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川西高原上,有一座紅色的“天空之城”(二)

來到喇榮,學僧必須經過嚴格而漫長的學習過程後,才能獲得佛法修為上的認證。然而學海無邊,經典上的知識又哪裡是短短幾年的光陰就可以融會貫通的呢?

by 松子哥哥

學院課程

五明佛學院的進修有長期與短期兩種,長期的學制為六年,短期的則無時間限制。當然,如果修行夠深,可以申請特殊學位,特殊學位則需要十三年。

前往色達修行沒有一定就得出家的說法,但若是要出家,則需要有4個月左右的考察期,還要看所在班級的堪布(堪布就是**師的意思,

指的是佛學修為很高的僧人)是不是覺得這個學生有潛力。佛學院內以藏族學員為主,當然也有不少漢地學生,因此也設漢經院,由堪布用漢語講課。

by 樂柏君

佛學院的奠基人晉美彭措本人是寧瑪派,但學院本身歡迎各派學生前來學習交流,

無論是漢傳、藏傳還是南傳佛教,以及藏傳佛教裡除寧瑪派以外的格魯派、噶舉派、噶當派、薩迦派等都可在此學習。五明佛學院學院接納學生時不分民族,不分文化高低,一律憑當地**證明和本人身份證。如果學生有政治問題,或品行有劣跡者一經發現,即行勸退。來佛學院學習是免費的,正式成為學員後每人還會領取相應的生活費。

藏傳佛教分為寧瑪、噶舉、噶當、格魯、薩迦五大支派。

其中寧瑪派是最為古老的一個派別,由於該教派僧人只戴紅色僧帽,因而又稱紅教。格魯派又稱黃教,在五大教派中屬於後來居上的一個派別,現在在藏傳佛教體系中占統治地位。其他三派在修行方式上都各有不同。

課程分類

學院課程以藏傳佛教文化為主,分為共同文化系、顯教系、密宗系、漢僧部這幾個學系。除共同文化系外,每個系都要分初、中、高級班來適應不同基礎的學生。

學員通過各學科的單科考試、立宗論辯(類似於選題辯論)考試及格的,學院可以授予堪布的學位。

佛教可分為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小乘佛教講求修度自身,大乘佛教則宣揚普度眾生。

小乘教派當下的主要派系是來自東南亞的南傳佛教。漢地的小乘二宗:成實宗、俱舍宗已經衰落,無人研究。

大乘廣傳漢地,藏區,日本等區域。

分為顯宗和密宗,顯宗與密宗的最大差別在於密宗的修行方式講求口口相傳、遵從喇嘛上師的指導,而顯宗則認為:僧人只要按照那些公之於世的佛經去做就可以了。五明佛學院開設的課程裡密宗占大部分,也包含顯宗課程。

by 彥哲lensliu

學習環節

在五明佛學院入學後,有幾個比較重要的環節:

分班∶首先,學院採取選修制,在每年年初的開班之前,學院教務處會公佈各課的任課堪布,然後由學僧自由選擇,學僧原則上一年只選學一門功課。任課堪布通常由一到兩位主講堪布與幾位輔講堪布組成,主講堪布精通各種佛教經典,輔講堪布由平時成績突出的中等堪布擔任。

講課∶在平時教學中,由主講堪布詳細、深入地講解學科內容,每天講課之後,都有專門時間安排輔講堪布重講一次,以保證學僧能深入理解所學的內容。

辯經:辯經是學習佛法中不可或缺的環節,藏語稱村尼作巴,一般是按照因明學體系的邏輯推理方式,辯論佛教教義的學習課程。

by 樂樂

辯經的一般主題針對佛教哲學理論,例如:佛教起源,因果關係等,是藏傳佛教喇嘛攻讀顯宗經典的必經方式。辯經多在寺院內空曠之地、樹蔭下進行。參與者由較為優秀的僧人擔任,其方式根據各個寺廟的規矩略有差異,主要分為對辯和立宗辯兩種形式。

①對辯。藏語稱“作朗”。辯者二人,其中一方提問,另一方回答,且不許反問;告一段落後再反過來,直至一人無法問出。

②立宗辯。藏語稱“當賈狹”。辯者無人數限制,立宗人自立一說,等待人與他辯駁,大多席地而坐,只可回答不可反問;有時是一人提問,有時有數人提問,被提問者均無反問機會。

by 藍色的海星

辯經的起勢是拍手,每次提問時,先退後幾步,跟著右手把念珠一甩,套到左臂上,前跨步,右手高高舉起,用力一拍左手,一個炸雷般的拍手聲便響在了坐著的喇嘛頭上或額前。拍手有兩種作用,一表示我現在向你提問,請你趕快回答並向其致敬;二是表示在氣勢上要威懾對手。

如果被提問者回答不上,那麼提問者可以擊掌或甩念珠以示警,有時也會用手牽弄臂上的佛珠尋求佛祖的支持。答辯者則要集中精力,充分展現自己口才和學識,除機智回應外,還得試圖駁倒對方,答辯者如果應對得體的話,能引起圍觀喇嘛的喝采;若詞不達意或義理不通的話,便會遭到滿堂哄笑。

by Manunited

辯經過程中,問難者可高聲怪叫,也可鼓掌或擊掌助威,舞動念珠、拉袍撩衣、來回踱步,也可用手撫拍對方身體等做各種奚落對方的動作。而應答方相對的要被動一些,只能回答問題。所以,辯經的過程精彩紛呈,即使對不懂藏語的觀眾而言,整個辯經過程也不枯燥。單單觀看辯經者的各種表情和那種咄咄逼人的聲威及各種“造手”般的辯經手勢,已經令人大開眼界了。

辯經的場面極其熱鬧,喇嘛們或獨自席地而坐等待別人上來辯論、或兩兩對辨、或圍成一群用藏語激烈地爭論著什麼。喇嘛們通過辯論來提升自己的修行,用世俗的話來形容,就是升官兒評職稱的依據。

by Manunited

辯經對學僧的要求很高。學僧要具備三要素:智慧具足、心機熟練、通曉經籍。為了防止在辯經過程中出現驕傲自滿和辯論過失,因此規定了辯論者需具備七種美德:氣度要軒昂、語氣要溫雅、話語不能傷人、道理要犀利、不懈不驕、不舍正理以行狡詐、成就自他兩利等。

每天,各班學僧都要到大經堂辯論一小時,平日各班在內部之間辯論所學的課題,在藏曆每月的初一、十一、十六、二十六這幾天,可以打破各班的界限,由學僧自由選擇物件,就五部大論的內容自由進行辯論。通過激烈的辯論,交流各自所學心得,對學僧的學習能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是藏傳佛教人才培養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

by 77君

檢測∶學院還實行一套行之有效的檢測制度。

①平時抽考∶在每次主講堪布與輔講堪布正常的講課之後,約有半小時的抽考時間,即按名單隨機抽考,被抽到的學僧需複講前一日所學的內容,以此督促學僧複習,消化每一堂課的內容。

②期終大考∶每年的夏季與冬季學院舉行兩次卷面考試,成績公佈在大經堂的佈告欄。 冬季還要舉行一系列形色多樣的大型考試。分為講、著、辯、背誦、研討五類,通常要持續一個半月左右。

僧侶的日常生活

佛學院的環境不同于隱於市區的名寺古刹,更不是風光秀美的大學城,這裡是學佛者的天堂,同樣也有著地獄般的生活條件。

by 多啦C夢的口袋

來佛學院學習的學生大多數是藏族人,在藏族人的普遍觀念裡,家庭中如果出了一位喇嘛,會是件很值得榮耀的事情。所以在孩子不大的時候,他們便會將其送出去學佛。從這種角度來看,這些孩子並沒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機會。漢族學生大多數是在成年後,通過自己的選擇才來到喇榮,相對來說更加自由。

by legolong

佛學院的學生來這修行,首先需要解決住宿問題。短期修行的學僧一般會考慮租住或者招待所,也有一部分僧眾是住在自己親人的房子裡。如果長期修行的話,就要考慮搭建僧舍。僧舍一般是學生在向學院申請後自行出資建造,一間房間的造價也不算便宜,位置好一些的小木屋建造出來能要價10萬左右。在房間充足的情況下,把錢交給上師,也可以申請到一間現成的屋子住下。

喇榮溝內水源稀少,用水必須到學院中心一個叫做龍泉水的出水口挑水,同樣,所有的食物、蔬菜都需要經由附近的縣城運到山下的小賣部,然後由喇嘛與覺姆們自行搬上山去,蔬菜價格由學院定價,價格比較公道。學院裡停水停電是很常見的事情,但照明電基本能夠保證。

by 桂圓VS某某

佛學院的規章制度很嚴,男女學僧完全分開學習、居住,無論是經堂還是僧舍,男女學生均不得一起進入。在經堂聽課時,男女入口也是分開的,女學僧從經堂樓左邊進入,男學僧則從右邊進入,聽課的時候男女中間還會用布帳隔開。

除了學習以外,學員們的生活就略顯單調了,電視在喇榮溝裡基本排不上用場,有一定經濟能力的學僧都有自己的手機,這也是他們當前最主要的消遣方式。

by 天黑看鬼漂

十五年前,喇榮是一片寂靜的山谷,而現在這裡是一片市鎮,除了冰箱、彩電、洗衣機等大件,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商品這裡應有盡有,學校,住宅,醫院配備也較為齊全,儼然一個大學城的模樣。但這裡終究似大學城而非大學城,與有空調、熱水器、開放網路的城市學校對比,喇榮有著常人無法想像的艱苦的生活條件,然而對於學佛之人來說,這更是得到永恆信仰的天堂。

有幾個比較重要的環節:

分班∶首先,學院採取選修制,在每年年初的開班之前,學院教務處會公佈各課的任課堪布,然後由學僧自由選擇,學僧原則上一年只選學一門功課。任課堪布通常由一到兩位主講堪布與幾位輔講堪布組成,主講堪布精通各種佛教經典,輔講堪布由平時成績突出的中等堪布擔任。

講課∶在平時教學中,由主講堪布詳細、深入地講解學科內容,每天講課之後,都有專門時間安排輔講堪布重講一次,以保證學僧能深入理解所學的內容。

辯經:辯經是學習佛法中不可或缺的環節,藏語稱村尼作巴,一般是按照因明學體系的邏輯推理方式,辯論佛教教義的學習課程。

by 樂樂

辯經的一般主題針對佛教哲學理論,例如:佛教起源,因果關係等,是藏傳佛教喇嘛攻讀顯宗經典的必經方式。辯經多在寺院內空曠之地、樹蔭下進行。參與者由較為優秀的僧人擔任,其方式根據各個寺廟的規矩略有差異,主要分為對辯和立宗辯兩種形式。

①對辯。藏語稱“作朗”。辯者二人,其中一方提問,另一方回答,且不許反問;告一段落後再反過來,直至一人無法問出。

②立宗辯。藏語稱“當賈狹”。辯者無人數限制,立宗人自立一說,等待人與他辯駁,大多席地而坐,只可回答不可反問;有時是一人提問,有時有數人提問,被提問者均無反問機會。

by 藍色的海星

辯經的起勢是拍手,每次提問時,先退後幾步,跟著右手把念珠一甩,套到左臂上,前跨步,右手高高舉起,用力一拍左手,一個炸雷般的拍手聲便響在了坐著的喇嘛頭上或額前。拍手有兩種作用,一表示我現在向你提問,請你趕快回答並向其致敬;二是表示在氣勢上要威懾對手。

如果被提問者回答不上,那麼提問者可以擊掌或甩念珠以示警,有時也會用手牽弄臂上的佛珠尋求佛祖的支持。答辯者則要集中精力,充分展現自己口才和學識,除機智回應外,還得試圖駁倒對方,答辯者如果應對得體的話,能引起圍觀喇嘛的喝采;若詞不達意或義理不通的話,便會遭到滿堂哄笑。

by Manunited

辯經過程中,問難者可高聲怪叫,也可鼓掌或擊掌助威,舞動念珠、拉袍撩衣、來回踱步,也可用手撫拍對方身體等做各種奚落對方的動作。而應答方相對的要被動一些,只能回答問題。所以,辯經的過程精彩紛呈,即使對不懂藏語的觀眾而言,整個辯經過程也不枯燥。單單觀看辯經者的各種表情和那種咄咄逼人的聲威及各種“造手”般的辯經手勢,已經令人大開眼界了。

辯經的場面極其熱鬧,喇嘛們或獨自席地而坐等待別人上來辯論、或兩兩對辨、或圍成一群用藏語激烈地爭論著什麼。喇嘛們通過辯論來提升自己的修行,用世俗的話來形容,就是升官兒評職稱的依據。

by Manunited

辯經對學僧的要求很高。學僧要具備三要素:智慧具足、心機熟練、通曉經籍。為了防止在辯經過程中出現驕傲自滿和辯論過失,因此規定了辯論者需具備七種美德:氣度要軒昂、語氣要溫雅、話語不能傷人、道理要犀利、不懈不驕、不舍正理以行狡詐、成就自他兩利等。

每天,各班學僧都要到大經堂辯論一小時,平日各班在內部之間辯論所學的課題,在藏曆每月的初一、十一、十六、二十六這幾天,可以打破各班的界限,由學僧自由選擇物件,就五部大論的內容自由進行辯論。通過激烈的辯論,交流各自所學心得,對學僧的學習能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是藏傳佛教人才培養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

by 77君

檢測∶學院還實行一套行之有效的檢測制度。

①平時抽考∶在每次主講堪布與輔講堪布正常的講課之後,約有半小時的抽考時間,即按名單隨機抽考,被抽到的學僧需複講前一日所學的內容,以此督促學僧複習,消化每一堂課的內容。

②期終大考∶每年的夏季與冬季學院舉行兩次卷面考試,成績公佈在大經堂的佈告欄。 冬季還要舉行一系列形色多樣的大型考試。分為講、著、辯、背誦、研討五類,通常要持續一個半月左右。

僧侶的日常生活

佛學院的環境不同于隱於市區的名寺古刹,更不是風光秀美的大學城,這裡是學佛者的天堂,同樣也有著地獄般的生活條件。

by 多啦C夢的口袋

來佛學院學習的學生大多數是藏族人,在藏族人的普遍觀念裡,家庭中如果出了一位喇嘛,會是件很值得榮耀的事情。所以在孩子不大的時候,他們便會將其送出去學佛。從這種角度來看,這些孩子並沒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機會。漢族學生大多數是在成年後,通過自己的選擇才來到喇榮,相對來說更加自由。

by legolong

佛學院的學生來這修行,首先需要解決住宿問題。短期修行的學僧一般會考慮租住或者招待所,也有一部分僧眾是住在自己親人的房子裡。如果長期修行的話,就要考慮搭建僧舍。僧舍一般是學生在向學院申請後自行出資建造,一間房間的造價也不算便宜,位置好一些的小木屋建造出來能要價10萬左右。在房間充足的情況下,把錢交給上師,也可以申請到一間現成的屋子住下。

喇榮溝內水源稀少,用水必須到學院中心一個叫做龍泉水的出水口挑水,同樣,所有的食物、蔬菜都需要經由附近的縣城運到山下的小賣部,然後由喇嘛與覺姆們自行搬上山去,蔬菜價格由學院定價,價格比較公道。學院裡停水停電是很常見的事情,但照明電基本能夠保證。

by 桂圓VS某某

佛學院的規章制度很嚴,男女學僧完全分開學習、居住,無論是經堂還是僧舍,男女學生均不得一起進入。在經堂聽課時,男女入口也是分開的,女學僧從經堂樓左邊進入,男學僧則從右邊進入,聽課的時候男女中間還會用布帳隔開。

除了學習以外,學員們的生活就略顯單調了,電視在喇榮溝裡基本排不上用場,有一定經濟能力的學僧都有自己的手機,這也是他們當前最主要的消遣方式。

by 天黑看鬼漂

十五年前,喇榮是一片寂靜的山谷,而現在這裡是一片市鎮,除了冰箱、彩電、洗衣機等大件,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商品這裡應有盡有,學校,住宅,醫院配備也較為齊全,儼然一個大學城的模樣。但這裡終究似大學城而非大學城,與有空調、熱水器、開放網路的城市學校對比,喇榮有著常人無法想像的艱苦的生活條件,然而對於學佛之人來說,這更是得到永恆信仰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