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城市名片:千年古城、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

2016年春晚泉州分會場

泉州,福建省下轄地級行政區,

簡稱“鯉”,別名鯉城、刺桐城,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北承福州,南接廈門,東望寶島臺灣,轄四區、三市、五縣和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泉州台商投資區,是福建省確定做大做強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是列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

泉州是全國18個改革開放典型地區之一,是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國際花園城市、國家園林城市、感動世界的中國品牌城市、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獲得聯合國迪拜國際改善人居環境最佳範例獎,

擁有著名的泉州十八景。

泉州最早開發于周秦兩漢,西元260年始置東安縣治,唐朝時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被馬可波羅譽為光明之城,宋元時期為東方第一大港,曾有“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之盛景。泉州素稱世界宗教博物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全球第一個“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

一、市徽

三朵揚起的浪花,則取形於泉州刺桐花瓣,意指泉州市花刺桐花,暗喻海上絲綢之路泉州刺桐港,象徵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和歷史。浪花也可視為祥雲,通過它表達東亞文化之都的彼此欣賞和祝福。標誌上半部分的“船頭”圖形結合閩南泉州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築構件“燕尾脊”元素,

體現著一種鮮明的地域性文化。標誌的配色也有著濃郁的閩南風情,配色上採用惠安女傳統特色服飾的配色方式。整個色彩體系可分別對應著紅磚文化、海洋文化,體現著一種活力和熱情。

二、市歌

《藍藍泉州灣》是福建省泉州市市歌,由我國當代著名女作曲家谷建芬作曲,

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主席陳日升作詞。2007年被定為泉州市歌。

三、市花

五代時,節度使留從效為了擴建泉州城廓,曾環城遍植刺桐。後來,刺桐高大、繁茂、花紅似火,成為泉州一大特徵。因此,刺桐花被定為泉州市花。寓意:紅紅火火,

吉祥富貴。

四、城雕

“飛天迎賓”,高25.8米,底部直徑30米,綠地環繞著圓形水池,在市中心溫陵南路與泉秀街交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