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混血電影”《一隻狗的使命》,讓阿裡影業終於打了翻身仗

文|雲飛

“正如《傲慢與偏見》折射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富階層的名媛羅曼史。《一條狗的使命》也反映了二戰後美國富家子弟青年的成長歷程。”

講述四生四世只為遇見你的《一條狗的使命》,無疑是當下影市的口碑爆款。曾經執導《忠犬八公的故事》為導演拉斯·霍爾斯道姆加持的治癒光環,足夠他在新作中再一次讓觀眾飆淚。“灑盡狗血,可我還是被套路了”,一貫嚴苛的豆瓣網友都在哀歎。

但倘若追溯《一條狗的使命》的“血緣”,會赫然發現它並非徹頭徹尾的好萊塢製作,

而是某種程度上的“中國電影”——它是阿裡影業與Amblin Partners戰略合作後的首部大銀幕作品。當“每一隻寵物,都是你命中註定的精靈”的評價刷爆社交網站,另一部被業內視作中美重工業合拍片試水之作《長城》,卻成為了北美市場的笑柄。對中美合拍片的“惡意”甚至延續到了奧斯卡頒獎典禮,主持人吉米調侃馬特·達蒙“去中國拍了一部紮辮子打蜥蜴的戲”。

事實上,在中國電影資本全球擴張的大背景下,《一條狗的使命》與《長城》只是中國電影企業“走出去”的兩種不同路徑而已。前者是本國資本外溢之後的海外製片,而後者則是需要符合多項嚴苛要求的中外合拍。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混血電影”將會蔚為大觀。

壞消息連篇的阿裡影業終於打了翻身仗

與電商領域的風生水起不同,“馬雲爸爸”的影視試水並不一帆風順。同樣是電商巨頭,

亞馬遜在2016年一口氣發行超過10部電影,雖以中小成本的劇情片或紀錄片為主,但摘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與原創劇本的《海邊的曼賈斯特》,為其旗下的Amazon Studios贏得票房口碑雙豐收。相比較之下,阿裡影業似乎陷入了燒錢模式卻處處碰壁的窘境。

就在2月中旬,阿裡影業在港交所網站發佈了“盈利警告”,公佈在截至2016年12月31日的財政年度內,阿裡影業的淨虧損達到了9.5億到10億元之間,

相比半年報時的4.66億元淨虧損尤有擴大。在風光無限的亞馬遜襯托下,阿裡影業顯得尤為落寞。

根據此前阿裡影業公佈的四個業務方向,其折戟沉沙之勢似乎從未斷絕。內容製作板塊上,阿裡影業首部主投的《擺渡人》,以4.83億元票房慘澹收場,

其參投的《封神傳奇》則成為2016年國產電影的年度“賠錢王”;互聯網宣發板塊方面,需要支付巨額市場推廣費用的淘票票,牢牢拖住了阿裡的後退;娛樂電子商務板塊則以C2B的娛樂寶為主,2016年中期財報顯示虧損1344萬;至於國際業務,《忍者神龜2》與《星際迷航3》在全球範圍內都是虧損作品。3個多月前,阿裡影業換帥,阿裡文娛董事長兼CEO俞永福接任阿裡影業董事長兼CEO,轉變玩法勢在必行。

如此背景下,《一條狗的使命》以黑馬之勢在3月影市奔騰而出,意義對阿裡不言而喻。阿裡影業向全國媒體高興地宣佈,“高品質的電影加上良好的觀眾口碑和上座率,《一條狗的使命》在排片方面穩步提升,堪稱3月份國內電影市場表現最為搶眼的一匹黑馬”。其阿裡影業聯席總裁張蔚女士甚至表示,《一條狗的使命》是一個關於快樂和溫暖,成長和陪伴的故事,其中的情感和共鳴是不分地域的,“我們引進這部電影時堅信,這個故事一定能打動中國觀眾,獲得大家喜愛,讓大家更珍惜彼此的陪伴”。

自邵氏發軔的漫漫海外製片路

讓我們把視野拓寬到電影百年史,《一條狗的使命》只是華語電影企業海外製片前赴後繼浪潮中的一朵浪花而已。早在1976年,邵氏便在美國以“首席製片方”的身份,製作了喜劇片《炮彈》。而1982年,邵氏更是參與了電影史留名的知名科幻片《銀翼殺手》的製作,不過由於該片在當年遭遇票房滑鐵盧,邵氏隨即中斷了海外製片業務的進行。

沃卓斯基姐妹(彼時還是沃卓斯基姐弟)執導的科幻大片《雲圖》,則被業內視作國內影企海外投資開風氣之先的作品。早在2011年,新原野砸下1000萬美元,與好萊塢電影公司華納等成為《雲圖》投資方,成為彼時中國企業最大的一筆海外投資。新原野董事長裘華順還曾表示,“中國電影發展到這個階段,必須要走國際市場,並購、合作等方式會讓中國電影走得更快,這樣生產出來的‘混血’電影帶有電影強國的基因,生命力會更強。”

豪言壯語尤言在耳,《雲圖》卻遭遇了滑鐵盧,口碑與票房上的雙雙失敗,似乎開啟了中國電影企業海外製片勝少敗多的慘痛之路。統計顯示,自2010年至2016年,中國電影公司共進行20部“海外製片”電影,數量不可謂不少。其中中影涉及專案有《魔獸》《圖元大戰》等;華誼兄弟則參與了《成長邊緣》《狂怒》《硬核亨利》《貴族大盜》等影片;萬達涉足《太空旅客》與《鐵拳》;“BAT”則有《金剛:骷髏島》《碟中諜5》等;博納也有《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等。但若以票房高於成本3倍的粗略計算,僅有6部影片最終實現盈利,不及總數的三分之一。

“走得出去,未必賺得回來”似乎成了海外製片揮之不去的夢魘。好萊塢面對外來資本的封閉性,被指為大部分海外製片難以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由於好萊塢大鱷們並不願意外來片商“染指”最有望盈利的項目,海外製片往往只能面對高成本高風險的“大片”與低成本的小中影片進行選擇。而即便拿到了好IP,中國影企似乎也很難成為排名靠前的那個,話語權更難保障——比如《碟中諜5》,阿裡巴巴與電影頻道只能排在出品方派拉蒙與製作公司天空之舞與壞機器人之後。

在極其精明的美國人面前,倒楣的不僅僅是中國人。法國人的歐羅巴電影公司與德國人的康斯坦丁影業,同樣栽了跟頭。《神奇四俠2015》甚至在“試水”階段就讓康斯坦丁賠了個底朝天。

如何才能不被當做“移動的錢包”

對於海外製片,或許《長城》與《一條狗的使命》能成為提供某些參考意義的樣本。作為中國電影在資本運作“走出去”的主要路徑,對外合作製片——也就是海外製片與並購海外企業兩種模式最為重要。其中,中外合拍可被視作特殊的海外製片,合拍片有較高門檻,雙方投資;影片內容要有中國元素;主創人員要由雙方組成,其中中國演員至少占三分之一的三條“硬杠杠”,使其與更高比列的分賬比例相稱。

與中外合拍相比,純粹的海外製片並不需要有“中國元素”,不需要向廣電總局報批“合拍片”項目立項審核,也不存在必須安排中國演員出演的硬性要求,但同時也無法獲得“合拍片”的優惠。也正因如此,大部分海外製片影片甚至無法登記為“國產片”——這也是當網友們得知《一條狗的使命》是某種意義上的“中國電影”時,會大吃一驚。

被寄予“開啟合拍新時代”的《長城》,依舊難逃“中國元素成為文化便利貼”的窠臼。電影展現的是西方獵奇眼光下的“古老”、“封建”的“傳奇中國”景象,與現代中國相去甚遠,卻與《木乃伊3:龍帝之墓》如出一轍;曾在《功夫夢》等場景裡出現的長城,終於在張藝謀的鏡頭中全景展現,卻依舊只是標籤式的奇觀場景,缺乏實際的文化地理意義;景甜終於不再成為了打醬油的女一號,卻依舊在愛情裡,處在“被白人男性解救”的視角之中。而對張藝謀而言,資本控制創作的教訓或許再刻骨銘心不過,“投資人、製片人甚至美國明星的發言權,都比他要大”。

《一條狗的使命》的成功,則被解讀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互聯網宣發模式”之利。阿裡影業表示,通過大資料,他們精准定位了影片的目標觀眾,將行銷和推廣的重點放在愛寵人士、女性用戶以及親子用戶三類人群,將影片相關資訊準確推送給目標觀眾,鎖定最早的一批“種子觀眾”;而線上下,針對《一條狗的使命》影片的類型和內容,阿裡影業以“陪伴”為主題,在多個城市的影院、商場策劃狗狗領養活動,同時還推出“愛寵陪伴觀影會”,組織觀眾帶上寵物來觀影,這些活動使《一條狗的使命》的口碑通過社交媒體迅速傳播。

儘管一勝一敗,兩者的文化意義依舊相去甚遠:《長城》在北美口碑的滑鐵盧,是中國電影乃至中國文化“遠征”西方白人世界的又一次不太成功的嘗試;而《一條狗的使命》,只是中國資本的又一次小小勝利。

從內容創作到產業模式的全面學習

與中美電影產業合作得磕磕絆絆相比,內地與香港的影視合作成果斐然,或許可資借鑒。在此之前,內地電影合拍主要限於與港臺地區的合拍,香港電影成熟的產業模式和美學經驗給予內地電影較大推動,產業層面的院線制與美學層面的類型化,為內地電影插上了騰飛的雙翼。而當港片陷入低迷,內地電影需要突破華語地區的東亞文化迴圈,奔向更廣闊的天地,其學習方向也無非是內容表達與產業模式。

好萊塢電影具有全球觀眾所認可的普世主題,以及現代化娛樂化的表達方式,其依託科技進步的類型美學,同樣擁有難以撼動的藝術統治力;此外,中國電影在和好萊塢等外方電影專案的投資上,能夠從融資、發行到創作、製片等多層面與全球最先進的產業模式進行對接,一如裘華順曾在媒體前表示,“美國的六大電影公司能成為百年老店,就是靠工業化大片成長起來的,我們要想走這條路就必須向他們學習,見識一下真正工業化電影的生產流程”。

從內容創作到產業模式的全面學習,已經在不斷地向中國電影產業交出答卷。本檔期同台競技的進口片,背後都有中國資本的影子——

《金剛狼3》是萬達2016年片單中的重要作品,引進後交由天天影業協助推廣;奧斯卡大贏家《愛樂之城》也是由電廣傳媒投資,並由卓然影業引進,3000萬美元的中成本歌舞片已成功盈利。而上文提及的阿裡影業,也憑藉《一條狗的使命》終於在2017年初在大陸市場贏了一回口碑“翻身仗”;其他諸如《極限特工》《生化危機》《歡樂好聲音》《刺客信條》等製作方或者發行方中也均出現了中國的影視公司。

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混血影片”將蔚為大觀。儘管萬達早已把AMC與傳奇影業招入麾下,阿裡巴巴與Amblin Partners達成合作,中國電影在全球的核心競爭力與話語權依舊處於弱勢。無論何時何地,中國電影人都得謹防好萊塢只是把中國投資者當做“金主”,而並不真正向中國投資者開放他們的核心體系。

《一條狗的使命》以黑馬之勢在3月影市奔騰而出,意義對阿裡不言而喻。阿裡影業向全國媒體高興地宣佈,“高品質的電影加上良好的觀眾口碑和上座率,《一條狗的使命》在排片方面穩步提升,堪稱3月份國內電影市場表現最為搶眼的一匹黑馬”。其阿裡影業聯席總裁張蔚女士甚至表示,《一條狗的使命》是一個關於快樂和溫暖,成長和陪伴的故事,其中的情感和共鳴是不分地域的,“我們引進這部電影時堅信,這個故事一定能打動中國觀眾,獲得大家喜愛,讓大家更珍惜彼此的陪伴”。

自邵氏發軔的漫漫海外製片路

讓我們把視野拓寬到電影百年史,《一條狗的使命》只是華語電影企業海外製片前赴後繼浪潮中的一朵浪花而已。早在1976年,邵氏便在美國以“首席製片方”的身份,製作了喜劇片《炮彈》。而1982年,邵氏更是參與了電影史留名的知名科幻片《銀翼殺手》的製作,不過由於該片在當年遭遇票房滑鐵盧,邵氏隨即中斷了海外製片業務的進行。

沃卓斯基姐妹(彼時還是沃卓斯基姐弟)執導的科幻大片《雲圖》,則被業內視作國內影企海外投資開風氣之先的作品。早在2011年,新原野砸下1000萬美元,與好萊塢電影公司華納等成為《雲圖》投資方,成為彼時中國企業最大的一筆海外投資。新原野董事長裘華順還曾表示,“中國電影發展到這個階段,必須要走國際市場,並購、合作等方式會讓中國電影走得更快,這樣生產出來的‘混血’電影帶有電影強國的基因,生命力會更強。”

豪言壯語尤言在耳,《雲圖》卻遭遇了滑鐵盧,口碑與票房上的雙雙失敗,似乎開啟了中國電影企業海外製片勝少敗多的慘痛之路。統計顯示,自2010年至2016年,中國電影公司共進行20部“海外製片”電影,數量不可謂不少。其中中影涉及專案有《魔獸》《圖元大戰》等;華誼兄弟則參與了《成長邊緣》《狂怒》《硬核亨利》《貴族大盜》等影片;萬達涉足《太空旅客》與《鐵拳》;“BAT”則有《金剛:骷髏島》《碟中諜5》等;博納也有《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等。但若以票房高於成本3倍的粗略計算,僅有6部影片最終實現盈利,不及總數的三分之一。

“走得出去,未必賺得回來”似乎成了海外製片揮之不去的夢魘。好萊塢面對外來資本的封閉性,被指為大部分海外製片難以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由於好萊塢大鱷們並不願意外來片商“染指”最有望盈利的項目,海外製片往往只能面對高成本高風險的“大片”與低成本的小中影片進行選擇。而即便拿到了好IP,中國影企似乎也很難成為排名靠前的那個,話語權更難保障——比如《碟中諜5》,阿裡巴巴與電影頻道只能排在出品方派拉蒙與製作公司天空之舞與壞機器人之後。

在極其精明的美國人面前,倒楣的不僅僅是中國人。法國人的歐羅巴電影公司與德國人的康斯坦丁影業,同樣栽了跟頭。《神奇四俠2015》甚至在“試水”階段就讓康斯坦丁賠了個底朝天。

如何才能不被當做“移動的錢包”

對於海外製片,或許《長城》與《一條狗的使命》能成為提供某些參考意義的樣本。作為中國電影在資本運作“走出去”的主要路徑,對外合作製片——也就是海外製片與並購海外企業兩種模式最為重要。其中,中外合拍可被視作特殊的海外製片,合拍片有較高門檻,雙方投資;影片內容要有中國元素;主創人員要由雙方組成,其中中國演員至少占三分之一的三條“硬杠杠”,使其與更高比列的分賬比例相稱。

與中外合拍相比,純粹的海外製片並不需要有“中國元素”,不需要向廣電總局報批“合拍片”項目立項審核,也不存在必須安排中國演員出演的硬性要求,但同時也無法獲得“合拍片”的優惠。也正因如此,大部分海外製片影片甚至無法登記為“國產片”——這也是當網友們得知《一條狗的使命》是某種意義上的“中國電影”時,會大吃一驚。

被寄予“開啟合拍新時代”的《長城》,依舊難逃“中國元素成為文化便利貼”的窠臼。電影展現的是西方獵奇眼光下的“古老”、“封建”的“傳奇中國”景象,與現代中國相去甚遠,卻與《木乃伊3:龍帝之墓》如出一轍;曾在《功夫夢》等場景裡出現的長城,終於在張藝謀的鏡頭中全景展現,卻依舊只是標籤式的奇觀場景,缺乏實際的文化地理意義;景甜終於不再成為了打醬油的女一號,卻依舊在愛情裡,處在“被白人男性解救”的視角之中。而對張藝謀而言,資本控制創作的教訓或許再刻骨銘心不過,“投資人、製片人甚至美國明星的發言權,都比他要大”。

《一條狗的使命》的成功,則被解讀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互聯網宣發模式”之利。阿裡影業表示,通過大資料,他們精准定位了影片的目標觀眾,將行銷和推廣的重點放在愛寵人士、女性用戶以及親子用戶三類人群,將影片相關資訊準確推送給目標觀眾,鎖定最早的一批“種子觀眾”;而線上下,針對《一條狗的使命》影片的類型和內容,阿裡影業以“陪伴”為主題,在多個城市的影院、商場策劃狗狗領養活動,同時還推出“愛寵陪伴觀影會”,組織觀眾帶上寵物來觀影,這些活動使《一條狗的使命》的口碑通過社交媒體迅速傳播。

儘管一勝一敗,兩者的文化意義依舊相去甚遠:《長城》在北美口碑的滑鐵盧,是中國電影乃至中國文化“遠征”西方白人世界的又一次不太成功的嘗試;而《一條狗的使命》,只是中國資本的又一次小小勝利。

從內容創作到產業模式的全面學習

與中美電影產業合作得磕磕絆絆相比,內地與香港的影視合作成果斐然,或許可資借鑒。在此之前,內地電影合拍主要限於與港臺地區的合拍,香港電影成熟的產業模式和美學經驗給予內地電影較大推動,產業層面的院線制與美學層面的類型化,為內地電影插上了騰飛的雙翼。而當港片陷入低迷,內地電影需要突破華語地區的東亞文化迴圈,奔向更廣闊的天地,其學習方向也無非是內容表達與產業模式。

好萊塢電影具有全球觀眾所認可的普世主題,以及現代化娛樂化的表達方式,其依託科技進步的類型美學,同樣擁有難以撼動的藝術統治力;此外,中國電影在和好萊塢等外方電影專案的投資上,能夠從融資、發行到創作、製片等多層面與全球最先進的產業模式進行對接,一如裘華順曾在媒體前表示,“美國的六大電影公司能成為百年老店,就是靠工業化大片成長起來的,我們要想走這條路就必須向他們學習,見識一下真正工業化電影的生產流程”。

從內容創作到產業模式的全面學習,已經在不斷地向中國電影產業交出答卷。本檔期同台競技的進口片,背後都有中國資本的影子——

《金剛狼3》是萬達2016年片單中的重要作品,引進後交由天天影業協助推廣;奧斯卡大贏家《愛樂之城》也是由電廣傳媒投資,並由卓然影業引進,3000萬美元的中成本歌舞片已成功盈利。而上文提及的阿裡影業,也憑藉《一條狗的使命》終於在2017年初在大陸市場贏了一回口碑“翻身仗”;其他諸如《極限特工》《生化危機》《歡樂好聲音》《刺客信條》等製作方或者發行方中也均出現了中國的影視公司。

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混血影片”將蔚為大觀。儘管萬達早已把AMC與傳奇影業招入麾下,阿裡巴巴與Amblin Partners達成合作,中國電影在全球的核心競爭力與話語權依舊處於弱勢。無論何時何地,中國電影人都得謹防好萊塢只是把中國投資者當做“金主”,而並不真正向中國投資者開放他們的核心體系。