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西藏民間文藝創作綜述:傳承歷史記憶 弘揚優秀文化

日喀則陳塘服飾。

我區是中華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地,

世代生活繁衍于此的藏、門巴、珞巴、漢、回、蒙、夏爾巴人、僜人等民族,創造並傳承了以藏民族為主、各民族相互融合,民族特色鮮明、地域特點顯著、內容豐富多彩,涵蓋生產生活方方面面的西藏民間文學藝術。除了人們熟知的有關我區天地人物的各類傳說,還有傳統當代的民間節慶、古村新城的歷史記憶、傳承至今的歌謠舞蹈、華美樸實的各地服飾、精工鍛造的金屬器具、技藝精湛的各類雕刻、價值日增的精美唐卡、承載歷史的紛繁壁畫、各種各類模具陶器等等,
都屬於民間文學藝術範疇。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係,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型發展”;党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的戰略部署;“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制訂實施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畫”。把振興優秀傳統文化上升到國家策略層面,這為我區民間文學藝術的傳承發展、有所作為營造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

作為黨領導下的群眾文藝團體,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自治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團體會員,西藏民間文藝家協會堅持以學術立會,

主要工作涉及我區民間文學搜集整理、民間文藝理論研究探索、民間匠人技藝傳承發展、民間文藝精品展示傳播等。

以釘釘子的精神,持續堅持、久久奉獻我區民間文藝

西藏民間文藝家協會的一項重點工作是對我區民間文學藝術進行普查、搜集、採錄、翻譯,為我區優秀民族民間文藝建檔存志、傳續文脈。為此,自治區民間文藝家協會以“釘釘子”精神,持續堅持、久久奉獻,

歷時三十年編纂出版了漢文版的《中國歌謠集成西藏卷》《中國民間故事集成西藏卷》《中國諺語集成西藏卷》,藏文版的《中國西藏民間文學故事卷》《中國西藏民間文學歌謠卷》《中國西藏民間文學諺語卷》。歷時二十餘年編纂《西藏自治區地方誌民俗志》。

長期參與和負責此項工作的西藏自治區文聯巡視員吉米平階對漢文版、藏文版民間文學三套集成最終能在十九大前全部出版發行,

頗為讚歎。他認為:歷時近三十年編纂出版功在當代、利益千秋的漢文版、藏文版民間文學三套集成,這是我區民間文藝工作者本著對繼承和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高度負責的一片赤誠,以“釘釘子”的精神,換兵換將不換釘子,一天一天、一錘一錘持續堅持、久久奉獻的成果,字裡行間都鐫刻著我區民間文藝工作者的責任擔當和奉獻精神。

以田野調查方式,實地勘察記錄我區傳統村落

我區地域遼闊,村落眾多。雖然大部分村落範圍不大、人口不多,但村落依環境而建、靠民俗而生,生態環境保持良好、原生風情沁人心脾的特性非常鮮明、十分顯著。傳統村落在其中更顯歷史和人文價值,為更好地將我區傳統村落作為一個個有機整體進行規劃、保護和建設,西藏民間文藝家協會專門組織人員、邀請專家,以文字、錄音、圖片、圖表、立檔相結合的田野調查方式,前往我區各市地實地勘察記錄傳統村落。在調查中,西藏民間文藝家協會工作人員從群眾口中探尋村落的歷史沿革、故事傳說,記錄村落的地理特徵、建築風貌、民風民俗,發掘村落資源稟賦、歷史遺存、特色民俗。通過一份份翔實可靠、原汁原味、精細記錄的田野調查資料,我區拉薩市、日喀則市、昌都市、林芝市六處典型的傳統村落先後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它們分別是:拉薩市墨竹工卡縣甲瑪鄉赤康村;日喀則市吉隆縣貢當鄉汝村、吉隆縣吉隆鎮幫興村;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上鹽井村、左貢縣東壩鄉軍擁村;林芝市工布江達縣錯高鄉錯高村。

對我區傳統村落的田野調查,真實記錄了我區傳統村落各方面的原生態資訊。推薦村落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則鼓舞和調動了當地黨委、政府和村民的自豪感、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重建了當地群眾對自己所生活居住村落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為我區新農村建設、精准扶貧,特別是不斷優化我區傳統村落文化生態,催生村民持久強大的內生動力,增強村落村民自身“造血”機能,保障我區農牧區、農牧民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感情、有價值、有溫度的田野資料。

以伯樂相馬的職責,大力推介我區優秀人才與成果

我區民間文藝人才眾多,目前,西藏民間文藝家協會已發展會員200余人。會員由區內外藏、漢、回、白、羌、門巴等眾多民族的專業骨幹、高級知識份子、工商從業人員、城鄉幹部群眾等共同構成。會員裡既有高級知識份子,又有普通群眾;既有體制內專家,又有體制外人才。會員不僅分佈星羅棋佈,而且各有“婆家”。協會認為:只有搭建出高品質平臺才能更好地發揮民間文藝家特長和專長;只有創造好出人才出作品的平臺才能更好地團結和服務好會員。為此,西藏民間文藝家協會積極溝通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借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的展示平臺,積極展示西藏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最新最優的工作成果;積極推薦我區技能會員申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所設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積極動員和鼓勵學術會員將個人才學與傳承弘揚優秀民間文化結合起來,參與國家和自治區集成、志書等編纂工作,為我區民間文藝留下文字記憶,為當下提供精神動力、為後世提供參研資料、為會員自己提供一個嶄露頭角、擴大影響的機遇;積極向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推薦我區會員,壯大我區民間文藝家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的占比。

正是通過我區民間藝術家的努力,由西藏民間文藝家協會推薦的那曲地區群眾藝術館表演的《歡快鍋莊》榮獲了第十二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藝術表演獎”(民間廣場歌舞);藏文版民間文藝三套集成和民俗志在近幾年完成編纂和出版工作;純民間文學刊物《邦錦梅朵》在刊物發行困境中持續刊發30餘年,鏗鏘綻放170余期,成為民間文藝人才出作品、續文脈的一片民間文藝綠洲。自治區有關部門專門組織我區民間文藝家赴臺灣參加兩岸交流互動活動;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西藏會員增加至20人,其中3人擔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

新時期,西藏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區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高昂的精神狀態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並貫徹落實好十九大精神。

(圖文由西藏民間文藝家協會提供)

我區地域遼闊,村落眾多。雖然大部分村落範圍不大、人口不多,但村落依環境而建、靠民俗而生,生態環境保持良好、原生風情沁人心脾的特性非常鮮明、十分顯著。傳統村落在其中更顯歷史和人文價值,為更好地將我區傳統村落作為一個個有機整體進行規劃、保護和建設,西藏民間文藝家協會專門組織人員、邀請專家,以文字、錄音、圖片、圖表、立檔相結合的田野調查方式,前往我區各市地實地勘察記錄傳統村落。在調查中,西藏民間文藝家協會工作人員從群眾口中探尋村落的歷史沿革、故事傳說,記錄村落的地理特徵、建築風貌、民風民俗,發掘村落資源稟賦、歷史遺存、特色民俗。通過一份份翔實可靠、原汁原味、精細記錄的田野調查資料,我區拉薩市、日喀則市、昌都市、林芝市六處典型的傳統村落先後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它們分別是:拉薩市墨竹工卡縣甲瑪鄉赤康村;日喀則市吉隆縣貢當鄉汝村、吉隆縣吉隆鎮幫興村;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上鹽井村、左貢縣東壩鄉軍擁村;林芝市工布江達縣錯高鄉錯高村。

對我區傳統村落的田野調查,真實記錄了我區傳統村落各方面的原生態資訊。推薦村落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則鼓舞和調動了當地黨委、政府和村民的自豪感、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重建了當地群眾對自己所生活居住村落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為我區新農村建設、精准扶貧,特別是不斷優化我區傳統村落文化生態,催生村民持久強大的內生動力,增強村落村民自身“造血”機能,保障我區農牧區、農牧民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感情、有價值、有溫度的田野資料。

以伯樂相馬的職責,大力推介我區優秀人才與成果

我區民間文藝人才眾多,目前,西藏民間文藝家協會已發展會員200余人。會員由區內外藏、漢、回、白、羌、門巴等眾多民族的專業骨幹、高級知識份子、工商從業人員、城鄉幹部群眾等共同構成。會員裡既有高級知識份子,又有普通群眾;既有體制內專家,又有體制外人才。會員不僅分佈星羅棋佈,而且各有“婆家”。協會認為:只有搭建出高品質平臺才能更好地發揮民間文藝家特長和專長;只有創造好出人才出作品的平臺才能更好地團結和服務好會員。為此,西藏民間文藝家協會積極溝通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借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的展示平臺,積極展示西藏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最新最優的工作成果;積極推薦我區技能會員申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所設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積極動員和鼓勵學術會員將個人才學與傳承弘揚優秀民間文化結合起來,參與國家和自治區集成、志書等編纂工作,為我區民間文藝留下文字記憶,為當下提供精神動力、為後世提供參研資料、為會員自己提供一個嶄露頭角、擴大影響的機遇;積極向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推薦我區會員,壯大我區民間文藝家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的占比。

正是通過我區民間藝術家的努力,由西藏民間文藝家協會推薦的那曲地區群眾藝術館表演的《歡快鍋莊》榮獲了第十二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藝術表演獎”(民間廣場歌舞);藏文版民間文藝三套集成和民俗志在近幾年完成編纂和出版工作;純民間文學刊物《邦錦梅朵》在刊物發行困境中持續刊發30餘年,鏗鏘綻放170余期,成為民間文藝人才出作品、續文脈的一片民間文藝綠洲。自治區有關部門專門組織我區民間文藝家赴臺灣參加兩岸交流互動活動;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西藏會員增加至20人,其中3人擔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

新時期,西藏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區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高昂的精神狀態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並貫徹落實好十九大精神。

(圖文由西藏民間文藝家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