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見聞對話|鄧亞萍:體育產業優質專案稀缺 但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3月25日,鄧亞萍在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主辦的第十屆“中國商業論壇”上發表演講之後,與華爾街見聞進行了對話。她表示,目前國內缺乏優質的體育產業項目和團隊,但她相信未來市場的發展空間是巨大的。

2016年10月,鄧亞萍及其團隊與中原股權投資公司共同發起設立了“鄧亞萍體育產業投資基金”,這是中國第一家由運動員名字命名的體育產業基金,該基金的設立也成為了國內體育產業界的里程碑事件。

進軍體育產業投資是“機緣巧合”

鄧亞萍笑道,發起體育產業投資基金可以說是一種“機緣巧合”。 

對於從小從事競技體育的鄧亞萍來說,她一直以能獲得奧運冠軍,為國家和家庭爭得榮耀而倍感自豪。但直到從事與奧運會組織有關的工作之後,她才慢慢發覺,能讓運動員獲得榮耀的奧林匹克平臺本身,才是最了不起的。

為什麼一個組織在維持自身運轉的同時,能受到如此多的國家和民眾的關注與喜愛?鄧亞萍認為,

這不僅僅是受到了“更高、更快、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的感召,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奧林匹克可以讓這些國家和民眾,真正在經濟和精神層面雙重受益。她提到自己在劍橋讀書期間的研究方向,就是“奧林匹克的商業價值”,也正是從那時起,她開始關注體育產業這一領域。

2001年中國申奧成功後,鄧亞萍在2003年2月進入奧組委的市場開發部,參與了整個市場開發過程中的計畫撰寫和銷售等工作,

與很多合作夥伴、贊助商以及供應商等“親密接觸”,同時也對像可口可樂這樣的奧運會百年贊助商進行了深入研究。

如果說,離開球場後二十年的學習、研究和工作經歷,為鄧亞萍進軍體育產業投資界奠定了一定基礎,那麼,2014年國務院46號文的發佈,則是一劑催化劑。2014年,國務院發佈了《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46號文)之後,

社會各界對體育產業的重視加強。與此同時,伴隨著經濟總量的增長和個人收入水準的提高,老百姓的體育消費也有所升級,這種大環境為體育產業的發展創造了巨大的空間。

“在這個時候做這件事情,可以說是一種‘機緣巧合’,但也是順應了時代發展的必然。”

優質項目稀缺 看好體育培訓行業前景

 “鄧亞萍體育產業投資基金”計畫募集資金總額為50億元,

首期5億元規模的募集已基本結束。

基金發起以來,鄧亞萍及其團隊對國內外諸多項目進行了調研,也對一些項目展開投資。但她不無遺憾的表示,目前國內市場優質的項目和團隊並不多見,“大錢”主要專注在國外的足球俱樂部和國外大的IP投資,不過都未收穫很好的回報。但她同時強調,體育產業絕不是一個賺“快錢”的產業。

“培養人們的運動意識,青少年的運動習慣,從而帶動體育產業的消費,這都是需要時間的。”

具體到體育產業的細分領域,鄧亞萍認為,體育培訓行業有望達到千億級的市場規模。她表示,美國的青少年通常都會有兩至三項體育愛好,並參加常規性體育訓練,她認為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加強和全民健身的興起,中國也必然會朝這個方向發展,首先需要這種生活方式的將會是中產階層。

“從投資角度來看,競技體育受眾小、不確定性極大,因此,我們更感興趣的,一定是著眼于全民健身、能讓更多階層和年齡段的普通人同時受益的專案。”

鄧亞萍還補充道,就體育產業的全球態勢而言,中國在製造業(包括服裝和非高科技器材等)所占比重很大,但在體育諮詢、服務、市場、品牌、培訓等方面比重則很低,這也意味著後者的發展空間更大。因此,她會更加關注和體育服務有關的領域。

欣賞經歷過摸爬滾打的團隊 

“中國的體育產業處於剛起步的階段,很多團隊本身並沒有什麼經驗,我們會更關注相對成熟的項目和團隊,”鄧亞萍坦言。

她相信,在體育產業尚未得到廣泛認可的環境下,經歷了“摸爬滾打”而存活下來的團隊,是經得起考驗的,這些團隊也會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發展機遇。儘管在他們當中,有一些是採用“地推”式的草根創業者,但鄧亞萍認為,一旦擁有更多的資源和支持,這些團隊的發展會非常迅速。

會將社會公益一直做下去

身為運動員,鄧亞萍談到,“我一直非常感恩所有給過她幫助和支持的人,包括我的隊友、教練、陪練、球迷等等。雖然已經離開球場二十年,但我仍然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帶動更多人參與到體育公益當中。”

 1992年,鄧亞萍奪得了她職業生涯的第一個奧運冠軍。回到家鄉,她向河南省的希望工程捐款5萬元(如果以一線城市房價作為參照,當時的5萬元應該相當於小戶型一居室的價格)。從那時起,鄧亞萍一直沒有停下公益的腳步。

2004年,中國十佳勞倫斯冠軍委員會成立,多年以來,鄧亞萍作為該委員會的主席,組織和參與了很多慈善捐助活動。談及自身經歷時,她提到,自己15歲之前曾不被河南省隊和國家隊認可,但從未放棄,最終用球拍說話,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我希望我的經歷也能鼓勵那些處於困境中的人們,給他們帶來更多的信心。”

“鄧亞萍體育產業投資基金”創始人鄧亞萍,是國際最具知名度的乒乓球運動員,曾獲得過18次世界冠軍,包括兩屆四枚奧運會金牌。於1997年退役後,她先後在清華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學習,分別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並曾在國際奧會、北京奧組委和國家體育總局等機構任職,在2010年至2016年期間擔任人民日報社副秘書長。

這都是需要時間的。”

具體到體育產業的細分領域,鄧亞萍認為,體育培訓行業有望達到千億級的市場規模。她表示,美國的青少年通常都會有兩至三項體育愛好,並參加常規性體育訓練,她認為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加強和全民健身的興起,中國也必然會朝這個方向發展,首先需要這種生活方式的將會是中產階層。

“從投資角度來看,競技體育受眾小、不確定性極大,因此,我們更感興趣的,一定是著眼于全民健身、能讓更多階層和年齡段的普通人同時受益的專案。”

鄧亞萍還補充道,就體育產業的全球態勢而言,中國在製造業(包括服裝和非高科技器材等)所占比重很大,但在體育諮詢、服務、市場、品牌、培訓等方面比重則很低,這也意味著後者的發展空間更大。因此,她會更加關注和體育服務有關的領域。

欣賞經歷過摸爬滾打的團隊 

“中國的體育產業處於剛起步的階段,很多團隊本身並沒有什麼經驗,我們會更關注相對成熟的項目和團隊,”鄧亞萍坦言。

她相信,在體育產業尚未得到廣泛認可的環境下,經歷了“摸爬滾打”而存活下來的團隊,是經得起考驗的,這些團隊也會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發展機遇。儘管在他們當中,有一些是採用“地推”式的草根創業者,但鄧亞萍認為,一旦擁有更多的資源和支持,這些團隊的發展會非常迅速。

會將社會公益一直做下去

身為運動員,鄧亞萍談到,“我一直非常感恩所有給過她幫助和支持的人,包括我的隊友、教練、陪練、球迷等等。雖然已經離開球場二十年,但我仍然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帶動更多人參與到體育公益當中。”

 1992年,鄧亞萍奪得了她職業生涯的第一個奧運冠軍。回到家鄉,她向河南省的希望工程捐款5萬元(如果以一線城市房價作為參照,當時的5萬元應該相當於小戶型一居室的價格)。從那時起,鄧亞萍一直沒有停下公益的腳步。

2004年,中國十佳勞倫斯冠軍委員會成立,多年以來,鄧亞萍作為該委員會的主席,組織和參與了很多慈善捐助活動。談及自身經歷時,她提到,自己15歲之前曾不被河南省隊和國家隊認可,但從未放棄,最終用球拍說話,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我希望我的經歷也能鼓勵那些處於困境中的人們,給他們帶來更多的信心。”

“鄧亞萍體育產業投資基金”創始人鄧亞萍,是國際最具知名度的乒乓球運動員,曾獲得過18次世界冠軍,包括兩屆四枚奧運會金牌。於1997年退役後,她先後在清華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學習,分別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並曾在國際奧會、北京奧組委和國家體育總局等機構任職,在2010年至2016年期間擔任人民日報社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