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古代人如何消暑納涼?看完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炎炎夏日,我們會關上房門,打開空調,驅走難捱的酷暑,那麼古代人是如何避暑的呢?他們用豐富的想像力和特別的智慧帶來絲絲涼意。

搖扇納涼

扇子的來由已無從考證,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就掌握了扇子的使用方法,

但與現代人們所用的有所不同,更多的可能來源於綠色植物的葉子,用壞了隨即換新的即可。

冰塊

在古代並沒有發電裝置,更不要說冰箱這等家電設備了,但據現在考古發現,早在周代就已經出現了可儲存冰塊的冰窖。

當然,這種豪奢的東西註定不凡,同樣只有官府才有,普通百姓是無法享受的。

一般而言,在冬季官府會儲藏大量的天然冰塊在冰窖中,待來年夏季的時候,並可從冰窖中取出冰塊,擺放在室內起到降溫納涼的功效。而這種冰塊納涼的方式到了明清時期,基本已經普及到百姓家中,每到炎熱的夏季,人們都會通過這種冰塊融化的方式來降低氣溫,起到夏季避暑的功效。

通過最簡單的物理機制,冰塊通過吸收周圍的熱量融化,進而實現降低室溫的作用,給達官貴人帶來清爽的氣候,並且這種利用冰塊納涼的方式不是產生任何污染,又不消耗能源,可見古人的智慧確實無窮!

古代的“空調”

古代的“空調”兼冰箱的作用,

叫做“冰鑒”,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春秋戰國時,鑄造大型的青銅容器,分內外兩層。夾層裡放上冰塊,裡層放上美酒、水果,以及食物,可以達到為食物保鮮降溫的作用。

冰鑒有鏤空花紋的蓋子,絲絲涼氣自孔洞中飄出,或者乾脆置冰於內,

打開蓋子,瞬間一室清涼。

青銅器易傳熱,冰塊融化很快。到了宋元明清,人們開始用木器盛放冰塊,被稱為“冰桶”。

冰桶多用紅木、花梨木等為內層,一尺多高,兩尺見方,木料刷上清漆,裡層用錫箔貼壁,外面用銅片包裹,上面也有蓋子,下面有底座,冰塊擱進去,整日不化,冷氣嗖嗖的竄出來,滿堂生涼。

1861年6月,英國使館在北京西城一家木器店裡採購了大量冰桶,事後一個英國人寫道:“這些中國冰箱呈四方形,

木制,包了鉛皮,雙重掀蓋,中間有一小孔,冰箱內放冰,通常是一塊大雪團,人們以之降低茶和酒的溫度。他們也把冰箱放到客廳中間,讓房間較為涼快。”

瓷枕

除了人們住的、吃的,必然還得有用的,中國自古被稱為"瓷器大國",眾所周知景德鎮被人們譽為瓷都,生產各種瓷器,而瓷器除了被用作制碗、花瓶、擺件等外,還可製成瓷枕。

沒錯,就是瓷枕!這種枕頭的表面有一層釉,冰冰涼涼的,在炎熱的夏季,人們枕在上面非常清爽,睡起來也自然舒適。所謂"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應該是古人對瓷枕對好的謳歌。

涼殿

“紅果瑤池實,金盤露井冰。甘泉將避暑,台殿曉光凝。”,這首詩出自唐代詩人張仲索的《宮中樂》,描寫的是皇宮裡“含涼殿”中消夏的情景。

唐朝宮廷建有專門用於夏天避暑的涼殿,在涼殿中央安裝機械傳動的製冷設備,採用冷水迴圈的原理,用扇輪轉搖,產生的風力將冷氣送入殿中。更有甚者,到了宋代,不但以風輪送冷水涼氣,人們還在蓄水池上和大廳四周擺設各種花卉,涼風陣陣,送來怡人花香。

後來,古人竟然利用機械將冷水送向屋頂和涼亭頂部,任其沿屋簷直下,形成人造水簾。

古代皇室避暑本來就選擇清幽茂林之地,更何況還有水簾潺潺,花香襲人,想想那情形,就不禁讓人神往。

消暑冷食

民以食為天,炎炎夏日,古人們自然也發明了各色消暑的小食。

在商代,冷飲就開始出現。富貴人家在冬日鑿冰貯藏於窖,以備來年盛夏消暑之需。唐朝開始出現“冰商”,冬天藏冰,入夏拿出來賣。

到了南宋,杭州街頭有不少名目繁多的暑湯冷飲:甘豆湯、豆兒水、香薷飲、椰子酒、漉梨漿、鹵梅水、姜蜜水、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蓮子湯。

元代,傾倒眾生的“冰淇淋”就出現了!馬可·波羅來中國時,受元世祖賞賜皇家冷飲“冰酪”——由果汁、牛奶、冰塊等調製而成。“冰酪”的美味讓馬可·波羅欲罷不能,他把“冰酪”的製作技術帶回義大利。義大利對這一技術嚴加保密300年後,被法國人高價買走,此後又傳到了英國。英國人改造後,制出了我們今天常吃的“冰淇淋”。

清朝的宮廷偏愛冰鎮小食,什麼甜瓜果藕、杏仁豆腐、桂圓洋粉、葡萄乾、鮮胡桃、懷山藥、棗泥糕等,用冰鎮了吃,入口清爽香甜,可謂人間美味。乾隆皇帝還曾專門賦詩:“浮瓜沉李堆冰盤,晶光雜映琉璃丸。”

古人的避暑方法絕對的環保,不消耗電力,不破壞臭氧層,反觀現在,技術上是社會的進步,環保方面確實是倒退了。

冰冰涼涼的,在炎熱的夏季,人們枕在上面非常清爽,睡起來也自然舒適。所謂"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應該是古人對瓷枕對好的謳歌。

涼殿

“紅果瑤池實,金盤露井冰。甘泉將避暑,台殿曉光凝。”,這首詩出自唐代詩人張仲索的《宮中樂》,描寫的是皇宮裡“含涼殿”中消夏的情景。

唐朝宮廷建有專門用於夏天避暑的涼殿,在涼殿中央安裝機械傳動的製冷設備,採用冷水迴圈的原理,用扇輪轉搖,產生的風力將冷氣送入殿中。更有甚者,到了宋代,不但以風輪送冷水涼氣,人們還在蓄水池上和大廳四周擺設各種花卉,涼風陣陣,送來怡人花香。

後來,古人竟然利用機械將冷水送向屋頂和涼亭頂部,任其沿屋簷直下,形成人造水簾。

古代皇室避暑本來就選擇清幽茂林之地,更何況還有水簾潺潺,花香襲人,想想那情形,就不禁讓人神往。

消暑冷食

民以食為天,炎炎夏日,古人們自然也發明了各色消暑的小食。

在商代,冷飲就開始出現。富貴人家在冬日鑿冰貯藏於窖,以備來年盛夏消暑之需。唐朝開始出現“冰商”,冬天藏冰,入夏拿出來賣。

到了南宋,杭州街頭有不少名目繁多的暑湯冷飲:甘豆湯、豆兒水、香薷飲、椰子酒、漉梨漿、鹵梅水、姜蜜水、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蓮子湯。

元代,傾倒眾生的“冰淇淋”就出現了!馬可·波羅來中國時,受元世祖賞賜皇家冷飲“冰酪”——由果汁、牛奶、冰塊等調製而成。“冰酪”的美味讓馬可·波羅欲罷不能,他把“冰酪”的製作技術帶回義大利。義大利對這一技術嚴加保密300年後,被法國人高價買走,此後又傳到了英國。英國人改造後,制出了我們今天常吃的“冰淇淋”。

清朝的宮廷偏愛冰鎮小食,什麼甜瓜果藕、杏仁豆腐、桂圓洋粉、葡萄乾、鮮胡桃、懷山藥、棗泥糕等,用冰鎮了吃,入口清爽香甜,可謂人間美味。乾隆皇帝還曾專門賦詩:“浮瓜沉李堆冰盤,晶光雜映琉璃丸。”

古人的避暑方法絕對的環保,不消耗電力,不破壞臭氧層,反觀現在,技術上是社會的進步,環保方面確實是倒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