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天壇醫院繆中榮:中國卒中急救APP能縮短救治時間 天壇醫院已測試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神外前沿”可以一鍵關注我們。會議報導、訪談、投稿等合作請加24小時值班編輯微信號“53880941”為好友

神外前沿訊,由中國醫師協會、中國醫師協會神經介入專業委員會主辦,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承辦的首屆中國醫師協會神經介入年會暨第四屆中國神經介入大會於2017年9月22日-24日在山東濟南舉行。日程詳見:[最新日程]CFITN2017暨首屆中國醫師協會神經介入大會 | 9月22-24日濟南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急診介入科主任繆中榮教授做學術報告《急性腦卒中的介入治療》

發言要點

根據會議主辦方提供的資料整理,未經發言者審核

我國是腦卒中高發的國家,每年新發240萬例,今天我主要談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流程改造,因為目前儘管我們有很好的影像學評估,有最近發表的研究,但是我們如果選擇合適的病例在最短的時間之內,能夠給病人血管再通,那預後就會好。

(上圖)發病7.3小時血管再通是拐點,7.3小時以內的預後要比7.3小時以後的好得多。目前全球都在致力流程的改造,可以看到最新的一些結果:距離綜合卒中中心,就是有條件能夠取栓和溶栓這樣的醫院越遠,那血管內的治療率越低,而且發病到穿刺的時間越長,

也就意味著預後可能會越來越不好。

另外,轉運的模式也會影響病人預後,我們第一個發表的研究MR CLEAN也顯示,再通延誤一小時,良好預後降低6%;我們ESCAPE研究也是顯示,如果延遲30分鐘,良好的預後降低8.3%。

現在全球一個趨勢就是,把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急救重心前移到現場和院前,包括了急救模式的改變,重視流程和資訊化的再造。還有理念的轉變,就在現場進行處置,

然後再送到醫院去。另外還有移動的ICU、移動的救護、將院前院內一體化的基於互聯網基礎上無縫的銜接、院外的救護車,這是國際的一個趨勢。

(上圖)美國經過這幾年的改造,跟著指南走這樣一個專案,提倡的11條最佳的醫療時間原則,其DNT的時間在2010年明顯出現了一個拐點,

達成率越來越高,從2013年的第三季度,實現了最初目標,小於60分鐘,到2009年上升到53%。

還有Helsinki模式,救護車直接先聯繫卒中接診醫生,預先通知,另外病人到達醫院以後直接去CT室,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繞過急診科的計畫。實際上病人就和心臟科病人直接入院以後去導管室一樣,我們的腦卒中的病人,是直接去影像CT室,然後在CT室裡完成靜脈溶栓,或者床旁tPA溶栓,病人很快會轉到導管室去做。

(上圖)這種模式明顯將溶栓DNT的時間縮短到20分鐘。

另外美國德州的一家醫院,通過使用基於互聯網的APP,一旦考慮卒中,救護車、急救人員等所有的人都啟動了APP,所有的團隊成員都能夠看到病人的資訊。各個環節中病人走到哪兒了,怎麼處置的,每一個相關流程的人員,都能看得到。而且病人的症狀,隨時可以通過這種視覺化的互聯網的技術進行交流,包括救護車和預先要送達的醫院進行交流。

通過這樣一項改革,使用APP18個月以後的DNT由87分鐘縮短到47分鐘,而且DNT小於60分鐘的患者由18%提高到85%。

在我國現在存在著非常大的問題,我們的救治非常慢而且救治的病人也少,整體上沒有很好的急救體系。現在都在努力做這樣的體系,包括各個地方都在發佈各地的溶栓地圖。我不知道發佈溶栓地圖,能夠起到多大的流程改進的作用,因為你發佈不發佈,這些醫院都在這個地方,真正的我們要做哪些實際的工作,來使急救流程改進呢?

我想現在應該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建立一種基於互聯網這種技術的,由政府主導的區域性協同卒中救治網路,病人發病以後能夠在救護車上達到識別,然後由救護車的醫生直接預先通知到醫院裡面,醫院裡面所有卒中的救治團隊做好準備。

而且醫院裡面要把所有本來是串聯的模式改成並聯的模式,加快各個的流程。另外,在救護車上面要能夠預先獲知病人原來的一些社區醫療的資訊,原來得過什麼病,服用什麼藥物,然後優先派遣。這是我們將來可能會推廣的一種網路體系。

(上圖)我們國家十三五的項目中借鑒了國外的經驗,為了實現區域化流程的改進,也是研發了一款APP,這個APP可以裝到急救車,還有患者本人的家庭端、急救醫生端、醫院的各個環節的醫生端,將社區院前急救和我們的院內職工急救團隊,有效的連接成一體,來實現基於互聯網的整體卒中急救網路。

這個APP還是比較專業安全的,而且能夠準確的記錄各個流程的時間點,另外實現品質的改進。急救人員以看到患者原來在哪個社區,有過什麼病,因為APP和社區醫療的資料是整個相連的。通過掃描患者身份證或者社保卡就能獲知病人原來的一些資訊。

這個APP能夠很好保障資訊安全問題,另外一個優勢就是非常快的,病人上了救護車以後,預先通知的醫院所有相關人員,包括麻醉師、導管室醫生、護士、檢驗科、急救護士,都能夠獲得病人的資訊。

(上圖)這是通過一個雲平臺來實現的,雲平臺上社區系統、醫院資訊系統、120的急救系統是整個連接起來的,是一個基於互聯網路的卒中急救的一個網路,能夠準確的記錄每一個病人的資訊,包括每一個病人的各個關鍵的時間點:入院時間,發病時間,治療時間,接受CT的時間等。

病人入醫院以後,我們就給病人自動生成一個腕帶,每一個接觸這個病人的治療,都要掃描一下這個腕帶,那相關資訊就立刻在這個APP 上能夠生成,而不是我們事後去填寫,這樣就會使得資訊比較真實。

另外,病人治療完以後,我們可以做整個的資料的分析,可以把一周的、一個月的、一年的資料,通過這個APP進行分析,然後質控,然後回饋給醫院。

而且各個中心有沒有床位數,APP急救端都能夠獲知,送到哪個醫院去,也是根據卒中中心的分佈,我想這個裡面可能能夠用的上卒中急救地圖,通過地圖的導引,能夠把病人送到合適的醫院裡面去。

通過這樣一個整個的改進,我們可以不斷的通過這個模式持續的干預、持續的回饋,來把整個急救流程建的更好、更快速、更便捷、更安全。

(上圖)北京們天壇醫院從7月20號開始測試這個APP,到8月28號我們累計入組93例病人。我們可以從APP裡面,發現哪些時間和哪些地方出現了延誤,那麼我們在下一個月可能就在這個環節上進行改進,比如做CT的時間是明顯的超時、到院以後的靜脈溶栓的時間也是延遲的。

(上圖)我們通過一個月的APP測試以後,發現了這麼多的問題,然後我們排序後進行下一步的品質改進。

(上圖)我們目前選擇了國內五家醫院進行測試,如果大家都非常熟練而且資料都非常好的時候,我們十三五項目裡設了一個隨機對照的干預組和對照組的醫院,看一下我們的APP,究竟為我們國家的卒中救治起到什麼作用和結果,這是我們將來即將做的一個大的研究。

(上圖)我們想通過這樣一個研究,給政府提供十條建議,我們的卒中急救不是一個溶栓地圖能夠解決的問題。如果我們做到這十條,也可能我們的急救流程就能做到非常好的一個改變。這十條流程有些是需要政府來做的,有些是醫院可以通過資訊技術和醫療技術來改進的。

發言者簡介:

繆中榮,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介入科主任,衛生部腦卒中防控工程中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主攻缺血性腦血管病介入治療。現為世界介入神經放射聯合會高級會員。 世界介入神經放射聯合會高級會員,《中國腦血管病雜誌》執行主編。在腦血管病介入治療方面有豐富的經驗,主攻方向缺血性腦血管病介入治療。發表相關論文二十餘篇。其中SCI收錄的國外核心期刊4篇。和淩鋒教授共同主編出版國內第一本《缺血性腦血管病介入治療學》專著,翻譯出版了《介入放射治療基本技術》一書。2011年出版《缺血性腦血管病介入治療臨床技術和應用》。參與國家重點課題多項。

相關報導:

[演講]宣武醫院焦力群: SAMMPRIS研究後重拾顱內動脈狹窄介入治療信心 療效取決於醫生經驗與適應症|第四屆中國神經介入大會

神外前沿

神外前沿是中國神經外科領域新媒體,網址vipyiyi.com;本文歡迎轉發朋友圈,轉載請注明出處;聯繫我們請添加24小時值班編輯微信號53880941為好友

(上圖)這種模式明顯將溶栓DNT的時間縮短到20分鐘。

另外美國德州的一家醫院,通過使用基於互聯網的APP,一旦考慮卒中,救護車、急救人員等所有的人都啟動了APP,所有的團隊成員都能夠看到病人的資訊。各個環節中病人走到哪兒了,怎麼處置的,每一個相關流程的人員,都能看得到。而且病人的症狀,隨時可以通過這種視覺化的互聯網的技術進行交流,包括救護車和預先要送達的醫院進行交流。

通過這樣一項改革,使用APP18個月以後的DNT由87分鐘縮短到47分鐘,而且DNT小於60分鐘的患者由18%提高到85%。

在我國現在存在著非常大的問題,我們的救治非常慢而且救治的病人也少,整體上沒有很好的急救體系。現在都在努力做這樣的體系,包括各個地方都在發佈各地的溶栓地圖。我不知道發佈溶栓地圖,能夠起到多大的流程改進的作用,因為你發佈不發佈,這些醫院都在這個地方,真正的我們要做哪些實際的工作,來使急救流程改進呢?

我想現在應該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建立一種基於互聯網這種技術的,由政府主導的區域性協同卒中救治網路,病人發病以後能夠在救護車上達到識別,然後由救護車的醫生直接預先通知到醫院裡面,醫院裡面所有卒中的救治團隊做好準備。

而且醫院裡面要把所有本來是串聯的模式改成並聯的模式,加快各個的流程。另外,在救護車上面要能夠預先獲知病人原來的一些社區醫療的資訊,原來得過什麼病,服用什麼藥物,然後優先派遣。這是我們將來可能會推廣的一種網路體系。

(上圖)我們國家十三五的項目中借鑒了國外的經驗,為了實現區域化流程的改進,也是研發了一款APP,這個APP可以裝到急救車,還有患者本人的家庭端、急救醫生端、醫院的各個環節的醫生端,將社區院前急救和我們的院內職工急救團隊,有效的連接成一體,來實現基於互聯網的整體卒中急救網路。

這個APP還是比較專業安全的,而且能夠準確的記錄各個流程的時間點,另外實現品質的改進。急救人員以看到患者原來在哪個社區,有過什麼病,因為APP和社區醫療的資料是整個相連的。通過掃描患者身份證或者社保卡就能獲知病人原來的一些資訊。

這個APP能夠很好保障資訊安全問題,另外一個優勢就是非常快的,病人上了救護車以後,預先通知的醫院所有相關人員,包括麻醉師、導管室醫生、護士、檢驗科、急救護士,都能夠獲得病人的資訊。

(上圖)這是通過一個雲平臺來實現的,雲平臺上社區系統、醫院資訊系統、120的急救系統是整個連接起來的,是一個基於互聯網路的卒中急救的一個網路,能夠準確的記錄每一個病人的資訊,包括每一個病人的各個關鍵的時間點:入院時間,發病時間,治療時間,接受CT的時間等。

病人入醫院以後,我們就給病人自動生成一個腕帶,每一個接觸這個病人的治療,都要掃描一下這個腕帶,那相關資訊就立刻在這個APP 上能夠生成,而不是我們事後去填寫,這樣就會使得資訊比較真實。

另外,病人治療完以後,我們可以做整個的資料的分析,可以把一周的、一個月的、一年的資料,通過這個APP進行分析,然後質控,然後回饋給醫院。

而且各個中心有沒有床位數,APP急救端都能夠獲知,送到哪個醫院去,也是根據卒中中心的分佈,我想這個裡面可能能夠用的上卒中急救地圖,通過地圖的導引,能夠把病人送到合適的醫院裡面去。

通過這樣一個整個的改進,我們可以不斷的通過這個模式持續的干預、持續的回饋,來把整個急救流程建的更好、更快速、更便捷、更安全。

(上圖)北京們天壇醫院從7月20號開始測試這個APP,到8月28號我們累計入組93例病人。我們可以從APP裡面,發現哪些時間和哪些地方出現了延誤,那麼我們在下一個月可能就在這個環節上進行改進,比如做CT的時間是明顯的超時、到院以後的靜脈溶栓的時間也是延遲的。

(上圖)我們通過一個月的APP測試以後,發現了這麼多的問題,然後我們排序後進行下一步的品質改進。

(上圖)我們目前選擇了國內五家醫院進行測試,如果大家都非常熟練而且資料都非常好的時候,我們十三五項目裡設了一個隨機對照的干預組和對照組的醫院,看一下我們的APP,究竟為我們國家的卒中救治起到什麼作用和結果,這是我們將來即將做的一個大的研究。

(上圖)我們想通過這樣一個研究,給政府提供十條建議,我們的卒中急救不是一個溶栓地圖能夠解決的問題。如果我們做到這十條,也可能我們的急救流程就能做到非常好的一個改變。這十條流程有些是需要政府來做的,有些是醫院可以通過資訊技術和醫療技術來改進的。

發言者簡介:

繆中榮,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介入科主任,衛生部腦卒中防控工程中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主攻缺血性腦血管病介入治療。現為世界介入神經放射聯合會高級會員。 世界介入神經放射聯合會高級會員,《中國腦血管病雜誌》執行主編。在腦血管病介入治療方面有豐富的經驗,主攻方向缺血性腦血管病介入治療。發表相關論文二十餘篇。其中SCI收錄的國外核心期刊4篇。和淩鋒教授共同主編出版國內第一本《缺血性腦血管病介入治療學》專著,翻譯出版了《介入放射治療基本技術》一書。2011年出版《缺血性腦血管病介入治療臨床技術和應用》。參與國家重點課題多項。

相關報導:

[演講]宣武醫院焦力群: SAMMPRIS研究後重拾顱內動脈狹窄介入治療信心 療效取決於醫生經驗與適應症|第四屆中國神經介入大會

神外前沿

神外前沿是中國神經外科領域新媒體,網址vipyiyi.com;本文歡迎轉發朋友圈,轉載請注明出處;聯繫我們請添加24小時值班編輯微信號53880941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