~築夢人的崇敬。

天氣越來越陰沉,山口雪越來越大,已經接近19點,四月還是紮墨公路冰雪封路的季節,稍後的5月會好一些,但是雪崩還是時有發生的,我們計畫下次進藏穿越紮墨公路看看世外桃源墨脫的蓮花之美。

嘎隆拉雪山被當地人稱為“神山,這裡是插滿祈福的經幡。

返回的路邊拍下雪崩路段提示。

能開車走過冰舌下面也是很難得的

雪崩想想可怕,看到覺得很壯觀漂亮的。

紮墨公路從800米海拔到4200的埡口公路升降超過13級,造就了這裡與眾不同的美景!

據不完全統計,平均每年至少有10人、幾十頭牲畜葬身於紮墨公路的山腹之中。2004年2月的一次大雪崩,就吞噬了11個人的生命。50年來,更是有200多名修路工人長眠于此。因此,對於越野玩家來說,挑戰墨脫公路,不僅僅是要與越野車征服自然,更是挑戰對於死亡的恐懼。

穿越紮墨公路有些條件是必備的:車輛必須是分時四驅系統,車身剛性並且是非承載式車身;必要裝備如備用油箱、拖曳工具、修車工具、防滾架改裝、衣物食物;穿越紮墨公路的條件是非雨季,一定要團隊前往,關注當地氣象地質預報,在當地公安局報備辦理邊境通行證。

波密悠遊道木屋酒店

位於西藏林芝地區波密縣紮木西路,距離領取林芝方向通行卡的網站很近,酒店環境舒適,設施完善,老闆熱情,給的自駕旅行推薦很到位。酒店24小時熱水,木屋環境十分滿意,算是軟硬體都不錯的途中休息的好地方。

從24K回到酒店,終於感覺到從左貢出來一天沒有吃飯,確實有些餓嘍!

提前預定了木屋別墅,後院可以放車子,安全私密,很不不錯的環境。

我們的房間外面

房間內各項設施齊全,特別喜歡天窗,如果天氣好的話,可以看到星星,只是可惜我們趕上了波密的小雨。

晚餐就在酒店吃了松茸石鍋雞,野木耳炒雞蛋和一個炒野菜,說實話可能我不愛吃雞肉,真的不太喜歡,倒是吃了野木耳炒雞蛋真的不錯!

第3天 2015-04-23

波密悠遊道木屋酒店

清晨,小雨停了,白雲生處有木屋。

風把雲霧撕開一條縫隙

雲中露出的雪山雪頂,好像開了一個天窗一般神奇。

天漸漸亮了,依然雲層厚重。

我們必須出發了,單日通行的“通麥天險”路上的車也會比較多。

波密

波密縣,位於西藏自治區東南部,是西藏商品糧基地縣之一,是出口菌類松茸、羊肚菌的重要產地之一,境內海洋型冰川發育極好,有著名的卡欽、則普、若果、古鄉等冰川。我們來遲了半個多月,沒有趕上波密桃花谷雪山桃花的盛放美景。有了帕龍藏布江的陪伴,波密至林芝的路上可謂風景如畫。

又一次沒有吃到早餐,酒店很多自駕遊客都已經出發了,我們算是走的比較晚的,隔著車窗拍到的景色有些糊,但是確實太美了。

儘管沒有晴天,但是這樣雲霧繚繞的美景我更喜歡。

帕龍藏布的江水是這路上最美的夥伴。

江中的樹影,雲影,山影

帕龍藏布迷一樣的蜿蜒在公路旁,

雲杉遮蔽著山脊,美,有時候就是讓你忘卻很多,比如趕路,趕時間!

左有帕龍藏布的陪伴,右有鬱鬱蔥蔥的草甸,雲間仿若仙人居住的小屋!

只是匆匆一瞥,留下的美麗讓人難忘~

雲,總飄在不遠的前方,似乎馬上就沖進它的懷抱,它卻總是和你保持著若即若離的距離,這才是雲的魅力。

帕龍藏布在山谷間拐了個U形彎

河道變得怪石嶙峋,河水變淺,但更加湍急,似乎在急著奔向雅魯藏布江媽媽的懷抱!

爬上小山坡登高看看!

一顆大樹阻擋了視線,不能看清U形彎的全貌,有點小遺憾。

這裡美的讓人不得不駐足停留,深深呼吸一下這裡的清新空氣,享受此刻的快意與安寧。

塘麥

塘麥即通麥,是川藏線上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小鎮了,因有川藏公路,才形成的小鎮。居民加商人一共只有十幾家。

前面就是通麥大橋施工路段,開始等待放行,排隊的車子已經開始多起來。

回頭看看波密方向,車子也排起長龍。

一直等待放行,連路邊的驢子都覺得累嘍!

我也趴會而吧,出發早很累!

排龍天險

通麥天險,號稱“通麥墳場”,是川藏線最險的一段路,在波密和林芝之間,全長14公里,這段路平均要走兩個小時左右。這裡號稱“世界第二大泥石流群”,“川藏難,難於上西天”。行走川藏南線,沿線的山體土質較為疏鬆,且附近遍佈雪山河流,一遇風雨或冰雪融化,極易發生泥石流和塌方,故通麥、排龍一線有“死亡路段”之稱。

從塘麥出來,走走停停終於看到通麥大橋了!

按照武警指揮開上了通麥的舊橋,正在修建的公路隧道和大橋即將貫通。

貫通後這條從通麥至排龍的舊路將結束歷史使命。

排龍天險

沿318國道一路向西,進入林芝地區不久後就來到了通麥天險,過了通麥大橋後就到了川藏線上最險峻的一段路—排龍天險。

老哥在這裡還是保持了一定速度,順利過了排龍天線和通脈,後面的路上考驗就與這裡有些不同了。走過這段路,從心理佩服這裡的貨車司機和中型客車的司機,他們拐彎時基本都是三條輪胎沾地,總有一條輪胎懸空半懸空中,真真的藝高人膽大!高手在民間!

見到這個標誌就知道我們離開了限制通行的路段,距離林芝已經很近了。

色季拉山

色季拉山位於林芝縣以東,屬念青唐古喇山脈,是尼洋河流域與帕龍藏布江的分水嶺。海拔4728米處的埡口,可觀日出、雲海、無際的林海和遠眺南迦巴瓦峰峻美的雄姿。色季拉山西坡的達則村旁的本日拉山,是西藏本教的聖地,為西藏四大神山之一,轉山朝拜的信徒絡繹不絕。藏曆八月十日,舉行規模盛大的轉山活動“娘布拉酥”。

過了排龍天險一般都會在色季拉休息片刻,看看一車的征塵。

因為天氣不是很好,山口陰沉,我們通過這裡沒有停留,想儘快趕到林芝吃飯,舒舒服服的休息一下。

這裡是色季拉埡口,海拔4728,對於我們來說海拔沒有影響,後面準備翻越的唐古拉倒是我心中很想試試的地方。

過了埡口,這裡可以俯瞰西藏江南之稱的林芝。

林芝,八年前我們曾經留下美好回憶的富足地方。

茂密的林間公路蜿蜒平坦,由於限速,我們必須在這裡多眺望再多眺望一會兒!

林芝

林芝地區位於西藏自治區東南部,平均海拔3100米,總人口14萬人,被稱為西藏的江南,以世界上最深的峽谷雅魯藏布江大峽谷著稱於世。林芝大部地區氣候濕潤,景色宜人,少數民族以門巴族和珞巴族為主。對於有高原反應的人來說,到這裡對緩解高原反應很有幫助。特別是3月桃花開時,這裡恍若仙境。

到林芝必嘗的西瓜,非常不錯,只是價格八年漲了十多倍!

岷山大酒店

林芝現在酒店已經很多了,選擇岷山是這裡有看得見風景的房間。酒店就在八一鎮景觀大道旁,可以看到尼洋河。硬體還不錯,軟體對比內地遜色一些吧!

套間,條件不錯,視窗看看雪山尼洋河,桃花開的季節會更好些。

啦·咧思藏餐

錯過桃花季節,天氣又不是很好,在林芝最大收穫就是這裡嘍!一個藏族風格的餐廳,軟硬體都過硬,接待過很多領導人哦!

因為沒有吃午飯,所以很早就找到餐廳,進來問了一下居然已經營業了。

進到餐廳裡面就被震撼了,真的金碧輝煌。

大廳內供奉著佛像,頗有些寺院的感覺。

這些器具十分精美

形態各異

很多不知道是做什麼用的。

這裡的人偶模特也與眾不同吧!

問了服務員坐在哪裡?姑娘說,您隨意坐吧,確實沒有小桌子,兩個人坐這麼大桌兒,還真是爽爽滴!這裡菜品非常有特色!犛牛肉薄餅,犛牛血腸,咖喱土豆,優酪乳和酥油茶都不錯!老哥,可是吃美了!

第4天 2015-04-24

魯朗林海

魯朗意為“龍王谷”,龍王爺居住的地方,也是“叫人不想家”的地方。這裡樹滿青山、河流縱橫,有規模巨大、終年碧綠蒼翠、林木蔥蘢的原始森林。魯朗海拔3700米,是一片典型高原山地草甸狹長地帶,長約15公里,平均寬約1公里。這裡天氣好時,可以眺望南迦巴瓦峰。

一路上很關注天氣變化,看了幾個氣象臺的預報,這幾天都是陰有小雨雪的!到魯朗林海或者雅魯藏布江大峽谷都看不到南峰,所以最好的選擇是下一站嘍!接近午後1點,我們選擇離開林芝,趕赴拉薩,知道按照限速,路況和距離,估計再快也要十小時才能抵達,做好趕夜路的準備,就出發啦~

工布江達縣

工布江達縣隸屬於西藏自治區林芝地區,尼洋河中上游,為林芝地區面向外界的西大門,地處川藏公路交通要道,上接拉薩下連地區,是拉薩通往林芝地區的必經之地。

西藏一路工布江達的區間限速最不人性,安全隱患最大,看看牌子寫的是速度50邁,實際158公里3小時55分鐘,明明是百公里40邁!最關鍵是這裡不拿路條了,但是定點會有攝影頭拍攝你的通過時間,一旦早於規定時間,你就會被罰款!所以從這裡開始要擦亮眼睛,盯著前面是不是就是下一站的限速拍照點!

阿沛村

阿沛新村位於米拉山麓、尼洋河畔、川藏公路旁。這裡曾經是阿沛家族的領地,整個新村由福建省援建,這裡接待遊人進入藏家參觀一番。

上次到阿沛村,5元1人到藏家參觀,喝了青稞酒,吃了熱乎乎現烤的大餅和糯糯的煮土豆,看了藏家的客廳,臥室和廚房,回憶一直在,特別美好!

八年後的今天,這裡給我的感覺就是蕭條,冷瑟!

小康示範村,幾年前不是示範,卻是生機勃勃,有點難過,有點遺憾呢!

尼洋河

尼洋河發源于中國西藏自治區米拉山西側的錯木梁拉,由西向東流,在林芝縣的則們附近匯入雅魯藏布江。尼洋河是西藏自治區工布地區的“母親河”,又稱“娘曲”,藏語意為“神女的眼淚”。

上一次西藏行,對尼洋河的美麗風光記憶猶新,這一次尼洋河兩岸甚至河道內都在施工,這裡在建造林拉公路,很快拉薩到林芝將有一條更加便捷的公路了,但是尼洋河的美麗,卻打了折扣!

X-米拉山埡口

米拉山是雅魯藏布江谷地東西兩側地貌、植被和氣候的重要界山,不但是西北邊的拉薩河水系與東南面的尼洋河水系的分水嶺,也是林芝地區海洋性氣候與拉薩地區內陸性氣候的自然分野,具有顯著的地理分界意義.米拉山口海拔5013米,米拉山以西地區,氣候乾燥寒冷,而東部地區則是溫暖潮濕,植被茂盛。

這是工布江達最後一個限速拍照點了,沒人值守,後面就是米拉雪山,不限速了,天也黑了,雪也開始下了!這限速真是讓人無語,好天好路不讓走,天黑下雪隨便跑!

區間測速,比路條更可怕,更不人性的一種限速辦法!無奈呀!

雪域之舟此刻實至名歸了。

因為高海拔天氣寒冷,又下雪,為保護相機這次在高原中不少照片都是iphone拍的,留念算是夠了。睜眼呀,老哥!

哎,現在北京人想在雪地裡撒個歡兒也很難了,所以在這裡看到下雪的感覺就是超級嗨皮!只是已經晚上7:33了還是不能耽擱太久,又怕一會兒下山遇上大雪封路。

冰雪越來越厚,看到路上有人翻車了,幸好有救援了,我們就不添亂,繼續走了~

看到他們翻車還是對前面的限速質疑一下,如果早一點上山,或許就不必雪夜趕路了,這樣的危險不能不說有人為因素影響。

途中雪最大的時候,我們下車不得不將雨刷器上的“冰葫蘆”抖下來,它已經不能正常工作了。

順利脫離危險,山下雪並不大了,兩側的樹上有著美麗樹掛。途中最危險是遇到一頭從山上奔下來,突然橫過山路的鹿,似乎是麋鹿,真的沒想到,它突然跑到車前,老哥本能閃躲,車子有些側滑,還好掌握的剛剛好,沒有翻車,我是驚出一身冷汗。不過近距離看到麋鹿,真的難得,好大的傢伙哦!可惜沒時間反映過來拍照。

拉薩大橋

拉薩大橋又名拉薩柳梧大橋,長1660米,雙跨、雙向六車道。柳梧大橋是西藏第一座立交橋,已於2007年5月1日全面建成通車。

順利翻越了大雪中的米拉山,下山又是路條限速了,途中太多修路路段,兩個導航都有點暈掉,最終跟著一些貨車繞進拉薩,可能是當地司機認識一些小路,我們沒有按導航指示走,也沒看到檢查站一類的,接近11點我們終於看到拉薩大橋了。整整10小時,又遇上大雪,無數修路的路段,居然比導航預計的快兩個多小時了。

第5天 2015-04-25

太陽島

拉薩太陽島是休閒娛樂比較集中的地方,與布達拉宮遙相呼應,這裡酒店不少,我們選了一家可以房間看到布達拉宮正面的酒店,入住已經接近午夜,好在有著幾小時時差,這裡晚餐也才剛剛結束。

清晨,窗外看到白雲下的布達拉宮。第二次到拉薩,布宮依然要提前買票,想想還是算了,我們更想去看看大昭寺再去買點手信帶回去。

大昭寺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覺康”(佛殿),位於拉薩老城區中心,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始建于唐貞觀21年,是藏王松贊干布建造,拉薩之所以有“聖地”之譽‘。寺廟最初稱“惹薩”,後來惹薩又成為這座城市的名稱,並演化成當下的“拉薩”。

八年前大昭寺廣場還不是這個樣子,到處是賣東西的棚子,現在這裡很開闊,商家都進了兩側的商店內。

大昭寺門前的廣場上,全是朝拜的信眾,遊客不多,在他們之中,磕長頭的人此起彼伏,相機拿出來不好意思拍,只是長焦匆匆拍下幾張,生怕鏡頭背後一絲獵奇的眼光是對這份虔誠的褻瀆。

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

因為他們的生活永遠充滿了希望。

以前八廓街某些商人和一次九寨溝的部分宰客藏民曾經讓我對他們有著不是很好的印象。

這一次,路上遇到的藏族朋友都很友好,特別是大昭寺看我在人挨人的朝拜人群中,有些不知所措,一個小男孩的媽媽,她把我拉到她孩子前面,我的攝影大包包幾乎碰到她孩子的頭,她一點沒有介意,反而擔心我進不去會被擠倒,讓我很感動。

此後,在布達拉宮轉經的人流中,與一個拉薩姑娘不期而遇,她熱情介紹了現在拉薩年輕人轉經磕長頭的心境,她說有了不愉快在這裡轉轉坐坐,心情都開解了。對生活要求不多,幸福才會更多!羡慕他們的簡單幸福生活!

非常喜歡這個小姑娘,包括她稍有戒備的眼神,讓我想到希望工程那個大眼睛的小女孩。不同的是她很幸福,很小就有了信仰,看她的穿著可知家中生活還是比較富足的!

拉薩老城區的中心,燃燒艾草的輕煙升騰,香味彌散開來,飄蕩的經幡仿如傳誦著陣陣法號聲;門口石板無數朝拜者在磕長頭~這裡就是大昭寺!

寺院的殿內都是不能拍照的,外觀都是可以拍照的。位置相同的地方再留影紀念一下。

大昭寺殿高4層,整個建築金頂、斗拱為典型的漢族風格。

主殿二、三層簷下排列成行的103個木雕伏獸和人面獅身。

碉樓、雕梁則是西藏樣式。

大昭寺是西藏現存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築,並且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式格局。

大昭寺的保護做得很好,平時覺得最難把控的大紅和閃耀的金色在這裡展現是如此完美。

連寺院內僧眾的門窗都很精美

金頂的建築風格有著漢藏藝術的融合

而且融合的恰到好處,是建築的典範

環大昭寺內中心的釋迦牟尼佛殿一圈稱為“囊廓”,環大昭寺外牆一圈稱為“八廓”,大昭寺外輻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

到拉薩拍攝布宮有一個重要機位就是大昭寺金頂。

巍峨雄偉的布宮,帶給這座城市永恆的魅力。

雙鹿發輪在雪山下更顯肅穆

大昭寺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築。

大昭寺不僅僅是一座供奉眾多佛像、聖物以使信徒們膜拜的殿堂,它還是佛教中關於宇宙的理想模式~壇城(曼陀羅)

和親吐蕃文成公主貢獻良多,相傳大昭寺也是她選址協助建造的。

300多年前,五世達賴喇嘛在擴建大昭寺時,在原本木石結構的屋頂上釘上鎏金銅板,金頂從此成為大昭寺的一大標誌。

經過300多年的風吹日曬,大昭寺金頂退去了原本光鮮的顏色,部分金頂破損嚴重。為了重現金頂得輝煌,2011年上半年,政府啟動了大昭寺金頂維修工程,斥資人民幣1.2億元。

來但大昭寺,特意請了香

同一個位置八年前留過影,當然不能錯過!

“先有大昭寺,後有拉薩城”。“去拉薩而沒有到大昭寺就等於沒去過拉薩”。從這些話語,我們可以感知大昭寺在拉薩、在西藏的地位。

離開大昭寺,在八廓街轉轉

以大昭寺為中心,將布達拉宮、藥王山、小昭寺包括進來的一大圈稱為“林廓”。這從內到外的三個環型,便是藏民們行轉經儀式的路線。

虔誠的老媽媽

充滿好奇心的孩子

默默的誦經

無聲的朝拜

大昭寺廣場的酥油燈,一盞盞酥油燈,傳達著信徒無限的虔誠和祈禱,讓活著的人和逝者的靈魂得以交流和溝通。

酥油燈~信徒們的精神之燈!

龍王潭

龍王潭是拉薩著名的園林建築之一。園中有一面積較大的潭水,傳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曾從墨竹工卡迎請墨竹賽欽和八龍供奉于潭水中,所以稱龍王潭。龍王潭初建于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時期,但其中潭水坑形成的卻較早,至五世達賴羅桑嘉措時期修建布達拉白宮和第巴桑結嘉措所築布達拉紅宮及經房僧舍時,從山腳大量取土而形成大水潭。

龍王潭是拍攝布達拉宮倒影的好地方

即將下雨的感覺,倒影很難清晰。

雲霧在山間飄蕩而下,

布宮的側影依然挺拔雄偉。

仰望布達拉宮

瑪布日山上這座宮堡式建築群,是松贊干布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興建的。

17世紀重建後,這裡成為歷代達賴喇嘛的冬宮,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

我們上次到西藏,沒到龍王潭,這次過來想趴會倒影卻不得,或是緣份不到吧,下次吧,總之西藏,拉薩我們還會再來的!

來到這裡才發現龍王潭也有很多紅嘴鷗

也是西伯利亞飛來越冬,只是它們似乎有些樂不思蜀了!

龍王潭公園的雄雞都格外漂亮精神,難道是也受了佛的眷顧。

藥王山

藥王山藏名“夾波日”,意為“山角之山”,在布達拉宮右側,海拔3725米。與布達拉宮咫尺相對,半山腰是拍攝布達拉宮最好角度之一。

這樣拍的布達拉宮,一度很流行。

藥王山白塔掩映下的布達拉宮。

這裡拍攝的布宮全景更加立體

值得一提的是八年了,無數景點都漲價了,只有這裡還是只收2元門票。讓我想起在大理的倒影公園被迫買的高價通票,有良心的景區真真的不多了!

拉薩

因決定青藏返回,修改了原定計劃,所以拉薩只有一天休整的時間,只是看了大昭寺和布宮的週邊景觀。

我們在拉薩剛好是尼泊爾地震的425,沒有震感,一切如常,倒是讓親朋緊張了一番。

選了布宮附近的酒店,就是為了可以傍晚看看這裡轉經的人們。

據說布達拉宮圍牆外一圈轉經筒有1800多個

一般轉一圈需要一個多小時

每一個都推動一下真的要一定力氣的,試了推了一段,感覺手腕已經有些吃不消,看來轉經還是個體力活啊!

轉山,轉湖,轉寺,轉經筒,這裡虔誠的信徒讓人佩服他們的意志堅定,能將一件簡單的事情持之以恆的重複一生並帶動後輩人繼承下去~

布達拉宮我們沒有計劃進入參觀,上一次參觀被迫匆匆進出,據說幾年來模式沒有變化,所以期待以後有改觀再來,不想匆匆忙忙的,更生遺憾!

拉薩岷山酒店是一家五星級的涉外酒店,緊鄰布達拉宮,步行至龍王潭只要五分鐘,位置絕佳,軟硬體過硬,值得推薦。

前一天半夜到拉薩,來不及多想,選了太陽島附近的酒店,距離布宮有些遠了,中午換了更加理想的岷山酒店,預定到看布宮很正的房間。

躺在軟榻上,布宮就像窗口的大幅招貼畫,棒極了!

又是沒有午餐的一天,晚餐是一定要吃好的,一頓藏餐後,布達拉宮又要關燈了,我們只能放棄小雨中拍攝布宮夜景的計畫,沒有太多遺憾,在房間看到布宮從天氣不錯,看著這閃耀已經足夠了!

【小結】

從芒康進入西藏,一路無論是鹽田的千年奇跡,然烏湖的純淨美麗,帕龍藏布江的綺麗色彩,紮墨公路的誘惑,通麥到排龍天險的挑戰,磨練性格的工布江達,驚險翻暴風雪中的米拉雪山,閒暇的徜徉大昭寺廣場,都是這段路上獨特美麗的回憶!它將常駐我們心中,美好總在!

川藏線我敬佩徒步和騎行的勇士,佩服高超駕駛技術而且藝高人膽大的貨車客車司機,這條路我們想了很多年,她沒有讓我們失望,收穫滿滿!快樂多多!

【歡迎關注續篇】心路~天路旅程的第三段將從拉薩出發,順遊神湖納木錯,宿那曲,蹦蹦跳跳過唐古拉,五道梁,昆侖山口,抵格爾木,看鹽湖,巧遇賽馬大會,繞青海湖抵達西寧,完美結束4600公里的天路行。

對青藏段行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繼續關注“心路~天路之青藏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