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雲岡石佛被切割成130多塊掩埋1600多年,近日拼複重生

經過雲岡石窟研究院3年多的不懈努力,雲岡石窟第20窟西壁坍塌立佛拼接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這軀從未向世人展示過真容的高大造像,終於化零為整,頭部以下至腿部以上部分基本成型。

這尊9.5米高的石佛像,沉埋地下1600多年還能重見天日,這在世界佛教史上也屬罕見;佛像被切割成130多塊還能奇跡般地拼對成型,更是令人讚歎。

雲岡石窟第20窟

鹿野苑,位於古印度,釋迦牟尼成佛後第一次講法處。唐《廣弘明集》中,收錄北魏高允《鹿苑賦》,

描述獻文帝時大同平城建鹿野苑盛況。其中一段,講述當年營造雲岡石窟情景,歷歷在目,旖旎萬方:

命匠選工,刊茲西嶺;注誠端思,仰模神影;庶真容之仿佛,耀金暉之煥炳。即靈崖以構宇,疏百尋而直上;絙飛梁於浮柱,列荷華于綺井。

仰模神影,真容仿佛,巨構儼然,卻也要歷經許多滄桑。

譬如飛花落地,譬如最知名的雲岡第二十窟,譬如這窟中西立佛,沉埋地下1600多年,

如今,正在重生。

雲岡石窟第20窟,其中有雲岡最著名的露天大佛。第20窟主像是釋迦坐像,高13.7米,依照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的形象雕刻。

據雲岡石窟研究院消息,經過3年多的不懈努力,雲岡石窟第20窟西壁坍塌立佛拼接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這軀從未向世人展示過真容的高大造像,

終於化零為整,頭部以下至腿部以上部分基本成型。這為研究西立佛和20窟洞窟形制提供了有力的實證。

一尊9.5米高的石佛像,沉埋地下1600多年還能重見天日,這在世界佛教史上也屬罕見;佛像被切割成130多塊還能奇跡般地拼對成型,更是令人讚歎。

負責此項工作的是該院文物考古室副主任員小中。

雲岡石窟研究院文物考古室副主任員小中

員小中出身於雲岡世家,父親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是雲岡古跡保養所負責人,他從小在雲岡職工家屬院生活,兄弟四人有三人在雲岡石窟工作,大哥員新華去年已從雲岡研究院退休,二哥員小雲也屆退休之齡。石窟是員小中兒時常玩的地方,對他來說再熟悉不過了。

接受這項任務之前,執著好學的他已由門外漢蛻變為一個成熟的業務人員,2008年~2012年五年間與王恒合作完成了《雲岡石窟洞窟調查》1-4窟考古報告,並親自繪製了首張具有準確比例的石窟立麵線描圖及數十張分窟線圖。正是這段石窟調查的經歷,讓他在雲岡學術上有了長足的進步。近年來,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

在西立佛拼對過程中,他同時還分擔著研究院有史以來首套巨著——20卷本《雲岡藝術全集》中三卷半的文稿和選片的編纂工作。配合研究院《1992-1993雲岡窟前遺址考古報告》中的實物整理,對窟前出土的2千餘件石雕進行了分類。還與李雪芹研究員共同進行山西省文物局《雲岡石窟供養人調查與研究》課題研究。數項任務並駕齊驅,可以說是“壓力山大”。

雲岡石窟第20窟現存的大佛與東立佛。

第20窟是雲岡早期開鑿的“曇曜五窟”之一,著名的露天大佛和兩側立佛合為三世佛。東立佛身著通肩衣,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提裾,面向西南,保存較好。西立佛僅存膝下部分及頭光局部。

2014年初,該院組織考古研究人員對1992年-1993年窟前出土文物進行整理,院長張焯決定由員小中對北魏文化層中出土的西立佛殘石進行拼對復原。

員小中介紹說,這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工作,國內外石窟均無可資借鑒的先例。立佛石塊出土於兩個5米乘5米的探方中,在兩間庫房裡保存了20多年。他們原想找一處開闊安全的場地,但沒有找到。經過測量,最後就在50多平方米的庫房裡開始拼對。

西立佛石塊出土情況(1992年)

立佛拼對並不是簡單的石塊對接。因為古人切割的石塊,有些在挖掘和搬運過程中爛成兩半,員小中他們首先要把這些爛開的石塊找出來,粘合到北魏切割時的原狀,然後才能拼像。石塊多數都很大,難以挪動。有的一塊佛手殘石就200多斤,三四個壯漢民工才能撼動。為了體現側面,還原立佛身軀厚度,還要用沙袋往起墊那些石塊。庫房裡人工作業的空間又很小,拼對工作十分辛苦,但員小中樂在其中。

開始,他們試著先用石塊線描圖拼對,然後再按圖號對著石塊拼,但線圖是平面的,而且比例不同,石頭是立體的,轉折的地方難以接上;石塊拓片是原大的,但四周有留白,不能反映石塊邊緣部分,拼接起來太費時;先進的三維掃描能記錄石塊完整形象,但不能自動拼接。

各種方法權衡之後,員小中只好用人工方法進行實物直接拼接。這種方法需要做足前期準備,看照片,對著電腦找原石,反復觀察,尋找規律,根據衣紋的走向、深淺,岩石的顏色,確定石塊原來的部位。這其中,積累的感覺和經驗起著很大作用。有時,兩塊可以接上的石頭就在眼前,卻好幾天對不上。一旦對上,大家都會很開心。

第20窟坐佛及西壁坍塌情況(1940年攝)

第20窟坐佛今貌

相關專家也對立佛拼對工作十分重視。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杭侃和中國社科院專家朱岩石等,曾專程來雲岡石窟瞭解立佛拼對進展情況。

杭侃稱讚員小中他們有“螞蟻搬石頭”的精神。

隨著立佛殘石漸漸接上,它的輪廓也在員小中心目顯現出來。西立佛與18窟主尊樣式一致,左手握裾捫於胸前。差別是前者為通肩衣,後者為偏袒右肩衣,分別代表犍陀羅造像風格和甘肅炳靈寺早期造像的風格,同時又融入了雲岡開鑿者的藝術想像。西立佛左手握衣角捫胸為“佛法永傳不絕”之意。

第20窟西立佛衣紋拼對完成情況

員小中還推測,西立佛瘞埋時,應當有個莊重的儀式。

被譽為“大字之祖”的南朝《瘞鶴銘》可以作為這種推測的旁證。主人的一隻仙鶴死了,尚且“裹以玄黃之巾,藏乎茲山之下……立石旌事,篆銘不朽”,事事要樣的皇家工程和滿懷宗教虔誠的開窟者,怎麼可能把一尊近十米高的佛像草草掩埋?

無數次,員小中在拼對過程中感受到古人對20窟前壁和西立佛崩塌的痛惜和無奈。可以告慰開山建窟者的是:今天的人們已然習慣了這種殘缺美,露天大佛不但成了雲岡石窟最具代表性的造像,而且成為大同旅遊最亮的名片;切塊瘞埋的西立佛也像未來佛一樣在1600年後拼對成型,雲岡石窟研究院還為它找到了“新家”——20窟正南、十裡河北岸的接引佛殿。不久,西立佛會重新矗立起來,與露天大佛隔空對話,傾訴千年來的遭遇。

至於西立佛缺失的頭部和右臂,一直關注此項工作並予以大力支持的該院書記王雁翔還向專業機構諮詢過,可否對雲岡石窟景區內沒有進行考古挖掘的地方進行全方位探測?

有關方面給出了肯定的回答。即使找不到,也可依照其他洞窟的造像準確復原。

本文原文刊載於大同日報

配合研究院《1992-1993雲岡窟前遺址考古報告》中的實物整理,對窟前出土的2千餘件石雕進行了分類。還與李雪芹研究員共同進行山西省文物局《雲岡石窟供養人調查與研究》課題研究。數項任務並駕齊驅,可以說是“壓力山大”。

雲岡石窟第20窟現存的大佛與東立佛。

第20窟是雲岡早期開鑿的“曇曜五窟”之一,著名的露天大佛和兩側立佛合為三世佛。東立佛身著通肩衣,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提裾,面向西南,保存較好。西立佛僅存膝下部分及頭光局部。

2014年初,該院組織考古研究人員對1992年-1993年窟前出土文物進行整理,院長張焯決定由員小中對北魏文化層中出土的西立佛殘石進行拼對復原。

員小中介紹說,這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工作,國內外石窟均無可資借鑒的先例。立佛石塊出土於兩個5米乘5米的探方中,在兩間庫房裡保存了20多年。他們原想找一處開闊安全的場地,但沒有找到。經過測量,最後就在50多平方米的庫房裡開始拼對。

西立佛石塊出土情況(1992年)

立佛拼對並不是簡單的石塊對接。因為古人切割的石塊,有些在挖掘和搬運過程中爛成兩半,員小中他們首先要把這些爛開的石塊找出來,粘合到北魏切割時的原狀,然後才能拼像。石塊多數都很大,難以挪動。有的一塊佛手殘石就200多斤,三四個壯漢民工才能撼動。為了體現側面,還原立佛身軀厚度,還要用沙袋往起墊那些石塊。庫房裡人工作業的空間又很小,拼對工作十分辛苦,但員小中樂在其中。

開始,他們試著先用石塊線描圖拼對,然後再按圖號對著石塊拼,但線圖是平面的,而且比例不同,石頭是立體的,轉折的地方難以接上;石塊拓片是原大的,但四周有留白,不能反映石塊邊緣部分,拼接起來太費時;先進的三維掃描能記錄石塊完整形象,但不能自動拼接。

各種方法權衡之後,員小中只好用人工方法進行實物直接拼接。這種方法需要做足前期準備,看照片,對著電腦找原石,反復觀察,尋找規律,根據衣紋的走向、深淺,岩石的顏色,確定石塊原來的部位。這其中,積累的感覺和經驗起著很大作用。有時,兩塊可以接上的石頭就在眼前,卻好幾天對不上。一旦對上,大家都會很開心。

第20窟坐佛及西壁坍塌情況(1940年攝)

第20窟坐佛今貌

相關專家也對立佛拼對工作十分重視。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杭侃和中國社科院專家朱岩石等,曾專程來雲岡石窟瞭解立佛拼對進展情況。

杭侃稱讚員小中他們有“螞蟻搬石頭”的精神。

隨著立佛殘石漸漸接上,它的輪廓也在員小中心目顯現出來。西立佛與18窟主尊樣式一致,左手握裾捫於胸前。差別是前者為通肩衣,後者為偏袒右肩衣,分別代表犍陀羅造像風格和甘肅炳靈寺早期造像的風格,同時又融入了雲岡開鑿者的藝術想像。西立佛左手握衣角捫胸為“佛法永傳不絕”之意。

第20窟西立佛衣紋拼對完成情況

員小中還推測,西立佛瘞埋時,應當有個莊重的儀式。

被譽為“大字之祖”的南朝《瘞鶴銘》可以作為這種推測的旁證。主人的一隻仙鶴死了,尚且“裹以玄黃之巾,藏乎茲山之下……立石旌事,篆銘不朽”,事事要樣的皇家工程和滿懷宗教虔誠的開窟者,怎麼可能把一尊近十米高的佛像草草掩埋?

無數次,員小中在拼對過程中感受到古人對20窟前壁和西立佛崩塌的痛惜和無奈。可以告慰開山建窟者的是:今天的人們已然習慣了這種殘缺美,露天大佛不但成了雲岡石窟最具代表性的造像,而且成為大同旅遊最亮的名片;切塊瘞埋的西立佛也像未來佛一樣在1600年後拼對成型,雲岡石窟研究院還為它找到了“新家”——20窟正南、十裡河北岸的接引佛殿。不久,西立佛會重新矗立起來,與露天大佛隔空對話,傾訴千年來的遭遇。

至於西立佛缺失的頭部和右臂,一直關注此項工作並予以大力支持的該院書記王雁翔還向專業機構諮詢過,可否對雲岡石窟景區內沒有進行考古挖掘的地方進行全方位探測?

有關方面給出了肯定的回答。即使找不到,也可依照其他洞窟的造像準確復原。

本文原文刊載於大同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