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影響溧陽的歷史人物(44)」彭會淇:鴻儒碩輔誠治學

更多溧陽旅遊資訊可關注溧陽市旅遊局官方微信訂閱號:遊子吟溧陽(yzylyly)

溧陽,自古人文薈萃。五大姓“彭馬史狄周”中曾經人才輩出,排在第一位的是彭氏家族,其中品望最高的是被尊為“為宗祭酒”的彭會淇先生。

彭會淇

彭會淇,字四如,號菉州。生於明崇禎十四年(1641),卒於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溧陽南門彭氏八世孫。他從小天資聰穎,讀書一目十行,經史子集過目不忘,深研經學,詩和古文也清麗流逸,書法尊崇王羲之和王獻之,才氣名傳大江南北。

彭會淇二十一歲成為生員(俗稱秀才),二十六歲時考取舉人,第二年又捷進士,被選為庶常,三十歲被選拔為廩生,一路春風得意。

康熙十八年(1679),在會試中擔任分校官的會淇意氣風發,憑著滿腔的孝悌之心,把遠在家鄉溧陽的父親彭紳和母親吳恭人迎接到京城贍養。當時,會淇與刑部尚書魏環溪、兵部侍郎孫怍庭等五人迎養的父親一起“五老偕飲”,在京城一時被傳為佳話。

彭會淇書法作品局部圖

彭會淇作為京官,時時伴隨皇上左右,其才華也得以盡展。他“奉詔寫作詩文,屢次被選為第一”;康熙南巡迴京,他獻詩八章,康熙非常滿意,立即將他提拔為侍講;康熙在豐澤園專門就理學真偽進行召試,彭會淇援筆立就,使龍顏大悅;西元1701年春,康熙試“暖抽新麥賦”,會淇為康熙擬寫的詩賦被御筆題在東嶽泰山的廟碑上。目前坐落在溧陽昆侖南路丁園的石碑,

就是西元1699年,時為左春坊左庶子、侍讀學士的彭會淇為《甘露禪院碑記》撰寫的碑文,該石碑高2.14米,寬0.95米,厚0.27米,由當時的甘露禪院住持僧寂昭立。

彭會淇不僅在詩文上才華橫溢,為官也頗有建樹。康熙三十一年(1692),彭會淇正式任職國子監司業。國子監是中國古代隋朝以後的中央官學,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在彭會淇任國子監司業期間,奏請朝廷出臺了一項政策:對有貢生資格的教習可以直接委任為知縣候補,

同時在吏部註冊不必參加會考。這項政策造福了當時一大批讀書人,在科舉史上起了較大的影響。

康熙四十四年(1701),彭會淇被拜為少司空(工部侍郎),誥受通議大夫,後列晉資政大夫。在明清中央行政機構中,直接對皇帝負責的有六部,即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及工部,這六部共同成為主管全國行政事務的最高機構。

工部是管理全國建設的機關。彭會淇任少司空(工部右侍郎),也就是從二品級別,相當於現在的國家部級的副部長。在任少司空期間,彭會淇治理精當,特別是在宮殿廟社、漕運堤閘方面稽核準確,清除夙弊而享有美譽。

甘露禪院碑記石刻圖

雖然官居侍郎,彭會淇仍然舊衣粗食,安然讀書,於是皇上康熙御筆親寫“朴學堂”匾額相贈,以作表彰,並多次御賜畫扇作為鼓勵。因而會淇的文集也以此命名,有《朴學堂詩鈔》六卷、《朴學堂文集》二卷。

人生不會是條直線,可能是抛物線,也可能是擺線。彭會淇的人生也不例外,轉折出現在康熙四十五年。正好花甲之年的彭會淇進入官宦整整半甲子,仕宦德高望重,文學才華溢世,這一年會試他被康熙欽點為大總裁。關於那場會試史料記載:“總裁:吏侍李錄予、兵侍彭會淇。中式三百人。曆科會試主司,皆用大學士而下三四人,本科止用侍郎二人,遂騰物議。會元尚居易旋被奪削,主司亦鐫級。”清朝對全國高考筆試中的八股文有著嚴格的規定,康熙二十年時的規定是,第一篇文章字數不能超過六百五十字。然而在那次丙戌會試中,尚居易這位考生洋洋灑灑大筆揮就,第一篇八股文字數就超過了一千二百字,所以尚居易即使得了筆試第一名會元,成績還是作廢了,兩個主考官被降級。彭會淇也因此而回到了家鄉。

溧陽文昌閣圖

罷職回家的彭會淇依然恬淡釋然,舊衣粗食,督訓子弟,致力於培養晚輩學者。好在有才的人依然還是人中龍鳳,畢竟那次招生只是字數不符,不同於營私舞弊之流。皇上次年來江南巡視,彭會淇去江寧迎接。康熙五十二年,他進京恭祝皇上萬壽,這位開明的皇帝終究念及了他的才華,不僅欽賜絹袍等物,還恢復了他的官職,依舊做回了工部侍郎。

這一次,已經暮年的彭會淇運用在工部的城市建設工作經驗和自身的文化修養保護意識,為溧陽家鄉人民辦了一件實事工程——維修文昌閣。

文昌閣,坐落在溧陽東南角的城牆上,約明萬曆年間的教諭金維琪所建造。之前雖修過兩次,但已有破舊之相。因為文昌閣供奉著文昌帝君,它“涉及文脈”,關乎本地學子的命運。所以彭會淇當時寫了篇《募修疏》,竭力倡議大家齊心協力重修文昌閣。於是,縣令兼山武公帶頭捐出銀兩,彭會淇和全縣官吏士紳百姓齊心協力捐助,終於使得文昌閣如期修建竣工。時會淇先生同宗、同年的狀元彭定球賦《贊》一詩以襄其盛舉:“星區鬥野,維溧之陽。臨城傑閣,聳峙淩倉。地靈萃止,爰拱文昌。”

四年後,這位七十八歲的老人去世了,後人把他安葬在了城南燕山。他的事蹟不僅在彭氏宗族中代代流傳,他對知識的肯定、對文化的熱愛、對文化建築的保護與保留,在溧陽人們心中留下了一個永恆的印跡。

文字:王英磊、彭洪偉

彭會淇仍然舊衣粗食,安然讀書,於是皇上康熙御筆親寫“朴學堂”匾額相贈,以作表彰,並多次御賜畫扇作為鼓勵。因而會淇的文集也以此命名,有《朴學堂詩鈔》六卷、《朴學堂文集》二卷。

人生不會是條直線,可能是抛物線,也可能是擺線。彭會淇的人生也不例外,轉折出現在康熙四十五年。正好花甲之年的彭會淇進入官宦整整半甲子,仕宦德高望重,文學才華溢世,這一年會試他被康熙欽點為大總裁。關於那場會試史料記載:“總裁:吏侍李錄予、兵侍彭會淇。中式三百人。曆科會試主司,皆用大學士而下三四人,本科止用侍郎二人,遂騰物議。會元尚居易旋被奪削,主司亦鐫級。”清朝對全國高考筆試中的八股文有著嚴格的規定,康熙二十年時的規定是,第一篇文章字數不能超過六百五十字。然而在那次丙戌會試中,尚居易這位考生洋洋灑灑大筆揮就,第一篇八股文字數就超過了一千二百字,所以尚居易即使得了筆試第一名會元,成績還是作廢了,兩個主考官被降級。彭會淇也因此而回到了家鄉。

溧陽文昌閣圖

罷職回家的彭會淇依然恬淡釋然,舊衣粗食,督訓子弟,致力於培養晚輩學者。好在有才的人依然還是人中龍鳳,畢竟那次招生只是字數不符,不同於營私舞弊之流。皇上次年來江南巡視,彭會淇去江寧迎接。康熙五十二年,他進京恭祝皇上萬壽,這位開明的皇帝終究念及了他的才華,不僅欽賜絹袍等物,還恢復了他的官職,依舊做回了工部侍郎。

這一次,已經暮年的彭會淇運用在工部的城市建設工作經驗和自身的文化修養保護意識,為溧陽家鄉人民辦了一件實事工程——維修文昌閣。

文昌閣,坐落在溧陽東南角的城牆上,約明萬曆年間的教諭金維琪所建造。之前雖修過兩次,但已有破舊之相。因為文昌閣供奉著文昌帝君,它“涉及文脈”,關乎本地學子的命運。所以彭會淇當時寫了篇《募修疏》,竭力倡議大家齊心協力重修文昌閣。於是,縣令兼山武公帶頭捐出銀兩,彭會淇和全縣官吏士紳百姓齊心協力捐助,終於使得文昌閣如期修建竣工。時會淇先生同宗、同年的狀元彭定球賦《贊》一詩以襄其盛舉:“星區鬥野,維溧之陽。臨城傑閣,聳峙淩倉。地靈萃止,爰拱文昌。”

四年後,這位七十八歲的老人去世了,後人把他安葬在了城南燕山。他的事蹟不僅在彭氏宗族中代代流傳,他對知識的肯定、對文化的熱愛、對文化建築的保護與保留,在溧陽人們心中留下了一個永恆的印跡。

文字:王英磊、彭洪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