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抗戰時中國曾研發世界最先進滑翔機,可惜圖紙遺失了

中國航空研究所(後改為航空研究院),始建於1941年,是抗戰時期由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在成都建立的中國最頂尖的航空研究中心。研究所所長由航空委員會副主任黃光銳兼任,

世界級航空專家王助任副所長主持全面工作。

研究院彙聚了大批國內外精英人才,人數最多時有100餘人,很多為國內外知名航空專家,擁有非常強的研發能力。錢學森曾在該研究所工作,擔任通信研究員。

研究所主要負責航空材料、空氣動力、航空器材等技術研究,曾研發出研教系列教練機、滑翔機等多款機型,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研運—1號巨型滑翔運輸機。

研運—1號滑翔運輸機由航空研究所自行設計,充分利用國產材料,首創竹木複合結構,造價低、性能好、技術先進,可有效載荷2名正副駕駛員及30名全副武裝的傘兵,

也可以用來運貨,比最頂級的德國滑翔機都要先進。當時德國最大的滑翔機也只能裝運10餘名全副武裝的傘兵。

可惜當研運系列滑翔機初研製出來的時候,抗戰已經結束,未能發揮預想作用。更為遺憾的是,研運—1號這種世界上最為先進的滑翔機設計圖紙被鎖進保險櫃中,

最後不知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