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銀翼殺手2049》丨電影下周就要上映,你還沒聽過菲力浦·迪克?

迪克的世界

文丨韓松

我知道有迪克這個人很晚,一九九六年去美國逛當地的科幻書店,都不曉得他,竟沒有買他的書。後來大概二〇〇三年才知道,當時迪克已經死了二十一年,

中國才有出版社譯了他的書來出。以前都以為阿西莫夫和克拉克最牛,不知道還有個迪克。後來一天天感覺不一樣了。現在聽說能為迪克的書寫跋,能與這個牛人陰陽對話,誠惶誠恐,受寵若驚,坐在電腦前甚至有一種畢恭畢敬感。

但他是一個美國人,我們中國人,對於美國人,其實是有隔閡的。尤其迪克,更是難以理解的一個人,雖然他的書中寫到了東方文化和《易經》。其實,

就算在他自己的文化中,他也很長時期難以讓人理解,只有一群死忠的粉絲捧他。他是一個遲遲才被承認的天才。

一年前,在四川參加星雲獎儀式時便聽說,有人在譯迪克的這麼一套書。美方的代理者認為迪克是主流作家,因此沒有讓中國的科幻小說出版商參與進來。所以今天看到的,是譯林出版社的版本。迪克在世時,也曾寫過一些主流小說,但有生之年只出版過一本。

關於迪克的生平,如今人們介紹得已經很多了,大致是這麼一些情況:

他生於一九二八年,卒於一九八二年,只活了五十四歲。他作品中的不少人物,差不多也都命不長。

他活著時,幾乎就是個“擼瑟”,也就是失敗者,比屌絲還差的感覺。

他有一個雙胞胎妹妹,但出生後五周就死了。迪克認為是母親照料不周,因此恨他媽,家庭關係不好。而父親在迪克四歲時,也拋家而去。

迪克結過五次婚,

都離了。

成年迪克靠安非他明活著,還吸毒,經常陷入神經錯亂中。

他有嚴重的焦慮症,不能與人正常交往。他還患上了妄想症,認為自己被聯邦調查局和中央情報局監視。

他有廣場恐懼症,連在公眾面前吃東西,都感到困難。

他還患上了抑鬱症,

曾嘗試自殺。

他在七十年代後,沉湎於超自然,著迷於玄學和神學,並一度稱獲得天啟。

他只短暫地上過一年大學,讀哲學,在加大伯克利分校。他基本上是自學成才。他一生大部分時間居住在加利福尼亞。

他是一位多產的作家,從一九五二年開始寫作,到一九八二年去世,創作了整整三十年,寫了四十四部長篇小說,以及一百二十多篇中短篇小說。他常常為掙稿費養活自己而拼命寫。

他沒有其他工作。

他的個人經濟狀況很窘迫,在五十年代,一度連圖書館借書的過期罰款都交不起。他還交不起美國政府的稅金。於是另一位偉大的科幻作家海因萊因借他錢。海因萊因還說要為迪克買台電動打字機。

除了科幻,他也寫主流小說或者我們所說的純文學,但生前極難出版,還總是遭到人們的白眼和嘲笑。

他簡直是一生潦倒。有些讓人想到卡夫卡和卡佛,或者曹雪芹。

後來有人根據他的名著《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改編了《銀翼殺手》(經常被評為史上科幻電影排行榜上的冠軍),但還沒等到公映,迪克就死了。

他寫了那麼多書,只得過一次雨果獎。雨果獎和星雲獎同為世界科幻的最高榮譽。另一位科幻大師阿西莫夫得過十次雨果獎和星雲獎。

但在他死後,他的書不停地再版,他被驚呼為我們時代的一位偉大作家和前衛作家,也可能是最讓人吃驚和震撼的作家。有人用他的名字設立了科幻獎。他的小說頻頻被翻拍成電影,除了《銀翼殺手》,還有《少數派報告》、《全面回憶》等,總共十部。導演包括斯皮爾伯格、吳宇森等人。

二〇一二年,我去英國,在倫敦的主流書店和科幻書店,看到迪克的書都擺在十分顯眼的位置,與一般讀者的視線平行,反而是阿西莫夫擺放在書架的最下面,大概與讀者的鞋面位置平行。

二〇〇五年,美國《時代》週刊評選了一九二三年來世界最佳百部英文長篇小說,其中就有迪克的《尤比克》。而西方科幻三巨頭阿西莫夫、克拉克和海因萊因都沒有作品入選。

我讀了迪克的書,有這麼一種印象:他的文字黑暗、混亂、恐懼、戰慄、怪誕、荒謬、瘋狂、壓抑,常常是夢囈般的對話,主角也像是活在別人的夢裡,世界隨時會發生翻轉,還彌漫著神秘和錯位,敘事常常不連貫,有宗教或邪教般的本體論情結,是東西方文化碎片的混雜,貫穿了哲學或准哲學的沉思或抽搐。常常很難讀,也很難理解,更難翻譯。應該說,國內迄今沒有十分滿意的譯本。他的書中,有著各種文明、文化以及政治、商業的交替穿插,甚為豐富、複雜而混亂,像一個裝滿垃圾和珍寶的大型地下室,然而其中又顯現出一種至簡至純感,直指人心。他的小說風格鮮明,一看即知,堪稱別無分店,英國科幻大師奧爾迪斯稱其為“獨特而過分”。後來還有人創造出一個專門的詞彙來形容具有迪克風格的文類或語言,也就是“迪克特色的”或“迪克式的”(“Dickian”或“Phildickian”)。迪克的文風粗獷、簡潔、淩厲、迅猛,有時會沒有主語,有時兩個名詞就構成一個句子。

終其一生,他似乎都在喋喋不休地講述他對這個迷亂世界的迷惘和困惑,發出深深歎息。他是一個反叛者和失落者,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他的主人公以及其他角色總是像黑色的影子或者鬼魂一樣飄來飄去。他那些情節曲折詭譎的故事,更像是描述人類內心混沌動盪的心理小說。他是一位超現實主義大師,像達利一樣,繪出了一幅幅的幻象。他與當時美國科幻的樂觀主義主流精神格格不入。但他的悲觀絕望中,又有一種對人性力量的堅信。他的主人公都在單槍匹馬地與命運不懈奮鬥、抗爭。

他最初的一些小說,特別是寫於一九五二年至一九六二年期間的,也常常模仿那些通俗雜誌上的所謂“硬科幻”,有太空冒險啊,機器人啊,外星怪獸啊,鐳射槍什麼的。的確,那時的美國科幻,整個地位和品位並不高,也不如歐洲。歐洲有威爾斯、凡爾納、赫胥黎這些先驅,已給科幻注入了更高貴的血統。但是迪克只是把那些東西拿來做他的皮,他逐漸變得越來越迷戀于探究現實的本質,一心想要知曉什麼是真實,這糾纏了他的一生。他也深入善與惡、權力的濫用、人類的心理等深奧命題,控訴對集權主義的恐懼。他認為宇宙只是表面真實,實際上則是一種幻象,是一個巨大的欺騙,是被邪惡力量操控的皮影戲。他覺得宇宙可能有許多個。這在《尤比克》、《高堡奇人》等作品中表現得格外明顯。他也關注什麼是真正的人,並與贗品的人、人造的人作比較,如他在《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中表達的。迪克是美國最早一批使科幻嚴肅起來的作家之一,他賦予科幻以複雜的文學性、心理深度以及社會警示意義。

迪克拼命碼字的歲月,西方科幻迎來了它的黃金時代,彼時有阿西莫夫、克拉克、海因萊因這些大師叱吒風雲。特別是迪克的創作高峰期,即六十年代,那正是西方科技文明創造出的嶄新輝煌的時代。人進入太空,登上月球,探測金星和火星,發現類星體、脈衝星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弱電統一理論提出,混沌理論提出,摩爾定律提出,製成第一台雷射器,售出第一批工業用機器人,BASIC語言發明,英特爾公司成立,第一個體內起搏器問世,生態意識覺醒……人類張揚著開拓宇宙邊疆和潛入原子內部的雄心勃勃。一九七〇年,按一九五八年的美元計算,美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三千五百美元,是一個世紀前的六倍多。好一個偉大而光榮的時代。這些也在主流的科幻小說中得以集中反映。

但迪克卻不那麼主流。他仿佛對這一切成就感到迷惑而不解。他的筆下是一個衰敗的西方世界,是文明的深深沒落,是科技的重重淪陷,是人類的異化和商業化,是整個宇宙的碎片化和假像化。他狀寫的是美國夢的破滅,他似乎早已在預言“9·11”事件或者攻佔華爾街。迪克的幾乎每一部小說,都在批判他所在的這個社會,在唱反調,噴射出憤怒和失望。用奧爾迪斯的話來說,“迪克的大部分作品,就是一張充滿詛咒的羅網”。而達科·蘇恩文則評價說,“迪克感到不斷萎縮的(被遺棄荒廢的)世界裡充滿了痛苦,所有的人也逐漸失去了方向。”雖然愛與關懷等倫理道德一直是迪克小說的核心,但這些作品卻常常以死亡來收尾。在他的小說中,我們看見了一個有問題的、混亂的人生和時代,一個動盪不安的多事之秋,人們想要用神來救贖,卻不可得。這種東西,跟同時期的垮掉的一代或者嬉皮士倒是如出一轍。迪克與凱魯亞克和金斯堡倒有些像是同道。

這背後或許有一種社會情緒。在整個六七十年代,越戰的泥潭,美蘇冷戰的危機,核武器毀滅地球的恐懼,人類企圖統治自然的野心,環境遭到破壞,倫敦毒霧,蕾切爾·卡森的《寂靜的春天》出版,都讓人騷動不安,不知所措,神經撕裂。然而或許更多的,還是來自迪克個人生命的投影,來自他那顆敏感而鬱結的內心,來自他與自己身體與心理的搏鬥和掙扎。因此,他所有的書,歸根結底,寫的還是他本人,同時也書寫著他身邊真實的人們。他作品中的主角通常是小人物,他狀寫了他生命中認識的人,把他們放到極端的科幻場景中,讓他們在一個美國夢成為主旋律的時代,充滿驚恐和憂慮,無法共用出彩的人生,卻又在內心深處不放棄夢想。迪克對他們的命運滿懷同情。他的小說,總是把大觀念與渺小的人類個體相結合。正是這個,使得他那些灰暗疲乏、鬱鬱寡歡的作品充滿人性的力量,並與橫隔了偌大太平洋和漫長歷史間隔的我心心相印。

迪克寫的不是一般的科幻小說。他是邊界的破壞者,作出了許多十分特別而詭異的科幻設定,涉及了非機械論的新世界觀,那是相對論、量子論開始的後現代,並與混沌理論、熱力學第二定律、複雜性理論和虛擬實境混同。迪克的技術思想至今仍閃閃發光,並由科學延及人文,因此具有了長遠的生命力。

因為這些原因,我是越來越喜歡他了,他甚至成了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不僅僅是喜歡,而且迷戀。

《尤比克》這部傑作,初版於一九六九年,也就是美國人登月那年,剛才說了,是史上最偉大的英語小說之一。

《尤比克》寫的是一九九二年的事情。根據迪克的預言,那時普通人已能夠隨隨便便登上月球,並且很多人都擁有了超能力,比如心靈感應什麼的。有一家美國公司,老闆叫作朗西特,和他的半死人妻子一起經營這家公司,招募擁有反超能力的人為客戶服務,保護他們的大腦隱私免受窺探什麼的。喬·奇普是其中一員。有天他們接了一個大單,來到月球,未料遭到競爭對手算計,挨了炸彈。隊員們發現老闆死了。奇普等人逃回地球,結果發現很多東西都在變,包括電話卡不能用了,牛奶變質了,錢也變樣了,本是羅斯福的頭像,卻變成了老闆朗西特的,而死去的朗西特也在不斷給他們發來訊息,非常詭異。最後連時間也變了,他們回到了一九三九年,回到了一個很像美國的世界。他們中的人只要脫離隊伍,就一個個消失,死去。最後奇普發現,其實死的是他自己,是他處於半死人狀態,所有的隊員都死了,而他的老闆才活著,一直在試圖啟動他,與他對話。但故事到最後,連老闆也不能確定自己是死是活。而這一切到底是怎麼來的,直到最後仍撲朔迷離。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從頭至尾,充滿神秘感,暗黑而冰冷,是徹底的絕望,猶如噩夢。更確切來講,讀者整個就像行進在一次中陰之旅中。

迪克在《尤比克》中發明了一個科幻設定,也就是中文譯作“亡靈館”的東西。死掉的人都凍在裡面,但其實只是半死人。訪問者可以用一種基於光相子的技術手段,激發半死人的思維,讓他們與活人對話,一起討論問題,商量事情,共同經營世界,而每對談一次,那半死人就隨著能量的消耗,向真正的死亡滑去一分。尤比克則是一種防止衰敗的噴霧劑,防止人墮入徹底死亡的萬劫不復。但它究竟是什麼,怎麼來的,最終仍是秘密。據迪克的前妻講,尤比克其實是上帝的隱喻,全知全能,無所不在。像迪克的許多作品一樣,《尤比克》也是由政治、商業和物理領域,最後進入了本體論的拷問。這是迪克小說中最為糾結的,也是最精彩的部分。

在這個故事中,美國社會是混亂的,充滿欺騙,金錢主導,廣告控制,普通人缺乏自由。像斯坦貝克《憤怒的葡萄》一樣,《尤比克》書寫了美國夢的破滅。小說還充滿《盜夢空間》那樣一層層的剝筍和意外,又如同《駭客帝國》,質疑著世界和我們人生的真實性。一九六八年,亞瑟·克拉克和斯坦利·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奧德賽》影片推出。迪克應該看了這部電影吧?但他的宇宙與那宏大而壯懷激烈的敘事卻不相干。事實上,《尤比克》完成於一九六六年。克拉克和庫布裡克創造了一個新生而燦然的宇宙,迪克則創造了一個隱晦而閉塞的、不停滑向死亡的宇宙。

他還創造了很多的奇異語言,並作出了各式的發明,像亡靈館、光相子、反超能技術等。他對這些“高新科技”的內核,常常並不加以解釋,包括對時間倒流,也沒有任何可靠的解釋。但他的作品卻包含了我們這個時代最深刻的科學思想,比如熱力學第二定律,熵的思想,世界在不斷滑向死亡和混亂,無人能夠控制。尤比克是試圖從外界引入秩序的一種嘗試,以避免熵。另外則是量子力學的思想。世界和我們,都在兩種狀態之間,死或活,這也是不確定的。再就是相對論。時間和空間,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時空。人只能在這樣一種過程中定義他們自身。不,連他們自身也無法定義。還有虛擬實境。這是人造的現實。人們可以在那裡面生活,它甚至比真實世界更加真實。後來才出現的電腦技術和人工智慧,都印證了迪克的想像。

最重要的是,《尤比克》是一部集中反映迪克信仰的小說。他述說了他的世界觀、他的哲學,還有他對宇宙人生虛假性的看法。而他在自設的語言陷阱中,沉入了自我的無力掙扎。作為讀者,我更感到《尤比克》是一部反抗人、社會和科學的小說,也是在意識深處潛入了存在本質的小說。它的荒誕感和作者的糾結,讓人難以釋懷。但作者仍在掙扎,仍不屈服,像主人公喬,那最後也是要不服氣的。儘管無法掙脫,但總是要掙扎。

本文摘自《尤比克》

菲力浦·迪克精裝套系

譯林出版社10月重磅推出!

或者曹雪芹。

後來有人根據他的名著《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改編了《銀翼殺手》(經常被評為史上科幻電影排行榜上的冠軍),但還沒等到公映,迪克就死了。

他寫了那麼多書,只得過一次雨果獎。雨果獎和星雲獎同為世界科幻的最高榮譽。另一位科幻大師阿西莫夫得過十次雨果獎和星雲獎。

但在他死後,他的書不停地再版,他被驚呼為我們時代的一位偉大作家和前衛作家,也可能是最讓人吃驚和震撼的作家。有人用他的名字設立了科幻獎。他的小說頻頻被翻拍成電影,除了《銀翼殺手》,還有《少數派報告》、《全面回憶》等,總共十部。導演包括斯皮爾伯格、吳宇森等人。

二〇一二年,我去英國,在倫敦的主流書店和科幻書店,看到迪克的書都擺在十分顯眼的位置,與一般讀者的視線平行,反而是阿西莫夫擺放在書架的最下面,大概與讀者的鞋面位置平行。

二〇〇五年,美國《時代》週刊評選了一九二三年來世界最佳百部英文長篇小說,其中就有迪克的《尤比克》。而西方科幻三巨頭阿西莫夫、克拉克和海因萊因都沒有作品入選。

我讀了迪克的書,有這麼一種印象:他的文字黑暗、混亂、恐懼、戰慄、怪誕、荒謬、瘋狂、壓抑,常常是夢囈般的對話,主角也像是活在別人的夢裡,世界隨時會發生翻轉,還彌漫著神秘和錯位,敘事常常不連貫,有宗教或邪教般的本體論情結,是東西方文化碎片的混雜,貫穿了哲學或准哲學的沉思或抽搐。常常很難讀,也很難理解,更難翻譯。應該說,國內迄今沒有十分滿意的譯本。他的書中,有著各種文明、文化以及政治、商業的交替穿插,甚為豐富、複雜而混亂,像一個裝滿垃圾和珍寶的大型地下室,然而其中又顯現出一種至簡至純感,直指人心。他的小說風格鮮明,一看即知,堪稱別無分店,英國科幻大師奧爾迪斯稱其為“獨特而過分”。後來還有人創造出一個專門的詞彙來形容具有迪克風格的文類或語言,也就是“迪克特色的”或“迪克式的”(“Dickian”或“Phildickian”)。迪克的文風粗獷、簡潔、淩厲、迅猛,有時會沒有主語,有時兩個名詞就構成一個句子。

終其一生,他似乎都在喋喋不休地講述他對這個迷亂世界的迷惘和困惑,發出深深歎息。他是一個反叛者和失落者,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他的主人公以及其他角色總是像黑色的影子或者鬼魂一樣飄來飄去。他那些情節曲折詭譎的故事,更像是描述人類內心混沌動盪的心理小說。他是一位超現實主義大師,像達利一樣,繪出了一幅幅的幻象。他與當時美國科幻的樂觀主義主流精神格格不入。但他的悲觀絕望中,又有一種對人性力量的堅信。他的主人公都在單槍匹馬地與命運不懈奮鬥、抗爭。

他最初的一些小說,特別是寫於一九五二年至一九六二年期間的,也常常模仿那些通俗雜誌上的所謂“硬科幻”,有太空冒險啊,機器人啊,外星怪獸啊,鐳射槍什麼的。的確,那時的美國科幻,整個地位和品位並不高,也不如歐洲。歐洲有威爾斯、凡爾納、赫胥黎這些先驅,已給科幻注入了更高貴的血統。但是迪克只是把那些東西拿來做他的皮,他逐漸變得越來越迷戀于探究現實的本質,一心想要知曉什麼是真實,這糾纏了他的一生。他也深入善與惡、權力的濫用、人類的心理等深奧命題,控訴對集權主義的恐懼。他認為宇宙只是表面真實,實際上則是一種幻象,是一個巨大的欺騙,是被邪惡力量操控的皮影戲。他覺得宇宙可能有許多個。這在《尤比克》、《高堡奇人》等作品中表現得格外明顯。他也關注什麼是真正的人,並與贗品的人、人造的人作比較,如他在《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中表達的。迪克是美國最早一批使科幻嚴肅起來的作家之一,他賦予科幻以複雜的文學性、心理深度以及社會警示意義。

迪克拼命碼字的歲月,西方科幻迎來了它的黃金時代,彼時有阿西莫夫、克拉克、海因萊因這些大師叱吒風雲。特別是迪克的創作高峰期,即六十年代,那正是西方科技文明創造出的嶄新輝煌的時代。人進入太空,登上月球,探測金星和火星,發現類星體、脈衝星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弱電統一理論提出,混沌理論提出,摩爾定律提出,製成第一台雷射器,售出第一批工業用機器人,BASIC語言發明,英特爾公司成立,第一個體內起搏器問世,生態意識覺醒……人類張揚著開拓宇宙邊疆和潛入原子內部的雄心勃勃。一九七〇年,按一九五八年的美元計算,美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三千五百美元,是一個世紀前的六倍多。好一個偉大而光榮的時代。這些也在主流的科幻小說中得以集中反映。

但迪克卻不那麼主流。他仿佛對這一切成就感到迷惑而不解。他的筆下是一個衰敗的西方世界,是文明的深深沒落,是科技的重重淪陷,是人類的異化和商業化,是整個宇宙的碎片化和假像化。他狀寫的是美國夢的破滅,他似乎早已在預言“9·11”事件或者攻佔華爾街。迪克的幾乎每一部小說,都在批判他所在的這個社會,在唱反調,噴射出憤怒和失望。用奧爾迪斯的話來說,“迪克的大部分作品,就是一張充滿詛咒的羅網”。而達科·蘇恩文則評價說,“迪克感到不斷萎縮的(被遺棄荒廢的)世界裡充滿了痛苦,所有的人也逐漸失去了方向。”雖然愛與關懷等倫理道德一直是迪克小說的核心,但這些作品卻常常以死亡來收尾。在他的小說中,我們看見了一個有問題的、混亂的人生和時代,一個動盪不安的多事之秋,人們想要用神來救贖,卻不可得。這種東西,跟同時期的垮掉的一代或者嬉皮士倒是如出一轍。迪克與凱魯亞克和金斯堡倒有些像是同道。

這背後或許有一種社會情緒。在整個六七十年代,越戰的泥潭,美蘇冷戰的危機,核武器毀滅地球的恐懼,人類企圖統治自然的野心,環境遭到破壞,倫敦毒霧,蕾切爾·卡森的《寂靜的春天》出版,都讓人騷動不安,不知所措,神經撕裂。然而或許更多的,還是來自迪克個人生命的投影,來自他那顆敏感而鬱結的內心,來自他與自己身體與心理的搏鬥和掙扎。因此,他所有的書,歸根結底,寫的還是他本人,同時也書寫著他身邊真實的人們。他作品中的主角通常是小人物,他狀寫了他生命中認識的人,把他們放到極端的科幻場景中,讓他們在一個美國夢成為主旋律的時代,充滿驚恐和憂慮,無法共用出彩的人生,卻又在內心深處不放棄夢想。迪克對他們的命運滿懷同情。他的小說,總是把大觀念與渺小的人類個體相結合。正是這個,使得他那些灰暗疲乏、鬱鬱寡歡的作品充滿人性的力量,並與橫隔了偌大太平洋和漫長歷史間隔的我心心相印。

迪克寫的不是一般的科幻小說。他是邊界的破壞者,作出了許多十分特別而詭異的科幻設定,涉及了非機械論的新世界觀,那是相對論、量子論開始的後現代,並與混沌理論、熱力學第二定律、複雜性理論和虛擬實境混同。迪克的技術思想至今仍閃閃發光,並由科學延及人文,因此具有了長遠的生命力。

因為這些原因,我是越來越喜歡他了,他甚至成了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不僅僅是喜歡,而且迷戀。

《尤比克》這部傑作,初版於一九六九年,也就是美國人登月那年,剛才說了,是史上最偉大的英語小說之一。

《尤比克》寫的是一九九二年的事情。根據迪克的預言,那時普通人已能夠隨隨便便登上月球,並且很多人都擁有了超能力,比如心靈感應什麼的。有一家美國公司,老闆叫作朗西特,和他的半死人妻子一起經營這家公司,招募擁有反超能力的人為客戶服務,保護他們的大腦隱私免受窺探什麼的。喬·奇普是其中一員。有天他們接了一個大單,來到月球,未料遭到競爭對手算計,挨了炸彈。隊員們發現老闆死了。奇普等人逃回地球,結果發現很多東西都在變,包括電話卡不能用了,牛奶變質了,錢也變樣了,本是羅斯福的頭像,卻變成了老闆朗西特的,而死去的朗西特也在不斷給他們發來訊息,非常詭異。最後連時間也變了,他們回到了一九三九年,回到了一個很像美國的世界。他們中的人只要脫離隊伍,就一個個消失,死去。最後奇普發現,其實死的是他自己,是他處於半死人狀態,所有的隊員都死了,而他的老闆才活著,一直在試圖啟動他,與他對話。但故事到最後,連老闆也不能確定自己是死是活。而這一切到底是怎麼來的,直到最後仍撲朔迷離。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從頭至尾,充滿神秘感,暗黑而冰冷,是徹底的絕望,猶如噩夢。更確切來講,讀者整個就像行進在一次中陰之旅中。

迪克在《尤比克》中發明了一個科幻設定,也就是中文譯作“亡靈館”的東西。死掉的人都凍在裡面,但其實只是半死人。訪問者可以用一種基於光相子的技術手段,激發半死人的思維,讓他們與活人對話,一起討論問題,商量事情,共同經營世界,而每對談一次,那半死人就隨著能量的消耗,向真正的死亡滑去一分。尤比克則是一種防止衰敗的噴霧劑,防止人墮入徹底死亡的萬劫不復。但它究竟是什麼,怎麼來的,最終仍是秘密。據迪克的前妻講,尤比克其實是上帝的隱喻,全知全能,無所不在。像迪克的許多作品一樣,《尤比克》也是由政治、商業和物理領域,最後進入了本體論的拷問。這是迪克小說中最為糾結的,也是最精彩的部分。

在這個故事中,美國社會是混亂的,充滿欺騙,金錢主導,廣告控制,普通人缺乏自由。像斯坦貝克《憤怒的葡萄》一樣,《尤比克》書寫了美國夢的破滅。小說還充滿《盜夢空間》那樣一層層的剝筍和意外,又如同《駭客帝國》,質疑著世界和我們人生的真實性。一九六八年,亞瑟·克拉克和斯坦利·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奧德賽》影片推出。迪克應該看了這部電影吧?但他的宇宙與那宏大而壯懷激烈的敘事卻不相干。事實上,《尤比克》完成於一九六六年。克拉克和庫布裡克創造了一個新生而燦然的宇宙,迪克則創造了一個隱晦而閉塞的、不停滑向死亡的宇宙。

他還創造了很多的奇異語言,並作出了各式的發明,像亡靈館、光相子、反超能技術等。他對這些“高新科技”的內核,常常並不加以解釋,包括對時間倒流,也沒有任何可靠的解釋。但他的作品卻包含了我們這個時代最深刻的科學思想,比如熱力學第二定律,熵的思想,世界在不斷滑向死亡和混亂,無人能夠控制。尤比克是試圖從外界引入秩序的一種嘗試,以避免熵。另外則是量子力學的思想。世界和我們,都在兩種狀態之間,死或活,這也是不確定的。再就是相對論。時間和空間,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時空。人只能在這樣一種過程中定義他們自身。不,連他們自身也無法定義。還有虛擬實境。這是人造的現實。人們可以在那裡面生活,它甚至比真實世界更加真實。後來才出現的電腦技術和人工智慧,都印證了迪克的想像。

最重要的是,《尤比克》是一部集中反映迪克信仰的小說。他述說了他的世界觀、他的哲學,還有他對宇宙人生虛假性的看法。而他在自設的語言陷阱中,沉入了自我的無力掙扎。作為讀者,我更感到《尤比克》是一部反抗人、社會和科學的小說,也是在意識深處潛入了存在本質的小說。它的荒誕感和作者的糾結,讓人難以釋懷。但作者仍在掙扎,仍不屈服,像主人公喬,那最後也是要不服氣的。儘管無法掙脫,但總是要掙扎。

本文摘自《尤比克》

菲力浦·迪克精裝套系

譯林出版社10月重磅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